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6章 在意的事情

红楼:我是贾琏 第66章 在意的事情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04 12:23:17

第66章 在意的事情

没说出来的话,大概就是贾母偏心!

偏心么?偏心!还有就是出于贾家利益的考量。

要怪就怪贾赦和贾敬的不争气,作为爵位的继承人,贾赦不能顶门立户,贾敬选择了放飞自我。赶巧贾政的夫人是王子腾的妹妹,贾家需要王家的势力帮忙支撑贾府的地位。

至少要撑到下一个能保证贾府继续富贵的人物出现。

可惜,贾母的运作落空了,贾珠早夭,贾宝玉是个废物。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贾府的破败,家中人四散。

贾政想重振贾府,没那个能力,贾兰倒是中了进士,却不愿意捡起贾府重新经营。

穿越者贾琏的心目中,贾母是唯一在努力维系贾府完整和富贵的长辈。

其他人享受着贾府带来的富贵生活,却在一点一点的推倒这个家族。

这是贾府的现状,上升到整个国家呢?现状大概也就是这样。

人和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一个人一个想法,不同的想法发生利益冲突,就会产生矛盾。

承辉帝在提到贾母和贾家的同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了自身的情况。

下意识的带入,进而陷入了沉思。

这么一琢磨就发现了贾琏建议的妙处,任何问题只要带入利益关系就不难分析清楚。

推行铸币,一点一点的把白银直接作为货币挤出流通市场,单单是铸币税,国库就能有长期的收入。其次是汇通天下的官方银行,间接的把大量的银币留在银库中,还能收管理费。

钱本身的价值不大,当它被赋予了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物的职能后,钱就是权利。

朝廷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国库空虚,皇帝说话都不响。

太上皇当初坐稳位置,靠的就是利益为纽带,把军政双方都绑在一起。

如今的承辉帝,一旦手里有钱了,同样的招数重复一次就行了。

这就是为何太上皇禅位时下旨,每年要有二百万两白银的养老钱。

以前承辉帝只是觉得此事铸币 银行的模式有利可图,这一刻他彻底的想明白了。

看似混沌的局面,在这一刻,有了清晰可行的方案。

有了明确思路的承辉帝正要开口,看见贾琏站那边的时候,想起自己隐藏身份呢,笑着对他道:“贾琏,你先回去。今年的秋闺,等你的好消息。”

贾琏没有立刻走,而是先看看张廷恩,这个举动很重要,事先贾琏就想好的。

张廷恩见状果然笑着摆摆手:“我叫你来,也是为了读书的事情,李如水起复,特意找我谈话,意思伱可以回青云书院读书,方少白等人的事情你不要计较。”

听到这个话,承辉帝顿时来了兴致,笑眯眯的看着贾琏怎么回复。

贾琏毫不犹豫的反问:“先生的意思呢?”

张廷恩道:“此事我没意见,完全看你个人意愿。”

贾琏笑道:“那就没问题了,事先我提醒过那些人,不要惹我。我在书院打架是犯错了,我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们也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张廷恩听了看看承辉帝的反应,发现他饶有兴致的样子,继续道:“你可想好了,青云书院出身的官员,那可不再少数。”

“青云党么?明朝灭亡至今不足百年!呵呵!那更要离他们远一点。”

贾琏这话说的极其恶毒,尤其是承辉帝在场,听到这话很自然的联系到前明的东林党。

不是说东林党就没好人,而是东林党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利益而结党。

明末朝廷的财政枯竭,东林党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尤其是这次清欠事件中,方白衣作为太上皇时期留下的辅政大臣,在承辉帝看来,立场很成问题!作为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承辉帝对于方白衣的厌恶达到了极致。

也许有人以为方白衣是站中间,两不相帮,承辉帝看来这就是大大的不忠。你可以不支持清欠,你得拿出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不是两手一摊,请拨内帑。

这样的首辅要来干啥?说的难听一点,方白衣的行为极其恶劣。

文臣们总想着皇帝垂拱而治,努力的大方向一直是这个。现实是但凡皇帝出于弱势,这个国家就没好过。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发展到最后居然高度集权的清朝,何等讽刺。

“好吧,你回去吧,国子监那边上学不要太懈怠了,隔三差五的还是要去上课的。”张廷恩这是提前打预防针,这个学生就是个妖孽。

贾琏告辞离开,承辉帝目送这小子离开后,笑着问一句:“朕好奇贾琏都读了那些书?要说家学渊源,朕是一点都不信的。听说他与勋贵后人关系疏远,就不是荣国公的路数。”

“臣也问过贾琏,他的意思,勋贵后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得罪,保持距离即可。然其出身所限,必为文臣所不容。贾琏说,关起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必在意外面的风雨。还念了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承辉帝听到这里也乐了,从过程看,张廷恩一直泄露皇帝的身份,贾琏的言语之间,也没有把王爷摆在先生的前面。即便要走,那也是听先生的。

“本朝的勋贵们,要都这么想,朝廷的麻烦也少的多。”承辉帝忍不住感慨。

张廷恩却劝道:“陛下,勋贵还是要用,不可重前明蹈覆。”

这话说的是土木堡之变后,前明兵部尚书于谦主导了十二团营,由此拉来了文臣主导军事的序幕。这也是后来明朝军队战斗力不高的根源之一。

网上有说法,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这话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从明末投降满清的明军战斗力发生根本转变这一点来看,说明了明军士兵在明朝阵营里的悲惨程度。待遇稍稍有点改善,加之严格军法,士兵们就能拼命作战。

本朝自然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但还是那句话,人类从历史里吸取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道理大家都懂,人的行为却往往只看眼前的利益。

所谓的谋万世,那都是扯淡,能看个三年五载,就是一方豪杰了,能看个十年八载,那就是庙堂俊杰,能看五十年的少之又少,但凡有,那就是一个时代的伟人。这种水准的人,五百年都未必出一个。

(ps:作者一家之言。)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