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 第169章 远近闻名的富裕队

第169章 远近闻名的富裕队

盘莲把小宝也抱了过来,阿哥阿姐们轮流送上了祝福,小宝咯咯咯的笑不停。

方唯陪着阿公喝了几杯酒,阿哥们围坐一起拼酒,他和阿公这边倒是很清静。

现如今已经没人会自找不痛快,谁能喝的过这家伙啊,找他拼酒简直就是自虐。

“老三,等这帮年轻人来插队,城里就会逐渐平稳下来。寨子里现在也缺人手,我倒是希望他们能早点来。”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了最近的动向,别的没什么大事,唯一的大事就是即将到来的上山下乡热潮。

阿公针对这件事持肯定的态度,他甚至还希望能早一点贯彻执行。

山上缺乏人力资源,要不然粮食产量还可以增加不少。

山上的梯田实行轮耕,一半的梯田耕种另一半就会休耕。一方面是因为梯田的地力确实要差一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手不够。

寨里的壮劳力要耕田、要打猎、要养猪养鸡养鸭,阿姐们还要制作竹器,真的忙不过来。

“阿公,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不少年轻人在家连锄头都没摸过,他们初来乍到不仅帮不上多少忙,恐怕还会添乱。”

“那没事,百炼成钢,摔打摔打,大多数人都会变成一块好钢的。”

阿公今儿特别高兴,一个是方唯、盘莲头上一次带着小宝上山,还有就是丰收在即。

大家唱呀跳呀,盘莲忍不住站起来唱了一首山歌,曲调悠扬,嗓音依然和以前一样出色。

一家人好不容易在山上相聚,方唯和盘莲、小宝就多住了两天,直到第四天的早上才踏上了归程。

翌日。

方唯分出来一斤【玉香一号】稻种,托人给常温元带了过去。

有没有用他不知道,但肯定可以尝试进行配对试验。

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不停的筛选的过程,什么都要尝试一下。

剩下一些【玉香一号】稻种,他就给了方平,当做试验材料收入了仓库。

“大哥,咱们明儿进山采药吧,再晚就没有时间了。”

秋收在即,方唯打算和方平进山采药。

方平这边肯定没问题,但盘莲也吵着要去。

小宝现在可以吃辅食了,水果泥、蔬菜泥、米汤、肉泥等等,都可以适量的吃一些。

何况家里还有藕粉,绝对饿不着孩子。

方唯没有阻拦,于是三个人一大早就进了山。

又相隔了几个月,山里的草药有很多都可以采摘了

这一次他们专门采收野生黄精,这玩意产量高,也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大哥,莲,咱们定一个标准,专门采摘标准之上的黄精。这样的话就不至于绝种,明年还可以过来重复采摘。”

方唯说的这些,方平和盘莲都明白。

说白了就是要保证可持续发展,不可进行绝种式采挖。

三个人都是老手,动作很快,到了午后就装满了三个背篓。大家吃了点干粮喝了些水,便打道回府。

在家里一称重,他们足足带回来了260斤野生黄精。

今天只采收了一小部分,第二天大家继续,一周的时间就采收回来了2000斤野生黄精。

【采摘野生黄精,点数 2000,总点数:745078点。】

接下来,由方唯对黄精进行了炮制,然后和大哥一起拿到收购站卖了。

一共收入了2800元,方平拿了1000元,方唯随后把1800元给了盘莲,让她收起来。

其他还有一些药材也可以采收,不过时间上来不及了,只能等到农闲时节再说。

二队迎来了忙碌的秋收,和往常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涛涛和婷婷都不例外。

大队小学放了假,蔡晓萍和铁燕玲带着孩子们也要安参加集体劳动。

关老爷子是可以不用参加劳动的,不过他在家闲不住,就去了队部那边帮忙。

这几天割禾,队里又准备了大锅饭,包括了一天三顿。

郑先发和陈麻子分头带着工作组下到了各个生产队,下塘大队是由郑先发负责的,他这几天都在12个生产队来回奔波。

由于打稻机很实用,秋收之前队里又增添了4台打稻机,收割效率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现在买不到联合收割机,否则的话,方唯都会存钱购买的。

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要学会利用工具。

忙忙碌碌的秋收工作终于结束了,稻子经过脱粒、晾晒之后归入了谷仓。

统计数据也很快出来,400亩【南光二号】稻种,总产量为44万斤,平均亩产1100斤。

50亩【南光三号】稻种,总产量71000斤,平均亩产142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 440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 71000】

【总点数:1256078点。】

【请注意,当前被命名为“南光三号”的杂交水稻,即将达到产量上限,其亩产上限为1400斤-1450斤。】

系统提示了【南光三号】的产量上限,极限为亩产1450斤,应该在下一季就能达到。

届时,又一个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的定型产品会问世,将颠覆人们对于水稻亩产的固有认识,极大的提高粮食的产量。

这一次【南光三号】的试验数据没有公布,方唯在育种小组下达了封口令。

暂时还不需要把这个成果拿出来,【南光二号】还没有全面推广呢,他并不急于推出新成果。

随后,方唯以二队的名义向公社进行了汇报,并准备开启稻种换购。

“郑主任,我们这一季培育的【南光二号】稻种,能足额供应全公社各个生产队。

这样一来,咱们公社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育种基地,社员们收入肯定会大幅的提高。”

努力了这么些年,二队才有能力足额供应全公社的稻种。

公社的各个生产队(除了二队),在未来就会成为【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的供应者,即便是按照1比5的换购比例,每个生产队的收益折合成稻谷,都在200万斤以上。

当然,大家只能换购不超过两成的稻谷,其他的部分还是要用现金结算。

二队的收益是其他生产队的两倍,毕竟是定型稻种的提供者,这其中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有一些溢价也很正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