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风起北美1625 > 第86章 钢铁

风起北美1625 第86章 钢铁

作者:一贱下天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09:52:35

第86章 钢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凡铁性逐节黏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12月28日,在始兴堡的铁匠铺旁边,盖了一座简易木棚。

在里面,一座实验性的小高炉被立了起来,炉底木炭烧得正旺,将高炉内的铁料很快化成了铁水。

几名穿越众不顾此间炙热的温度,全都汗水淋漓地围聚在高炉旁,眼睛死死盯着那摊铁水逐渐凝固成铁砧,随即便指导着几名匠人在余温未去之时,开始锻打。

在远离小高炉的一张木桌上,赫然摆放着一本淘自大明的《生熟炼铁炉》,书页也已翻至第四卷《锤锻》篇。

这部分记载和描述的正是名为“灌钢法”的炼钢工艺,以及相应的炼制步骤。

当然,书本上的说明也只是笼而概之,语焉不详,即使对照其所述流程工艺,也不一定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因而,此番钢铁炼制试验皆以两名来自佛山的铁匠为主,《生熟炼铁炉》资料为辅助说明。

铁匠们先将熟铁打成薄片,长约寸半,宽度约为指头宽。随即便把生铁放置在熟铁片上,并用泥浆包裹,再放入高炉中,鼓风加热。

在高温的作用下,生铁先熔化,渗入熟铁中,两者融合。

最后将其取出,进行反复捶打,再熔炼、再捶打,直到达到所需的钢材品质。

灌钢发明时间似可追溯到汉魏晋时期,成熟于宋明。

而且,灌钢以生铁和可锻铁作为原料,灌炼操作在生铁熔点以上进行,因此生产率比较高,渣、铁分离比较好。

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原料配比和鼓风等操作来控制产品成分,因此产品质量也比较好。

在欧洲坩埚液态炼钢法发明以前(1740年),全世界所有的制钢工艺基本上属于固态冶炼和半液态冶炼,渣、铁分离比较难。

像灌钢这样,成分比较容易控制,渣、铁分离也比较好,在这个时期,绝对属于制钢技术中“高精尖”的存在。

然而,制铁匠穆顺安却告诉穿越众,在芜湖地区还传出一种更为先进的制钢技术,苏钢。

这是一种在以往灌钢法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技术改良,很多人将这种技术又称为生铁淋口。

也就是将生铁与熟铁并铸,等到生铁开始变成流动状态的时候,将这些熔化的铁水淋入熟铁中,生成苏钢。

而根据这项技术的启发,大明的铁匠们又延伸出了用于表面快速硬化处理的擦渗技术(就是将需要进行局部硬化处理的低碳钢加热,然后用一块生铁快速摩擦加热区,然后在浸入水或油里面片刻后抽出放凉,然后可以得到硬化极其不均匀的表面中碳钢)。

值得一提的是,苏钢法在全世界的冶金技术里,当属独一份的,只有大明才有这个独特的钢材加工技术。

尽管以后世冶金技术的标准参考下,苏钢技术的生产工具依然是简陋,用料单纯,而且耗能极大,但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却又完全符合现代冶金原理。

更难得的是,这是一种可以不用坩埚,仅仅以淋铁氧化的方式做到渣、铁分离。

在更先进的冶金工具普及前,苏钢技术依然还是一个能生产合格工具钢的方法。

即使,在19世纪末期,欧洲以坩埚模式炼制出的钢坯质量,也没有完全超越大明时期的苏钢。

这种技术,一直在20世纪50-60年代依旧还在使用。

可以说,在更加精密的工业冶金技术之前,苏钢就是最先进的制钢技术。

没有之一!

不过,苏钢技术只是在芜湖附近传播,最远流传至湖南湘潭等地区,尚未在广东以及北方大范围普及。穆顺安也只是略有耳闻,对苏钢的炼制技术工艺也是不甚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