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风起北美1625 > 第287章 可怜的大明“打工人”

风起北美1625 第287章 可怜的大明“打工人”

作者:一贱下天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09:52:35

第287章 可怜的大明“打工人”

田小冬一边在书案上整理着在京收集的书册和情报资料,一边偷眼去瞄窗边看着邸报出神的老师。

孟胜新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中捏着一份邸报,目光却透过窗棂,望向远处的天际。他的神情平静,似乎对大明朝廷给予的“赏赐”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沮丧和失望。

经过半个多月的交涉,大明朝廷对新华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并未尽数应允,仅对通商、移民、军事合作、办学等四个条件做出限制性地许可。

而且,通商也仅限于广州和泉州两处大明市舶港口,一如其他海外藩国一样,其他沿海港口城镇禁止随意出入。

至于移民,初时大明政府是直接开口予以拒绝的。

开什么玩笑,我天朝子民怎么能被外藩小邦随意拐带出海呢!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我大明就曾颁布了极为严格的禁海政策,几乎完全禁止任何百姓出海。

即使,到了永乐时期,我大明组织了数次大规模下西洋活动,但民间海禁依旧非常严厉。

也只是到了隆庆年间,由于倭寇问题逐渐缓解,加上朝廷的需要,以及沿海地区“海商”的呼吁,海禁政策方有所松动,民间走私贸易才日渐兴起,尤其是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及至目前,随着西夷的到来和民间海商的泛滥,大明的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百姓出人更无限制。

但是,我大明朝廷官面上却依旧是严禁治下子民出海移民的。

凡是私自离了大明百姓,那就是天朝的弃民,更是“化外之民”。

要不然,为何要弃母邦而去?

不过,当新华使臣婉转地提出,将那些遭灾受害的无数难民转移出海,前往新华垦荒生息,也是为大明分忧,为朝廷解困。

若是成千上万的流民无以赈济救纾,那后果是什么,大家都能想象的出来。

参与商谈的大明官员听罢,沉默良久,随即在请示了内阁后,对移民出海问题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即,我官方明面上依旧不允许大明子民私自出海,但对于新华招募大明难民前往海外“垦殖和打工”的行为,将不会严厉禁止。

但这种行为,必须向所在地方府县官员进行报备,经获准后,方可进行“招募”活动,而且整个过程要在地方政府和卫所的监督下进行。

军事合作,那不用说,大明政府欢迎新华为明军提供相应的火器和装具,也接受新华海军在辽海地区给予东江镇的军事支持。

不过,出于对新华的优待,大明政府允许新华使臣在获得礼部签发的凭证后,可行走于广州、南京和京师三地,并要求在当地官府进行及时报备。

按理说,新华使臣在太和殿上,当着崇祯帝和群臣的面大表一番“忠心”后,引得崇祯龙颜大悦,趁机提出十余项“赏赐”,但最终却仅得到这么几个小要求,应该会感到非常的失望才对。

“其实,我们提的那些要求,大明政府同不同意都无所谓。”孟胜新放下手中的邸报,笑着说道:“以大明中枢目前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即使我们没有获得他们的诸多许可,还不是照样能像以前那般进行移民和贸易(走私)。”

“此番朝觐,最大的目的是要在大明获得一个正式的官方认证。嗯,也就是说,我们新华跟大明政府建立了一种比较亲密的宗藩关系,然后便可以借助这种身份的掩护,在沿海地区做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

“老师,那我们为何要向皇帝提出那么多条件?”

“古人有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孟胜新笑着说道:“我们跟大明之间谈条件,自然是先狮子大开口,然后再坐地还价,能要一点是一点。”

“你们想想,大明诸多藩属国之中,最终能为其分忧解难的有几个?此前,朝鲜算一个,在对建奴的作战中,对辽东军事助力甚多。不过,自建奴于数年前将朝鲜暴打一顿后,不敢在明面上支持大明了,更不敢派出军队襄助辽东诸镇进攻建奴。”

“相反,这几年时间里,我们新华积极出动海军舰船协助东江镇反击建奴的侵袭,并帮助总兵黄龙稳定辽海局势,使其能在旅顺、永宁、熊岳等沿海堡寨建立坚固的防线,还配合东江水师大破登莱叛军水师。”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新华可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为大明提供一部分守城利器——火炮,从而为明军巩固并稳定辽东局势提供巨大的支持,就凭这一点,便足以让大明政府高看我们新华一眼。”

“要知道,登莱叛乱发生后,大明不仅损失了数年来辛苦铸造的大量火炮,还导致数百名优秀的兵仗局铸炮匠人殒于乱中。这使得大明在短期之内,无法拥有足够的火炮来对抗建奴的侵袭。而缺乏了重火力的支持,辽东诸镇的官兵似乎就不怎么会守城了。”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呀,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以擅攻城亦擅守城而闻名。而甭管发源于东北还是西北的诸多胡族鞑虏则截然相反,擅野战的同时,是既不会攻城,也不会守城。即便横扫欧亚大陆如卷席的蒙古人也不例外,否则,区区一座襄阳城还用围攻七年之久,最后还得吕文焕献城投降才能将其夺下。”

“但是,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居然出现了倒反天罡的一幕场景,辽东的诸镇明军丢失了祖传的守城手艺,频频让建奴拔城夺寨。嗯,别管建奴用的什么法子,偷袭也好,内应也罢,无论怎样,明军确实在面对建奴大举攻袭而来时,表现得极为差劲。”

“你们说,难道建奴的一个个领兵将领都是孙武、韩信附体了?要不然凭啥能那么勇?”

“对了,说到守城的话题,不得不提一嘴那个被凌迟处死的原蓟辽总督袁崇焕。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打赢了那场所谓的宁远之战以及后来的那个宁锦大捷,也不是构筑了那条从宁远直到山海关的让建奴想起来就头如斗大的坚固防线,而是让明军学会了什么是守,以及如何去守。”

“……”田小冬与何守有两人听得是津津有味,丝毫没觉得老师的话题似乎已经从朝觐的话题转到了毫无相关的明军战术方面来了。

“而到了现在,辽东明军似乎没了火炮,就不知道怎么守城了。若是,他们去翻翻《纪效新书》,去看看《武备志》,或者寻来一本《阵纪》,也不至于如此废弛。哎,说白了,大明的军心都散了,没一点精气神,都被建奴打出心理阴影了,以至于他们未战就先怯三分。”

“可是,这火炮呀,毕竟是一种消耗品,需要不停的铸造和补充。铜炮的使用寿命稍稍长一点,可以打出百十发或数百发炮子,而铸铁炮却因为工艺的不成熟以及材料的不过关,导致许多铁炮仅能发射数十次便难以继续使用了。”

“可大明工部的兵仗局在登莱叛乱中损失大量优秀铸炮匠后,火炮产能根本无法供应辽东诸镇明军所需,只能设法对外采购。我们新华的火炮铸造规模虽然不大,但一年下来,也能造出数十上百门,可以勉强支应明军所需。”

“老师,我们……,呃,大明此前就没有库存吗?”何守有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呀!”孟胜新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神情,“在登莱叛乱发生后,大明政府调动各地镇军进行平叛,为了对付叛军的火炮,大明兵部曾要求兵库司调拨库存火炮一百二十门,以供平叛大军所需。你们猜,最后怎么着?”

“……”两少年摇摇头,眼神中流露出好奇的表情。

“兵部官员在实地查证后惊讶地发现,那些登记在册的‘大将军炮’半数以上竟然是桐油刷漆的松木模型!”

“啊!”两少年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更让人悲哀的是,当年孙元化引进的五六名葡萄牙铸炮师,因为长时间拿不到饷银,只能在工部兵仗局偷偷打制铁锅来换些银钱。还有,工部拨付给宁远、东江诸镇的火药,三成被挪作元宵节烟原料。”

“辽东明军使用的火铳,炸膛率也高达两成,而我们新华火炮和火枪的故障率则仅为2%。这也是东江镇黄龙所部宁愿将兵部拨付的火铳丢到库房里,也不愿意将其装备部队的原因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