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风起北美1625 > 第275章 船舶

风起北美1625 第275章 船舶

作者:一贱下天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09:52:35

第275章 船舶

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启明岛的社会生活,乃至自然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明移民的大批涌入,使得沿海大片荒地和森林被开垦为肥沃的农田。

大大小小的屯殖点星罗棋布,特别是在启明岛东南沿海出现了始兴、广丰、新宁等人口较为稠密、经济也得到初步发展的小城镇。

这些城镇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贸易的集散地。

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此时的新华境内,地多人少,只要肯劳动,除了实在愚不可及的土人之外,大多数人都能在完成约定的服务期后,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有产者。

发财致富、出人头地是这样的可望又可及。

因此,所有的移民们无不庆幸能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所在,并且都在尽心尽力地经营自己的事业,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着。

一些农人在农闲时会狩猎动物、获得皮毛,也会在渔汛期,抄着简易的渔网或者木桶,在溪流河道中捕捞不计其数的洄游鲑鱼。

还有些农人则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并在船匠的简单培训后,将林中的乔柏(即西方红柏)、黄柏(即阿拉斯加黄柏)、松杉等树木砍伐后,烤制柏油、松香,然后售于造船厂,或者以零工的方式直接参与造船。

这些手工业活动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为启明岛的造船业提供了重要原料和辅助劳动力。

以后世的技术眼光来看,即使到了18世纪中期,船舶的发展也没有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船舶其实就是一种机器设备,按理说应该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改进。

由于战争的因素,海上贸易发展得也是极为迅速,船舶技术没理由保持如此长的时间而没有太大的改进。

盖因,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期,一些非常引人关注的航海发现是由一些本来并不显眼的小船完成的。

在经验丰富的航海能手的驾驭下,普通的木帆船也能证明自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工具。

因而,对船舶进行改进的需要并不迫切,人们也没有将新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引入到船舶设计当中。

通常情况下,船舶制造者一般不太重视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力求寻找代表着折中了各种相对因素的成功设计。

而启明造船厂自建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将理论和实践加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建造新型船舶时,会通过数据论证,并在试验水池进行反复试验,以期在船舶建造的初时阶段就将各种不符设计的要素加以改进和优化。

这种科学的方法使得新华的造船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已逐步趋近于这个时代,甚至在某些设计理念上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

比如,造船厂结合欧洲的软帆与中式硬帆的各自优点,给船舶设计出一种弧形面的半硬帆,这样的帆在逆风和侧风时更好的利用伯努利原理,使船只的速度相对更快。

比如,采用可拆装的水密舱设计,用类似于农村粮仓仓门那种阴阳槽,在靠近中轴的水密舱将舱板做成可拆卸的装置。在靠港装卸货物时,会拆掉部分水密舱,让底舱全通,航行时再装上去。

另外,考虑到飞剪式移民快船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剧烈摇晃的情况,造船厂还充分借鉴了大明船匠带来的黑科技——减摇水舱(减少纵向摇晃)和减摇鳍(减少横向摇晃)。

为了让船舶操作更为省力,采用了平衡升降舵。

而为了能安全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避免船只因恶劣海况而倾覆,造船厂也借鉴了欧洲抗沉技术,将船壳设计为两层,一层沿着肋骨的外侧铺,一层沿着肋骨的里侧铺。

当船只的外层船壳破裂时,海水会涌入两层船壳之间的夹层,而不会直接进入底舱。

还仿照18世纪中晚期欧洲船舶的建造方法,沿着水线的上方位置建了一条通道,从此可进入两层船壳之间的夹层,进行必要的修理和堵漏。

囿于麻绳原料的短缺,并受后世造船工艺的影响,启明造船厂在去年新建三艘移民专用船时,摈弃了传统的大麻纤维制成的锚缆和部分索具,取而代之的则是铁制锚链和铁制索具(18世纪末,英国才开始使用铁制锚链和索具)。

通过一次成型的模具制作,铁制锚链的成本并不比麻绳锚缆贵多少,而且还不易损坏和折断。

大麻纤维制成的缆绳极易受干湿季交替变化的影响,用不了多久会腐烂,特别是进入热带海域时。

而铁制锚链则不会受其影响,并且卡在岩石中间也不会轻易断裂。

锚链不用时,可以存放在小舱中,而缆绳则需要在最有经验的水手往缆箱里卷绕,这样才能没有缠结地迅速拉出,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堵塞。

这在外人看来,新华的船只将锚链和部分索具更换成铁制的,无疑太过奢侈。

要知道,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铁,都属于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会轻易这般“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面。

新华如此这般豪横,却是凭持着自身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

经过数年的技术沉淀,新华的钢铁产量也日趋稳定并逐步增长。

去年,出于战争的需要,广丰钢铁厂生铁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10余吨,钢28吨,为新华的机械、五金、军工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料。

当然,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个产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甚至还不如后世某个钢铁小厂几天的产量。

但在这个时期,与诸多可炼制钢铁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却是妥妥的钢铁生产“大户”之一。

作为世界上铁产量最多的国家,大明遵化(今唐山一带)官办铁厂的产量最高也不过70余万斤(明代一斤为600克),折合420多吨(正德年间整个遵化铁产量可能在三千吨至四千吨左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