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风起北美1625 > 第221章 渐变

风起北美1625 第221章 渐变

作者:一贱下天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09:52:35

第221章 渐变

自大明建立以来,在辽东只设卫所,不设州县,试图通过这种模式将这块边疆地区缓缓纳入到王朝的版图之中。

当卫所制度崩溃之后,而该地区又陷入到无穷无尽的战争泥潭之中时,用兵的耗费只能全部仰仗朝廷供养。

而经过洪武、永乐两个时期,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加强,这就是使得任何一点微小的边疆危机,都必须要倾全国之力去解决。

辽东是比广义上的北方更北的北方,经济上也更加落后,在规模日益庞大且频繁的大明-后金战争过程中,根本无法供应云集在辽东的各路军队,后勤保障就成了一个极为艰巨的问题。

南方的粮食要通过漕运先到华北,之后,再由陆路或经登莱由海路输入辽东,靡费甚重。

“其输边塞者,粮一石费银一两以上,丰年用粮**石,方易一两。若丝绵布帛输京者,交纳之费过于所输,南方转漕通州至有三四石致一石者。”

也就是说,输入辽东的物资,路途消耗占到所运货物价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粮食体积大而价值低,向辽东运粮显见是极为不划算的。

于是,某位“有识之士”向朝廷建议,直接向辽东输入体积小而价值高的白银,让辽东诸镇自行解决一部分军粮问题。

然而,这种在后世看来明显缺乏经济学常识的举动,使整个辽东立时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麻烦之中。

通货膨胀!

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参与萨尔浒战役的各路明军向辽东集结开始,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大明向辽东输送各类物资及军饷高达两千万两,其中大部分白银从南方而来。

将巨量的白银从南方投放至人口稀少、工农业极度凋敝的辽东,引起了灾难性的输入通胀。

到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克沈阳为止,辽东的粮价较萨尔浒之战前暴涨了六倍之多,海量的白银没有解决军士的生计问题,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抱金而死”的境地。

“……今日辽东之患不在无银,而在无用银之处,何也?辽自用兵以来,米粟踊贵,加以荒旱之余,石米四两,石粟二两。”

“……其一石尚不及山东之四斗。通计一百万之费分十五万之军,每名约得六两,于银不为不多,而此六两籴米仅一石五斗耳。纵是富人,亦未免抱金饿死矣!”

比军士更惨的是辽民,他们不但同样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冲击,生计困难,还要受到饿急了的军士的劫掠,为了活命,富人逃往关内,或由海路逃入山东半岛,中等人家或逃入辽海诸岛,或逃入朝鲜。

而穷人,只能坐而待毙,或干脆投入后金,为建奴牛马,以苟全性命。

在袁崇焕之前就有人主张“辽人守辽土”,以此来减轻朝廷的负担,但熟知辽事的熊廷弼针对辽人迫于生计大量逃往的状况尖锐地反问:“为以辽守辽之说甚美听,而辽人余几?”

大明摇摆的辽东政策始终让自己处于战不能战、和不能和的尴尬境地,一加再加的辽饷不但害苦了辽民,也催生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流民暴乱。

大明每年竭力将白银输往关外苦苦支撑,使得辽东像一个吸取白银的黑洞,源源不断地将大明从大航海时代中获得的生命力吸收殆尽,最后逐渐萎缩凋敝。

“所以,应对辽东粮贵银贱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海路将南方的粮食大规模地输入进来,而不是一味地将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金银弄过来。”

1632年9月28日,当看到两艘满载南方稻米的福船驶入哭娘岛(今海洋岛)那座略显简陋的码头时,正要准备乘船返回旅顺的尚可喜当即向钟明辉表示要先行购买三千石粮食,以供其东江镇官兵食用。

尽管朝廷拨付了东江镇所积欠的七个多月军饷,漂没仅为四成左右,使得该笔款项总额高达八万六千多两。

但这些粮饷发下来的大部分皆为白银,本色的米、麦、黍、粟、豆等粮食占比不到四成。

在这种情势下,苦逼的东江镇不得不想方设法用这笔银子去购买官兵所需的粮秣、布帛以及其他各类生活物资。

以这个时期辽东的粮价来计,米一石为10-12两,麦为6-8两,粟为4-5两,东江镇所发的八万余两的饷银仅能购买八千多石米、或一万二千多石麦、或一万七千石粟。

这些粮食哪里够辖下数万官兵所食用,更遑论多达二十余万境内辽民。

说来也是凄惶,东江镇在毛文龙时期,因为有登莱地区的就近粮秣补给,再加上时不时地向朝鲜“摊派”和“协饷”,数十万军民虽然日子过得较为艰难,但基本上都能吃上饭,不至于大范围地冻饿而毙。

然而,随着毛大帅被杀,东江镇的粮饷从登莱“直供”转而由辽东薪饷司转手一道,漂没幅度更大,东江数十万军民的苦难日子便就此开始了。

再加上东江镇的军头们时不时闹出兵变、擅杀主将、通奴等诸多腌臜事情,使得朝廷经常断绝其粮饷供应,让东江军民的生活更为艰难,甚至面临生存都无以为继的境地。

虽然,东江镇将走私贸易做得风生水起,但流入该地区最多的物资依然是白银,以及大量军械。

至于粮食,输入的规模并不大,因为贸易利润太低,商人们不愿浪费宝贵的舱位去运输不怎么“值钱”的粮食。

而东江镇的军头们为了搂钱,自然也无意大规模地经营粮食贸易。

对他们而言,只要麾下兵士能勉强垫饱肚子,使之不会搞出闹饷的乱子,便一切万事大吉,然后开心地将一捆捆皮毛、一支支冬参卖给走私商人,从而换来一锭锭白的银子。

而且,自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集兵三万大举入侵朝鲜,迫得朝鲜方面断绝与大明的关系。

尽管此战过后,朝鲜仍旧偷摸保持与大明之间的藩属关系,但忌惮于后金的凶残,还是相应减少了对东江镇的粮秣援助,使得东江输入的粮食更为稀少,进一步加剧了辖境内的粮荒,继而推高粮价。

辽东粮贵,近乎十倍于内陆府县,而东江的粮价更甚辽东。

说来也是荒唐可笑,东江镇的粮食供应在近两年里出现小幅增加、粮价也稍稍回落的情况竟然还是新洲人到来之后才发生的。

新洲人为了收拢辽东难民,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两艘满载粮食的福船或者广船抵达苦娘岛,然后又将部分粮食间接输入皮岛、长山岛(今辽宁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东江镇所辖之地。

同时,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东江镇也非常积极主动地将辖下辽民送至新洲人所控制的哭娘岛,使得这座曾经荒芜的小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便聚集了超过五千余嗷嗷待哺的青壮难民。

为了打开局面,也为了拉近与东江镇之间关系,新洲人将交易的粮食价格定得并不高,甚至比辽西地区还要低两成,使得哭娘岛在极短时间里便成为整个辽东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中心。

正是因为哭娘岛拥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在数月前才引得起兵反叛的毛承禄所觊觎,驱兵数千强攻该岛。

十几天前,尚可喜奉总兵黄龙所命,携两万两白银来岛上购粮,却被告知存粮不足,无法为东江镇提供所需粮食需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