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风起北美1625 > 第104章 设想

风起北美1625 第104章 设想

作者:一贱下天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09:52:35

第104章 设想

“破浪号”和“征途号”从大明带回了618个移民,其中,青壮男子489人,年轻妇人97人,十四岁以下孩童32人。

这使得启明岛穿越众所控制的人口规模突破一千人,达1628人(印第安土著人口517人),使得人力极度短缺的问题稍稍得以缓解。

有鉴于此,决策委员会在秋收后,于始兴堡和广丰堡之间一口气开辟了五处屯殖点,从而将两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十一月的天气,在降下秋露后,便一天比一天的冷了。

然而,为了让新来的移民早日安顿下来,度过凛冽的寒冬,数百精壮男子皆被统一组织起来,为完善自己的家园基础设施而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在荒野上,一排排砖瓦房和木屋不断矗立起来。

被加工好的一块块木板,被铺设在崭新的木屋里。

一道道栅栏,沿着屯殖点的外围不断地伸长,最终将围成一圈,把树林中的野兽阻于外面。

一截截木头,在斧头的劈砍下,变成一堆堆整齐的柴火,整齐地码放在排屋的一侧,为移民们的冬日取暖准备足够的薪火。

一群孩童,以稚嫩的肩膀将一捆捆秸秆从农田里背回屯殖点,以做引火烧灶之物。

妇人们则将一匹匹簇新的布帛缝制成一套套衣服,把一张张柔软的毛皮做成御寒的冬衣。

而仅有的一名弹匠则在几名学徒的辅助下,抓紧时间将一团团柔软的苏宋弹轧成一床床厚实的被。

所有人,都在为更好的新生活而努力着,操劳着。

“你这看什么呢?”

11月18日,正午过后,李显清陪着罗振辉来到几处正在建设的拓殖点,视察营建的进度情况。两人走到一排移民集体宿舍时,却见对方驻足停了下来,走到木屋的门窗前,仔细地观察着什么。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玻璃弄出来。”罗振辉指了指窗户上贴的纸糊,摇摇头,叹息道:“为了遮风御寒,窗户本来就做得小,采光性就比较差。现在天气冷了,窗户上又糊上一层纸,估计白天在屋里也没什么光线,住着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压抑。若是不点灯的话,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现在短时间内恐怕造不出玻璃,没人懂这个。”李显清苦笑着说道:“虽然,我们都知道,玻璃就是用融化的沙子制成的,但具体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谁也不了解。”

“我们造不出来,但可以弄些工匠来帮我们造。”

“这个时期,大明的工匠好像造不出透明的玻璃吧?”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之都威尼斯生产出来的,于1317年,威尼斯的玻璃匠人在试制彩色玻璃的过程中,无意中发明了透明玻璃。

而中国古代造出的玻璃,一般都不是透明的,添加了许多漂亮的色彩,一直被当做装饰物来用,称之为琉璃。

至于那些小块的透镜,甚至早期原始的镜,却都是依靠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磨制出来的,堪为奢侈品,根本无法做到规模化生产。

这个时期,玻璃制造业最为先进,也是规模最大的,当属威尼斯。

不过,随着欧洲各国的重金招揽和不断地技术剽窃,法国、英格兰、德意志等国家地区也陆续出现零星的玻璃制造工业,对威尼斯的玻璃产业垄断优势构成严重的威胁。

“没关系,只要能造出玻璃就行,哪怕是不透明的。”罗振辉琢磨了一下,说道:“我们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但最起码的化学反应还是了解一点,无非就是多搞些试验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