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流华录 > 第一百五十六章 交换

流华录 第一百五十六章 交换

作者:清韵公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44

赵空望着方城山麓的枫林已染上一层凄艳的绛红。夕阳斜照,将山峦的轮廓勾勒得如同卧伏的巨兽,而那些在秋风中摇曳的枯草,则像是巨兽脊背上衰败的毛发。一条由无数脚印践踏出的土路从远山深处蜿蜒而至,路上行进着的,是南阳境内最后一批成建制的黄巾残部。

这支队伍约六千余人,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沉默地行走着,脚步拖沓,扬起的尘土在夕阳的光柱中缓慢翻滚,带着一股绝望的疲惫。队伍中并非全是青壮,更多的是老弱妇孺。有白发老妪拄着木棍,每一步都走得颤巍巍;有妇人怀中抱着懵懂的婴孩,孩子因饥饿而发出的微弱啼哭,很快便被淹没在沙沙的脚步声里;还有些半大的孩子,赤着脚,睁着空洞的大眼,茫然地跟着前方大人的背影。他们曾经是啸聚山林、震动天下的黄巾力士,如今,却只是一群失去了方向、只为求一口活命的流民。

引领这支队伍的,是两位身形挺拔、却同样面带风霜之色的年轻人——南宫晟与南宫璩兄弟。南宫晟年稍长,约莫二十七八,面容清癯,眉宇间原本应有的英气已被连日来的奔波与精神上的重压磨蚀殆尽,只剩下深深的疲惫与一丝挥之不去的悲怆。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粗布直裾,外罩的皮甲上布满刀剑划痕,早已失去光泽。他的头发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几缕散发垂落额前,更添几分落魄。弟弟南宫璩则显得更为激愤,他紧抿着唇,眼神锐利如鹰,不时扫过道路两旁远远围观的人群,那只按在腰间断刀刀柄上的手,因用力而指节发白。他的服饰更为杂乱,似是拼凑而来,袖口处甚至能看到干涸的血迹。

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是一位身着玄色深衣,外罩浅灰色绨袍的年轻官员。他便是南阳郡都尉赵空。赵空并未骑马,也未乘坐彰显身份的马车,只是如同寻常旅人般,徒步走在南宫晟身侧。他的身姿挺拔,步伐沉稳,与周围黄巾残兵的踉跄形成鲜明对比。玄色深衣是汉代低级官吏常服,用料虽非极品,却也整洁挺括,与他腰间那柄形制古朴的环首刀一样,透着一股内敛的威严。他的面容算不得英俊,但线条分明,一双眼睛尤其深邃,仿佛能洞悉人心,此刻却平静无波,只是默然地观察着这支沉默的队伍,以及道路两旁的一切。

道路两侧,远远聚拢着从宛县、冠军县乃至周边乡亭赶来的平民百姓。他们大多穿着葛麻衣物,男女老少皆有,踮着脚尖,伸长了脖子,朝着这支曾经令他们闻风丧胆的队伍张望。目光中,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深入骨髓的恐惧,有麻木的旁观,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混杂着好奇的怜悯。窃窃私语声如同蚊蚋般嗡嗡作响,汇成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在队伍上空。

南宫晟感受着这些目光,第一次觉得自己离这些他曾立志要拯救的“黎庶”如此遥远。昔日,他随大贤良师张角传道,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希望与热忱的脸庞;起义之初,万民景从,他们被视为打破这昏聩世道的救星。而如今,在这些百姓眼中,他们这群失败者,或许与带来灾祸的瘟神无异。战火虽非他亲手点燃,却因他们而起,席卷了这片土地,多少家园焚毁,多少生灵涂炭?一种沉重的负罪感,如同冰冷的蟒蛇,紧紧缠绕住他的心脏,几乎让他窒息。他下意识地挺直了本就疲惫不堪的脊梁,仿佛想以此维系最后一点属于太平道“神上使”的尊严。

“看什么看!若非活不下去,谁愿意提着脑袋造反!”南宫璩终于按捺不住,朝着人群方向低吼了一声,声音沙哑却带着戾气。

人群被他这一吼吓得稍稍后退,议论声也瞬间低了下去,但那些目光并未移开,反而更多了几分惊惧与敌意。

赵空并未阻止南宫璩,甚至没有转头看他,只是目光依旧平视前方,用只有身边几人能听到的音量,淡淡开口,打破了兄弟二人之间凝重的沉默:“这些人,还有你们队伍里的许多人,籍贯混乱,或为流民,或为逃奴。借着这次机会,南阳郡府会为你们统一削去奴籍,重录平民户籍。”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南宫晟和南宫璩耳中,平淡得不带丝毫情绪,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

南宫璩猛地扭过头,盯着赵空,嘴角扯出一抹讥诮的弧度:“哦?如此说来,我们倒要感激涕零,叩谢赵都尉和孙太守的再造之恩了?”他的话语如同浸了冰碴,每一个字都透着不信任与抵触。

赵空终于侧过头,看了南宫璩一眼,眼神依旧平静,缓缓摇头:“感激?那倒不必。赵某与大哥,承受不起。”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眼前蜿蜒的队伍,以及远处那片依山而建、隐约可见轮廓的营垒,继续道:“这片能让你们暂且安身立命的土地,自然不会是凭空得来。”

他的话语引出了这片土地的来历。赵空的声音依然平淡,却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南宫兄弟心中漾开涟漪。“这片地,位于方城山脚下,地势平坦,近水源,本是开国名将,建义大将军朱佑家族昔日的田产。朱家世代簪缨,曾显赫一时,奈何子孙不肖,家道中落,这份产业几经辗转,最终落入了襄阳蔡氏手中。”他微微抬手,指向营地方向,“如今,蔡德珪(蔡瑁)与庞文叔(庞季)连地契都带来了,手续俱全,童叟无欺。”

南宫晟沉默地听着,心中却是波涛暗涌。朱佑,那是光武皇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辅佐刘秀重建大汉的功臣。如今,功臣之后的产业,却成了收容反贼的营地,这其中的历史轮回与讽刺意味,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凉。蔡家,南阳乃至荆州首屈一指的豪族,竟舍得下如此血本?

“蔡家世代经商,盘踞荆襄,无利不起早。”赵空仿佛看穿了南宫晟的心思,语气中带上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冷意,“即便是蔡讽公(蔡家家主),也绝无可能将这般产业平白赠予孙建宇(孙宇)。当然,孙太守虽为一郡之长,亦无权将如此土地私相授受,馈予尔等。”

他话锋一转,将核心矛盾轻轻点出:“这份代价,眼下是由南阳太守府和南阳都尉府,也就是我和大哥,先行担下了。记得,南宫晟,你,以及你们太平道,欠我和大哥一个人情。”这话他说得轻描淡写,却重逾千斤。

南宫璩再次冷哼,别过头去,不愿再看赵空那仿佛掌控一切的脸。

南宫晟却深吸了一口带着尘土与衰草气息的凉气,反唇相讥,试图打破对方那令人压抑的平静:“原来权倾南阳的赵都尉,也有如此掣肘艰难之时?倒让我等败军之将,开了眼界。”

赵空闻言,脸上并未见愠色,反而极淡地笑了一下,那笑容短暂得如同冬日里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他抬眼望向西边那轮即将沉入山峦的赤红落日,暮色开始浸染天穹,几颗寒星已在东方天际隐约闪烁。“天下事,天下人为之。在这煌煌大汉天宇之下,谁又不是漂泊无依的孤舟?即便是两千石的高官,置身于这盘根错节的豪族势力之中,亦不过是浪涛中的一叶扁苇罢了。”他的话语中,竟透出一丝与年龄、地位不符的苍凉与疲惫。

“南阳郡,豪族林立。蔡、蒯、黄、庞、习……各家姻亲相连,门生故吏遍布州郡。他们累世经学,世代出二千石高官,树大根深。”赵空的声音低沉下来,像是在陈述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我和大哥,区区两个依靠军功、机缘爬上来的两千石,无深厚家族根基,拿什么与这些盘踞此地数百年的庞然大物相比?有些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这番话,看似示弱,却让南宫晟心中一动。他原以为孙宇、赵空在南阳已然一手遮天,如今听来,其处境也并非表面那般风光。这让他对眼前这位年轻都尉的观感,复杂了几分。

赵空并未在意南宫晟的反应,继续道出他与孙宇商议后的安排:“大哥与我计议已定。为避免尔等太平道众、黄巾旧部再次沦为人奴仆,籍册混乱,受人欺压,已安排了一批郡府书佐,就在前方营地之中,为你们重新登记造册,编录户籍。这是让你们真正摆脱‘流寇’身份,成为大汉编户齐民的第一步。此事,需你们全力配合,安抚部众,如实申报,方可顺利进行。”

“编户齐民?”南宫晟咀嚼着这个词,脸上浮现出冰冷的讽刺,“然后呢?成了平民,明年便要开始缴纳算赋、口赋、更赋,服那无穷无尽的徭役?你如此好心,莫非是替朝廷预先圈养好待宰的羔羊,只等来年催科之时,再将我等逼上绝路?”他想起了那些在沉重赋税下破产,最终不得不硬而走险的昔日乡邻。

赵空轻轻叹了口气,这声叹息在渐起的晚风中显得格外清晰。“赋税之事……眼下天下动荡,豫州、兖州黄巾尚未完全平定,凉州羌乱又起,朝廷府库空虚,明年南阳的赋税能否收上来,能收多少,尚在未定之天。”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经历了此番大变,朝廷……至少南阳郡府,总该吸取些教训,没道理立刻再次将刚刚安抚下来的你们,逼反。此事,我们还在等朝廷的回复。总之,有了正式的户籍,成了平民,总比身为逃奴、流寇,朝不保夕,要好过一些。”

就在这时,一阵秋风吹过,卷起地上的枯叶与尘土,打着旋儿扑向队伍。队伍中响起几声压抑的咳嗽。赵空停下脚步,等风势稍缓,才继续前行,同时用更低的声音,说出了一句让南宫兄弟猝不及防的话。

“另外,此前交战中被收缴的兵器,我已私下命令蔡德珪,在清点入库时,暗中为你们截留了一批。”他的声音平淡得像是在说今晚月色尚可,“刀、矛、弓矢皆有,数量不多,但也足以武装数百人。你们若是心中不甘,觉得投降违背了大贤良师的理想与准则,待明年缓过气来,还想再反,也算有点准备,不至于手无寸铁。”

此言一出,南宫晟和南宫璩如同被施了定身法般,猛地停下脚步,豁然转头,四道目光死死钉在赵空脸上。震惊、难以置信、疑惑、警惕……种种情绪在他们眼中交织翻滚。南宫璩甚至下意识地握紧了刀柄,仿佛随时可能暴起。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位代表朝廷来招安、镇压他们的都尉,竟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赵空对他们的反应似乎早有预料,神色依旧平静,甚至还抬手拂去了衣袖上沾染的一点尘土。“投降,尤其是穷途末路下的投降,总归是违背本心,令人心中不安,甚至感到屈辱。这一点,赵某与大哥,能理解。”他的目光扫过南宫兄弟,又掠过身后那些麻木前行的黄巾部众,“我们备下足以过冬的粮草,为你们整顿户籍,给予安身之地,甚至……私下留存军器,这便是我们目前能拿出的最大诚意。”

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毋庸置疑:“不过,铠甲,你们一件也不能留,没有余地。”

关于铠甲的限制,倒是在南宫兄弟的意料之中。铠甲,尤其是制式铁甲,在大汉军中亦属珍贵军资,寻常郡国兵都未必能齐备。汉律明令,私藏甲胄超过一定数量,即视同谋反,乃是诛三族的大罪。这条规则,森严如铁,即便是孙宇和赵空,也绝不敢触碰这条底线。赵空能私下允诺留存普通兵器,已属胆大妄为,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

短暂的死寂之后,南宫晟才从极度的震惊中缓缓回过神来,他盯着赵空,试图从对方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找出丝毫戏谑或阴谋的痕迹,但他失败了。赵空的眼神坦然而平静,仿佛刚才只是陈述了一个既成事实。

“为什么?”南宫晟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这个年轻的都尉。

赵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迈步继续前行,淡淡道:“走罢,天色将晚,莫让营中之人久等。前方便是你们暂时的家了。”

**********************************************************************************************************************************************************************************************************

队伍继续前行,气氛却因赵空那番石破天惊的话语而变得愈发微妙。南宫兄弟沉默地跟在赵空身侧,心中波涛汹涌,不断揣测着孙宇和赵空真正的意图。是试探?是麻痹?还是另有所图?

不多时,队伍抵达了营寨大门。这座营寨倚靠方城山余脉而建,以粗大的原木搭建寨墙,墙头设有望楼,虽然略显简陋,但格局规整,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显然曾是蔡家一处重要的庄园或私兵驻地。营寨大门洞开,仿佛巨兽张开的幽深大口。

而此刻,在营寨大门前,却肃立着一群与周围环境、与这支残兵败队伍格格不入的人。

为首者,是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的老者。他头戴进贤冠,身着玄端素色深衣,宽袍大袖,腰束锦带,悬着一块青玉玉佩。虽未佩戴任何显眼官饰,但那股经由多年诗书浸润而沉淀下来的雍容气度,却让人无法忽视。他便是闻名天下的文宗、南州府学的祭酒,蔡邕蔡伯喈。

在蔡邕身后,跟着数位同样身着儒服、气度不凡的中年或老年文士,皆是南州府学中的名士或教师。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如同一道文化的壁垒,与眼前这支充斥着困顿与草莽气息的队伍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蔡邕身侧,还站着两位身着正式官服的官员。一人年约三十,面容白皙,微有短须,身着黑色官袍,头戴介帻,腰悬铜印黑绶,神色间带着几分精明与审慎,正是南阳郡郡丞蔡瑁蔡德珪。他出身襄阳蔡氏,与蔡邕虽非同支,但同姓之谊,在此场合更显亲近。另一人年纪稍长,约四十许,面容敦厚,目光沉稳,乃是南阳郡功曹史庞季庞文叔,他代表着南阳本土的另一大豪族庞氏。

南阳郡都尉赵空亲自护送,郡丞蔡瑁与功曹史庞季这两位郡中核心佐吏携地契相随,如今更有名满天下的蔡伯喈率南州府学士人亲迎。这等阵容,几乎是给了张角和太平道天大的颜面。

南宫晟看到蔡邕的瞬间,身体不易察觉地僵硬了一下。他早年游学之时,曾有幸在颍川听过蔡邕讲学,虽未正式拜师,却也执过弟子礼。此刻在此情此景下相见,心中滋味复杂难言。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冠,越众而出,快步走到蔡邕面前,撩起衣摆,便要躬身行大礼。

“学生南宫晟,拜见蔡师。”

蔡邕并未让他完全拜下去,抢上前一步,伸出双手稳稳扶住了南宫晟的手臂。老人的手掌温暖而有力,目光落在南宫晟写满风霜与疲惫的脸上,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惋惜与悲悯。

“不必多礼。”蔡邕的声音温和而沉痛,更显亲近,“一别数年,不想竟在此地相见,更不想……竟是如此光景。”

他扶着南宫晟的手臂,并未立刻松开,目光仿佛透过南宫晟,看到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辩才无碍的身影。

“张角……他终究还是走了这一步。”

蔡邕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无尽的怅惘,“原以为以他之才,纵有济世之心,亦当有更稳妥的法子……可惜了,他那般惊才绝艳,辩析阴阳,通达百家,天下能与之论道者寥寥……可惜,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提到恩师张角,南宫晟一直强忍的情绪再也无法抑制,鼻尖一酸,眼眶瞬间泛红,热泪几乎夺眶而出。他猛地低下头,紧咬着牙关,不让喉间的哽咽出声。恩师的理想,兄弟们的鲜血,无数信徒的牺牲,如今只剩下这残破的局面和未知的前路,种种情绪交织,几乎要将他撕裂。蔡邕的这番话,并非胜利者的嘲讽,而是源自同一层次对于天才陨落的真诚痛惜,这更让他感到锥心之痛。

蔡邕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叹息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元良,带着剩下的人,好好活下去。大贤良师的道,或许……换一种方式,也能留存于世。”这话说得隐晦,却带着一丝劝慰与指引。

一旁的蔡瑁和庞季,始终保持着官员应有的矜持与沉默。蔡瑁的目光偶尔扫过营寨和队伍,带着评估与算计;庞季则更多是观察着赵空与南宫兄弟的互动,面色沉稳,不知在想些什么。

赵空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场短暂的会面。他知道,蔡邕的到来,以及南州府学士人的集体出现,不仅仅是因为蔡邕与张角曾有私交,更是孙宇和他精心策划的一步棋。这象征着南阳士林,至少是其中开明一派,对此次招安的态度。这既是做给朝廷和天下人看的姿态——南阳并非一味剿杀,亦行招抚,彰显教化之功;也是做给这些黄巾残部看的——他们并非被当做猪狗般的俘虏,而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士人”阶层的接纳(哪怕是表面上的),这有助于安抚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为后续的管理减少阻力。

“南阳郡上下,此番确是给足了面子。”赵空心中默念。这面子,是建立在实力、算计、妥协以及未来的风险之上的。

就在这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队伍的后方,那主要由老弱妇孺组成的散乱队列中,出现了一个本不应出现在此地的身影——南阳太守孙宇。

孙宇并未穿着彰显太守身份的官服,而是一身寻常的玄色锦缎深衣,衣料华贵,剪裁合体,将他挺拔修长的身形衬托得愈发冷峻。他没有带任何随从,独自一人,如同幽影般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这支悲苦的队伍边缘。他那张向来冷静甚至堪称孤傲的脸上,此刻没有任何表情,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如同寒潭,倒映着眼前的景象。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对母子身上。

那是一个年纪不过二十余岁的妇人,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奔波劳碌,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她面色蜡黄,双颊凹陷,身上穿着一件打满补丁、几乎看不出原色的粗布襦裙,头发枯黄,随意地用草绳扎着。她步履蹒跚,每走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她的右手紧紧牵着一个约莫三四岁的小男孩。

男孩更是瘦弱得可怜,小小的身躯仿佛只剩下骨架支撑着一层薄薄的皮肤,大眼睛在瘦削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兀,却缺乏孩童应有的灵动与光彩,只有一片茫然的空洞。他赤着双脚,踩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脚底已满是泥垢与细小的伤痕。

孩子似乎感觉到了气氛的异样,仰起小脸,用稚嫩而虚弱的声音问道:“娘亲……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啊?”

妇人停下脚步,蹲下身,将孩子轻轻揽入怀中。她的动作温柔,声音却嘶哑而疲惫,带着一种认命般的麻木:“乖孩儿……我们换一个地方……睡觉。”

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继续问道:“那……爹亲呢?他打完仗,回到伏牛山,还能找到我们么?”

妇人身体猛地一颤,将孩子抱得更紧,仿佛要将那瘦小的身躯揉进自己骨子里。她低下头,脸颊贴着孩子冰凉的额头,良久,才用尽全身力气,压抑着巨大的悲痛,低声道:“孩儿……爹亲他……走了。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没有说“死”字,或许是不忍,或许是在这乱世之中,对于“死亡”早已麻木,只是用“走了”来替代。但那语气中的绝望与哀恸,却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能刺痛人心。

孩子似乎并未完全理解,只是懵懂地“哦”了一声,将小脸深深埋进母亲的颈窝。

这一幕,清晰地落入了孙宇的眼中。

他那张如同万年寒冰般冷峻的脸上,眉头几不可察地蹙动了一下。嘴角那惯常紧抿的线条,似乎也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松动。虽然转瞬即逝,但他那双深邃眸子里,终究是掠过了一抹极淡的,名为“动容”的情绪。

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一对母子的悲剧。他看到的,是这支队伍里,无数个类似家庭的缩影。是那个在攻城时,冒着箭矢滚木,只为抢回半袋发霉粟米而死在城下的老汉;是那个在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的紧紧相拥、早已僵硬的母子尸体;是那些被遗弃在路旁,连哭泣力气都没有的婴孩……

天下大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席卷八州,看似声势浩大,要建立一个太平世界。可结果呢?张角身死,部众星散,他们最初想要拯救的黎民黔首,非但没有得到太平,反而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这些依附黄巾军的老弱妇孺,他们最初或许只是为了有一口饭吃,为了在苛政和战乱中活下去。可如今,他们依然挣扎在死亡线上,甚至失去了原本或许还能勉强栖身的破屋陋室,变得一无所有。

他们麻木地跟着南宫晟的脚步,走向这座未知的营垒。前方是生路,还是另一个形式的牢笼?是短暂的喘息之地,还是最终的埋骨之所?对他们而言,或许早已没有了意义。活着,仅仅是因为还没有死掉。

“天下……究竟有多少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又有多少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一个冰冷的问题在孙宇心中升起。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数月前,宛城攻防战最激烈的时候。那些被驱使攻城的流民,一个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墙。他们眼中没有狂热,只有野兽般的求生**和对死亡的恐惧。他们拿着简陋的农具、木棍,甚至徒手攀爬。孙宇站在城头,冷静地指挥着守军放箭、投石、倾倒滚油。他记得很清楚,在那些疯狂进攻的人群中,他没有看到一个孩子。

当时并未细想,如今联系眼前景象,一个可怕的推测浮上心头——那些孩子去了哪里?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史书上那些冰冷的字眼,瞬间变成了可能发生的、血淋淋的现实。那该是怎样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即便是心志坚毅如孙宇,想到此处,背脊也不由得生出一股寒意。

黄巾军的理想,大汉朝的秩序,在这**裸的生存危机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张角的煽动?是地方官吏的贪腐?是朝廷的苛政?还是这早已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世道本身?

孙宇沉默地站在原地,玄色的衣袂在晚风中轻轻摆动。他像一尊冰冷的雕塑,与周围流动的悲苦人群形成了静止与流动的对比。他那颗习惯于谋划、算计、杀伐的心,此刻却被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沉重的情绪所包裹。那不仅仅是对眼前惨状的怜悯,更是一种对自身所作所为,对这混乱时局的深层叩问。

**第四章蔡讽的权衡**

就在孙宇于队伍末端陷入沉思的同时,距离营寨约一里之外的一处高坡上,静静地停着一辆装饰朴素却用料考究的马车。拉车的两匹马神骏非凡,显示着主人身份的不凡。马车周围,肃立着十余位身着劲装、腰佩利刃的健仆,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马车车窗的帘布被一只苍老却稳定的手轻轻掀开一角,露出一双深邃、充满阅历与智慧的眼睛。这双眼睛的主人,正是襄阳蔡家的当代家主,在南阳乃至荆州都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老者——蔡讽。

蔡讽年约六旬,头发胡须已然花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他头戴缁布冠,身着栗色绸缎深衣,外罩一件玄色貂裘,虽处野外,依旧保持着世家家主的雍容气度。他的目光,正远远地投向方城山下那座忙碌起来的营寨,以及那条如同受伤蚯蚓般缓缓蠕动的黄巾队伍。

在马车旁,侍立着一位年纪约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容貌与蔡瑁有几分相似,但眉宇间少了几分精明,多了几分浮躁。他是蔡瑁的弟弟,蔡瓒蔡茂圭。

蔡瓒看着远处那庞大的营地,以及自家兄长和庞季正在与那些“反贼”交接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明显的不满与肉痛之色。他忍不住转向车窗,低声道:“父亲,这片山林田产,虽非我蔡家核心产业,但面积广阔,水土丰茂,每年产出亦是不菲。如今就这么平白让了出去,我们蔡家付出了如此代价,却似乎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都未得到,还要担着私通‘贼寇’的干系。这……值得么?”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不解与抱怨。在他看来,蔡家此次完全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

蔡讽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方,并未收回,只是淡淡开口,声音平稳而苍老,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通透:“茂圭,你看问题,还是太过肤浅。”

他顿了顿,缓缓道:“你可知道,若无孙建宇(孙宇)数月前料敌于先,提前加固宛城城防,囤积粮草,整顿郡兵,又以雷霆手段镇压城内可能的叛乱苗头,后果将会如何?”

蔡瓒微微一怔,没有立刻回答。

蔡讽继续道:“只怕宛城早已被黄巾军攻破。届时,黄巾军席卷南阳,烧杀抢掠,我蔡家在那宛城中的店铺、库藏、族人,以及在城外的诸多庄园、坞堡,又能保全多少?你可仔细看过河北传来的战报?冀州、幽州那些被攻克的郡县,太守、刺史身死,城中豪族被屠戮、财产被劫掠一空者,比比皆是!河北之地,豪族势力难道比我南阳弱么?”

蔡讽的话,如同冰冷的锥子,刺破了蔡瓒心中的那点侥幸。他想起了那些触目惊心的战报,想起了黄巾军过处“玉石俱焚”的惨状,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背上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确实,若宛城不保,整个南阳都将陷入浩劫,蔡家损失的可就不仅仅是这一处山林田产了。

“孙太守和赵都尉,是明白人。”蔡讽的语气带着一丝赞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他们知道蔡家的力量,更知道在此乱世,需要借助蔡家的力量来稳定南阳。此次我们蔡家出力协助城防,供应部分粮草,又拿出这片地来安置降众,这份人情,他们记下了。只要孙、赵二人还在南阳主政,他们便不会,也不能轻易与蔡家翻脸。这,便是最大的好处——稳定与保障。”

他放下车帘,将目光收回,看向自己的儿子,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何况……孙建宇快成为你的妹夫了,之韵(蔡之韵)与他的婚约虽只是口头,却也已是双方心照不宣之事。既是一家人,又何必计较一时之得失?为难自家人,对他孙建宇又有何好处?”

提到妹妹蔡之韵与孙宇的婚约,蔡瓒嘴角抽搐了一下,露出一抹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低声道:“父亲,孙宇此人……心思深沉,手段狠辣,行事往往出人意表,绝非易于掌控之辈。他……真的会因一纸婚约,就被捆绑在我蔡家的战车上么?孩儿总觉得,此人非池中之物,未必甘心受人掣肘。”

蔡讽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的状态。他轻轻抚摸着手中的暖炉,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才更值得支持。乱世已显,未来如何,谁又能说得准?蔡家需要的,不是一个易于掌控的傀儡,而是一个能在风浪中稳住船只,甚至带领船只驶向更广阔海域的强者。至于婚约……”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飘忽:“孙太守和赵都尉知道蔡家的力量,自然不会轻易与蔡家翻脸。何况……他快成了你妹夫,何必为难自家人?”

想起蔡之韵和孙宇的口头婚约,蔡瓒嘴角一咧,不置可否。

孙宇这样的人,可真不像是一个能用婚约捆绑的人啊。

*******************************************************************************************************************************************************************************************

营寨门前,短暂的会面已然结束。

蔡邕再次拍了拍南宫晟的肩膀,温言道:“营中已备下些许粥粮、柴薪与被褥,虽不充裕,亦可暂解燃眉之急。元良,好生安抚部众,若有难处,可遣人来南州府学寻我。”说罢,他又对赵空、蔡瑁、庞季等人微微颔首,便在几位学子的簇拥下,登上了停在一旁的牛车,缓缓离去。南州府学的其他士人也相继告辞。

蔡瑁和庞季则上前与赵空低声交谈了几句,主要是确认地契交接、营寨物资清点等具体事宜已安排妥当。蔡瑁的目光偶尔扫过南宫兄弟,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但并未多言。庞季则显得更为圆融,甚至还对南宫晟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交接程序完成,蔡瑁和庞季也各自登上马车,在护卫的簇拥下离开。热闹了片刻的营寨门口,很快又恢复了冷清,只剩下赵空、南宫兄弟,以及那支默默等待着的黄巾残部。

“进去罢。”赵空对南宫晟道,“营房已经划分好,按家族、乡里为单位,尽量安排在一起。书佐们明日便会入驻,开始登记户籍。今夜,让大家好生休息。”

南宫晟点了点头,回身望向身后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用沙哑却尽量提高的声音喊道:“各位乡亲!前方便是我们暂时的安身之所!有序入营,不得喧哗抢夺!按之前分好的队列,依次进入!”

他的声音在暮色中传开,人群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但很快又平息下来。人们默默地,如同汇入巢穴的蚁群,开始缓慢地通过那扇敞开的营门。

南宫璩狠狠地瞪了赵空一眼,率先带着一队青壮,走入营中,开始安排引导。

赵空并未立刻离开,他站在原地,看着人流缓慢移动。孙宇不知何时,也已悄然来到了他的身侧,与他并肩而立,同样沉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两位南阳郡的最高长官,就这样静静地站在暮色苍茫之中,看着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一点点融入那座依山而建的巨大营垒。

营寨中,逐渐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光,那是提前入驻的郡兵和杂役点燃的篝火和灯盏,为这冰冷的新“家”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光明与暖意。

风中,似乎传来了孩童因找到栖身之所而发出的、微弱的啜泣声,以及妇人低低的、安抚的哼唱。

夜色,终于彻底笼罩了方城山。远山如黛,近营如墨。繁星在天幕上渐次点亮,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注视着这人间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南宫晟站在营门内,回望身后那两位逐渐融入夜色、如同山岳般沉默的玄色身影,又看向营中那点点星火,以及火光映照下,一张张麻木、疲惫却又带着一丝劫后余生庆幸的脸庞。

他知道,投降不是结束,甚至可能不是真正的安宁。未来的路,依旧布满荆棘。太平道的理想,兄弟们的鲜血,这数千人的性命,都将成为压在他肩头,沉甸甸的担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