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流华录 > 第七十九章 道心

流华录 第七十九章 道心

作者:清韵公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0 16:25:16

邯郸城,秋意已深。

昔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等雄姿英发,而今这赵王宫却已换了人间。飞檐斗拱依旧刺向灰蒙的天空,丹漆雕栏却早已失了往日光彩,蒙着一层拂不尽的尘灰。大殿之内,象征着世俗权柄的蟠龙屏风与鎏金宝座被移至角落,覆以寻常青布,并非亵渎,倒似一种对过往繁华的淡然摒弃。四壁之上,悬挂着一幅幅素白帛书,其上以朱砂或墨笔誊抄着《太平经》中关乎“均平”、“互助”、“致太平”的精华段落,笔法或朴拙如老农执犁,或飘逸似仙人舞袖,皆透着一股摒弃浮华、直指本心的虔诚。

殿中央巨大的青铜香炉中,不见名贵龙涎,焚烧的是艾草、苍术、白芷等清瘴避秽的草药,混合着松柏枝条燃烧时特有的淡雅香气,丝丝缕缕,在空旷阴冷的殿宇中萦绕盘旋,顽强地压下了或许曾存在于角落的血腥与污浊气息。数堆篝火依八卦方位燃于殿中,粗大的松木噼啪作响,跃动的火光照亮了每一张或焦虑、或沉凝、或迷茫、或狂热的面孔,也将巨大的阴影投在绘有仙鹤祥云的殿壁上,恍若无数躁动的魂灵在无声起舞。

张角盘膝坐于中央一个陈旧却洁净的蒲团之上,身披一袭浆洗得微微发白的玄色道袍,外罩深灰色鹤氅。他面容清癯消瘦,病容明显,肤色是一种久耗心力、不见日光的淡金,双颊微陷,颧骨略显嶙峋。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深沉而缓慢,间或伴有压抑不住的、牵动内息的剧烈咳嗽,每每令他单薄的身躯微微震颤。然而,他那挺直的脊梁,那双深邃如古井寒潭、仿佛能吸纳一切光线的眼眸,却透出一股超越肉身的沉静与力量。仿佛这具皮囊的衰败,并不能损及他那经由《太平要术》淬炼、近乎通神的道心根本。侍立其侧的一名魁梧黄巾力士,眉宇间尽是发自内心的敬仰与忧色,手持拂尘,时刻准备恭敬侍奉。

地公将军张宝与人公将军张梁分坐两侧。张宝同样身着简朴道袍,头戴逍遥巾,面容慈和宁静,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手中轻持一柄白玉麈尾,眼神清澈澄明,流转着悲天悯人的光芒,仿佛一位偶落凡尘、欲度众生的仙真,周身散发着淡淡的、令人心安的草药清香。而张梁则如一块沉默而坚毅的磐石,他虽亦作道家打扮,但眉宇间锁着更深的警惕与果决,目光锐利如电,扫视四周时带着冷静的审视,气息沉雄内敛,显然身负不俗修为,手指无意识地时时拂过腰间悬挂的一串暗合九宫八卦方位的龟甲蓍草法器,那是他护卫兄长安危、执行教令的信心所在。

殿下,除却于毒、眭固、五鹿、苦酋等各方战将渠帅,张角最为倚重的三位年轻亲传弟子亦赫然在列。

首当其冲便是张牛角。他身形魁梧雄壮,几如铁塔,立在那里便自有一股沉雄如山的气势。面容敦厚,肤色黝黑,眉宇间刻着风霜痕迹与不变的坚毅。他并非锐气逼人之辈,却像大地般可靠,眼神温厚而充满力量,此刻正浓眉紧锁,透露着内心的忧虑与沉思。他原是巨鹿一带的豪侠,因不堪豪强压迫,感念太平道教义而率众来投,因其仁厚爱众、处事公允,深得张角信任与教众爱戴。

其次乃是褚飞燕。此子年纪最轻,约莫十**岁,却已是名震河北的黄巾骁将。他身形矫健如猎豹,面容棱角分明,一双虎目炯炯有神,燃烧着不加掩饰的理想主义火焰与近乎纯粹的勇毅。他出身寒微,全家皆受太平道恩惠,对张角与大贤良师奉若神明,作战勇猛无匹,常为先锋,是一把未经世事磋磨、锋芒毕露的利剑。

最后一位,则显得格外神秘。她总是以一袭轻纱半遮面颜,只露出一双深邃清澈、宛如秋水寒星的眼眸,以及额前如云似雾的墨染鬓发。气质清冷出尘,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却又隐隐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哀愁与疏离。她背负一架造型古朴、名为“鹤唳”的七弦琴,此琴非同凡响,据说其音能洗涤心神,抚平躁戾,亦能化为无形剑气,杀人于无形。她便是被称为“玄音先生”的太平道奇才,武学修为深得张角“天公劲”真传,与东方咏并称太平道年轻一代的“琴剑双绝”,极少开口,行踪飘忽。

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压得人喘不过气。突然,殿外传来一阵细微却清晰的骚动,旋即一名身着黄色号褂的黄巾力士快步而入,单膝跪地,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迟疑与震动:“启禀大贤良师…东方…东方咏师兄回来了!此刻正在宫门外求见!”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东方咏乃昔年东方家族遗孤。东方一族本是冀州颇有声望的武学世家,十年前因卷入一桩秘案遭逢大难,满门几乎被灭,唯当时年仅十岁的东方咏被游历至此的张角救下,带回身边,视若己出,倾囊相授《太平要术》精髓与绝世剑法。他天资超绝,文武双全,年纪轻轻便已是太平道中流砥柱,更是公认的年轻一代翘楚,地位超然。此前奉命南下联络南阳、颍川一带教众,策应大局,却于最关键的时刻神秘失踪,音讯全无,致使南方战线布局大乱,无数精心安排的节点陷入混乱。众人皆以为他或已遭遇不测,或已…此刻他突然现身回归,是福是祸?意欲何为?

张梁眼中精光爆射,手下意识紧紧按向腰间那串龟甲蓍草法器,周身气息瞬间绷紧。褚飞燕更是“腾”地站起,脸上写满了震惊、不解与被背叛般的愤怒:“东方师兄?!他…他还敢回来?!南阳之败,颍川失联,多少教友因他音讯全无而陷入重围,乃至…他此刻回来,是来看笑话的吗?!”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

唯有张角,面色依旧平静无波,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刻。他微微抬手,一股无形的柔和气劲拂过,止住了褚飞燕即将喷薄而出的怒火,缓声道:“让他进来。”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抚平了殿内的躁动。

片刻死寂后,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身影出现在大殿门口的光影交界处,步履蹒跚地踏入殿内。

那还是那个青衫飘逸、俊朗洒脱、剑眉星目间总带着几分不羁与自信的东方咏吗?

殿内众人几乎不敢相认。他一身破烂不堪的青衫早已被尘土与早已干涸发暗的血污浸染得看不出原色,多处撕裂,露出内里包裹伤口的、同样污浊的布条。头发散乱,沾满草屑灰土,脸上纵横交错着疲惫、风霜与深可见骨的挣扎痕迹,唯有一双眼睛,虽然布满骇人的血丝,却亮得惊人,仿佛在炼狱之火中灼烧了千百遍,最终剩下的不是灰烬,而是某种令人心悸的、冰冷而执拗的清醒。

他一步步走入大殿,昔日挺拔如松的身姿此刻显得佝偻而沉重,仿佛背负着无形的千钧重担。他无视周遭或惊疑、或敌视、或探究的目光,径直走到张角座前数丈处,缓缓屈膝,重重跪拜下去,额头触碰冰冷的地面,发出沉闷一响。再抬头时,声音干涩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不肖弟子…东方咏…拜见师尊。”每一个字都仿佛耗尽了他极大的气力。

“东方师兄!你…”张牛角虎目圆睁,面露浓浓的痛惜与不解,下意识踏前一步。他们一同在师尊座下长大,修文习武,情同手足,见东方咏如此狼狈凄惨模样,心中如同被狠狠揪紧。

“东方咏!”褚飞燕按捺不住,再次厉声质问,语气中混杂着愤怒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你到底去了何处?南阳、颍川的兄弟们呢?你可知就因你一去无踪,音讯全无,多少计划功亏一篑?多少信任你的教友陷入绝境,生死不明?!你…”他想问“你为何背叛”,话到嘴边却又哽住。

“飞燕。”张角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深沉的穿透力。他深邃的目光落在东方咏身上,细细打量着这个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孩子,那目光中没有丝毫斥责与愤怒,反而充满了一种深沉的探究与难以言喻的悲悯:“起来说话。吾观你风尘满面,神魂动荡,气息驳杂虚浮…此行所见所历,非凡俗所能想象,非常人所能承受。告诉为师,发生了什么?你这一身伤…从何而来?”

东方咏缓缓起身,却依旧低着头,目光死死盯着地面那冰冷光滑的青砖,仿佛那砖石之上镌刻着他一路行来所见的无数惨象。他沉默良久,殿中只闻松木在火中燃烧的噼啪声,以及他自己粗重而压抑的呼吸声。那沉默沉重得令人窒息。

终于,他抬起头,目光艰难地、依次扫过座上亦师亦父的张角、慈和悲悯的张宝、沉稳警惕的张梁,以及他熟悉无比的张牛角、褚飞燕,还有那位轻纱覆面、眼神复杂的玄音先生。他的眼中翻滚着巨大的痛苦、深入骨髓的迷茫,以及一种近乎绝望的、破碎后又重新凝聚的清醒。

“师尊…诸位师叔,师弟师妹…”他的声音颤抖得厉害,却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平静,“我去了南阳,也经历了…一场永生难忘的炼狱。我不止看到了官军的铁骑和屠刀,更看到了…我们自己人所行的‘道’,是如何在这片大地上烙下印记。”

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带着血与火的味道,开始讲述,声音低沉而压抑,仿佛每一个字都沾染着亡魂的哀嚎:“南阳兵败后,我身负重伤,经脉受损,几乎殒命荒野…是被人所救。”他顿了顿,喉结滚动,仿佛说出下一个名字需要莫大的勇气,“是南阳太守,孙宇。”

“什么?!”

“孙宇?!”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和难以抑制的低呼。褚飞燕眼睛瞪得滚圆,几乎要再次跳起来,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却被张角以一道更加严厉的眼神死死按住。

“不止是他,”东方咏继续道,语气复杂得难以形容,混杂着屈辱、感激、困惑与一种奇特的认同,“还有他的结义兄弟,一个叫谢缘风的游侠,以及…一个沉默寡言,年纪虽轻,剑法却狠戾精准得可怕的少年,名叫陆允。他们…并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只当我是一个在战乱中侥幸逃生、身受重伤的普通江湖客。”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而痛苦,仿佛穿透了宫殿的墙壁,回到了那段充满矛盾、挣扎与颠覆认知的北上之旅:“我与他们同行,一路向北。我被迫躺在车上,眼睁睁看着,听着…我亲眼看着孙宇如何收拾南阳的残局…他并非如传言中那般一味弹压剿杀,反而…反而尽力安抚流民,发放有限的口粮,整顿被战火摧毁的秩序,甚至…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乃至向本地大族借贷,以工代赈,试图让那些因我们太平道起事而点燃战火、最终流离失所的百姓,能有一条活路,能熬过这个冬天…”

“我也看到了…那个谢缘风,他身上有种近乎愚蠢的天真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的都是最底层的、被战乱蹂躏得毫无反抗之力的贫苦人…他相信人心本善,相信道义…还有那个陆允,”东方咏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忌惮,“他像一块沉默的石头,但他的剑,冰冷、精准、高效…只杀他认为该杀之人,从不殃及无辜,甚至…会在无人注意时,将干粮分给路边奄奄一息的孩童…”

他的语调逐渐激动起来,压抑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而出:“师尊!您从小教导我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要创造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饱暖的太平世!这是我们毕生的信念!可我这一路北行,躺在敌人的车上,用敌人的药,我所见所闻的是什么?是赤地千里,是饿殍遍野!是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是官军像追杀猪狗一样追杀溃散的黄巾弟兄!可同样也是溃散的黄巾弟兄,为了活命,变成了比土匪更凶残的流寇,烧杀抢掠,对象同样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他猛地抬起手臂,指向殿外那广阔而沉痛的天地,声音因极致的痛苦而哽咽嘶哑:“那些倒在路边、腐烂发臭的人!他们很多人至死手中可能还紧紧攥着我们的黄色符箓!他们相信我们给的承诺!相信‘黄天当立’之后就是好日子!可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是更多的刀兵!是更快的死亡!我们是在拯他们出水火,还是在…用他们的血肉尸骨和无穷绝望,铺就我们通往那个虚无缥缈的‘太平’殿堂的路?!”

“师尊!”东方咏噗通一声再次重重跪倒在地,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混合着脸上的尘土与血污肆意流淌,声音泣血,“我们的理想是好的,我知道!我比谁都相信!可是我们走的路,对不对?!以力平定天下,用万千骸骨和苍生的眼泪堆砌一个所谓的‘太平’…这样染血的、充满罪恶的‘道’,真的是通天大道吗?真的能到达我们想要的彼岸吗?我们…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背弃了最初的本心?!”

这番泣血椎心般的质问,如同最锋利冰冷的剑,骤然刺穿了殿中弥漫的宗教狂热与战争带来的麻木戾气,**裸地剥开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那血淋淋的巨大鸿沟,直指太平道行动最核心的矛盾与伦理困境。张牛角虎目含泪,鼻腔酸涩,他出身贫寒,亲身经历过底层苦难,深知东方咏所言字字血泪,句句属实,那敦厚的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悲悯与无力。褚飞燕张了张嘴,想习惯性地反驳那只是成就大业必要的、短暂的阵痛,却发现往日坚信不疑的信念此刻在师兄那惨烈的描述面前,竟显得有些苍白和…脆弱。连一向清冷自持、仿佛超然物外的玄音先生,抚弄“鹤唳”琴弦的纤指也骤然停下,轻纱微微晃动,其后那双深邃如秋水的眼眸中,泛起了剧烈而复杂的波澜,有震惊,有哀伤,更有深深的思索。

张角静静地听着,自始至终,脸上无喜无悲,如同亘古不变的岩石。只有那双洞悉世事、仿佛能看透过去未来的眼眸深处,掠过无尽的悲凉与一种深沉如海的、无人能解的疲惫。待东方咏那夹杂着痛哭的控诉终于停歇,殿内陷入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篝火燃烧的噼啪声和东方咏压抑不住的、破碎的抽泣声。这寂静沉重得仿佛能压垮人的灵魂。

良久,良久。张角才缓缓开口,声音悠远而沉重,仿佛不是来自他病弱的身体,而是来自冥冥中的天道:

“咏儿,你所见,是真实。你所痛,所惑…亦是为师…日夜锥心刺骨之痛。”他微微阖上双眼,复又睁开,眼底竟布满细密的血丝,“然,你可知,为何古圣言‘不破不立’?为何道经云‘反者道之动’?这汉室四百年的沉疴痼疾,这盘根错节、吸食民髓的豪强权贵体系,这已僵死腐臭、禁锢生灵的秩序…它早已根深蒂固,与这片土地、与亿万生灵的命运扭曲地融为一体!岂是靠仁爱说教、互助修行所能轻易动摇?它已病人膏肓,非刮骨疗毒之猛药不可救,非烈火焚野之酷烈不可催生新芽!”

他语气渐沉,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不容置疑的决绝:“鲜血与牺牲,非吾所愿!苍生之苦,吾感同身受!然,此乃这腐朽天地欲自我更新,不得不付之代价!如同母亲分娩新生命,必经撕心裂肺之剧痛!我等所行,正是要以这今日之短暂剧痛,行快刀斩乱麻之事,彻底终结那永无止境的、慢性的、让众生麻木死亡的腐朽秩序,换取万世之真正太平!此过程固然残酷惨烈,但若因惧其残酷惨烈而畏缩止步,则众生永陷这无间地狱,世世代代,万劫不复!这才是最大的不仁!最大的背离天道!最大的背叛!”

“可是师尊!”东方咏抬头,泪眼模糊,眼中充满巨大的不解与更深的痛苦,“这代价…太沉重了!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而且…而且我们真的能成功吗?官军精锐,甲坚刃利,训练有素,战力远胜我等乌合之众。孙宇、皇甫嵩、朱儁…还有那些尚未出手的各地豪强、隐藏的宗门势力…我等虽有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然实力悬殊如天堑,这般硬碰,岂非…岂非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最终不过是让更多深信我们的信徒白白送死,让这苍茫大地承受更多无谓的苦难!我们崇高的理想,难道…难道就一定只能用如此绝望、如此血腥的方式来实现吗?就没有…别的路了吗?”

这话语尖锐如刀,彻底刺破了太平军高层一直刻意回避或不愿深想的残酷现实。张梁面色阴沉如水,拳头在袖中紧握。张宝捻须的手微微颤抖,眼中悲悯之色更浓。连最激进、最无畏的褚飞燕也沉默了,他亲身经历过多场与官军的正面血战,深知那些装备精良、令行禁止的正规军与地方豪强私兵的可怕,那绝非仅凭一腔热血和宗教狂热所能弥补的巨大差距。一股冰冷的寒意,悄然爬上不少人的心头。

“大师兄此言差矣!”褚飞燕终究还是年轻气盛,咬牙反驳,但语气已不似先前那般理直气壮,带上了一丝色厉内荏与悲壮,“岂能因敌强我弱便畏缩不前?大道之行,必有牺牲!为这至公之世,纵死何妨?我太平道众皆怀必死之心,向死而生,方能感天动地,撕裂这黑暗,成就万世伟业!苟且偷生,瞻前顾后,岂是我辈豪杰所为?”他的理想主义依旧炽热燃烧,却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层绝望的底色。

张牛角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沉稳厚重,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与深沉的现实关怀:“飞燕师弟,勇武可嘉,赤诚可感。但大师兄之忧,绝非怯懦。师尊,东方师兄所言…字字句句,皆源于血泪见闻,亦不无道理。我等起事,本为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若征战本身即成更大之水,更烈之火,令天下万民更陷涂炭,十室九空,是否…是否应更重策略谋划,而非一味硬撼死拼?或应更注重在已掌控之地,真正力行我教仁政教义,收拢民心,恢复生产,巩固根基,使百姓真心实意拥护我等,如此,方为长久立足之计,亦更合我教‘致太平’之根本要义。”他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更务实,更注重建设与民心向背,试图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直沉默的玄音先生,此时忽然纤指轻拢慢捻,“鹤唳”琴发出一声空灵缥缈、如孤鹤凄唳、穿云破雾般的单音,那音波奇异地荡开,仿佛具有魔力,稍稍抚平了殿内躁动不安、几乎要爆炸的气息。她声音透过轻纱传来,清冷如冰泉滴落幽潭,带着一种超然的智慧:“道法自然,阴阳消长,刚柔并济。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师尊欲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破旧立新,其志可敬。然破之之力,需足以护持新生、滋养万物为前提。若破尽而无力立,则天地板荡,万物凋零,生灵更苦,秩序崩坏而新序未立,恐非天道生生之本意。大师兄见血而疑道,是仁心未泯,天良犹在;二师兄欲固本培元,是远见卓识,老成谋国;三师弟一往无前,是赤子勇毅,热血丹心。皆为我道宝贵之性灵,缺一不可。然大道如天,覆载万物,化育万千,其途甚多,其法甚广…或…未必只有雷霆暴雨、烈火焚野一途?”她的话语充满玄机,引人深思,暗示着或许存在更契合“道”的、不那么极端惨烈的、更能保全生灵的方式。

三位弟子截然不同的争论,清晰地展现了太平道内部日益显现的巨大分歧:东方咏基于炼狱般的亲身经历产生的深刻质疑与人道主义反思;张牛角基于现实困境考虑的务实主义与仁厚治理理念;褚飞燕充满青春热血与牺牲精神却略显空洞的理想主义;以及玄音先生超然物外、直指大道本质的智慧点拨与对极端路径的隐忧。

张角静静地听着弟子们的争论,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流露出极其复杂的神色,有欣慰于弟子们皆有自己的思考与坚持,也有更深沉的忧虑、无奈与一种无人可分担的巨大孤独。他缓缓道:“尔等所言,皆有其理。牛角之仁,飞燕之勇,玄音之智,咏儿之惑…皆是我道宝贵之物,亦是为师…心中日夜不休的争战。”他长长叹息一声,那叹息中充满了乾坤倒悬、独木难支的沉重与宿命感,“然,时也,势也。开弓已无回头箭。我等已点燃这燎原之火,汉室朝廷、天下豪强,乃至那些隐世的势力,岂会坐视我等从容建设‘地上道国’?唯有以战止战,打出一片清平天地,站稳脚跟,方能有机会真正践行我等理想,让这世间百姓,看到一丝真正的希望。”

他目光转向依旧跪地、泪流满面的东方咏,眼神深邃而疲惫,带着一种近乎无限的宽容:“咏儿,你之心惑,源于仁念,见识了战争的极致残酷与理想的巨大偏差,为师…不怪你。反而…欣慰你历经劫波,仍未失去这份赤子之心与拷问灵魂的勇气。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这滔天的罪孽,这无边的血腥,这万千的业力…为师愿一肩担之。待他日太平真的降临,若天道责罚,万物唾弃,我张角一人承受便是,与尔等…与这天下相信太平之道的众生无关。”他的话语中透出一种近乎悲壮的牺牲意志与可怕的孤独,仿佛要将自己作为献祭,以换取一个渺茫的可能。

“师尊!”东方咏听到这里,再也无法承受,失声痛哭,泪水如决堤江河般汹涌而出。恩师的理解、担当与那深沉的牺牲,比他想象中的任何斥责、任何惩罚都更让他心痛如绞,愧疚如潮。

张角显得无比疲惫,仿佛刚才那番话已耗尽了他所有的心力,他微微摆了摆手,声音低沉下去:“你…且下去休息吧。静思己道。去留…皆由你心。无论你最终作何选择,你永远…是我张角的弟子。”他没有强迫,没有斥责,只有无尽的宽容、悲悯与一种深沉的放手,这反而让东方咏心中的挣扎、痛苦与迷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东方咏最终对着张角重重地、一下又一下地磕了三个头,每一次叩首都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在撞击自己的灵魂。然后,他踉跄着站起身,失魂落魄,如同抽去了所有脊梁一般,一步步退出大殿,身影消失在门外昏暗的光线里,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矛盾与彻底的迷失。

而大殿之内,关于道路选择、关于代价伦理、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血淋淋鸿沟的拷问,虽因张角的最终定调而暂时平息,却已如最尖锐的种子,深深埋入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悄然滋长。张角的目光缓缓掠过敦厚仁义的张牛角、激扬纯粹的褚飞燕、清冷智慧的玄音,以及殿下神色各异的渠帅将领,最终望向殿外那沉沉压下的、仿佛预示着更大风暴与无尽流血的夜空。

他知道,太平道面临的,不仅是外部虎视眈眈的强敌环伺,更有内部这因残酷现实冲击而日益撕裂的信念与道路之争。他那“致太平”、“地上道国”的崇高理想,究竟该如何才能在这血与火、罪与罚、理想与现实的炼狱之中,走出一条真正的、问心无愧的生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