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年代,燃情岁月 > 第742章 钢城!

重生年代,燃情岁月 第742章 钢城!

作者:武文弄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27 07:10:25

第742章 钢城!

李学武就不一样了,他的目标和能看到的未来跟董文学、任晓宇这些天之骄子不同,他更注重实际。

一个大夫的儿子,医学世家的孩子,并没有在仕途上的压力,也不想承受那种压力,工厂就很好嘛!

现在是困难时期,有很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坚持发展几年,以后就是经济先行的时代了。

普通老百姓能感受到的春风那都是应刮起来的春风,实际上经济发展已经提上日程了。

现在上面的会议天天开,开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这几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危机嘛,怎么处理这种机遇和危机就成了头等大事。

这不是国内的单一经济状况,而是全球经济在战争结束后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复苏。

和平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现在发展经济是一条必行之路,争的也只不过是应该走哪条路而已。

注重经济特性和注重思想管控,就是东风和西风的关系。

现在的整体发展就一条刚刚上路的小船,看不清前面的河道,也调整不好风向。

东风多一点,糟糕,那就西风多一点,又不行,主要是新手上路,掌握不好风向和方向。

但整体上向着经济发展方向前进是没有错的,从上到下,哪个不想多打粮,多生产?

等几年,方向和风向都调整好了的,这条船慢慢变成大船的时候,就是李学武走上前台的时机了。

现在?

听老师和前辈们说更合适些。

“我还是比较在意基础建设和理论发展相结合的思路”

董文学迭着腿坐在扶手椅上,双手随意地搭在腿上说道:“无论是群众基础,还是干群基础,亦或者是工业基础和理论基础,务实和务虚都要从这一点出发”。

“建设和发展的潜力是由基础的厚度和广度来决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董文学看向谷维洁和李学武的方向说道:“因地缘因素限制,我能在厂里执行的影响力度是有限的,不及炼钢厂十一”。

“那么这一次无论是副厂长也好,副书记也罢,都也只是一个回来后的基础,是厂里给的一份认可和保障”。

“我是跟元松书记有过谈话的,我去钢城也是带着任务的,任务完不成,我就回不来,这边到了什么位置都没用”

“呵呵~这是凤山厂长的意见”

谷维洁这个时候接话点了董文学说道:“当初在书记办公会上,元松书记提出这一建议,凤山厂长是有别的人选的”。

“我知道”

董文学点了点头道:“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刚刚接手保卫处,选择我接手炼钢厂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谷维洁见此,笑着点了点头道:“也不能这么说,当时班子里的人还是都很信任和支持你的,只是在力度上有区别而已”。

“顾虑嘛,谁都有”

说到这里的时候谷维洁还看了李学武一眼,当初她不知道,后来想到了,当初李学武就在钢城执行任务了,这里面的推手就一定有李学武了。

李学武见谷维洁看过来,很自然地给了一个疑惑和迷茫的表情。

谷维洁见他装死也懒得搭理他,继续说道:“不过你的思路是对的,至少这六年时间里,前三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董文学面色沉重地点了点头,顿了一下,这才说道:“工业转型,变革发展,往哪里转,往哪里发展,这是一个关乎炼钢厂和我个人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选择”。

屋里众人看得出他的压力很大,去炼钢厂这半年来,董文学确实是瘦了。

扫清了前任留下的障碍,就是要到按照他的设计思路来发展的时候了,任重而道远啊。

“炼钢厂的潜力很大,是可以有个好发展的”

董文学慎重地说道:“学武跟我谈过几次了,我们就炼钢厂的未来发展也定下了短期和长期目标,在这一点上我是坚定不移的”。

“主要还是来自于轧钢厂内的形势影响和正治压力,以及在肃清流毒过后的当前阶段,炼钢厂内部也是有些声音的,何去何从,各有想法”。

“我的想法是,轧钢厂这边还是需要您和学武的配合,给我留出时间和空间”。

董文学看了谷维洁一眼,随后继续说道:“尤其是在大学习和大讨论活动中,李副厂长是有愿景和希望的”。

这话说的不是那么的直白,但在屋里的众人大多都明白了。

董文学是要遵从先前跟杨元松约定的,是要坚定不移的走炼钢厂发展道理的。

这没问题的,芝麻和西瓜摆在眼前,一个副书记,又不是带前缀的,与炼钢厂相比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厂里给他的肯定和鼓励而已。

要想出成绩,还是要死心塌地地把炼钢厂的基础打好,三年后看发展,他卸任炼钢厂厂长时是否能完成厂里对他要求的目标。

三年后带出来的接班人是否能站的住脚,撑得住炼钢厂的发展。

六年后才是他回厂的时候,也是他正式参与轧钢厂决策层的时候。

可以说,这一次的副厂长换成了副书记,对他未来的规划还是影响较大的。

尤其是在对炼钢厂的态度上,他认同了自己和李学武做下的发展目标,势必要实现它的。

而在影响过后,炼钢厂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人心思动,轧钢厂这边也有人着急了,董文学不得不考虑这个情况。

无论是炼钢厂厂办还是谠委的几个副手,身份和背景都很复杂,这在前半年的工作中不甚明显,可共同的敌人没了,就到了打乱战的时机了。

这是必然的,所有的班子重组都会出现这种状况,轧钢厂是不会管的,这是一种生态自然调节现象。

只要不出现极端情况,还是利于整体发展和需要的。

董文学既然想着从副厂这条路走不通了,那就把炼钢厂这条路走好。

在他定的发展方向上,一定有人不想配合,那就打掉他。

这就是董文学要谷维洁和李学武给他支持和时间的原因。

董文学在炼钢厂未来一年的发展势必要经历这个阶段的,也是要出现争端的,就看他怎么做了。

谷维洁没说话,李学武也只是听着,坐在董文学身边的任晓宇是点了头的,他认为董文学的这个想法没问题。

其实他没有想到,或者说不了解轧钢厂的具体情况,董文学的话最后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怀德。

这不是一个简单角色,就连董文学自己也说了,李副厂长是有愿景和希望的,还是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上。

关于这一点,李学武和谷维洁做过沟通,是不会让李怀德把车开向深渊的。

谷维洁拖后腿,李学武是要挖坑的。

真要照着李怀德的想法来,估计轧钢厂现在的班子连三分之一都剩不下。

董文学这一句说完,李学武已经跟谷维洁对视过了,两人眼神沟通过后,依旧是坚定先前的约定。

董文学要借李怀德的风,这个可以,炼钢厂早晚要吹这个风,由他来控制自然是好的。

可就董文学所说的,配合李怀德来吹风,这是不可能的。

李学武就是李怀德的刹车,谷维洁就是李怀德的绊脚石,董文学的这段话两人只能配合一半。

董文学没有注意到李学武和谷维洁之间的眼神交流,即便是注意到了也不会在意,这在谈话中不是很常见嘛。

“学武这边的压力也很大,既要巩固现有基础工作,还要协同其他部门发展关系……”

谷维洁听见董文学说起这个,不由得再次看了李学武一眼,她是觉得这对师徒都挺能扯犊子的。

明明是他和李学武占着保卫处的岗位不松手,现在倒是互相道起辛苦来了~

轧钢厂是没人了嘛?连给保卫处补齐副处长都做不到嘛?

哪可能啊!

有能力的人不想跟他们起冲突,根本不愿去保卫处趟浑水,没能力的不想去给个小年轻的当使唤丫头,不上不下的这俩人铆着劲的要开刀呢,谁敢去。

还协同其他部门发展关系!

说的真好听啊,至少比唱的好听,就是聂成林没听见,听见了都要气死。

李学武怎么就协同其他部门发展关系了,他倒是东一靶子,西一扫帚的摇处挖墙脚了。

董文学随后的话也给这种行为做了定义:“建立更广泛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思想沟通关系,进而完成与谠委委员身份相匹配的影响力建设……”

好么,谷维洁直接挑眼皮了,这话说的再明白点就是要李学武发展和施加对中层干部和重点部门、项目的影响力了。

董文学说到最后也觉得有些太过于直白了,在谷维洁的面前说这个好像有些过了,不过这也是对她的信任和一种“表白”。

既然是要用对方的影响力和获得对方的信任支持,那就要清晰的表明自己的正治立场和事业目标。

没什么矜持和不好意思的,都坐家里来了,需要什么,和能提供什么,直白的说,不寒碜。

董文学也是说了自己能给谷维洁提供的“支持”,那就是建议谷维洁不要过度接触基层,更不要打破这种新型的“庇护—依附”关系。

他是有听说谷维洁在接手了居民区项目后,接连走访了困难群众,实地考察了项目的建设情况,与一线职工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这不是不好,站在基层的角度来看,谷维洁是一个负责任的好领导。

可这也仅仅是站在基层的角度来看待的问题,换个角度,站在中层管理者和上层决策者的角度,她的做法无疑是在打破一种新型的管理秩序。

在当前的所有工程序列里,厂长和厂谠官员就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

厂长负责具体执行企业的生产任务,书记则是负责本单位的人事安排、大政方针以及正治思想工作。

通常来讲,厂长和书记都不会跟普通工人直接接触,尤其是在轧钢厂这样拥有数千或者上万人的大厂里。

“厂长根本不下来”

普通工人:“可能只知道我们领导是谁,在橱窗里看得到,平时看不到”。

即便是只有数百人的那种,类似于轧钢厂分厂的小厂里,工厂领导也同样“和工人不搭噶”。

“为什么?”

这是谷维洁的问题,也是屋里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董文学说的这些话,是个什么意义?

不是喊着要群众基础和干群基础的嘛,怎么到了谷维洁这里就行不通了?

是的,董文学说要两个基础的时候,他是什么身份?

即便是现在,即便是过了年中会议,董文学就要成为厂领导了,为什么一直强调他的目标在炼钢厂?

因为在给李学武说的时候,和在说他自己的时候,都是从中层干部角度出发来阐述这个问题的。

谷维洁不是,谷维洁是厂领导,决策层,天生的就与基层带着隔阂呢,与杨凤山等人一样,他们都不是执行层。

杨凤山还有可能是在车间里工作过的经历,杨元松都没有,李怀德就更没有了,他都不知道车床的开关机按钮在哪。

景玉农是从上面下派的,谷维洁是从钢铁学院来的,薛直夫也一样,都不是从车间里,或者基层中走上来的,他们无论怎么做都不会有那种切身体会的群众基础。

谁有?

李学武有,邝玉生有,只有他们这种从一线走上来的干部才会有。

以轧钢厂生产部门为例,厂长、书记下面就是车间主任和谠支部书记,他们多是来自于基层,从普通工人干起来的。

因为“肯吃苦、技术好、表现好”而获得提拔。

车间主任是生产任务和车间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车间里所有的大小事务,也负责工人在车间之外的表现。

李学武在保卫科长的时候,前车间主任的儿子肖某犯错,还是他们车间主任来办的手续。

那就问了,厂长下面不是还有副厂长和生产管理处嘛?怎么就直接到车间主任了?

这个问题就像是镇长和村长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在行政上,他们确实只差了一级。

但在管理属性上是差别很大的,村长能跟镇长汇报工作,可在具体业务上还不得是专人专管嘛。

车间主任下面又有值班长、生产小组长、工段长、班长等等。

这些人是干部,是基层干部,日常工作中是要接触到生产和工人的,跟谷维洁是不同的。

决策层是要做好大方向管控的,是要对整个轧钢厂的运行负责的。

管理层是要执行这种决策,将决策转化为任务,并且将任务分配下去,监督和反馈这种执行情况和力度。

基层是要细化这种任务,将任务分配到机器,分配到人,将任务转化为实际产品。

如果决策层参与到管理层的工作中,并且接触基层或者一线工人,直接沟通部署会出现什么情况?

谷维洁听董文学说到这里的时候眉头便皱了起来,她很明白这种危险是什么,来源于谁。

是管理层,管理层会天然的反对决策层插手他们本来的工作和权力。

而基层在跨越管理层向决策层反馈问题后,无论是否解决了,他们都会对管理层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整体管理。

且在质疑的同时还会反思对决策层的反馈是否能进一步达成目的,形成一种恶性渐进的情况。

这就是新型的“庇护-依附”管理关系所带来的惯性。

就像你不喜欢你们领导跨过你去指挥一线和沟通一线是一个道理的。

你也知道一线跟领导说了某些建议后,领导做了,或者没做,一线都会抱怨你,或者习惯成自然,直接去找你的领导汇报工作。

对上下的管理都不是一种好的执行方式。

可以说,谷维洁利用宣传处做宣传,并且亲自下场做行动,两边不讨好,还给自己惹了麻烦。

厂班子成员对她的做法也是同样的不理解和冷眼相对。

谷维洁之前不理解,现在听董文学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心里除了震惊,还有触动。

这可能就是今天这次聚会的意义了。

不仅仅是互相帮助,还有提醒,是来自于中层管理者的提醒。

至于李学武知不知道,他知道,但他不会说,忠言逆耳,李学武更知道自己没有到了提醒谷维洁的地位和实力。

这件事还是李怀德跟董文学说的,请董文学转给谷维洁,劝她不要把路走歪了。

很奇怪是不是?

再回到问题的原点,董文学所说的双基础到底谁需要维护,谁需要获得?

后世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决策层跟基层直接沟通,去探访基层?

到底是哪个环节和层面出了问题,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现在董文学说完,谷维洁已经反应过来了,她是学院过来的干部,对工厂的管理结构还是存在着盲目性的认知,这一次算是不虚此行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决策层就脱离了群众队伍了,没有人能脱离群众干工作,但他们可以通过中层管理者来实现这一目标。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