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302章 励精图治拓海疆 高昌覆灭报先皇

长安的春日总是带着暖意,太极殿后的御花园里,新栽的西域葡萄藤正抽出嫩绿的新芽,沾着晨露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并肩走在鹅卵石小径上,手里都捧着一卷文书,袍角轻扫过阶边初开的紫丁香,不时低声交谈几句。

“这是岭南送来的新稻种,据说是交州刺史从占城引入的,一年能收两季,亩产比寻常稻子多三成。”李世民展开手中的图谱,宣纸上的稻穗用朱砂勾勒,颗粒饱满得仿佛要坠出纸面,“朕已让人在皇家田庄试种,选的都是江南籍的老农照料,若真如奏报所言,明年便可在江淮、岭南各州推广。”

长孙皇后接过图谱,指尖划过稻穗的纹路,目光落在旁附的耕种注解上:“百姓温饱是根本,可新稻种娇贵,怕是得配新法子。前几日少府监呈上来的曲辕犁图样,哀家瞧着比旧式直辕犁轻巧不少,据说一牛便可牵引,还能调深浅——犁评进则箭下,入土深;退则箭上,入土浅,最宜江南水田。不如让各州府照着打造,再派农官带着老农去各州府亲授耕作之法。”她抬手拂去落在文书上的花瓣,“江南地狭人稠,有了这犁与新稻,便能多养活许多百姓。”

“皇后说得是。”李世民点头,又拿起另一卷绢帛文书,指尖叩着上面的船舰图样,“水师那边,刘仁轨派人送来消息,天竺军港已初具规模,能停泊百艘楼船。他还说,从波斯商人处习得新的造船术,船底用铜皮包裹,不怕海水腐蚀,朕已让将作监抽调三十名巧匠照着仿制,往后海船便能行得更久、走得更远。”

长孙皇后望着远处的曲江池,池上停泊着几艘小型楼船,帆布上绣着简洁的海浪纹,正是水师特意送来让陛下皇后检视的新式样:“海船造得再好,也得有懂海路的人掌舵。当年派出去的商队和使者,带回的海图越来越全,从广州到波斯湾的航线都标得明白,可识季风、算航程的人才太少。如今国子监已从太常寺独立出来,规制渐全,不如在里头设个‘海务馆’,专门教年轻人识海图、辨星象、知潮汐,往后水师戍海、商船通夷,都能有可用之才。”

李世民听得兴起,停下脚步,腰间的玉带扣撞击出声:“这个主意好!朕这就下旨,让孔颖达牵头,从沿海各州及国子学中选聪慧子弟入学,再调几个曾随王玄策出使西域的吏员任教。”他指尖划过文书上的港口名录,“另外,让户部拨些银两,在广州、泉州这些港口建市舶司——唐代以前海贸都由地方官兼管,没个章法,如今设专门机构,掌蕃货、征舶脚、阅贡品,既让百姓能赚到外邦的银钱,也能顺便收集异域的物产和消息,一举两得。”

夫妻二人正说着,内侍苏培盛捧着鎏金托盘匆匆来报,袍角沾着尘土:“陛下,陈国公侯君集派人八百里加急奏捷,高昌国已破!”

李世民快步上前接过捷报,桑皮纸因长途传递略显粗糙,上面的字迹却力透纸背。他逐行细看,脸上渐渐绽开笑意。高昌国地处西域咽喉,横亘在丝绸之路中段,曲文泰早年虽曾入朝觐见,后却依附西突厥,不仅阻断各国入贡通道,还屡次劫掠大唐商队,甚至袭扰已内附的伊吾诸国。贞观十三年冬,侯君集主动请缨出征,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部族之众西征,如今历时半年,终于功成。

“好!”李世民将捷报递给长孙皇后,声音里难掩振奋,“唐军抵达碛口时,曲文泰竟忧惧而死,其子智盛继位也撑不住场面。侯君集用巢车俯瞰城内动静,填堑攻城,西突厥援军见势不妙直接投降,智盛只得开城献降。”他望着御花园外的天际线,“这下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了,往后西域的良马、玉石,波斯的琉璃、香料,都能源源不断运到长安。商路通了,国库自然充盈,水师造船、农事推广的开销,也就更宽裕了。”

长孙皇后捧着捷报,指尖轻轻摩挲着“高昌破”三字,忽然轻声道:“若太上皇还在,定也会为这事高兴。当年太原起兵,他便盼着有朝一日能打通西域商路,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提及李渊,李世民的神色柔和了几分,眼角的锐气也淡了些。上月,太上皇李渊在大安宫病逝,临终前握着他的手,枯瘦的手指抚过他袖口的龙纹,看着窗外长安城的繁华烟火,笑着说:“当年举义旗,只盼能解百姓于水火,如今见这天下国泰民安,朕死也瞑目了。”那时的李渊,眼中没有了往日的隔阂,只有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欣慰,一位创业者对盛世的满足。

“父皇一生戎马,最盼的便是大唐疆土安稳,百姓富足。”李世民望着宫墙外的长安城,隐约能听见朱雀大街上的喧嚣,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如今高昌平定,得户八千有余,人口三万七千多,占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已下诏设西州;海疆那边,市舶司刚动工,海务馆也在筹备;农桑更是兴旺,曲辕犁的图样已发往各州。想来他在天之灵,定会安心。”

三日后,侯君集率大军押解高昌王室及战利品回到长安,长长的队伍从朱雀大街绵延至太庙,西域的宝马、玉石与琉璃器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得百姓纷纷驻足观看。献俘仪式上,曲智盛及高昌重臣匍匐于地,李世民身着衮龙袍,在太庙前接受百官朝贺,随后追尊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亲手将平定高昌的捷报焚烧于李渊牌位前,青烟袅袅中,仿佛能看见先皇的笑颜。

太庙的香烟缭绕如雾,李世民独自站在李渊的牌位前,声音低沉而坚定:“父皇,儿臣没有辜负您的期望。高昌已平,西域设西州都护府镇守;海疆有市舶司管贸易,国子监育人才;农桑有新犁新稻,百姓渐得温饱。这大唐的江山,会越来越稳,这天下的百姓,会越来越富。”

祭礼结束后,李世民回到太极殿,当即召来中书省草拟旨意,朱砂笔在宣纸上落下有力的字迹:其一,令少府监铸造曲辕犁范发往各州,户部拨粮补贴农户试种双季稻,农官需驻乡指导;其二,国子监设海务馆,置博士二人教授航海之术,选两百子弟入学;其三,广州、泉州两市舶司即刻落成,设市舶使掌蕃货贸易,参照鸿胪寺规制制定涉外法令;其四,命侯君集留守高昌故地,改西昌州为西州,在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屯兵镇守。

旨意下达,朝野上下齐心协力。关中的田地里,老农们围着新铸的曲辕犁啧啧称奇,试耕时一牛牵引便行,入土深浅随心,比旧式犁省力三成不止;国子监务本坊内,海务馆的学子们捧着海图钻研,西域商人带来的星象书被抄录成册,供众人研习;广州的船坞里,工匠们叮叮当当地敲打新船的龙骨,铜皮包裹的船底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旁边堆放着从波斯运来的造船木料;西域的商队则赶着骆驼,载着香料与玉石,沿着畅通的丝路向东而行,驼铃声穿越沙漠,直抵长安西市。

半月后的一个清晨,长孙皇后陪着李世民登上承天门城楼。春风拂过,吹动城楼上的旌旗,远处的农田里新苗初长,西市的方向传来隐约的叫卖声,曲江池畔的船坞不时传来号子声。更远处,西域商队的驼影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仿佛一串流动的音符。

“陛下看,这天下就像春天的田野,只要肯用心耕耘,总会有收获的。”长孙皇后轻声道,指尖拂过城垛上的青苔。

李世民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目光扫过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坚定如铁:“是啊,耕耘不休,收获不止。高昌已平,海疆待拓,农桑兴旺,这大唐的盛世,才刚刚开始呢。”

春风继续吹拂,卷起两人的衣袂,掠过长安的宫殿与街巷,吹向远方的海疆与西域大漠。那风里带着新稻的清香、船木的厚重、玉石的温润,更带着大唐蓬勃生长的气息,向着更辽阔的未来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