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97章 辽土初繁悲将逝 庙食千秋念忠魂

辽东的春风,总是裹着黑土地特有的温润气息,漫过平壤城的夯土城墙时,已悄悄沾染上麦田间的清香。安东都护府治下的这座故都,早已不复当年高句丽覆灭时的残破——街巷里,驮着丝绸的骆驼与推着粮车的骡马交错而行,马蹄踏过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响;市集上,胡商的毡帽与汉民的幞头挤在一处,突厥语、粟特语与中原官话混杂着讨价还价,银钱碰撞的叮当声此起彼伏;辽水码头更是热闹,数十艘运粮的商船首尾相接,船工们吆喝着将麻袋搬上岸,粮食的香气与河水的腥气交织,成了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气息。

经过五年治理,辽东早已褪去战火留下的荒芜。黑土地里,新播的麦种已抽出嫩绿的苗叶,在春风中舒展;驿站旁的酒肆挂起了新酿的米酒幌子,酒香顺着窗棂飘出,引得过往行人心头发痒;城墙根下,几个孩童追着唐军的战马嬉闹,银铃般的笑声漫过城头,惊起檐下筑巢的燕雀,翅膀扑棱着掠过湛蓝的天空。这景象,与中原州县的繁华别无二致,谁还记得,这里曾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废墟?

安东都护府衙署内,薛仁贵身着青色官袍,正俯身处理案上的文书。案头堆着各地呈报的屯田账目,每一本都记得密密麻麻——辽西的粟米长势、辽东的水渠修缮、靺鞨屯田户的纳粮数,无一不清晰。他指尖划过“张士贵”三个字,嘴角不禁扬起一抹笑意。这位与自己一同征辽的老将,自五年前接下移民屯田之任,便一头扎进了辽东的田野。春日里,他带着农官踏遍各屯,教百姓辨识土壤;夏日里,他顶着烈日在渠边指挥开闸放水;秋日里,他又跟着农夫们一同收割,查验亩产。连去年长孙皇后派来的内侍,都在回长安的奏报里赞他“老当益壮,堪比廉颇,躬耕垄亩,不似勋贵”。

忽闻府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那声音由远及近,带着几分慌乱,打破了衙署的沉静。薛仁贵抬头蹙眉,刚要吩咐侍从去查看,便见一个身着绯色袍服的青年跌跌撞撞闯了进来。来人是张士贵的长子张虔陀,衣襟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发髻散乱,脸上满是泪痕,一见到薛仁贵,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得几乎不成调:“薛将军……家父……家父他三日前偶染急病,夜里便高热不退,如今已是卧床不起,连水都难以下咽……特让小侄星夜赶来,求您……求您去看看他……”

“什么?”薛仁贵心头猛地一沉,手中的毛笔“啪”地落在纸上,墨汁晕开,染黑了“屯田”二字。他快步上前扶起张虔陀,指尖触到对方冰凉的手臂,自己的声音也带上了几分颤抖:“上月我去辽东渠巡查,还见老将军在渠边指挥农夫修堤,精神矍铄,怎会突然病重?”话虽如此,他心中却清楚,张士贵今年已七十三岁,五年间日夜操劳,寒冬腊月趟过冰水查渠,酷暑盛夏顶着烈日督工,身子早已被透支,不过是靠着一股韧劲儿撑着。

“快备马!”薛仁贵转身对着门外大喝,声音里满是急切,“牵我的‘踏雪’来,再备两匹快马,我随你即刻去张府!”

侍从们不敢耽搁,片刻后便将马匹备好。薛仁贵与张虔陀翻身上马,缰绳一扬,两匹快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都护府,沿着平壤城的街巷疾驰。沿途的百姓见是薛仁贵,纷纷侧身避让,脸上满是诧异——这位平日沉稳的大都护,竟也有如此急切的时候。

赶到张府时,院门敞开着,院里已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几个仆役端着药碗匆匆进出,脸上满是愁容。薛仁贵大步流星走进内院,直奔张士贵的卧房,刚进门,便见榻上躺着一个消瘦的身影,正是张士贵。他面色蜡黄如纸,颧骨高高凸起,往日里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紧闭着,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

“老将军!”薛仁贵快步走到榻边,俯身轻唤。

张士贵似乎听到了呼唤,眼睫微微颤动,缓缓睁开一条缝。当看到薛仁贵时,他枯瘦的手微微抬起,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嘴唇翕动着,却只能发出微弱的气音。薛仁贵连忙握住他的手,那双手曾握过斩敌的钢刀、扶过耕田的犁铧,此刻却凉得像冰,皮肤松弛,布满了老茧与裂口,连脉搏都微弱得几乎摸不到。

“薛……薛将军……”张士贵终于挤出几个字,声音沙哑得如同破锣,“辽……辽东的屯田……水渠……还有那些移民……你……你要多费心……”

薛仁贵眼眶一热,强忍着泪水点头:“老将军放心,末将定会守好辽东,办好屯田,不辜负您的心血!您安心养病,朝廷的太医很快就会到了!”

可张士贵却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黯淡,他望着帐顶,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能发出声音,头微微一歪,眼睛缓缓闭上,握着薛仁贵的手也无力地垂落。

“老将军!老将军!”薛仁贵连声呼唤,可榻上的人再也没有回应。窗外的春风吹进卧房,吹动了帐幔,却吹不散满室的悲戚。

张士贵病重的消息,早已快马传往长安。彼时,太极殿内正举行朝会,商议着辽东岁贡之事——今年辽东屯田丰收,预计可向长安运送粟米二十万石,朝臣们正纷纷上奏庆贺,李世民的脸上也满是笑意。可当内侍捧着辽东的急奏走进大殿时,殿内的欢愉瞬间淡了下去。

李世民接过奏报,目光扫过“张士贵病重”四字,脸上的笑容骤然僵住。他手指微微颤抖,展开奏报,一字一句地读着,往日里沉稳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张士贵的身影——安市城攻坚战中,他率敢死队攀城先登,甲胄被高句丽的箭矢射得像刺猬,却依旧挥舞着长刀冲锋;辽水畔押运粮草时,遇山洪暴发,粮船被困在激流中,他二话不说跳进冰冷的河水,指挥船工们将船靠岸,事后高烧三日,却只说“粮草无事便好”;去年冬至,他还从辽东送来一封奏疏,详细禀报了土豆、玉米的亩产,字里行间满是对辽东的牵挂。

“张老将军这一生,都在为大唐征战、戍守。”李世民放下奏报,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沙哑,目光望向殿外,仿佛能透过层层宫墙,看到辽东的方向,“从太原起兵时,他便随朕征战,如今又守着辽东五年,操劳至死……”说到此处,这位铁血天子的眼中竟泛起了泪光。

长孙皇后闻讯赶来时,正见李世民站在御案前,望着辽东的舆图出神。她走上前,轻声道:“陛下,张老将军忠君爱国,一生戎马,如今驾鹤西去,当以厚礼葬之,以慰其英灵,也让边疆将士与辽东百姓知晓,朝廷不忘功臣。”说罢,她取来笔墨,亲自在宣纸上写下吊唁的敕文,笔锋间满是敬重:“士贵起于行伍,忠贯日月。征辽东则勇冠三军,先登陷阵,血染征袍而不退;镇边鄙则惠泽万民,躬耕垄亩,栉风沐雨而不辞。其功在社稷,护我大唐疆土;其德在生民,安我辽东百姓。当追赠官爵,厚葬之,令地方官四时祭拜。”

李世民接过敕文,看罢点头,当即命内侍将敕文送往礼部,又传旨让太医院挑选三名最好的太医,即刻动身前往辽东,若张士贵还有救,务必将他治好。可谁也没想到,不等长安的吊唁使与太医抵达,辽东便传来了张士贵溘然长逝的噩耗——这位老将缠绵病榻半月,终究没能熬过深秋的寒意,在一个落叶满阶的清晨,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开,平壤城的百姓自发罢市。农夫们放下手中的锄头,商贩们收起摊位上的货物,连平日里喧闹的酒肆、茶馆都紧闭着门。从张府到城外的墓地,沿途挤满了百姓,老人们拄着拐杖,妇人抱着孩子,孩童们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花,跟着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哭声漫过辽水两岸,连河水似乎都放慢了流速,仿佛在为这位守护辽东的老将哀悼。

长安接到讣告时,李世民正在御花园中查看从辽东送来的玉米种子。听闻消息,他手中的玉米穗“啪”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沉默良久,才对着内侍吩咐:“罢朝三日,举国哀悼。命礼部尚书卢承庆亲赴辽东,主持张士贵的葬礼,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谥号‘襄’,赏布帛千匹,粟米五百石,由其长子张虔陀承袭爵位。”

长孙皇后站在一旁,眼中也满是悲戚,她沉吟片刻,道:“陛下,张老将军戍守辽东五年,百姓受其恩惠甚多,若仅以朝廷之礼安葬,恐难慰百姓思念之情。臣妾以为,当在辽东为他建一座宗庙,将他的牌位供奉其中,与那些收复辽东的英烈一同受百姓祭拜,让他的功绩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当即准奏:“皇后所言极是。就依你之意,命辽东都护府牵头,让百姓自愿捐资建庙,庙名定为‘辽东名宦祠’,除张士贵外,凡为辽东安定立下大功者,皆可入祠受祀。”

诏令传至辽东,百姓们纷纷响应。平壤城的商户捐出银钱,农夫们自愿前来搬运木料、烧制砖瓦,工匠们更是免费出工,连那些曾经被张士贵监管过的靺鞨屯田户,都主动带着工具来帮忙。不到三个月,一座古朴庄重的宗庙便在平壤城东南落成。宗庙的正厅中央,供奉着张士贵的木质牌位,牌位上刻着“大唐故安东都护府屯田使、荆州都督张公讳士贵之位”,旁边的墙壁上,挂满了征辽战死将士的名录,每一个名字都用金粉描过,熠熠生辉。

落成那日,薛仁贵身着全套甲胄,亲率安东都护府的属官前往祭拜。他手捧太宗亲撰的悼词,站在张士贵的牌位前,声音低沉而庄重,一字一句地宣读:“惟公少怀壮志,长赴国殇。隋末天下乱,公随朕起于太原,斩隋将、破窦建德,勇冠三军;贞观征辽东,公先登安市、死守辽水,血染征袍。及辽东既定,公又领屯田之任,五年间,踏遍辽东田野,引渠灌溉、推广新种,使荒土变良田,流民归故里。刀光映雪,不灭报国之心;汗滴融冰,犹念生民之苦。辽东安,公之力也;百姓富,公之德也。今公虽逝,然其功在社稷,德在民心,当受千秋祭拜,永垂不朽!”

悼词读完,薛仁贵将其焚于案前,火焰升腾,卷起纸灰,仿佛带着这份敬意飘向天际。秋风穿过庙檐,吹动案上的烛火,烛影摇曳,仿佛是张士贵的英灵在回应这身后的荣光。

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捧着一个布包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把饱满的粟米和几穗玉米。他将粮食放在供桌上,老泪纵横,哽咽道:“老将军,您还记得老汉吗?三年前,老汉一家刚来辽东时,无田无房,是您给了老汉二十亩地,还教老汉种玉米。如今,这黑土地长出的粮食,够咱们全家过冬了,您却看不到了……”说着,他对着张士贵的牌位深深叩首,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老农的举动,引得在场众人纷纷落泪。薛仁贵走上前,扶起老农,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老丈放心,老将军虽逝,但他留下的屯田之法、水渠之利,末将定会好好传承下去,让辽东的百姓永远过上好日子。”

自此,每逢清明时节,辽东的百姓都会自发来到辽东名宦祠祭拜。农夫们会带来新收的粮食,商户们会献上最好的布匹,孩童们则会在庙前放上自己折的纸船,祈求张老将军保佑辽东年年丰收、岁岁平安。张士贵的故事,也随着辽水的涛声一代代流传下去——那个既会挥刀斩敌、又会扶犁种田的老将军,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深刻的记忆,成了关于忠诚与守护的最好注脚。

而他用余生守护的辽东,正沿着他铺就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更安稳、更繁荣的岁月。黑土地里的庄稼一茬比一茬好,辽水之上的商船一年比一年多,平壤城的街巷一天比一天热闹。每当有人问起这片土地为何能如此安定,老人们总会指着辽东名宦祠的方向,笑着说:“是张老将军在天上看着呢,他舍不得让这片土地再遭战火,舍不得让咱们百姓再受苦难。”

春风又起,辽水岸边的柳树抽出新枝,辽东名宦祠的烛火依旧明亮。张士贵的英灵,就像这辽水的涛声,永远回荡在这片他用生命守护过的土地上,守护着大唐的东北疆土,守护着世代百姓的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