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79章 盛世谋远忧 稚子怀壮志

苏定方演义 第279章 盛世谋远忧 稚子怀壮志

作者:公孙楚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10:03:35

书接前回。兴国公府的喜宴余韵未散,长安城的春意却已如潮水般漫过宫墙,浸润着太极殿前那一道道朱红丹陛。晨光初照,琉璃瓦上泛起金鳞般的光泽,殿前铜鹤口中袅袅升起一缕香烟,随风飘散,仿佛将昨夜觥筹交错的欢声笑语也一并带入了九霄。

贞观天子李世民端坐于御案之后,手中翻阅着来自四方州郡的奏报,眉宇间尽是欣慰之色。江南道去年大熟,新稻两季轮作之法推广至百余县,仓廪实而民心安;北疆屯田成效显着,军士半耕半战,粮草自给有余,边防稳固;西域商路重开,胡商驼队络绎不绝,玉门关外鼓乐相迎;更有军器监呈报,新式三弓弩已试射成功,射程逾六百步,破甲如纸——此皆盛世之象,令人心潮澎湃。

长孙皇后立于龙椅侧畔,指尖轻轻拂过一幅绘在素绢上的《天下田亩增益图》,那上面以朱笔勾勒出各州新开垦之地,密密麻麻,几无空白。“自推行‘均田劝农策’,又引入占城早稻、改良犁具以来,百姓家中米缸渐满。”她声音轻柔,却字字含情,“前日我去慈幼局探望孤童,厨下竟蒸着白米饭,孩子们一人一碗,吃得脸上都泛起了红光。”

李世民闻言,放下手中奏章,抬手握住皇后的纤指,温声道:“这都是你日夜操劳的结果。若非你主持内廷教化、倡立义学、整顿医署,何来今日之安宁?朕治天下,你在后方抚万民,真乃社稷之柱石。”

他目光投向殿外,只见东廊之下,太子李承乾正与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围坐石案读书。三人皆着青锦襕袍,头戴玉冠,书卷摊开,侍读官在一旁讲解《尚书·洪范》。阳光洒落肩头,映得少年们面庞清朗,书声琅琅,宛如一幅太平画卷。

然而,唯有长孙皇后微微蹙眉。她的视线落在最小的儿子李治身上——这孩子近来变化颇多。往昔贪玩好动,常追猫逐蝶于宫苑之间,如今却沉静异常,每每捧书至深夜,甚至在灯下执笔批注,字迹虽稚嫩,却条理分明。前几日,他还问起岭南俚僚归附之事,言辞中竟隐有政见雏形。

“承乾性稳,堪为储君;李泰聪敏,可辅朝纲。”她低语,“唯治儿……似有异样。他眼中常有思虑,不像孩童该有的神气。”

李世民默然片刻,终是轻叹一声:“皇家无亲情,骨肉相残者史不绝书。朕亲历玄武门之变,深知权力之下,父子兄弟皆可成仇。只愿他们三人能和睦共处,守我李唐江山绵延万代。”

话音未落,忽闻殿外脚步轻响。一名内侍躬身入内:“启禀陛下,晋王前来请安。”

“让他进来。”李世民含笑点头。

不多时,十岁的李治缓步入殿,衣冠整洁,步履沉稳,行礼之时一丝不苟,举止合度,毫无童稚轻浮之态。

“儿臣参见父皇,母后。”他垂首而立,声音清亮却不张扬。

“免礼。”李世民招手示意,“方才我们正议江南巡抚人选,你说说看,派谁去最合适?”

殿中一时寂静。房玄龄与魏征对视一眼,皆觉诧异——陛下竟让一个十岁孩童参与朝议?

李治略一思索,抬头答道:“江南富庶,然吏治易腐,豪强盘踞,若仅以宽仁安抚,恐难肃清积弊;若一味严刑峻法,又恐伤及良善,激起民怨。”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儿臣以为,魏征大人刚直不阿,铁面无私,足可震慑奸佞;房相公心思缜密,体察民情,善能调和阴阳。若二人同往,一则查贪惩恶,二则安民施惠,恩威并施,方可使江南长治久安。”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魏征捋须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小小年纪,竟能洞悉为政之要,在‘法’与‘情’之间权衡得当,实属难得。”

房玄龄亦微笑点头:“晋王所言,正合老臣心中所想。”

李世民大喜,起身走下御阶,亲手抚摸李治头顶,朗声笑道:“好!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儿子!有此见识,将来必不负家国重托!”

长孙皇后望着儿子,心头波澜起伏。她既欣慰于幼子聪慧过人,又隐隐生出几分不安——这般心智,绝非寻常童子所能具备。莫非……真是上苍赐予我李唐的一颗明珠?

待众臣退下,李世民携皇后缓步回宫。途中,他忽有所感,驻足凝望远处飞檐翘角,轻声道:“你看那三个孩子,如今尚能同席共读,将来呢?一旦涉及储位之争,亲情便如薄纸,一捅即破。”

长孙皇后轻叹:“但愿他们懂得谦让之道,兄友弟恭,共扶社稷。”

“难啊。”李世民摇头,“帝王之家,最缺的就是‘平凡’二字。连朕,也曾被逼至生死边缘……”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握紧了皇后的手。

与此同时,李治已回到自己的寝殿。殿内陈设简朴,唯有书架高耸,堆满经史子集。他屏退左右,从暗格中取出一幅亲手绘制的《大唐疆域详图》,铺展于案。

图上山川河流标注精细,州郡名称一一列明,而在数个特定地点——并州文水、洛阳南市、荆州江陵——已被他用朱砂圈出,旁附小字批注:

> “武氏一族根基所在,文水为其祖地,族中有女名珝,年约十二,聪慧机敏,善察人意……将来或入掖庭。”

> “洛阳为东西中枢,彼曾借此结交宦官宫婢,布耳目于禁中。”

> “荆州水陆交汇,其母杨氏出自弘农杨氏,旧族人脉不可小觑。”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地图,眼神深邃如渊。前世记忆犹在眼前:那个名为武珝的女人,如何从感业寺尼姑一步步登上凤位,如何借“废王立武”之机铲除异己,如何毒杀亲子、逼死太子、屠戮宗室,最终篡唐建周,改元称帝。

那一幕幕血雨腥风,至今仍让他心悸不已。

“这一世,我不会再做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李治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如寒刃出鞘,“你尚未崭露头角,我已有先机。只要我步步为营,提前剪除羽翼,封锁晋升之路,纵你是天命之人,也休想踏入权力核心半步!”

窗外春风拂动竹帘,送来一阵花香。远处宫墙外,百姓正在筹备上元灯会,街巷间已有孩童嬉闹唱谣:“贞观盛,万邦朝,长安月下万人瞧……”

举世皆醉于太平,无人知晓,在这座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一个十岁的少年,正以超越年龄的冷静与决绝,悄然编织一张无形之网,只为扭转一段注定悲怆的命运。

他不再只是那个天真懵懂的晋王。

他是重生归来、誓要守护李唐血脉的帝王之魂。

夜色渐临,烛火摇曳。李治提笔蘸墨,在一页空白竹简上写下四个大字:

**“防微杜渐”**

然后,他轻轻吹干墨迹,将其藏入枕下。明日,他将请求父皇允许他旁听政事会议;再往后,他要争取前往东宫伴读,近距离观察兄长们的言行举止;更远的目标,则是掌握一支忠于自己的年轻文官队伍……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轻微叩响。

“殿下,是奴才小全子。”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奴才给您送来了新焙的蒙顶黄芽,还有一封从东宫转来的密笺。”

李治眉头微动。东宫?承乾哥哥为何突然传信?

他收起地图,整了整衣冠,淡淡道:“进来。”

小全子低头趋步而入,双手奉上茶盏与信函。那信封用的是特制的紫藤纹笺,火漆印完好,却是用左手指纹按下的暗记——这是他们兄弟幼时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

李治接过信笺,指尖微颤。他知道,这或许是他布局的第一步契机。

拆开封口,展开细读,只见上面只有寥寥数语:

> “近日有人私访魏王府,携厚礼者三,皆来自并州。兄心疑之,特告贤弟。慎言,勿泄。”

李治瞳孔骤缩。

并州……又是并州!

武家势力尚未发迹,竟已有动作?而且直接渗透到了魏王身边?

他闭目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迅速推演局势:李泰素有野心,若被人利用,极可能成为未来政变的棋子;而幕后之人若真是武珝家族,那这场博弈早已悄然拉开帷幕。

“小全子。”他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如古井。

“奴才在。”

“去查这几日进出魏王府的所有车辆名录,尤其是标记‘并州商号’者。另外,派人盯住文水驻京驿馆,若有女子入住,无论身份如何,立即回报。”

“是!”小全子躬身欲退。

“等等。”李治又补充一句,“此事不得惊动任何人,包括我的老师褚遂良。明白吗?”

“奴才明白,绝不出殿半步。”

待小全子离去,李治重新点亮一盏油灯,取出一本看似普通的《论语集注》,翻开夹层,露出一页密写纸页。他用特制药水轻轻涂抹,一行行隐形文字逐渐浮现——那是他前世整理的“关键人物命运轨迹表”,其中赫然写着:

> **武珝**

> 生辰:贞观二年冬月

> 入宫时间:贞观十一年,选美入掖庭,封才人

> 关键转折:感业寺为尼 → 复召入宫 → 废王皇后 → 立为昭仪 → 掌摄六宫 → 垂帘听政 → 称帝建周

而现在,才是贞观九年。

还有两年。

足够他改变一切。

李治缓缓合上书册,望向窗外星河璀璨,心中默念:“这一世,我不求长生,不求逍遥,只求守住这片江山,不让它落入他人之手。哪怕背负冷酷之名,哪怕世人说我工于心计……我也绝不退让。”

夜风穿堂,烛影摇红。

在这座千年帝都的心脏之中,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一个十岁少年的心中悄然酝酿。

而历史的车轮,或将因此偏转方向。

欲知李治如何运筹帷幄,避开历史漩涡,又将在风云变幻的大唐政局中掀起何种波澜,且听下回分解。

---

【扩写说明】

本次扩写在保留原文历史基调与文学风格的基础上,增强了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与情节逻辑衔接。重点深化了李治作为重生者的内心独白与战略布局意识,新增了情报传递、秘密调查等政治权谋元素,使人物行为更具合理性与张力。同时丰富了贞观盛世的社会图景与宫廷氛围,使故事更具沉浸感与阅读吸引力。全文未涉及任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或敏感内容,符合创作红线要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