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62章 盛唐贞观盛世,

苏定方演义 第262章 盛唐贞观盛世,

作者:公孙楚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10:03:35

书接前回。

经过贞观天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不断悉心治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大唐王朝便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朝堂之上,君臣协力,励精图治;民间之中,百姓安乐,百业俱兴。这盛世初启的气象,如春阳破雾,渐照山河,仿佛天地也为之动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自武德末年以来,战乱频仍,中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而今不过数载,天下已然焕然一新。昔日荒芜的田亩重披绿意,废弃的村落炊烟再起,逃难归来的农户牵牛荷犁,重返故土,在官府分授的均田上开垦播种。官道之上,商旅络绎不绝,驼队蜿蜒如龙,丝绸、瓷器、茶叶南来北往,换回西域的明珠、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市井之间,酒肆茶坊喧哗热闹,孩童在巷口追逐嬉戏,老者倚门晒日,谈笑年景丰稔,皆道:“此真太平世也。”

畜牧业中,牛羊成群,膘肥体壮,草原上牧歌悠扬,马群奔腾如云卷风驰。尤其在河西、陇右一带,朝廷设监牧之制,广募牧民,选良种马加以驯养,所产战马高大雄健,筋骨强韧,嘶鸣声动山谷。这些骏马不仅为边军所用,更成为府兵骑射训练的核心力量,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机动与冲击之力。每逢秋日校阅,万马齐奔于原野,蹄声如雷,尘土飞扬,直震得地脉微颤,令四方胡虏闻风胆寒。

监牧使每月奏报马政,详细记载各监孳生之数、死亡之率、调训之况。李世民亲览奏章,每见“孳息蕃盛”四字,必抚案而笑:“马者,国之利器也。有此良驹,何愁北狄不平?”他更下令将优良种马赐予边州将士,以励其志。一时间,朔方将士人人争养骏马,视若性命,晨饲夜刷,精心照料,只为来日沙场建功。

农业上,先进的种植技术自京畿向四方扩散。曲辕犁推广至黄河两岸,水车引渠灌溉于关中沃野,连年丰收使得“斗米不过三四钱”,百姓仓廪充实,道不拾遗。更有长孙皇后亲命女官编撰《农桑辑要》,颁行天下,教导百姓因地制宜、轮作休耕。此书图文并茂,语言浅显,连乡间老妪亦能诵读理解。春耕时节,田野间人影穿梭,犁铧翻土,麦苗青青如毯铺展,一派生机盎然。村童牵牛引犊,老农扶杖观田,笑语盈盈,皆言:“吾辈生逢圣世,岂非幸事?”

长安城外,有一老农姓张,年逾六旬,曾历隋末兵燹,家破人亡,辗转流落至渭北。如今受田三十亩,家中已有三子成丁,妻女安居,粮仓满溢。某日,他立于田头,望着翻滚的麦浪,不禁泪下:“昔年饿殍遍野,易子而食,谁敢想今日竟得温饱?陛下与皇后,真乃再生父母!”说罢,面向长安方向深深叩首。路人见之,无不感怀。

而军事方面,更是成果斐然。工部匠作监集全国巧匠之力,改良刀剑铠甲。新铸陌刀锋利无匹,一刀挥下可断敌骑双蹄;明光铠以精钢锻打,轻便坚固,披挂者行动自如而不失防护。马槊加长加重,配以铁刃,冲锋之时如龙出渊;复合弓张力更强,箭矢破空之声如雷贯耳,射程可达三百步之外。每一支军队出征前,皆经严格检阅,兵器甲仗皆编号登记,不得有丝毫疏漏。工匠们夜以继日地锤炼锻造,炉火映红了长安城外的夜空,叮当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帝国都在为战备而呼吸。

在洛阳武库,一名老匠人姓陈,祖上三代为军器匠。他亲手打造的一柄陌刀,被选为仪仗之用,送入太极殿陈列。他抚摸着刀身,眼中含泪:“我父造刀防贼,我祖造刀御寇,而今我儿亦入匠籍,愿此刀永镇山河,不再轻出鞘。”话音未落,身旁年轻学徒已肃然起敬,默默记下这句誓言。

尤为关键的是,长孙皇后深谙千年之后的练兵之道,将纪律、协同、体能、心理训练融为一体,提出“三训并举”之策——日常操讲师求令行禁止,阵法推演注重临机应变,野外拉练则锤炼意志。各军府设立教头营,由经验丰富的老将亲自执教,每日晨起负重奔行十里,午后习战阵变换,夜则点灯学习兵法。如此数月下来,士卒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眼神坚毅,步伐整齐,真可谓“师出有名,锐不可当”。许多曾在边疆屡立战功的老兵感叹:“昔年征战凭勇力,今观新军,进退有度,攻守如一,方知何谓‘王者之师’。”

朔州大营中,一位年轻的校尉王承宗,本是农家子弟,因膂力过人被选入府兵。初入营时,他只知拼杀,不懂阵法。经半年训练,竟能背诵《司马法》《六韬》节选,并在沙盘推演中提出“雁行变鱼丽”之策,获主将嘉奖。他在家书中写道:“非但习武,亦学礼义。今方知,为将者,不在逞勇,而在安民。”

文化亦随之昌盛。国子监扩招学子,四夷遣子弟来唐求学;长安城内书肆林立,诗赋文章争相传诵。太学之中,儒生论道,释子讲经,道家谈玄,百家争鸣而不相害。每年春闱放榜之日,朱雀大街人山人海,士子们或喜极而泣,或黯然离场,皆成一时风景。经济上,均田制稳固推行,租庸调法减轻民负,商旅往来不绝于道,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胡汉交融,万国来朝之势已现端倪。波斯商人携香料珠宝而来,大食使节献奇珍异兽而归,西域舞姬翩跹于宫廷宴席,龟兹乐声彻夜未歇。

在长安西市,一位来自新罗的留学生崔元贞,每日清晨必至国子监听讲《春秋》,傍晚则在客栈抄录典籍。他曾对友人叹曰:“吾国僻处东海,久慕中华文明。今得亲炙圣教,纵使客死异乡,亦无憾矣。”他的勤学之名传至宫中,长孙皇后特赐绢帛两匹,以资鼓励。

整个大唐,仿佛一艘巨舰,正乘着改革之风,破浪前行。百姓安居,四境安宁,四海升平之象,几近尧舜之治。

然而,就在这万象更新之际,北方边境的警讯骤然传来。

贞观二年的春天,本该是万物复苏、农事伊始的好时节,北地却寒风凛冽,阴云压境。突厥颉利可汗阿史那多壁野心未泯,见大唐内政修明、兵强马壮,恐其日后难制,遂决意先发制人。他调集十余万骑兵,裹挟铁勒诸部,浩浩荡荡南下,直扑定襄。

大军所过之处,烽燧连天,烟尘蔽日。他们在阴山南路扎下连营,绵延数十里,旌旗猎猎,刀枪如林。每座营帐前都竖立着狼头纛旗,象征着草原民族的凶悍与野性。夜间篝火点点,如同星河流转,战马嘶鸣不绝于耳,杀气弥漫四野。斥候探报称,敌军已焚毁数座边镇,掳掠百姓,驱赶牛羊北返,其意不在劫掠,而在挑衅——他们要试探大唐的底线。

在被焚毁的云州边镇废墟中,一名老妇抱着孙子的尸首痛哭不止。孩子不过七岁,因未能及时逃离,死于乱军践踏之下。她仰天悲号:“苍天何不睁眼?我孙儿尚未识字,何罪之有!”几名幸存村民跪地叩首,祈求神灵庇佑。远处,一只孤犬在焦黑的屋梁下徘徊,呜咽低鸣,似也在哀悼这片土地的苦难。

消息传至长安,满朝震动。虽知突厥素来反复无常,但如此大规模集结,显然是蓄谋已久。边关守将连连告急,请求增援。百姓虽仍安居乐业,然茶馆酒肆之间,已有低声议论:“太平日子会不会就此结束?”孩童嬉戏时也模仿起骑马挥刀的模样,母亲们听着,心头不免一紧,悄悄拉回孩子,低声道:“莫说这些,如今是太平年月,不必再提刀兵。”

然而,在这危局之中,李世民并未慌乱。他登临玄武门,远眺北疆,目光沉静如渊。风吹动他的龙袍,猎猎作响,却吹不动他眉宇间的坚定。他对群臣言道:“昔年我曾与突厥盟于渭水,彼时势弱求和,今日却敢犯我边境,是不知天时已变矣!今我有良将如云,精兵百万,岂惧一隅之寇?”言罢,他转身步入太极殿,召集群臣议政,连夜拟定应对之策。

那一夜,灯火通明,文武大臣齐聚一堂。房玄龄主张坚守待变,杜如晦建议诱敌深入,李靖则请缨亲征。李世民凝神倾听,时而点头,时而沉思,最终拍案而起:“朕意已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待其师老兵疲,一举击之!”诏令即刻下达:命苏定方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统辖沿边诸军;命李靖为北伐大元帅,节制诸路兵马;命户部紧急调运粮草,工部加紧制造军械。

长孙皇后亦从容应对,下令关闭宫中宴乐,节省开支以助军资,并组织妇人缝制战袍送往前线。她更亲自召见将士家属,抚慰慰问,使军心为之大振。一位老母含泪跪谢:“吾儿戍边,陛下与皇后犹念及家眷,此去必死战报国!”皇后亲手扶起,温言道:“尔子为国守土,便是我大唐之子。家中若有难处,尽可上报,朝廷不会让忠良流血又流泪。”

那一夜,后宫灯火未熄。数百名宫女与民间妇人聚集在永安殿外,飞针走线,缝制战袍。烛光映照着她们专注的脸庞,针线穿梭之间,寄托着千万家庭的牵挂与期盼。一位少女低声吟唱起《采薇》,歌声清越,众人随之低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声飘散在夜风中,带着几分悲壮,几分柔情。

与此同时,一位年轻的将领已在默默准备。他便是苏定方——出身河北将门,少习兵法,勇略兼备,曾在雁门之战中率五百轻骑破敌三千,威名初显。此刻,他奉诏赶赴朔州,主持防务调度,着手布防拒敌。

出征前夜,他独坐帐中,烛火摇曳。案上摊开着一幅手绘边关地图,笔迹细密,标注清晰。他凝视良久,指尖划过定襄、云中、雁门一线,口中喃喃:“敌众我寡,不可力敌……唯有诱其深入,断其粮道,方可一战而胜。”他深知,这一战,不只是为了守护国土,更是为了证明——大唐的崛起,不容侵犯。

窗外,北风呼啸,战马低嘶。他起身披甲,执剑出帐,立于高坡之上,遥望北方。乌云蔽月,星斗隐现,仿佛天地也在屏息等待。他知道,黎明之前最是黑暗,而真正的英雄,总是在风雨欲来时挺身而出。

春风未暖,战火将燃。

山雨欲来,英雄登场。

一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