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59章 罗艺谋逆遭诛戮 贞观初定靖边尘

书接前回。渭水之盟既成,四路大军奉旨交接兵权,各归防地,旌旗卷尽,鼓角潜消。长安城内,昔日烽火连天、铁马金戈之象已悄然退去,代之以市井喧阗、商旅辐辏的升平景象。青石街巷间车马如流,茶肆酒楼中笑语盈耳,百姓扶老携幼,重拾安乐之日。贞观新政初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开仓赈济,修渠引水,处处可见官吏亲临田亩,督劝耕作。民间谣传:“一亩三石麦,十户九家足。”虽有夸大,却也道出几分实情。

苏定方仍镇河北,统辖幽燕要道,扼守北疆门户。其府邸坐落于蓟州城南,背倚青山,面临清溪,庭院开阔,战马列厩,弓刀挂壁,一派肃穆威严。每日寅时起身,披甲巡营,点将阅兵;午后续案批文,接见士绅;傍晚则与夫人高慧英对坐灯下,共读兵书,论天下大势。夫妇二人志同道合,皆以“忠君报国、靖边安民”为毕生所求。高慧英虽为女流,然精通骑射,曾随夫征讨突厥,亲执令旗调度后军,军中呼为“高将军”,无人不敬。

而京师之中,李靖、李绩与盛彦师三人留驻中枢,参议军国大事,辅佐新君理政安邦。太极殿上,每日辰时鸣钟集朝,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分列两班。贞观天子李世民端坐龙椅,目光炯炯,听政明断,从不虚应故事。每遇争议,必召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近臣密议,务求公允。魏征直言敢谏,常于朝堂之上厉声陈词,声震殿宇,群臣侧目,然太宗非但不怒,反加赏赐,谓左右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魏征为镜,朕得以正衣冠。”

然天下虽定于内,边患犹伏于外。按下长安诸事不表,单说那北平太守罗艺。

此人原为隋末悍将,骁勇善战,曾镇守辽西,威震塞北。其年少时便膂力过人,能开三石强弓,跃马腾空,一枪挑落敌酋首级,名动一时。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初,罗艺举郡归附,献城输诚,深得器重,遂赐姓“李”,改名“李毅”,授以燕山府都督,节制幽、蓟、营三州兵马,位极人臣,权倾一方。朝廷赐铁券丹书,许其子孙世袭,一时风光无两。

然其人心性桀骜,素与太子建成交厚,每以旧恩自居,视秦王世民为后进之辈。每逢宴饮,必言:“若无我罗某当年血战辽东,岂有今日长安安稳?”言语之间,多露骄矜之意。及至玄武门事变,建成殒命,世民登基,罗艺心中愤懑难平,常于私邸抚剑长叹:“吾主已逝,忠魂无依,今日之朝廷,岂复容我哉!”更令人寒心者,乃是贞观元年朝廷一道诏书——因他此前私纵突厥游骑越境劫掠之事败露,圣旨严斥其“背国通敌,罪在不赦”,虽念其早年有功,免于极刑,却削去赐姓,令其复称“罗艺”,并夺其“燕国公”封号,贬为庶人守土。

此令一出,如同当头泼冰,罗艺顿觉颜面尽失,荣宠全无,昔日尊贵,化为泡影。那一夜,北平府衙烛火摇曳,寒风穿堂而过,吹得帷帐猎猎作响。罗艺独坐堂上,手中紧握一卷黄帛诏书,指节发白,双目赤红,额角青筋暴起,似有千钧怒火郁结于胸。良久,他猛然起身,将诏书掷于地上,一脚踏碎,仰天狂笑:“李世民!你不过弑兄逼父得位,有何资格论忠奸?今日你夺我姓氏,明日便要取我性命!既然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话音未落,亲信幕僚赵元朗悄然入内,身披黑袍,神色阴沉,低声道:“主公息怒。如今朝廷新立,根基未稳,若能联结突厥残部,借其铁骑南下,直捣幽州,再挥师西进,或可动摇关中根本。届时天下纷乱,主公便可据燕山而自立,割据北方,何愁大业不成?”

罗艺闻言,眼中凶光一闪,沉吟片刻,咬牙道:“好!便依你计。速遣密使北上,联络颉利可汗余党,许以金帛粮草,割让云州之地为饵,只求其派兵助我一臂之力!”

于是暗流涌动,密信频传。数月之间,罗艺暗中调集粮秣,征募壮丁,修缮兵器,又勾连境内豪强、边地胡酋,结成同盟。他假托“练兵御寇”之名,实则日夜操演攻城阵法,打造云梯冲车,囤积火油箭矢。更有甚者,他在城外设“忠义坛”,焚香祭天,自称“承天命而兴义兵”,妄图蛊惑民心。

待到春寒料峭之际,忽一日,北平城头骤然升起一面黑底赤纹大纛,上书“燕郡王”三字,鼓角齐鸣,杀声震野。罗艺披甲执戟,立于城楼之上,向三军宣告:“今朝廷昏聩,弃忠良如敝履!我罗某不忍见黎民涂炭,特举义兵,清君侧,安社稷!”言罢,挥师南下,连破数县,所过之处,焚屋劫库,驱民为役,百姓苦不堪言。

边报如雪片飞入长安,太极殿上,群臣哗然。李世民览奏,面色铁青,将竹简狠狠摔于御案之上,厉声道:“罗艺匹夫!朕待之以礼,授之以权,他竟敢勾结外寇,背叛宗庙!此而不诛,何以正纲纪?何以服天下?”

魏征趋步而出,拱手奏曰:“陛下勿怒。罗艺虽反,实乃孤臣逆施,不得民心。其所部将士多系胁从而来,本无斗志;北平百姓久沐皇恩,岂肯从叛?只需遣一良将,率精锐之师星夜出击,示以天威,布以仁政,则不战而溃矣。”

房玄龄亦上前道:“臣以为,非英国公李绩不可当之。其熟稔北地山川形势,用兵老成持重,且素有威望,足可震慑群逆。”

李世民颔首:“所言甚是。”当即降旨:“着英国公李绩统领三万羽林军,即刻出征,讨伐罗艺!凡有倒戈归顺者,一律赦免;若有顽抗到底者,格杀勿论!另传谕幽州刺史,闭城固守,勿与敌战,静待援军。”

李绩接旨,不敢怠慢,当夜点齐兵马,拔营启程。大军疾行七日,穿越太行险道,终抵幽州城外。此时罗艺正围城三日,攻城器械林立,士卒疲敝,屡攻不下。城上守军以滚木礌石拒敌,箭如雨下,叛军死伤累累,士气低落。

忽闻唐军主力已至,罗艺惊骇不已,急召众将议事。帐中灯火昏黄,将领们面面相觑,无人敢言战。副将赵慈皓按剑而起,大声道:“今敌众我寡,粮草将尽,若再恋战,必陷重围!不如暂退北平,据险而守,徐图后计。”

罗艺怒喝:“退?退往何处?朕已称王,岂能未战先逃!”话音未落,帐外忽报:“李绩大军已分三路包抄,前锋距此不足十里!”

次日凌晨,浓雾弥漫,天地朦胧。李绩亲率前锋五千,分左右两翼包抄敌营。一声炮响,伏兵四起,箭如飞蝗,杀声震天。叛军仓促应战,阵脚大乱。李绩亲自跃马横枪,冲入敌阵,左挑右刺,连斩三将,所向披靡。不到半日,连破七寨,俘获辎重无数。

罗艺见势不妙,知大势已去,连夜召集心腹,欲北逃投奔突厥残部。他对左右哀叹:“我本欲兴兵问鼎,谁知天不助我!今唯有暂避漠北,待他日卷土重来!”

当夜,残兵败将仓皇北遁,行至狼牙谷口,忽见前方火把通明,喊声四起。副将赵慈皓、杨岌率本部千余人横刀立马,拦住去路。

赵慈皓策马上前,厉声喝道:“罗艺!你受国厚恩,位居藩镇,不思报效,反引外虏犯境,陷百姓于水火,此乃千古罪人!今败局已定,尚不知悔改,竟欲投敌叛国,你还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罗艺怒极反笑:“尔等鼠辈,也敢拦我?莫非忘了我是你们的主帅?”

“你早已不是主帅!”杨岌怒吼,“你是叛贼!是大唐的敌人!我等奉李元帅密令,专为擒你而来!”

话音未落,赵慈皓挺枪跃马,直取罗艺咽喉。二人交锋仅三合,罗艺心慌力怯,座下战马被绊倒,翻身落马。赵慈皓顺势一枪搠下,正中心窝,鲜血喷涌。罗艺瞪目嘶吼:“我不甘……”声未绝,气已断。

杨岌跃下马来,亲手割下其首级,高举于众军之前,朗声道:“逆贼罗艺伏诛!尔等皆为胁从,朝廷有令——降者免死,归家复业!”

万余残兵目睹主将授首,无不胆寒,纷纷抛戈跪地,叩首请降。一场震动北方的叛乱,就此灰飞烟灭。

三日后,李绩大军抵达,见乱已平,不禁抚须叹道:“赵、杨二将忠勇可嘉,真国之栋梁也!”遂命人将罗艺首级封于木匣,加急送往长安,并上表奏捷。

长安城内,李世民展读捷报,久久不语。良久,方喟然长叹:“罗艺本可为国家柱石,奈何心生怨怼,自取灭亡。此非天亡之,实乃自毁也。”随即下诏:追赠赵慈皓、杨岌为中郎将,赐黄金千两,田宅各一区;擢升其部属百人入禁军;又命李绩暂留幽州,整顿防务,筑烽燧,练士卒,以防突厥窥伺。

消息传至河北,苏定方正在校场操演骑兵。三千铁骑列阵如林,旌旗猎猎,马蹄踏地,声如雷动。他立于高台之上,手持令旗,指挥若定。闻报后,收剑入鞘,对身旁夫人高慧英说道:“罗艺之败,不在兵不利,而在心不正。他恃功而骄,怀私怨而忘大义,终致身死族灭,实为边将之戒。”

高慧英轻抚弓弦,目光深远:“夫君所言极是。守边之人,手握重兵,若无忠贞之心,纵有万夫之勇,亦不过是祸乱之源。唯有谨守臣节,心系苍生,方不负朝廷所托。”

苏定方点头:“正是如此。我辈生于斯世,当以靖边安民为己任,岂可效彼宵小之行?”

自此,贞观初年之乱平息。罗艺之叛虽短暂,却如警钟长鸣,使朝野上下更加警醒:内政虽兴,边防不可松懈;武功虽盛,人心尤需凝聚。

而远在漠北,突厥残部遥望中原,见大唐连破内乱,军威愈振,亦知短期内难撼其根基。然仇恨未泯,野心未熄, лnшь暂时蛰伏,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草原深处,朔风凛冽,狼群嗥叫。一座毡帐之内,几名突厥贵族围坐火堆,低声密议。为首者乃颉利可汗之弟俟利弗设,他握拳捶地,恨声道:“唐人欺我太甚!待我重整兵马,必踏破长安,焚其宫阙!”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草原深处悄然酝酿。

欲知大唐与突厥之间将如何再起风云?苏定方、李靖、李绩等一代名将,又将在万里边疆书写何等传奇?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