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56章 新帝登基封功臣 朝堂气象换新颜

书接前回。贞观元年正月,太极殿上钟鼓齐鸣,香烟缭绕,青玉阶前瑞气升腾,九重宫阙沐浴在初春的晨光之中。新帝李世民身着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冕旒,端坐于金漆蟠龙宝座之上,目光如炬,神情肃穆。他缓缓扫视丹陛之下文武百官,那一双深邃的眼眸中,既有往昔征战沙场的铁血刚毅,又蕴藏着治国安邦的沉静睿智。

历经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骨肉相残的痛楚犹在心头,然今日之大唐,已非昔日权争倾轧之局。天下归心,万象更新,朝堂之上,气象一新——这不仅是权力更迭的仪式,更是盛世开启的序章。

“传朕旨意。”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洪钟震荡于大殿穹顶之下,“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钦此。”

话音落下,殿内顿时一片寂静,继而响起细碎的衣袂摩擦之声。内侍引路,一名少年缓步而出。李承乾年方八岁,身形尚显稚嫩,却已穿戴太子冠服:赤色衮衣绣日月星辰,腰束玉带,头戴七旒冕冠,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仿佛生怕踏错一步,便负了这万钧之责。

他跪拜于地,声音清脆却不失庄重:“儿臣承乾,叩谢父皇隆恩,愿竭尽全力,不负储君之位。”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掠过一丝慈爱,却又迅速收敛。身为帝王,情感不可轻露;身为父亲,他亦知此子肩上所负,将是江山社稷的千钧重担。他轻轻抬手:“平身。”

百官齐声恭贺:“恭贺太子殿下!吾皇圣明,国祚绵长!”声浪如潮,回荡在太极殿的雕梁画栋之间,连檐角铜铃也为之轻颤。

册封太子之后,便是册后大典。李世民目光转向殿侧屏风之后,朗声道:“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钦此。”

丝竹再起,乐声悠扬。一道素雅而华贵的身影从珠帘后缓步而出——长孙皇后身着凤袍,裙裾曳地,绣有五彩凤凰与祥云纹样,发髻高挽,簪以九翅金凤钗,面容温婉,眉目含光。她行至御前,盈盈下拜,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臣妾蒙陛下厚爱,忝居中宫,自当谨守妇德,辅佐君王,体恤万民,不负苍生所望。”

她抬起头来,目光平静地掠过文武群臣。那一瞬,许多大臣心头皆是一震:此非仅贤淑之后,实乃可共议天下之女主也。魏征暗自点头,房玄龄轻抚胡须,心中叹道:“有此贤后临朝,贞观之治,可期矣。”

册封已毕,便是论功行赏。李世民深知,欲安天下,必先安人心。这些年来随他出生入死、运筹帷幄的文臣武将,是支撑大唐江山的脊梁。

他目光落在阶下一人身上,沉声道:“魏征,上前听封。”

魏征出列,步伐稳健。此人原为东宫旧臣,曾屡次劝谏李建成除掉秦王,直言不讳,锋芒毕露。然玄武门事后,李世民非但未加罪,反因其忠直敢言而重用之。此刻,魏征躬身垂首,神色坦然,毫无惧意。

“朕封你为左丞相,兼谏议大夫,掌门下省,掌纠劾百司,参决政事,辅佐朝政,钦此。”

“臣谢陛下隆恩!”魏征叩首在地,声音洪亮如钟,“臣虽愚钝,愿以肝胆相照,直言进谏,使君无过,国无失政!”

李世民嘴角微扬:“朕要的,正是你这一腔赤诚。”

紧接着,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依次受封。房玄龄授右丞相,掌中书省,总理诏令起草;杜如晦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铨选,二人并称“房谋杜断”,皆以才识卓绝、处事缜密着称。此刻他们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激动之色——多年辅佐秦王,忍辱负重,终得施展抱负于清明之世。

刘文静授民部尚书,统筹全国赋税钱粮;温彦博掌礼部,负责典章制度;萧瑀为户部侍郎,协理财政……一个个名字被宣读,一项项职责被赋予,整个朝廷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 machinery,开始有序启动。

文臣既定,轮到武将。李世民的目光变得炽热起来,那是对战友的敬重,是对战功的铭记。

“苏定方,虽远在河北,然镇守边陲,拒突厥南侵,功不可没。”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封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三千户,仍镇守河北,统辖幽、蓟、营三州兵马,节制北疆诸军,钦此!”

传旨内侍立刻领命而去。而在千里之外的卢龙塞,苏定方正与妻子高慧英巡视长城烽燧。接到诏书那一刻,寒风吹动他的披风,他凝望着长安方向,久久不语。高慧英接过诏书细细读罢,轻声道:“夫君多年戍边,餐风饮雪,如今终得明主认可。”

苏定方缓缓摇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陛下登基,天下待治,我辈武人,岂能只图荣禄?护国安民,才是本分。”

与此同时,长安殿上,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已按序列站定。李世民看着这群陪他冲锋陷阵的老兄弟,眼中有泪光闪动。

“秦琼,封左武卫大将军,与苏定方同掌禁军,守卫京师,统领十二卫之一,钦此!”

秦叔宝出列,甲胄铿锵,双膝跪地:“臣秦琼,誓死效忠陛下,肝脑涂地,不敢有二!”

“尉迟恭,封右武卫大将军,统领玄甲军精锐,为朕之虎贲,镇守宫城,钦此!”

尉迟敬德抱拳大喝:“末将领命!若有奸邪犯阙,某手中钢鞭必教其粉身碎骨!”

“程咬金!”李世民笑着点名,“封卢国公,授上将军衔,赐铁券丹书,镇守山东,安抚百姓,整饬军备,钦此!”

程知节咧嘴一笑,大声道:“陛下放心!俺老程虽然粗人一个,可也知道忠义二字怎么写!山东交给我,包您太平!”

群臣哄笑,殿内气氛一时轻松几分。然而笑声未落,李世民又看向武将队列中一对特殊的身影——平阳公主李秀宁与驸马柴绍。

他起身离座,亲自走下丹陛,扶起二人:“长姐不必多礼。”

众人皆惊。天子亲迎臣属,已是殊荣,何况还主动扶起一位女子?

李秀宁一身银鳞铠甲,英姿飒爽,眼角已有细纹,却是目光如电。她曾率娘子军攻破关中十余城,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功勋赫赫,不让须眉。

“朕封你为‘镇国公主’,位比亲王,领禁军一旅,驻跸长安西苑;柴绍,封谯国公,授上将军衔,辅佐公主,共镇京畿西大门,拱卫帝都安宁,钦此!”

李秀宁单膝跪地,声若洪钟:“臣姐李秀宁,愿为大唐镇守西陲,纵马踏敌,死而后已!”

柴绍紧随其后:“末将誓与公主同心,生死不渝!”

满朝文武无不肃然起敬。女子封将,古来罕见,而今李唐开此先河,足见新朝气象,不拘一格。

其余功臣亦一一受封:屈突通授兵部尚书,掌军令调度;张公瑾任刑部侍郎,主司法清明;侯君集封卫国公,屯兵陇右,防备吐谷浑……人人有赏,各得其所,朝堂之上,士气振奋,人心归附。

而那些曾依附李建成、李元吉的奸佞之徒,早已被清算殆尽。构陷忠良的张妃、尹妃削去封号,废为庶人,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出入;东宫谋士王珪、韦挺因参与毒杀秦王密谋,判斩立决;齐王府爪牙数十人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永不得返。

朝纲既正,黑白分明。

就在此时,殿外忽有通报传来:“薛万均、薛万彻兄弟求见!”

百官闻言侧目。这二人曾是东宫死士,玄武门那夜,亲率三百骑兵冲击秦王府,几乎破府。如今竟敢现身朝堂?

李世民却面色不动,只淡淡道:“宣。”

脚步声由远及近,两名男子踉跄入殿,衣甲残破,满脸风尘。正是薛家兄弟。他们扑通跪倒,额头触地:“罪臣薛万均(薛万彻)叩见陛下!昔日助逆,罪该万死!今特来请降,若蒙宽宥,愿效犬马之劳,赎此余生!”

殿内鸦雀无声。有人冷笑,有人皱眉,更有旧部怒目而视。

李世民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你二人确曾助纣为虐,若依律法,当诛三族。”

兄弟二人浑身颤抖,几乎瘫软。

然皇帝话锋一转:“然朕知你等勇猛善战,且未直接参与伏击、毒杀之事,尚存一线可恕。朕不嗜杀,唯惜才耳。”

他站起身,声音洪亮:“即日起,薛万均编入秦琼麾下,为偏将;薛万彻隶尉迟恭军中,从队正做起。戴罪立功,若有战功,再行擢升!”

二人惊喜交加,连连叩首,泪流满面:“谢陛下不杀之恩!臣等愿肝脑涂地,报效圣恩!”

这一刻,百官动容。赦敌将而不诛,用仇雠以立威,此乃王者之量!

李世民环视群臣,朗声道:“诸位皆是大唐栋梁。往日恩怨,至此一笔勾销。朕不愿再闻旧事纷争,唯愿与卿等同心戮力,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练兵强武,使黎民安居,四海宾服!”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齐声应和,声震云霄,连太极殿上的匾额似乎都在共鸣。

殿外阳光正好,洒在“贞观”二字之上,金光熠熠,宛如天启。

新帝登基,功臣受封,奸佞伏法,贤才并用。大唐王朝终于摆脱了内斗的阴霾,走向清明政治的新纪元。

而在河北边关,苏定方将诏书收入怀中,翻身上马,对高慧英道:“走吧,边情紧急,突厥斥候近日频频出没,我们不能因封赏而懈怠。”

高慧英策马相随,笑道:“你啊,从来不知什么叫享福。”

“享福?”苏定方仰望苍穹,轻声道,“能让百姓免于战火,才是最大的福。”

长安城中,秦琼与程咬金围着一幅新绘的边防舆图激烈争论;江南水畔,李靖接到诏书,立即召集水军将领,筹备巡江操练;陇西高原,侯君集已点起五千铁骑,准备西巡边境……

一个属于贞观的传奇时代,正缓缓拉开帷幕。

欲知太宗皇帝如何励精图治,纳谏如流,开创千古少有的治世;苏定方等一代名将又将在北疆立下何等奇功,威震漠南漠北,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