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54章 李渊禅位承大统 贞观肇始开新篇

书接前回。海池之上,寒风如刀,割面生疼。月色惨淡,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浮动着未干的血痕。李渊立于船头,望着跪伏在地的李世民,老眼昏花中竟有些恍惚——那曾是襁褓中啼哭的幼子,是年少时策马扬鞭、意气风发的秦王,如今却满身征尘,衣甲未解,脖颈间一道浅浅勒痕,在烛火下若隐若现。

这道伤痕,像一道无声的控诉,刺入李渊心底最柔软之处。他记得那年长安春日,桃花灼灼,李世民骑着一匹小红马绕宫奔跑,笑声清脆如铃;也记得晋阳起兵那夜,少年秦王执剑立于帐前,目光坚定:“儿愿为父分忧,率军先行!”可今日,眼前之人已非昔日稚子,而是手握重兵、掌控乾坤的铁血统帅。他的铠甲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腰间佩剑尚未归鞘,眉宇之间,杀伐之气未散,唯有面对父亲时,才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悲怆。

“是你……亲手下的令?”李渊声音低哑,几近呢喃,仿佛怕惊醒了什么沉睡的噩梦。

李世民低头,目光沉静如深潭,良久方才开口:“儿臣不得已而为之。东宫私蓄死士,勾结后宫,屡次设伏谋害,若再迟一步,恐江山倾覆,社稷蒙难。”

话音落下,四野寂然。风卷残云,吹动檐角铜铃,发出呜咽般的轻响,似为这场父子对峙添上一抹苍凉注脚。

就在此时,秦琼迈步而出,铠甲铿然作响,步伐沉稳如山。他双手捧上一匣文书,躬身呈递:“陛下明鉴,此乃搜自东宫密室之物——与突厥往来的密信、收买禁军将领的账册、伪造圣旨的草稿,乃至暗中联络窦建德余党之凭证,皆有实据。更有建成亲笔所书‘若父皇执意偏袒秦王,不如先除之以绝后患’一句,墨迹犹新,笔锋凌厉,毫无兄弟之情。”

李渊接过一封书信,颤抖着展开,只见字句狠戾,布局缜密,竟连如何调动羽林军、封锁玄武门、假传圣旨废立太子的计划都已拟好。他越看越是心寒,指尖冰凉,几乎握不住纸张。一股剧烈的痛楚从胸口蔓延开来,仿佛有人用钝器一下下敲击他的心脏。

他闭目长叹,两行浊泪顺颊而下:“朕……悔不当初啊!若早断其权柄,何至于骨肉相残至此?若早信你忠贞,何须你以血洗清白?”

风更烈了,吹乱了他的白发,也吹散了太极宫多年积压的阴霾。那一夜,李渊独坐寝殿,彻夜未眠。宫灯摇曳,映出他佝偻的身影,如同一座即将崩塌的山岳。他曾梦想开创一个万邦来朝、父子和睦、君臣同心的大唐盛世,却不料刚登基不过数载,便亲眼目睹亲生儿子们拔刀相向,手足相残。他想起元吉幼时扑进怀中撒娇的模样,想起建成少年时勤学诗书、温文尔雅的风采,如今一切皆成泡影。

三日后,太极殿上,百官齐聚。丹墀之下,文武列班,鸦雀无声。李渊端坐龙椅,神情肃穆,将东宫与齐王府谋逆之罪一一宣读。每念一句,殿内气氛便沉重一分。当提及“勾结外敌、图谋弑君”之时,几位老臣当场掩面痛哭,御史大夫魏徵更是双拳紧握,眼中怒火熊熊。

“如此悖逆人伦、丧心病狂之举,若不严惩,何以正纲纪?何以安天下?”魏徵出列奏道,“请陛下依律处置,以儆效尤!”

李渊缓缓点头,声音虽弱,却字字千钧:“自即日起,军国庶务,悉委太子裁决,诸司奏事,皆先禀太子,而后闻朕。”

此诏一出,满朝震动。虽早知局势已定,但亲耳听闻“悉委太子”,仍令不少人倒吸一口冷气。这意味着,真正的权力已然转移。

李世民身着紫袍金带,缓步出列,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将过往的鲜血与纷争踩入尘土。他跪拜于丹墀之下,声音洪亮而坚定:“儿臣叩谢父皇隆恩!必当夙夜匪懈,励精图治,整饬纲纪,安抚黎庶,使天下归心,四海晏然!”

那一声“儿臣”,说得庄重;那一句承诺,听得人心震动。房玄龄凝视着这位年轻的储君,心中暗叹:“大唐危局终得转机,此人胸襟远略,非寻常帝王可比。”杜如晦则默默记下今日之言,准备日后以此为纲,辅佐新政推行。

自此,长安城风云渐定。李世民以雷霆手段稳局,又以仁政收心:赦免东宫属官三百余人,仅诛首恶十余人,其余皆贬谪边州或勒令归田;复用秦琼为左卫大将军,尉迟恭掌右骁卫,程咬金镇守玄武门,三人各领精兵五千,拱卫京师;召房玄龄入政事堂参议机要,杜如晦主理刑狱,长孙无忌协理宗室事务,厘清皇族谱系,杜绝僭越之患。一时间,贤才云集,朝气复苏,百姓见朝廷清明,纷纷称颂“秦王当国,社稷有望”。

与此同时,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送往河北边陲。

彼时,苏定方正率军巡防雁门关外。朔风卷雪,战马嘶鸣,天地苍茫一片银白。他与高慧英并肩立于长城烽燧之下,远眺塞北荒原。远处狼烟升起,那是斥候发现突厥游骑踪迹的信号。苏定方眉头微蹙,正欲下令出击,亲兵疾驰而来,呈上京中信函。

他拆阅毕,久久不语,唯将信纸攥于掌中,指节泛白,雪花落在纸上,瞬间融化,洇开一片墨痕。

高慧英轻声道:“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苏定方仰望苍穹,雪花落在眉梢,融成水滴滑下脸颊,如同泪痕。“玄武门血光冲天,我仿佛已见其景。”他缓缓道,“然则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建成优柔寡决,遇事犹豫,难当大任;元吉骄横跋扈,贪功好斗,易启边衅。唯殿下英明果决,能挽狂澜于既倒,救黎民于水火。今得大位,实乃苍生之幸。”

说罢,当即挥毫上表,辞情恳切:“臣苏定方顿首再拜,恭贺太子登储!愿效犬马之劳,镇守北疆,拒胡虏于境外,保京师于安宁。纵使风霜满鬓,矢志不渝!”

使者星夜兼程返京。李世民展读此表,抚案而叹:“有定方守河北,朕可高枕矣。”随即亲笔批曰:“朕得良将如臂指使,北门锁钥,非卿莫属。”

数日后,两仪殿内,帘幕低垂,炉香袅袅。李渊屏退左右,独留李世民侍立阶前。老人从锦盒中取出传国玉玺,置于檀木案上,玉玺五龙盘钮,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熠熠生辉,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庄严厚重。

“世民,”李渊轻唤其名,语气竟似少年时那般慈爱,“这江山,终究该由你执掌。朕老矣,心力俱疲,不愿再听刀兵之声,不愿再见骨肉相残。只愿余生清净,焚香读经,了此残年。”

李世民双膝跪地,哽咽道:“父皇春秋鼎盛,四海升平,儿臣岂敢僭越?愿父皇万寿无疆,临御天下,儿臣愿终身辅弼,不负父子君臣之义!”

“不必多言。”李渊抬手制止,眼中竟有释然笑意,“你比建成更有担当,比元吉更有胸襟,比朕……更有决断。做个清明之君,莫负百姓,莫负这万里河山。这才是朕最后的心愿。”

那一刻,父子相视,千言万语尽在沉默之中。李渊的手轻轻落在儿子肩头,像是交付了整个帝国的命运。

贞观元年正月初一,万象更新。太极殿内外张灯结彩,钟鼓齐鸣,礼乐大作。李渊亲自主持禅位大典,当着满朝文武、各国使节之面,正式将传国玉玺交予李世民。

李世民着明黄龙袍,佩九龙冠冕,一步步踏上丹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节点之上;每一阶,皆承载着万民期望。当他接过玉玺那一刻,天地似也为之静默。阳光破云而出,洒落金殿,照耀在他坚毅的脸庞之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山呼,声震九霄。

李世民立于龙座之前,环视群臣——秦琼银盔白袍,威严肃穆;尉迟恭虬髯如戟,目光如电;程咬金咧嘴而笑,豪气干云;房玄龄执笏凝神,杜如晦含笑颔首,长孙无忌恭敬垂目。殿外,江南使者献李靖疏浚河道图,河北快骑呈苏定方破敌捷报。

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

“朕承天命,继大统,不敢忘创业之艰,守成之难!自今日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任贤使能,黜退奸佞;修文崇礼,劝课农桑;北拒突厥侵扰,南抚夷狄归化。凡利于国者,虽难必行;凡害于民者,虽亲必诛!愿与诸卿同心戮力,共缔盛世,还天下一个海晏河清、路不拾遗之太平乾坤!”

话音未落,殿外飞马来报:“启奏陛下!苏定方将军于恒州边境大破突厥游骑,斩首三百,俘获马匹辎重无数,已遣使献俘于阙下!”

举殿振奋,欢呼再起。李世民微微一笑,挥手道:“传旨嘉奖,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将士皆记功一级!”

退朝之后,李世民步入立政殿。长孙皇后携皇子李承乾、李泰及公主们迎候于门前。她凝视丈夫身上崭新的龙袍,轻轻握住他的手:“陛下,从此不再是秦王,也不再是太子,而是天下之主了。”

李世民反握她的手,眼中柔情似水,却又藏着不容动摇的坚毅:“是啊。肩上担子重了,但只要你在身边,有你为朕理内庭,有秦二哥、敬德他们为朕守四方,有天下百姓的信任在,朕便无所畏惧。”

窗外,朝阳初升,金光洒满宫阙。一块新制的匾额高悬檐下——“贞观”二字,铁画银钩,气势恢宏。玄武门的血迹早已被青石覆盖,旧日恩怨随风而逝。

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

史称“贞观之治”的篇章,正在这片历经战火的土地上徐徐铺展。而那些曾浴血奋战的英雄们——苏定方、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靖……他们的名字,也将随着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永远镌刻在华夏的史册之中。

后人评曰:“玄武门之变,虽流血一时,然贞观之治,泽被万世。非英主不能定乱,非明臣不能佐治。君臣协力,上下同心,故能致此太平气象。”

欲知贞观年间,众将如何北伐突厥、西定西域、南抚百越,开创千古未有之盛世气象,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