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35章 荡平江淮擒伏威 河北噩耗动军心

书接前回。李靖将俘获的萧铣战船尽数凿沉,顺江漂流而下,密密麻麻横塞于长江主道,舟楫难行,水势受阻。江陵城外,浊浪翻腾,浮尸断木随流漂荡,宛如冥河入口。西凉王萧铣困守孤城,粮草渐竭,士卒面有菜色,夜半常闻营中私语:“唐军不攻,天意亡我。”而江心洲上,江夏王福公佑率残部据守沙洲水寨,四面环水,进退无路,与江陵遥遥相望,却如隔生死两界,音信难通。

唐军大营屯于江北高地,旌旗猎猎,壁垒森严。李靖端坐中军帐内,手执羽扇,目光如渊。他早已算定:二贼互为犄角,若强攻则必死战,反损兵折将;唯有困而不击,待其自溃。故令诸将按兵不动,仅遣轻骑沿岸巡哨,昼夜不息,又命工役伐木筑栅,封锁所有渡口,使敌内外消息断绝。如此一守,便是四十日。

这日晨雾未散,江面白茫茫一片,唯闻水鸟哀鸣。负责水路警戒的李孝恭立于高台之上,手搭凉棚远眺敌寨,见江心敌船连日未曾出港,帆樯低垂,甲板空寂,误以为敌军已胆寒溃散,斗志全无。他年轻气盛,久居偏师,素欲建奇功以显威名,此刻按捺不住心中躁动,暗忖:“元帅持重太过,岂不知战机稍纵即逝?若我能一举击溃福公佑,岂非头功一件?”

主意既定,不顾参军劝阻,当即点起三千精锐水师,战船百艘,鼓噪而出。艨艟破浪,旌旗蔽日,直扑江心洲。然福公佑并非庸将,早料唐军必有此举,暗中命人在上下游暗设铁索三道,沉于水底,上覆浮草泥沙,肉眼难辨。又于两岸高地埋伏弓弩手,备足火箭、火油罐,只待敌舰深入。

当唐军战船驶至江心急流处,忽听“咔嚓”数声闷响,数十艘战船猛然一顿,船底似被巨兽咬住,动弹不得。李孝恭尚在船头挥剑催促,猛见两岸火把齐燃,箭如飞蝗,挟着烈焰倾泻而下。刹那间,江面化作火海,浓烟滚滚,惨叫四起。有船舱被火箭射穿,引燃火药,轰然炸裂,碎片横飞,血雨洒落江波。

李孝恭惊觉中计,急令后撤,然水流湍急,铁索缠死,战船无法调头。亲兵拼死护主,以盾牌围成屏障,硬扛箭雨,方从侧翼浅滩抢出一条生路。待其狼狈登岸,清点人马,竟折损九百余兵,焚毁战船四十七艘,器械辎重尽失。李孝恭铠甲焦黑,发须微卷,脸上沾满灰烬,踉跄奔回大营,心中悔恨交加,几欲拔剑自刎谢罪。

他卸去残甲,徒步趋入帅帐,双膝跪地,叩首不止:“末将狂妄轻敌,违抗军令,致损国威,罪该万死!请元帅斩我以正军法!”帐内诸将屏息凝神,秦琼皱眉,尉迟恭冷笑,徐茂公低头拨弄茶盏,皆知此番失利非同小可,若换作他人,早已推出辕门问斩。

谁知李靖起身离座,亲自上前将其扶起,语气平和:“孝恭,起来吧。胜败乃兵家常事,昔日韩信背水一战,亦曾险些覆没。你急于破敌,初衷可嘉,只是临阵少了一份沉稳。此次教训,铭记于心即可,不必自责过深。”

说罢,更命亲兵取来新甲赐予,并温言道:“今后出战,多与诸将商议,集思广益,方能万无一失。”李孝恭热泪盈眶,哽咽难言,只重重抱拳,声音颤抖:“元帅宽仁如天,末将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自此之后,必谨遵将令,再不敢擅专行事!”

经此一役,全军上下愈发敬畏李靖之智略与胸襟。李靖亦趁势调整部署,日夜观察江陵动静。不出所料,半月之内,城中粮尽,百姓易子而食,守军哗变,竟有人欲绑萧铣献城。李靖知时机已至,遂召苏定方入帐密议。

是夜,乌云蔽月,江风呼啸。苏定方亲率五百死士,乘十余艘无灯小舟,顺流潜行,悄然靠岸。彼时江陵守军疲惫不堪,哨岗昏昏欲睡。苏定方身披黑袍,手持短刃,率先攀上粮仓外墙,动作轻捷如豹。众勇士鱼贯而上,突入仓内,点燃预先泼洒的火油。顷刻之间,烈焰冲天,黑烟直贯云霄,映得整座城池如堕炼狱。

萧铣登楼远望,见粮仓尽毁,仰天长叹:“天亡我也!”次日清晨,开城请降。李靖入城安民,秋毫无犯,百姓夹道焚香,称颂仁义之师。

与此同时,被困江心的福公佑闻讯大惊,军心瞬间瓦解。李靖当机立断,传令全线出击。徐茂公布“十面埋伏”之阵,于上下游设伏兵八处,又令秦琼率骑兵绕道登陆,切断敌军退路;尉迟恭则亲率铁甲船队正面强攻。战鼓震天,号角齐鸣,唐军如潮水般压境而来。

福公佑仓促应战,阵型未稳已被冲乱。混战之中,尉迟恭驾艨艟直逼敌帅旗舰,跃身登船,手中钢鞭舞动如龙,连毙数将。福公佑挺枪迎敌,不过三合,便被尉迟恭一鞭扫中肩胛,惨叫坠江,随即被水鬼拖出擒获。至此,西凉、江夏两大割据势力,旬月之间土崩瓦解。

凯歌未歇,李靖即挥师东进,剑指南淮。杜伏威盘踞江淮多年,拥兵十万,自号“楚帝”,虽未正式称尊,实则割据一方。闻唐军压境,遂调集主力沿淮河列阵,绵延数十里,旌旗遮日,鼓角相闻。

两军对峙月余,李靖始终不轻易交锋,只令柴绍日日挑战,佯作急攻之势。杜伏威疑其主攻左翼,不断增兵布防。殊不知,李靖早已暗遣苏定方率三千水师,携竹筏皮囊,于上游三十里处悄然渡河,绕至敌后,夜袭粮道,焚其积粟万余石,斩运粮官七员,江淮军顿时陷入混乱。

李靖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全军总攻。柴绍正面猛冲,苏定方自后杀出,两面夹击,江淮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杜伏威亲执大旗督战,仍难挽颓势。乱军之中,秦琼单骑突入,长枪如电,挑翻护卫数人,直取主帅。杜伏威挥刀格挡,却被秦琼一枪刺中右臂,翻身落马,旋即被缚。

捷报传至长安,朝堂震动。李渊本欲将杜伏威押赴市曹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太子李建成附议,谓“乱臣贼子,不可轻恕”。然秦王李世民力谏曰:“父皇明鉴,河北窦建德虽灭,然其旧部犹存,民心未附。今杜伏威在江淮素有恩信,百姓称之为‘杜菩萨’,若骤然诛杀,恐激起民变,反助刘黑闼坐大。不如赦其死罪,软禁京师,一则显朝廷宽厚,二则可安抚江南人心。”

李渊沉吟良久,终点头应允。诏书下达,杜伏威被押送长安,囚于鸿胪寺别院,待遇优渥,然终身不得出城一步。江淮之地自此归唐,赋税入册,驿道畅通。

大唐疆域,自关中至江淮,连为一体。李靖整顿兵马,准备南征岭南,收服沈法兴。大军尚未启程,忽有一骑飞驰而来,马蹄踏碎晨霜,直闯辕门。

一名信使滚鞍下马,浑身尘土,衣袍染血,双手捧着一封残破信笺,冲入帅帐,双膝跪地,泣不成声:“元帅!河北急报!苏将军岳父——北平府长史高大人,在赴京途中遭奸臣刘黑闼伏杀,尸首……尸首已寻回,葬于太行山南麓!”

帐中众人闻言俱惊。苏定方本立于帐侧,听闻此言,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他大步上前,一把夺过信笺,指尖颤抖展开。纸上字迹潦草,墨迹斑驳,间杂血痕,乃高府老仆亲笔所书,详述事发经过:高大人因曾上表弹劾幽州总管罗艺贪赃枉法、私贩军械,触怒权贵。刘黑闼趁机构陷,诬其与罗艺结党谋反,矫诏命沿途官兵截杀。高大人一行行至井陉山谷,突遭伏兵围剿,随从尽殁,唯仆人藏身枯井得以逃生……

“刘黑闼!”苏定方咬牙切齿,双目赤红,手中信笺被攥成一团,指节青筋暴起,几乎渗出血来。他岳父高大人一生清廉刚正,辅佐罗艺治理河北十余年,兴水利、减赋税、抚流民,百姓敬若父母。如今竟因直言遭祸,死于宵小之手!

尤其令他愤恨的是,信中提及“罗艺与此事有关”,更让他心头怒火翻腾。罗艺虽骄横跋扈,但毕竟镇守边陲,抵御突厥,朝廷倚重。可若其与刘黑闼勾结,沆瀣一气,则不仅是私怨,更是动摇国本的大患!

帐内寂静无声,众将皆知苏定方性情刚烈,此刻恐难自抑。李靖缓缓起身,踱步至其身前,低声劝慰:“定方,节哀。高大人忠贞殉国,朝廷自有公论。刘黑闼狼子野心,早晚伏诛。然眼下岭南未平,南方仍有战火,你若情绪激荡,恐误大事。”

苏定方闭目良久,喉头滚动,终强压悲痛,躬身抱拳,声音低沉却坚定:“元帅教诲,末将铭记。国事为重,私仇暂搁。岳父之血,我必亲讨,但非今日。待平定岭南,我自请归河北,亲手提刘黑闼首级,祭奠岳父灵前!”

李靖凝视其眼,见其中怒焰未熄,却已归于冷静,不禁颔首赞许:“好!有此志者,方可为将。我等即刻整军,三日后南下岭南,速战速决,早日回师中原,清君侧,安社稷!”

当夜,苏定方独坐帐中,命亲兵取来香案,设岳父灵位,供以清酒素果。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冷峻面容。他解下腰间佩刀,轻轻置于案前,低声呢喃:“岳父在上,定方不孝,未能护您周全。然此仇不共戴天,儿必手刃奸贼,让您含笑九泉。”

风穿帐隙,烛影晃动,仿佛回应他的誓言。远处,岭南方向乌云密布,似有雷霆酝酿。而北方太行山下,那具冰冷的坟茔,正默默注视着这片动荡山河。

岭南之战尚未开启,河北之恨已深种心田。刘黑闼之名,如毒蛇盘踞,悄然缠上苏定方的刀锋,也为这场宏大的征伐,添上一抹沉重的血色。

欲知唐军如何南征岭南,苏定方又将如何雪恨复仇,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