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00章 茂公轻骑赴后寨 秦琼巧计安苏母

书接前回,唐营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映得帐中诸将面容明暗交错。徐茂公刚从李世民帐中领了劝降苏定方的密令,转身便对着帐中一众兄弟作揖——上首坐着病体初愈、眉宇间仍带倦色的秦琼,左侧程咬金正攥着个油饼大嚼,罗士信按剑立在帐角,身后王君可、牛进达、张公瑾等兄弟或坐或立,目光皆聚在徐茂公身上。

“二哥,四弟,老嘎达,还有诸位兄弟,”徐茂公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主公有意招九弟苏定方归唐,此人勇冠三军,若能为我大唐所用,平定河北、扫平突厥便多一分把握。方才主公托付,让我去后寨见九弟,晓以利害、动以情理。只是此事需隐秘,我一人去便好。”

秦琼闻言,扶着案几缓缓起身,他左臂旧伤仍隐隐作痛,却强撑着挺直脊背:“三弟心思缜密,此事交你最妥。只是九弟性子刚直,又与我等有旧怨在前,你需多些耐心,莫要急功近利。”

程咬金咽下嘴里的饼,拍着大腿道:“三哥尽管去!那苏定方也是条汉子,只要咱把话说明白,再许他些好处,还怕他不点头?要是他敢不依,俺老程就提斧去后寨,把他揪来见主公!”

罗士信眉头一皱,沉声道:“四哥休要胡言。九哥虽在窦建德麾下,却从无恶行,且与我等曾有同袍之谊,不可用强。三哥此去,当以情义为先,若能解他心结,比什么都强。”

王君可亦附和道:“老嘎达说得是。苏定方最是重情,当年他随父守郡,为护乡邻与贼寇死战,这份忠义,我等都看在眼里。如今窦建德已成强弩之末,河北早晚归唐,只要让他看清局势,再念及兄弟情分,归降之事未必不成。”

徐茂公点点头,又看向柴绍、曲突通二人:“柴贤弟、曲突将军,我去后寨期间,中军防务还需二位多费心,若有河北军情,先报与二哥处置。”柴绍与曲突通齐声应下,曲突盖一旁补充道:“三哥放心,若有异动,我与尚青山、圣印师会带人巡查,绝不让人惊扰了后寨。”

诸事交代妥当,徐茂公取过帐外的马鞭,翻身上了那匹乌骓马。夜色已深,唐营中只有巡营士兵的火把在风中摇曳,马蹄踏在青砖地上,发出轻微的“嗒嗒”声,一路穿过前营、中营,往西南方向的后寨而去。他坐在马背上,心中却早已盘算开了:苏定方如今虽被软禁在后寨,却仍有亲兵护卫,可见李世民对他的看重;只是此人素来傲骨,若直接提归降,怕是会惹他反感,须得先从旧日兄弟情说起,再提河北百姓的安危,或许能让他松动。

与此同时,中军大帐内,秦琼却未让众人散去。待徐茂公的身影消失在帐外,他才缓缓开口:“诸位兄弟,三弟去劝九弟,咱们也不能闲着。我琢磨着,九弟心中最牵挂的,莫过于他母亲。”

这话一出,帐中众人皆愣了愣。程咬金挠挠头:“二哥,你是说苏老伯母?她不是还在河北饶阳老家吗?”

“正是,”秦琼点头,目光扫过众人,“窦建德如今被困聊城,其麾下残部已是穷途末路,难保不会有人狗急跳墙,拿九弟的家人要挟。若老伯母有个闪失,九弟就算归了唐,心中也会留有芥蒂;再者,此举也是向九弟表明我大唐的诚意——咱不仅要招他这个人,更要护他的家。”

罗士信眼睛一亮:“二哥想得周全!只是饶阳离此千里,且如今河北道路不宁,派谁去接老伯母才稳妥?”

秦琼看向张公瑾与牛进达:“公瑾心思细,熟悉河北地形;进达武艺高,能护得周全。你二人各带五十轻骑,乔装成商旅,星夜赶往饶阳,找到苏老伯母后,即刻护送往长安。沿途若遇窦建德残部,尽量避战,若避不开,便以大唐旗号震慑,切记不可伤及老伯母。”

张公瑾与牛进达对视一眼,齐声领命:“末将遵令!”

“还有一事,”秦琼又道,“长安那边,需先派人送信给房玄龄大人,让他安排一处宅院,备好粮草衣物,待老伯母到了,务必好生照料。此事关乎九弟归降,半点马虎不得。”柴绍当即应下:“二哥放心,我这就修书,让快马送往长安,定不耽误。”

曲突通捋着胡须,赞叹道:“二哥此举,既解了苏定方的后顾之忧,又显我大唐仁德,比任何说辞都管用。想来苏定方得知此事,必会感念二哥的苦心。”

秦琼轻轻叹了口气:“当年我等在济南府结义,十三兄弟歃血为盟,说好同生共死。后来虽各奔东西,有的投了隋,有的随了反王,但那份兄弟情分,总该还在。九弟是个重情义的人,只要咱待他真心,他必不会负我大唐。”

帐外,夜色更浓,巡营的号角声远远传来。徐茂公的乌骓马已到后寨辕门,守门的士兵见是军师亲至,忙上前见礼。徐茂公翻身下马,递过令牌:“我要见苏定方,尔等不必通报,带我去他帐中便可。”

士兵不敢怠慢,引着徐茂公往寨中深处走去。穿过几排营房,便见一座单独的帐篷,帐外有四名亲兵守卫,皆是苏定方的旧部。亲兵见了徐茂公,虽面带警惕,却也不敢阻拦——毕竟徐茂公是唐营军师,又是自家将军的结义三哥。

徐茂公走到帐门前,轻轻咳嗽了一声:“九弟,三哥来看你了。”

帐内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苏定方沉稳的声音:“三哥请进。”

徐茂公掀帘而入,只见帐中陈设简单,一张木案上放着地图与笔墨,苏定方正坐在案后,一身戎装未卸,腰间佩着那柄成名的“寒铁枪”。他见徐茂公进来,并未起身,只是指了指案前的凳子:“三哥坐。不知三哥深夜前来,有何要事?”

徐茂公坐下,目光落在苏定方脸上——几年不见,他轮廓愈发刚毅,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疲惫。徐茂公没有直奔主题,反而笑道:“许久不见九弟,今日见你安好,三哥也就放心了。当年在济南府,你还是个少年,如今已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苏定方闻言,嘴角动了动,却未接话。他知道徐茂公此来,必是为劝降之事,只是不愿先开口。

徐茂公见状,也不绕圈子,缓缓道:“九弟,如今窦建德被困聊城,粮草断绝,麾下将士已无斗志,河北归唐已是定局。你是个聪明人,该知道顽抗下去,不仅会害了自己,更会让河北百姓再遭战乱之苦。”

苏定方终于抬眼,目光锐利如刀:“三哥是来劝我归唐的?”

“是,也不是,”徐茂公摇头,“我是来劝九弟,莫要再执迷不悟。你随窦建德,是为了平定河北、救民于水火,可如今窦建德已非昔日之人,他猜忌功臣、穷兵黩武,早已失了民心。而我大唐主公李世民,雄才大略,仁德布于天下,这些年平定中原,从不滥杀无辜,百姓皆盼大唐一统。九弟若归唐,既能继续施展抱负,又能护得河北百姓,何乐而不为?”

苏定方沉默良久,才缓缓道:“三哥所言,我并非不知。只是我苏定方既已归了窦建德,便该尽忠到底,岂能临阵倒戈?再者,当年我与唐营素有战事,手上也沾了唐兵的血,李世民若真容得下我?”

“九弟此言差矣,”徐茂公急忙道,“主公向来爱惜人才,当年尉迟恭将军也曾与主公为敌,甚至伤过主公麾下将士,可主公仍对他委以重任;还有秦二哥,当年在洛阳归唐,主公也是亲自出迎。至于你手上的唐兵血,那是各为其主,主公岂会放在心上?”

说到这里,徐茂公话锋一转,又道:“更何况,九弟难道就不牵挂家中老母?如今河北大乱,饶阳虽暂未遭兵祸,可窦建德残部若得知你被软禁,难保不会去骚扰老伯母。你若归唐,主公必会派人将老伯母接到长安,妥善安置,让你再无后顾之忧。”

苏定方身子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素来不好,他这些年在外征战,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母亲。徐茂公这话,恰好戳中了他的软肋。

徐茂公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却仍不动声色地继续道:“九弟,咱十三兄弟,如今已有十一人归了大唐,就差你和老十二。二哥、四弟、老嘎达他们,日日都盼着你能回来,再像当年在济南府那样,兄弟同心,共闯一番事业。你若归唐,日后平定突厥、统一天下,必有你苏定方的一份大功,青史留名,岂不比困死在这后寨强?”

苏定方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枪鞘。帐外的风声、巡营的脚步声,一一传入耳中,他心中翻江倒海——一边是对窦建德的“忠义”,一边是兄弟情分、老母安危,还有那未竟的抱负。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没了往日的锐利,多了几分犹豫:“三哥,容我再想想。”

徐茂公见状,知道苏定方已有松动,便不再逼迫:“好,三哥给你时间。只是九弟,你要记住,机会难得,莫要错过了才后悔。明日一早,我再来听你的答复。”说罢,他起身作揖,转身出了帐篷。

帐外,夜色依旧深沉,徐茂公望着远处中军大帐的灯火,心中默念:二哥,诸位兄弟,九弟这边已有眉目,只盼张公瑾与牛进达能早日接来老伯母,让九弟彻底放下心防。

而此时的秦琼,仍在中军大帐中与众人商议后续事宜。柴绍已写好送往长安的书信,正交由亲兵准备连夜出发;曲突通与曲突盖则在清点兵马,确保后寨防务万无一失;程咬金与罗士信则守在帐外,以防有人惊扰。众人各司其职,只待明日苏定方的答复,也盼着张公瑾与牛进达能顺利接来苏母——这一场劝降,不仅关乎苏定方一人的命运,更关乎大唐平定河北的进程,容不得半点差错。

夜色渐深,唐营中的灯火渐渐稀疏,唯有中军大帐与后寨苏定方的帐篷,仍亮着烛火。一边是兄弟们的殷切期盼,一边是苏定方的内心挣扎,这场关乎情义与命运的抉择,终将在明日揭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