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2171章 部院新例事多端(二)

隆庆中兴 第2171章 部院新例事多端(二)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00:45:00

朱载坖首先督促朝廷迅速完成各个衙门的重组和新设,让朝廷行政进入状态,除此之外,朱载坖也将王世贞所拟定的大明公文新格式交付内阁和部院讨论,准备予以实施。

这次由王世贞就领导编制的大明公文格式,贯彻了唐代公文的简朴之风,杜绝冗滥,取法初唐,因为初唐时期虽然重视公文的文学性,但当时的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虞世南、孔颖达等人并不以文采见长,这些人除了公文之外也没有什么文学名篇流传下来;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公文开始文学化,文采风流但务实性较差,相对浮夸,盛唐有所好转;到了中晚唐由于多年科举制度,朝中各级官员往往文学水平较高,或者掌权者往往招募文学大家担任幕僚,公文也兼具务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朱载坖认为初唐公文平白朴实,才是大明公文所需要的,朱载坖在上谕中说道:““近来章奏,日趋浮泛,铺缀连读,徒烦至览。诸司奏章,不许繁词,第宜明白,开陈要旨,庶易省阅。凡有奏章,务在直陈其事,意尽而止,若仍信多繁词,且语涉肆慢,甚非人臣奏对之体。所司通行严禁,违者部院及科臣劾治之。”

对于大明官员动辄长篇大论,朱载坖也是极为厌恶的,所以在这次制定大明公文格式的过程中,朱载坖多次命令王世贞在拟定的格式中务必要删繁就简,省去浮辞,同时要求在公文中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是似而非的言论,朝廷的公文应该是极为严肃和严谨的,不是秀文采的地方。

所以参照唐六典的规定:“凡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凡上之所以逮下,其制有六,曰:制、敕、册、令、教、符。凡下所以达上,其制亦有六,曰:表、状、奠、启、碟、辞。诸司自相质问,其制有三,日:关、刺、移。”

大明也是按照这三种分类制定大明的公文制度,同时重申了唐代的一文一事制度,该制度要求不同事情不得同为一文,公文一文只能直叙一事。一文一事制度是唐代推行的一项对文书工作非常有利的制度,可以防止行文关系错乱,加快文书运转的速度,提升办事效率。

同时王世贞也以密疏上陈,陈述了自己对于科举的看法,王世贞直接向朱载坖指出,大明公文繁杂的原因,根子还在科举上,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广收知识分子参政,使社会形成靠读书和功名获取权利的共识,文人的思想风气成为社会主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大喜功、陈言俗调、意气用事、书生高论、形式主义等缺点也渗入了公文之中。而大明科举以八股取士,公文深受科举制度影响,成为“制义之变体”。公文撰制者科举出身的制义习惯,不自觉地出现在公文写作之中。

在大明初年,这点风气尚且不明显,因为当时大明官员的主要来源还不是科举出身,而成化以后,八股文行之已久。公文作者大多出身甲科,先入为主,陈言俗调,摇笔即来。大明的公文,不仅用八股笔法,而且还仿《公羊》、 《谷梁》语体,非造语精刻不能打动人,所以务以造语精刻苛责于人。最终造成相互责难,恶语相报,加上朋党峙立,门户之争遂愈演愈烈,而国事也无人真正问津。王世贞直接指出,大明现在公文追求陈言俗调、重作不重学等风气,其实都是八股所带来的恶习罢了,朝廷要想真正革除公文的浮辞之弊,重要的还是对于科举进行改革,这点朱载坖是认同的。

虽然之前朱载坖已经对于科举制度予以了改革,加大了策论的比重,但是八股在科举中的比重仍然是很高的,同时科举关系到朝廷取士,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尽管朱载坖也很清楚八股的弊端,但是此事只能够徐徐图之,不能够轻易的变革,就科举的事项,朱载坖也和申时行等阁臣们商量了此事,申时行对于此事是极为慎重的。

申时行在给朱载坖的密疏中说道:“八股之弊,非今日也,然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以善其后,且就此而责其实,则亦未尝不适于实用,而未可概为訾毁也。必若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其毋乃徒为纷扰而不可行,又况人心不古,上以实求,下以名应,相率为伪,其弊尤繁。”

大学士罗万化也在密疏中说道:“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凉,不己过乎?”

这些重臣们其实也很清楚八股文所带来的弊端,但是他们的看法是变易科举,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是朱载坖在给他们的批复中说道:“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朱载坖直接指出了现在科举制度的严重弊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必须要对于科举予以改革,为朝廷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员。

而次辅王锡爵则是向朱载坖上疏陈述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八股的弊端确实是越来越大了的,但是贸然取消八股,由两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一是原本科举考试共三场,先用经书,后用策论,取消了最重要的头一场,减去一场,似太简易。二是不考圣贤之学,与朝廷的宗旨相悖,即所谓: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

王锡爵其实是说了实话了,历代的重臣们不知道八股之弊吗?他们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对于取消八股,一来是干系到这么多的士子,二来还有不能言说的一个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