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2100章 赋税征缴不容轻(四)

隆庆中兴 第2100章 赋税征缴不容轻(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00:45:00

尽管现在旱灾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朝廷来说,事情并没有结束,朝廷还是需要继续赈济受灾的地方,同时按照朱载坖的计划朝廷将会有计划的从河南、陕西等地将灾民迁移到辽东、吉林等地,减少这些地方的人口,朱载坖很清楚,河南、陕西都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地方,尽管朝廷在这些地方增加仓储,修建水利设施等,但是这么庞大的人口在这里,朱载坖也是坐卧不宁的。

一旦再发生大的灾荒,朝廷又无力赈济的话,这些灾民就会变成流民的,对于大明构成严重的威胁,朱载坖一直在朝廷中强调,各级官府要重视荒政,把防止民变作为大明朝廷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大明来说,民变的危险是远远高于蛮夷的,所以朱载坖一直致力于消弭这样的风险。

其实朱载坖也很清楚,为什么原本大明会亡,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土地兼并,多年的灾荒,朝廷财政的枯竭,昏君佞臣的骚操作,都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朱载坖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承载力的问题了,大明立国已经二百余年了,人口滋生,倍于初年,可以说原本大明境内凡是能够耕种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被开发了。

以大明之前的生产力,可以说已经到了大明所拥有的土地的承载力极限,所以只要一发生灾荒,就会出现大量的流民,这点确实是朝廷所面对的情况,再加上明末的天灾**,亡国是必然的,所有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朱载坖的看法是两个路径,首先自然是要提高大明现有土地的承载力,通过引进新作物,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开垦荒地等办法,提高大明的土地承载力。

另外一个办法自然就是开疆拓土了,只要通过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获取大量的土地,才能够安置这么多大明的人口,这点朱载坖是很清楚的,所以从朱载坖即位以来,对于此事是极为重视的,在西南、东北、西北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拓展领土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安全,为了使得大明获得更好的国防地理优势,但是另外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安置大明的百姓,朱载坖一直开展移民实边的行为。

朱载坖很清楚,朝廷打下来了这些地方,但是同样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这些地方,否则的话要不了多久这些地方就会重新沦于蛮夷之手,所以除了安排卫所戍卫边疆之外,迁移百姓过去也是非常之重要的事情,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从中原人口稠密的地方将多余人口迁移到边疆去,可以缓解人地矛盾,防止出现由于人口太多所导致的各种问题。

同时还需要开发国内的重要的粮食产区,朱载坖比较重视的是河套与江汉平原两大产区,这两个粮食产区一南一北配置,河套主要接受陕甘地区的移民,而江汉平原主要是接受河南地区的移民,而朱载坖和朱翊釴也很清楚,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是需要朝廷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够保证这些政策能够得以实施的,需要大量的银钱,这点无论是朱载坖还是朱翊釴都是很清楚的。

而这些投入,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有迁移百姓,朝廷的投入都是极为巨大的,如果仅仅是依靠田赋的话,朝廷是绝对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所以朝廷要扩展财源,像工商业征收赋税是必然的,在大明的传统想法中,大兴土木都是要被唾弃的,但是朱载坖认为,大兴土木也要看是什么情况的大兴土木,如果是修建宫室这样的毫无收益的行为,确实是浪费民脂民膏,但是对于直道的整修、水利设施的兴建等,这些能够促进大明经济发展的大兴土木是要予以支持的。

同时为什么之前的朝代很多时候要对大兴土木予以批判,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大兴土木都是无偿征发百姓来服徭役的,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极大的破坏了农业生产,当然是为人所诟病的,但是朱载坖的大规模营建是不同的,首先大明的国情不一样了,随着人口的滋生,大量新增加的人口是没有土地的,他们很难在依靠土地谋生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被朝廷雇佣从事土木工程,既可以避免朝廷征发徭役破坏农业生产,又可以消化掉这些剩余劳动力,免得他们沦为流民。

这也是朱载坖的高明之处,现在大明的情况和之前已经不同的,不可能将绝大部分的人口就束缚在土地上,大量的人口要变成工商业人口,才能够推动大明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粮食这样的基本物资必须是有所保障的,所以朱载坖大力开发湖广、辽东、河套、交趾、缅甸等地,就是为了保证大明的粮食供应,为大明发展工商业提供条件。

朱载坖希望这个过程是相对温和的,而不是激进的,朱载坖不希望发生所谓的羊吃人的事情,因为这样会极大的对大明的稳定构成威胁,所以朱载坖一面发展工商业,但是另一面也一直在强调重本业,要积极发展农业,保证大明的粮食供应。

其实朱载坖已经发现了控制此事的办法,就是通过朝廷收储粮食来控制粮食价格,朱载坖很清楚,为什么像英国会发生羊吃人的事情,因为羊毛价格的上涨刺激了贵族地主对养殖业的用地需求,也是就放牧的收益大于地租的收益,那么这些地主自然就是会倾向于放牧了。

在大明主要就是粮食的棉花的价格,只要粮食和棉花的收益相差不大,大明的百姓是相对保守的,他们会倾向于种植粮食,以求稳妥,所以朝廷必须通过收储粮食来调控粮食价格,保证粮食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这样的话不会出现大量的百姓改种棉花而放弃粮食,同时鼓励桑蚕的发展,增加丝绸出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