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1868章 中都事重干系深(七)

隆庆中兴 第1868章 中都事重干系深(七)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6 16:39:44

朱翊釴听后只是冷笑一声,才说:“淮西诸将确实是大明开国功臣,昔日太祖也不是没有酬功!”

这些淮西诸将,确实是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开国之后,除了已经战死的花云等人之后,淮西诸将哪一个不是功加侯伯,虽然后来因为种种事情,其中的一些人被太祖所诛杀了,但是他们的旁支什么的,仍旧有世职,在官军中充任将帅,后来在世宗朝的时候,还重新册封了一大批的开国功臣之后,朝廷对于他们是不薄的,而且留在中都的,能是些什么亲近之人?

这次出巡,朱载坖早就给朱翊釴交了底了,该处理的就立即处理,天大的事情,有朱载坖顶着,何况朱翊釴很清楚,朱载坖最为厌恶的就是喝兵血的行为,凡是卫尉寺审断的苛待士卒的军官,朱载坖从来都是从重处罚,绝不宽宥的,所以朱翊釴很清楚,即便是朱载坖知道了此事,也绝不会说什么的。

至于申时行等重臣们,自然也不把这些中都留守司的军官们当回事情,不过是一帮破落户罢了,还真以为自己是什么重臣吗?

在朱翊釴的太子令旨下,很快就运来了部分粮食,先发放给士卒们,先解决士卒闹饷的问题,这朱翊釴则是命令凤阳府将凤阳土地、人口资料取来查看,凤阳的百姓分为土民和移民两部分,所谓土民,就是当年凤阳的百姓,他们是受到了优待的,尤其是其中的陵户和亲邻二十家,署户旧制,每名给田五十亩,止供办皇陵祭品及守直洒扫洒,无别项杂差。

但是那些从江南迁移而来的百姓,就不享受这些优待了,和一般的大明百姓一样缴纳赋税,百姓向官府缴纳的分为田赋、丁赋与徭役杂差三大项,现在都已经实现了折色缴纳,田赋有旱地、水田两种纳税标准,旱地每亩缴纳麦约1升9合,并加派马价银12文,水田每亩缴纳米三升四合,并加派军饷银83文,丁赋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等,不过凤阳没有上上,实际从上中到下下,一丁一年四元四钱到三钱不等。还有就是杂项摊派,大概一年是二千八百元左右。

按说凤阳虽称一府,但是实际上的赋税还不如一县,百姓的生计应该是好过的,但是朱翊釴随后查看了凤阳的人丁图册,脸都快黑了,凤阳土民初设时有3000余丁,而且太祖皇帝对于他的这些老乡而还是不错的,当年在分配土地的时候,也是有意偏向于他们的,田之膏腴,国初以给祭田、赐田,其余二十六里编民所受皆硗薄田地。

太祖皇帝在诏书中也说的很明确:“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凤阳府,有福的来做我父母官,那老的们生在我这块土上,永不课征,每日间雍雍熙熙吃酒,逢着时节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

对于土民就是予以了优待,但是即便是如此,现在土民的人口也没有比国初增长多少,从三千余丁增加到了四千七百余丁,远远不如大明的正常的人口增长,而看到这些从江南迁移而来的百姓数量变化时,朱翊釴的眼皮直跳,仅洪武七年来自江南的移民就有14万,之后还多次从江南移民,按理说凤阳的百姓应该是不少的,但是现在凤阳的百姓逃亡殆尽,根本就不剩下几个了。

现在整个凤阳府,减少至户6398 、口 人,不到国初的六分之一,可见百姓逃亡之严重,编民虽有二十六里,而有一里止存四五甲者,有一甲止存一二户者,百姓大量的减少,申时行等人看过之后说道:“中都虚耗,触目惊心,户耗者十之七,口耗者十之九。”

这么大量的人口逃亡,在整个大明都是不多见的,朱翊釴认为除了水旱灾害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申时行、沈鲤、劳堪等人仔细查看凤阳的赋役黄册,同时讯问凤阳的官吏,他们都是人精,很清楚地方官府的这些猫腻,这些黄册多半都是糊弄上官和御史的,真正的赋役征缴情况,这些小吏们肯定是另有一套书册的,他们肯定是了解赋税征收的实际情况的。

首先就是对于土民的赋税征缴,原本土民是不征税杂项赋税的,后来地方官府实在是没有收入,奏请朝廷将土民也起科征税,奏请孝宗之后的结论是:“初供事皇陵二十户,洪武中赐以田土房屋免其徭税,令隶皇陵卫。后经兵流移,悉取回祠祭署附籍。既而凤阳府奏请附其土民籍,仍免徭税,有犯盗贼者黜之别籍当差。至是陵户王和等言:自祖父以来供事皇陵祭祀,今欲附籍府县,概编里甲,是弃臣也,亦恐皇陵之大,供事不周。上命仍旧籍,惟有罪乃与平民概论。”

虽然孝宗没有答应将亲邻二十家编入凤阳府户籍,但是土民确实是照常起科了,上至阁老尚书、巡抚,下至凤阳知县,都认定土民承担赋役是合情合理的,当时的阁臣李东阳就认为:“率土之滨,有不输正供之王民,非制也;合邑之内,有不服有司之百姓,非法也。”

在地方官府的奏请下,凤阳土民的免除赋税待遇已经事实上被取消了,太祖的祖训被再次证明是废纸一张,只要他们想废除就可以废除,而当年太祖的免除徭役许诺,则早就被他老人家自己给违背了,洪武二十九年,凤阳大起民夫修筑塘堰,一些土民不愿赴工,甚至买通官员逃避徭役。太祖得知后,下旨斥责, “为民者趋事赴工,理当之事情,全免粮差,天高地厚之恩,除汉其余罕有比。”,要求土民 趋事赴工,而随后的州县官员则是援引太祖圣谕,照例征发百姓,凤阳的大小官吏也坦承:“或时有额外不在科催,如考贡、送迎、济贫、储社,间亦从征。”

现在土民已经不享受什么赋税优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