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12集: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12集: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岷水安澜:都江堰筑梦记

一、蜀地洪涛,咸阳议策:秦惠文王更元九年,暮春的岷江裹挟着雪融后的寒意,再度冲破了沿江的土堤。浑浊的江水如脱缰的野马,漫过蜀地的平原,将刚抽穗的麦田泡成一片泽国。郫邑郊外,老农公孙牧跪在田埂上,望着漂浮在水面的青苗,枯瘦的手指深深抠进泥泞里。他身后,年幼的孙子紧紧攥着他的衣角,哭声被涛声吞没。

“又淹了……这是第三年了。”旁边的里正长叹一声,手里的耒耜重重砸在地上,“往年还能靠挖渠排水,今年水太大,土渠刚挖开就被冲垮。再这么下去,秋收时连种子都收不回,咱们只能逃荒去巴地了。”

消息顺着蜀道,翻过高耸的秦岭,半个月后传到了咸阳宫。彼时,惠文王正与张仪、司马错等大臣商议东进之策,案上摊着列国疆域图,手指停在韩魏交界的宜阳——那里是秦国东出的门户,却因粮草供应不足,迟迟未能发兵。

“启禀大王,蜀郡太守急报。”内侍捧着竹简快步进来,声音带着难掩的急切,“岷江春汛决堤,郫邑、新都数县受灾,麦田被毁者逾万亩,百姓流离者三千余户。”

惠文王的手指从地图上移开,眉头骤然拧紧。他起身走到殿门处,望着窗外咸阳城郊绿油油的麦田,语气沉重:“蜀地号称‘沃野千里’,却年年受水患之苦。寡人当年纳司马错之策灭蜀,本欲借蜀地之粮助东进,如今却成了朝廷的累赘。”

司马错闻言,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蜀地水患非不可治。岷江自岷山而下,至灌口处江面骤宽,水流变缓,泥沙淤积,故而每逢汛期必决堤。若能在灌口处筑堤分流,再凿山开渠引水分灌农田,水患可除,沃土可耕。”

“筑堤开渠?”张仪放下手中的玉圭,目光落在案上的蜀地舆图上,手指沿着岷江的走向划过,“司马将军所言极是。臣以为,此举不仅能解蜀地水患,更关乎秦国统一大业。如今我军东进,粮草多取自关中,若蜀地能成为‘粮仓’,每年可增粮百万石,足以支撑十万大军常年征战。”

惠文王沉吟片刻,指尖轻轻敲击着舆图边缘:“工程浩大,需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工期几何?更重要的是,谁能担此重任?”

“臣举荐一人。”张仪拱手道,“蜀郡有吏名李冰,曾任巴郡都尉,去年因平定巴人叛乱有功,调任蜀郡长史。此人精通水文地形,去年巴郡旱时,他率民挖井修渠,解了数万百姓的饮水之困。若命他主持此事,必能成功。”

惠文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既如此,便任李冰为蜀郡太守,赐黄金百镒、民夫三万,令其即刻赴任,务必早日制定修渠之策。”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加重,“告诉李冰,此渠不仅要治蜀水,更要养秦人。若成,他便是秦国的‘治水之功臣’;若败,寡人唯他是问。”

二、灌口勘察,踏遍岷山

三个月后,李冰带着二十余名随从,抵达了蜀郡治所成都。他没有先入太守府,而是直接带着人赶往灌口——那里是岷江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咽喉,也是水患最严重的地方。

彼时的灌口,洪水刚退,沿江的村庄一片狼藉:倒塌的茅屋、冲毁的田埂、泡得发胀的谷种,还有百姓脸上掩不住的愁苦。李冰站在江边的高地上,望着奔腾的岷江,江水裹挟着泥沙,在江面形成一个个漩涡,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轰隆隆的声响。

“大人,这岷江的水太烈了。”随从里的老吏赵伯叹了口气,“往年也有人想筑堤,可石头刚垒起来,就被洪水冲垮。还有人想挖渠引水,可灌口东边是玉垒山,石头坚硬,挖了半年也没挖通。”

李冰点了点头,没说话,只是从随从手里接过羊皮地图,蹲在地上仔细查看。他手指着灌口处的江面:“此处江面虽宽,但北岸地势高,南岸地势低,洪水一来,便往南岸漫溢。若能在江心筑一道堤,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走北岸,一支走南岸,南岸的水患便能减轻大半。”

“可江心筑堤,难度太大了。”赵伯皱眉道,“江水湍急,筑堤的材料根本立不住。”

“此事需从长计议。”李冰收起地图,起身道,“明日起,咱们沿江勘察,从岷山脚下一直到成都,记录水文、地形、土质,每一处都不能漏。”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冰带着随从,踏遍了岷江两岸的山川。他们白天徒步丈量地形,用竹简记录水位变化、土质差异;晚上则在临时搭建的草屋里,对着地图分析数据。有时为了摸清一处暗滩的情况,李冰甚至会亲自乘小船驶入江中,几次险些被漩涡卷走。

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玉垒山脚下的白沙村。村里的老村长听说来了新太守,特意带着村民来迎接。李冰见村里的孩子都面黄肌瘦,便问老村长:“村里没有水井吗?”

老村长叹了口气:“有几口井,可井水又苦又涩,只能用来喂牲口。咱们平时喝水,都要去几里外的山涧挑。要是遇到旱季,山涧也干了,就只能喝江里的泥水。”

李冰闻言,当即跟着老村长去看那几口井。他俯身舀起一瓢井水,尝了尝,眉头紧锁:“这水含盐量太高,不能饮用。你们随我来。”他带着村民走到村后的山坡上,指着一处湿润的地面:“这里土层湿润,地下必有淡水。咱们挖一口井试试。”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拿起工具,开始挖井。挖到丈许深时,果然有清澈的泉水冒了出来。村民们欢呼雀跃,纷纷舀起泉水喝,甘甜的泉水滋润了他们干裂的嘴唇。老村长握着李冰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守大人,您真是咱们的救星啊!”

李冰却只是淡淡一笑:“这只是小事。等咱们把江堤筑好,把渠道挖通,不仅能让你们喝上干净水,还能让你们的麦田年年丰收。”

经过一个月的勘察,李冰终于制定出了详细的修建方案:在灌口江心筑一道“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走洪水,内江引水灌溉;在内江下游开凿“宝瓶口”,引江水进入成都平原;在宝瓶口上游修建“飞沙堰”,既能排洪,又能排沙。整个工程分为三个部分,预计耗时五年。

当李冰将方案写成竹简,派人送往咸阳时,他站在玉垒山巅,望着脚下的岷江,心中已有了蓝图:再过几年,这里将不再是洪水肆虐的灾区,而是沟渠纵横、稻浪翻滚的沃土。

三、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咸阳的批复很快传来:惠文王批准了李冰的方案,不仅增拨了两万民夫,还调来了百名擅长凿石的工匠和大量的木材、铁器。

开工的那天,灌口两岸挤满了百姓。李冰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声音洪亮:“乡亲们,岷江常年泛滥,毁我农田,害我百姓。今日,咱们要在这里筑堤开渠,治服这江水,让蜀地变成能种庄稼、能养人的好地方!”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公孙牧带着孙子也来了,他手里握着一把崭新的锄头,眼中满是期待:“太守大人,俺们都听您的,就算是累死,也要把这渠修好!”

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筑鱼嘴分水堤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泥土,可江心水流湍急,刚运来的石料一扔进江里,就被冲走了。工匠们尝试用竹笼装石,可竹笼太小,还是抵挡不住江水的冲击。

李冰看着被冲垮的竹笼,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在白沙村时,村民用竹筐装粮食,竹筐又大又结实。他眼前一亮,立即让人找来粗壮的竹子,编成直径丈许的大竹笼,里面装满石块,再用铁丝捆紧。

“把竹笼沉到江心试试!”李冰下令道。

十几个民夫合力将竹笼抬到江边,缓缓放入水中。竹笼沉入江底后,果然稳稳地立住了,江水撞击在竹笼上,只是泛起一些浪花,却再也冲不动竹笼。

“成了!”工匠们欢呼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民夫们每天都在江边编织竹笼、搬运石块,李冰也和大家一起劳作,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上沾满了泥水。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直到深夜才离开,查看每一处工程的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

转眼到了冬季,岷江进入枯水期,正是开凿宝瓶口的好时机。玉垒山的岩石坚硬如铁,工匠们用铁锤砸、钢钎凿,一天也只能凿下几寸。李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是按这个速度,宝瓶口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凿通。

一天,李冰在工地巡视时,看到工匠们在烧火取暖,火焰将旁边的岩石烤得发烫。他突然有了主意:“咱们可以用火烧石,再用冷水浇,岩石受热膨胀,遇冷收缩,自然就会裂开。”

工匠们半信半疑地按照李冰的方法做:先在岩石上凿出沟槽,填上柴草点燃,待岩石烧得通红,再用江水浇泼。只听“咔嚓”一声,岩石果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太好了!”工匠们兴奋地喊道。

用这种方法,开凿速度大大加快,原本需要三年的工程,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当最后一块岩石被凿开时,内江的江水顺着宝瓶口流入渠道,沿着预先挖好的沟渠,流向成都平原。

可就在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飞沙堰的修建需要在宝瓶口上游筑一道低坝,可这里的土质松软,刚筑起的堤坝一遇到雨水就会坍塌。李冰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用糯米浆混合石灰、黏土,制成了一种坚硬的“三合土”,用这种土筑坝,果然再也没有坍塌过。

工程进行到第三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袭击了工地。洪水冲垮了部分刚筑起的鱼嘴堤,几名民夫不幸遇难。消息传来,工地上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有些民夫开始动摇,甚至有人偷偷收拾行李,想离开工地。

李冰得知后,亲自来到遇难民夫的家中,慰问他们的家人,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分给遇难者的家属。他在工地上召开大会,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声音哽咽:“兄弟们,咱们修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受洪水之苦,能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虽然遇到了困难,可只要咱们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他指着远处的农田:“你们看,去年咱们挖的几条小渠,已经让部分麦田浇上了水,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了一倍。只要都江堰建成,整个蜀地的农田都能浇上水,到时候咱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把粮食运到咸阳,支援大军东进,让秦国早日统一六国!”

民夫们听了,纷纷放下行李,重新拿起工具。公孙牧走到李冰面前,躬身道:“太守大人,俺们不走了。就算是死,俺们也要把这都江堰修好!”

在李冰的带领下,民夫们重新投入到工程中。他们加班加点,修复被冲垮的堤坝,加快工程进度。李冰的儿子李二郎也来到工地,帮助父亲管理工程,父子俩一起吃住,一起劳作,成为了工地上的一段佳话。

四、岷水安澜,天府成型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秋。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都江堰终于建成。

这一天,灌口两岸挤满了百姓。李冰站在鱼嘴分水堤上,下令打开内江的闸门。只见内江的江水顺着宝瓶口流入渠道,沿着纵横交错的沟渠,缓缓流向成都平原。江水所到之处,干裂的农田得到了滋润,枯萎的禾苗重新焕发生机。

“水来了!水来了!”百姓们欢呼着,纷纷跑到渠边,用手捧起江水,脸上满是喜悦。公孙牧带着孙子,站在自家的麦田边,看着江水顺着沟渠流入麦田,激动得老泪纵横:“终于有水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为了测试都江堰的防洪能力,李冰特意让人监测外江的水位。同年冬,岷江再次迎来汛期,洪水顺着外江奔腾而下,却再也没有漫过堤岸。内江的水位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宝瓶口流出的江水均匀地灌溉着农田,飞沙堰则将多余的洪水和泥沙排入外江,整个工程运转得完美无缺。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冰又带领百姓在成都平原修建了数百条支渠和斗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网络。蜀地的农业生产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沃土,每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以前蜀地每年需要朝廷调拨粮食,如今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向咸阳输送百万石粮食。

惠文王收到蜀郡的奏报后,龙颜大悦,下令将蜀地封为“天府之国”,并召李冰回咸阳述职。当李冰回到咸阳时,惠文王亲自到城门外迎接,握着他的手,感慨道:“李冰,你为秦国立了大功!有了蜀地的粮食,寡人东进灭六国的大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李冰躬身道:“此乃大王之功,臣只是尽了分内之事。都江堰虽已建成,但还需派人常年维护,才能确保水患不生,灌溉不绝。”

惠文王点头道:“寡人已下令,在蜀郡设立‘水官’,专门负责都江堰的维护。以后,蜀地的粮食将优先供应东进大军,寡人要让列国看看,我大秦不仅有强兵,更有充足的粮草!”

此后,秦国凭借蜀地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开始大举东进。秦军先后攻占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的大片土地,最终在秦始皇时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而都江堰,则像一条巨龙,守护着蜀地的百姓。两千多年来,它始终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让蜀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直到今天,当人们站在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上,看着奔腾的岷江被驯服成温顺的水流,滋润着万亩良田时,依然会想起那个名叫李冰的太守——是他,用智慧和汗水,为蜀地百姓筑起了一道不朽的丰碑,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夕阳下,李冰的雕像矗立在都江堰畔,目光注视着远方的平原。风吹过稻田,泛起金色的波浪,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攻坚克难、铸就辉煌的历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