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06集:《官吏核查》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06集:《官吏核查》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栎阳风纪

咸阳宫的铜钟在辰时敲响第三声时,张仪正站在丹墀下,玄色朝服的下摆被穿堂风掀起一角。惠文王倚在青铜龙纹凭几上,指尖摩挲着案上摊开的竹简,那是三川郡郡守送来的奏报,字里行间都透着推诿——新法推行三月,郡内仍有三成乡邑未按新制收税,问起缘由,只说“民习旧俗,吏力不逮”。

“先生看这‘吏力不逮’,是真的力不逮,还是心不愿?”惠文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张仪俯身拾起一片散落的竹简,上面记着三川郡下辖县尉的名字,有两个是去年世族魏氏举荐的人。他指尖在竹简上顿了顿,抬头时眼中已没了平日的温和:“臣请往三川郡核查,若真是吏心不愿,便替大王拔了这颗钉子。”

惠文王猛地直起身,青铜凭几发出一声闷响:“不止三川郡。即日起,先生为监御史,持节巡行全国,凡阻挠新法、勾结世族者,无论官阶高低,先罢后奏。”他抬手从腰间解下鎏金虎符,一半递到张仪面前,“军中若有需,凭此符调兵。”

张仪接过虎符,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指尖传上来。他知道这趟差事不好办——秦国推行新法十余年,旧世族虽失了权,却仍在地方盘根错节,不少官吏都是靠着世族举荐才得的官职,要动这些人,便是与整个旧势力为敌。但他更清楚,新法若不能落地,秦国终难成霸业。当日午后,张仪便带着二十名廷尉府的郎官,乘上驷马轺车,出了咸阳东门。

第一站便是三川郡治所栎阳。车驾刚进外城,就见市集上三三两两的百姓围着一个税吏吵闹,那税吏穿着皂色官服,腰间挂着铜印,正扯着一个老农的衣襟骂骂咧咧:“新税法说每亩收粟三斗,你家五亩地,就得缴十五斗!少一粒都不行!”老农跪在地上,手里攥着布口袋,袋口露出的粟米还沾着泥土:“官爷,今年春旱,地里只收了三十斗,缴了税,一家老小就得饿死啊!”

张仪让车夫停了车,自己掀开车帘看着。郎官赵敢忍不住要下车,却被张仪按住。只见那税吏一脚踹翻布口袋,粟米撒了一地,老农扑在地上捡拾,眼泪混着泥土往下掉。这时,一个穿着锦缎长袍的年轻人走过来,拍了拍税吏的肩膀:“王尉,跟个老农夫置什么气?”税吏见了年轻人,立刻换了副笑脸:“是孟公子,这老东西不肯缴足赋税,小吏正处置呢。”

那孟公子是世族孟氏的嫡子孟轲,去年曾因私占良田被县府查处,最后却不了了之。张仪眯起眼,看着孟轲从袖中摸出一块玉佩递给税吏:“我家庄子今年的赋税,还劳王尉多费心。”税吏接过玉佩揣进怀里,点头哈腰:“公子放心,都按老规矩来。”

等孟轲走了,张仪才下车,赵敢立刻上前,亮出廷尉府的符节:“廷尉府巡行,拿下这税吏!”税吏脸色骤变,还想挣扎,却被郎官们按在地上。老农见有人替自己做主,爬起来跪在张仪面前:“大人,您可得为百姓做主啊!这王尉每年收税都多收三成,还帮着孟家隐瞒田产,我们敢怒不敢言啊!”

张仪扶起老农,让郎官把撒在地上的粟米收好还给老农,又对围过来的百姓说:“诸位放心,此次巡行,凡克扣赋税、勾结世族者,必严惩不贷。若有冤屈,尽可到郡守府递状。”百姓们先是沉默,见张仪真的把税吏押走了,才渐渐有胆大的人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栎阳县丞赵丙是孟氏的女婿,去年孟家子弟打死了佃农,就是赵丙压下的案子;掌管粮仓的吏员跟魏氏勾结,把官仓的粟米偷运出去卖,百姓们饿肚子,官仓却年年报“充盈”。

张仪把这些都记在竹简上,当天下午就去了郡守府。郡守魏成是老臣,见张仪持节而来,虽心里不安,却还是摆了接风宴。宴席上,魏成频频敬酒,话里话外都在说“地方吏治尚可,偶有小过,望先生宽宥”。张仪不接话,只把百姓递的状纸和上午拍下的税吏受贿的玉佩放在案上:“魏郡守,栎阳县丞赵丙包庇孟氏子弟杀人,仓吏私卖官粮,这些也是‘小过’?”

魏成的脸瞬间白了,端着酒杯的手微微发抖:“这……这是下属隐瞒,本郡并不知情。”张仪冷笑一声,命郎官把上午抓的税吏带上来。那税吏见了魏成,以为有救,立刻哭喊:“郡守大人,救我啊!是赵县丞让小吏多收赋税的,跟孟公子的往来也是赵县丞安排的!”

魏成气得拍案而起:“你胡说!”张仪却按住他,对税吏说:“你若把赵丙和世族勾结的事都说出来,可免你一死。”税吏立刻竹筒倒豆子般说了——赵丙每年都从孟氏、魏氏那里拿好处,替他们隐瞒田产、逃避赋税,甚至把朝廷拨下来的赈灾粮都转给了世族;去年孟家子弟杀人,赵丙不仅压下案子,还逼佃农家属签了“自愿私了”的文书,给了几斗粟米就了事。

当晚,张仪就命人拿下了赵丙。赵丙起初还抵赖,直到张仪拿出他跟孟氏往来的书信和受贿的账目,他才瘫在地上。张仪连夜审案,又从赵丙的住处搜出了魏成给孟氏通风报信的密函——原来魏成早就知道张仪要来核查,还让孟氏把私藏的粮食转移走。

第二天一早,张仪就把魏成也革了职,押回咸阳审讯。消息传开,栎阳的百姓都涌到郡守府外,看着魏成和赵丙被押上囚车,有人放了鞭炮,还有人提着自家种的蔬菜、酿的酒来送给张仪。张仪没收,只对百姓说:“这是臣该做的。新法为的是百姓,若官吏不为百姓做主,留着何用?”

处置了栎阳的事,张仪又去了陇西郡。陇西靠近边境,民风彪悍,这里的官吏问题更严重——边郡的军饷本就紧张,却有官吏克扣军饷,把好的甲胄、兵器卖给匈奴,士兵们穿的是破旧的皮甲,拿的是钝了的戈矛,去年冬天还有士兵因为没棉衣冻死在城墙上。

张仪到陇西时,正赶上郡守韩厥在巡查军营。韩厥是武将出身,见张仪来了,倒也坦诚,直接带他去了军营。走进士兵的营帐,张仪心里一沉——营帐漏风,地上只铺着一层干草,几个士兵裹着破烂的皮甲蜷缩在里面,脸色苍白。一个老兵见了韩厥,忍不住抱怨:“郡守大人,今年的冬衣和军饷到现在还没发,再这样下去,兄弟们都撑不住了。”

韩厥叹了口气:“朝廷的拨款早就到了,是掌管军需的吏员李亥扣下了。本郡几次催要,他都以‘账目未清’为由推脱。”张仪立刻让人去传李亥。李亥是世族韩氏的旁支,仗着韩氏的势力,在陇西横行霸道。他见了张仪,不仅不害怕,还反问:“监御史远道而来,不去查郡守,倒查起小吏的账,是何道理?”

张仪没跟他废话,直接命人查军需府的账目。账面上写着“冬衣三千套,军饷五千金”,可库房里只有几百套破旧的冬衣,金库里更是空空如也。李亥还想狡辩,说“物资都运往前线了”,可张仪早就派人去了前线的哨所,带回的消息是“冬衣、军饷均未收到”。

这时,一个年轻的士兵站了出来,他叫李信,是陇西本地人,去年在对抗匈奴的战斗中斩了匈奴的小王,立了战功。李信指着李亥说:“大人,上个月我亲眼看见李亥把一车甲胄拉出城外,卖给了匈奴的商人!还有军饷,他只给我们发了三成,剩下的都被他拿去赌钱了!”

李亥见有人指证,急了,拔出腰间的剑就要砍李信,却被郎官们按住。张仪看着李亥,脸色铁青:“克扣军饷、通敌叛国,这是死罪。”当即下令,把李亥押到军营前的广场上,当众斩首。士兵们见李亥被斩,都欢呼起来,李信更是跪在张仪面前:“大人为民除害,末将愿追随大人!”

张仪扶起李信,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军中的士兵大多出身贫寒,熟悉新法,又体恤民情,若从军中选拔品行端正、有战功的人补充到官吏队伍,既能解决地方吏治**的问题,又能让新法更好地推行。他跟韩厥商量,韩厥立刻赞同:“陇西军中多有好儿郎,像李信这样的,不仅勇猛,还懂律法,让他们做官吏,比那些靠世族上位的人强多了。”

当天,张仪就在陇西军中选拔——凡立过战功、熟悉新法、无不良记录者,都可报名。士兵们积极性很高,报名的有两百多人。张仪亲自考核,问他们“如何推行新法”“如何对待百姓”,最后选了五十人,其中就有李信。张仪任命李信为栎阳县尉,负责栎阳的治安和赋税征收;又选了一个叫陈默的士兵做粮仓吏,陈默是农家出身,懂粮食的储存,更重要的是,他去年因为拒绝帮李亥偷卖官粮,被李亥打了一顿,却始终没屈服。

这些新选拔的官吏走马上任前,张仪特意给他们训话:“你们都是军人,当知‘军令如山’,新法就是秦国的‘军令’,必须严格执行。但你们也要记住,官吏是百姓的父母官,要体恤民情,不可欺压百姓。若有谁敢贪赃枉法,休怪我不留情面。”

李信到栎阳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治安。他带着士兵巡逻,把之前跟赵丙勾结的地痞流氓都抓了起来,又重新核查田产——孟氏、魏氏隐瞒了两千多亩良田,李信一一查清,按新法收税,把多收的赋税还给了百姓。有一次,孟氏的子弟想找李信的麻烦,带着十几个家丁去县尉府闹事,李信毫不畏惧,亮出佩剑:“新法之下,人人平等。你们若敢违法,就算是世族子弟,我也照抓不误!”孟氏子弟见李信强硬,又怕张仪追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陈默掌管粮仓后,把之前被偷卖的官粮都追了回来,又重新清点账目,做到“账实相符”。他还在粮仓外贴了告示,百姓若有困难,可凭里正的证明到粮仓借粮,秋收后再还,利息只收一成。有个老农因为儿子生病,没钱买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借粮,陈默不仅给了他五斗粟米,还派了军中的医官去给他儿子看病。老农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就说:“新来的仓吏是好人啊,比以前那些官强百倍!”

张仪在各地巡行了半年,罢免了一百多名勾结世族、贪赃枉法的官吏,其中三十多人被处以刑罚,最重的被夷了三族。他从军中选拔了两百多名士兵补充到官吏队伍,这些新官吏到任后,都严格推行新法,体恤百姓,很快就赢得了百姓的认可。

这年冬天,张仪回到咸阳,向惠文王复命。惠文王看着案上的奏报——全国赋税征收率比去年提高了两成,百姓投诉官吏的案子减少了九成,边境的军饷、物资也都按时发放,士兵们士气高涨。惠文王哈哈大笑,起身拍了拍张仪的肩膀:“先生果然没让寡人失望。有这些好官吏,新法必能在秦国落地生根,秦国称霸之日,不远矣!”

张仪躬身行礼:“这都是大王的远见,也是将士们和百姓的支持。新法虽严,却能保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官吏们都能一心为公,秦国必能强盛。”

窗外,咸阳的雪花飘了下来,落在宫殿的瓦檐上,一片洁白。惠文王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了秦国的未来——新法推行,吏治清明,百姓富足,军队强盛,终有一天,秦国的旗帜会插遍六国的土地,天下归一。而这一切,都从这场风纪核查开始,从那些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官吏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