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04集:《商於安治》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04集:《商於安治》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商於安

暮春的商於,风里还裹着些微料峭,却没了往年这个时候该有的热闹。

渭水支流的赤亭河畔,往日里该是农人忙着翻耕麦田、妇人在河边浣纱说笑的景象,今日却只有几株刚抽芽的柳树孤零零立着,枝桠被风刮得乱颤。河岸边的土路上,一个穿着打补丁褐衣的少年,怀里揣着半块糠饼,脚步匆匆往城里赶,路过街角那棵老槐树时,却被几个交头接耳的汉子拦住了去路。

“小石头,你爹从咸阳回来没?听说商君……商君他真被车裂了?”问话的是隔壁村的李二,脸上满是惶急,手里还攥着一把没磨好的锄头——自打三天前咸阳来的商队带来消息,这十里八乡的农人就没心思干活了,要么聚在村口议论,要么蹲在城门口盼着从咸阳来的人,想探个究竟。

小石头攥紧了怀里的糠饼,小脸上满是惊惧:“我爹还没回……但昨天去城里买盐,听见县吏说,商君确实没了,还说老世族都在庆贺,要让新君废了新法呢!”

“废新法?”这话一出,围在旁边的人顿时炸了锅。

“那可不行!废了新法,我们手里的田不就又要还给赵家和魏家那些世族了?”

“就是!去年我家因为多打了两石粮,还按新法升了爵位,要是废了法,这爵位还作数吗?”

“听说赵季老爷家的人昨天都骑马去各村了,说只要跟着他们闹,将来不仅能拿回田,还不用缴粮税呢!”

议论声越来越大,有人急得直跺脚,有人唉声叹气,还有几个年轻些的,眼里竟透出些动摇的光。老槐树的树影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站着,正是村里的乡老张翁,他看着眼前乱糟糟的景象,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忧虑——他是商於土生土长的人,十年前新法推行时,他家还是佃农,靠着“废井田、开阡陌”分到了三亩好地,儿子去年参军,还因军功得了块牌匾,这日子是实实在在好起来的。可如今商君没了,这好日子,难道真要到头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尘土飞扬中,一队黑衣黑甲的秦军正沿着土路往城里来。为首的那匹白马上,坐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将领,面容刚毅,眼神沉稳,腰间佩着一把长剑,剑鞘上的铜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是秦军!难道是来镇压的?”有人惊呼一声,人群顿时往后退了几步,连李二都下意识地把锄头藏到了身后。

小石头也吓得躲到了张翁身后,却听见张翁喃喃道:“那旗帜……是王家的‘王’字旗,莫不是王翦将军?”

王翦勒住马缰,在离人群几步远的地方停下。他刚从咸阳赶来,一路上没歇脚,连盔甲上都沾着些尘土,却丝毫不见疲惫。他目光扫过眼前的百姓,看见他们脸上的惊惧和不安,也看见有人手里攥着农具,眼里藏着犹豫——这和他来之前预想的一样,商於的乱,不是因为百姓想反,是因为怕。

“诸位乡邻,”王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我是王翦,奉惠文王之命,任商於守将。此次前来,不是为了镇压,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准话。”

人群安静了些,李二壮着胆子问:“将军,咸阳来的人都说商君没了,新法要废了,是真的吗?我们手里的田……”

“田还是你们的。”王翦打断他的话,语气肯定,“商君虽去,但惠文王有令,诸项新法照旧推行,敢有擅自改动者,以谋逆论罪。你们之前按新法分到的田、得的爵位,一点都不会变。”

这话像一颗定心丸,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人脸上的惊惧少了些,但还是有人不放心:“将军,可赵季老爷家的人说,新法是商君定的,商君没了,新法就不算数了,还说要是我们不跟着他们,将来世族回来,要把我们的田都收了……”

王翦眉头微蹙,他早听说商於的老世族以赵家为首,赵季是前朝大夫的后代,一直不满新法,如今商君刚死,就敢出来蛊惑民心。但他没提赵季,只是翻身下马,走到张翁面前,微微躬身:“老丈,您是乡老,该知道这十年新法给商於带来了什么。十年前,这里多少人吃不饱饭,多少人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如今呢?”

张翁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将军说得是。十年前,我家四口人挤在漏雨的草棚里,靠给赵家当佃农过活,交了租子,一年到头只能吃糠咽菜。新法推行后,分到了三亩田,去年收成好,还攒了些钱,给孙子买了件新棉袄。”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商君是个好官,就是……太可惜了。”

“商君虽逝,新法未亡。”王翦的声音沉了些,“惠文王让我来,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秦国不会因为商君不在,就忘了百姓的好日子。我知道这几天大家心里慌,没心思种地,甚至有人怕没饭吃。”他转头对身后的副将蒙武说,“蒙武,传我命令,打开商於城的粮仓,即日起,给贫苦百姓放粮,每户每日可领半斗米,先放十天。”

“将军!”蒙武愣了一下,连忙上前一步,“粮仓的粮是要供军需的,要是都放出去了,万一……”

“没有万一。”王翦打断他,“百姓安,商於才能安;商於安,军需才有保障。你只管去办,出了问题,我担着。”

蒙武看着王翦坚定的眼神,不再多言,转身去传令了。

人群里彻底炸开了锅,刚才还惶惶不安的百姓,此刻都露出了不敢置信的神色。李二搓着手,激动地说:“将军,您说的是真的?真能领米?”

“当然是真的。”王翦笑了笑,“但我有一个条件,领了米,就好好回家种地,别听旁人蛊惑。要是有人敢借着放粮闹事,或者还想着跟着世族作乱,那就休怪我军法无情。”

“不敢!不敢!”众人连忙摆手,刚才心里那点动摇,此刻早被“领米”的喜悦冲没了。张翁更是对着王翦深深作揖:“将军体恤百姓,是商於的福气啊!”

王翦扶起张翁,又叮嘱了几句“注意秩序,别拥挤”,才翻身上马,往商於城而去。马蹄声渐渐远去,人群却没散,大家围着张翁,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领米的事,刚才那种惶急不安的气氛,竟消散了大半。

商於城的粮仓在城西,是十年前新法推行后建的,高大的粮仓能容纳上万石粮食,平日里由秦军看守,等闲人进不去。蒙武带着士兵打开粮仓大门时,闻讯赶来的百姓已经排起了长队,从粮仓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却没人喧哗,都安安静静地等着,连孩子都被大人捂住了嘴,生怕惊扰了士兵。

负责放粮的士兵是王翦从咸阳带来的,纪律严明,手里的斗都过了秤,保证每户都是半斗米,不多不少。一个穿着破棉袄的妇人领了米,双手紧紧抱着布袋,眼泪掉在布袋上,嘴里念叨着:“这下好了,孩子终于能吃上白米饭了……”

张翁也领着村里的人来了,他帮着维持秩序,看见有老人腿脚不方便,还主动上前搀扶。轮到他领米时,放粮的士兵认出他是早上和将军说话的乡老,多要给一升,却被张翁拒绝了:“将军说了,每户半斗,我不能搞特殊。大家都不容易,还是给更需要的人吧。”

这一幕被站在粮仓门口的王翦看在眼里,他微微点头——百姓心里有杆秤,你对他们好,他们就认你。

放粮的第三天,王翦让人把商於下辖的五个乡的乡老都请到了城主府。城主府是原来的赵家老宅,商君推行新法时,没收了赵季家的部分家产,改成了城主府,如今院子里的石狮子还在,却没了往日的威严。

乡老们走进正厅时,王翦已经在等着了,桌上摆着茶水和几碟粗粮点心。他请乡老们坐下,开门见山:“今日请各位来,是想和大家聊聊,怎么让商於尽快安定下来。”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乡老先开口了,他是北乡的刘老,平日里和赵季有些来往,此刻却有些犹豫:“将军,百姓们领了粮,心里是安稳了些,但赵季老爷那边……昨天还有人看见他家的家丁在村里转悠,说要是不跟着他们,等秦军走了,就要报复。”

“秦军不会走。”王翦放下手里的茶杯,“惠文王任命我为商於守将,我会一直在这里,直到商於彻底安定。至于赵季,他要是安分守己,遵守新法,我不会找他麻烦;但他要是敢蛊惑民心,作乱犯上,我定不饶他。”

另一个乡老叹了口气:“将军,不是我们怕赵季,是怕世族真的能让新君废了新法。您也知道,商於的世族大多是魏、韩过来的,和咸阳的老世族都有联系,万一……”

“没有万一。”王翦的语气很坚定,“我在咸阳出发前,见过惠文王。他告诉我,商君的新法让秦国强了起来,让百姓有了好日子,他不会废,也不敢废。诸位都是商於的老人,十年前的日子和现在的日子,哪个好,你们心里清楚。新法废了,受益的是世族,受苦的是百姓。”

他顿了顿,看向张翁:“张老丈,您来说说,十年前您家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

张翁放下手里的点心,慢慢说道:“十年前,我儿子给赵家当长工,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挣的钱还不够交租子。有一次,我孙子得了风寒,没钱抓药,差点就没了。新法推行后,我们分到了田,儿子去参军,得了军功,官府还赏了钱,去年还把草棚改成了瓦房。我老婆子总说,要是没有新法,我们一家早就饿死了。”

“是啊,”旁边的乡老纷纷点头,“我家也是,去年因为缴粮及时,还得了官府的奖励,给了一块‘良民’的牌子。”

“我儿子在县里当差,按新法,只要好好干,还能升爵位,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翦看着乡老们的神情,知道他们心里的疑虑正在慢慢消散,便趁热打铁道:“诸位,新法不是商君一个人的法,是秦国的法,是百姓的法。只要我们都遵守新法,好好耕作,守法经商,日子就会越来越好。我希望各位能帮我,把这些话传给村里的百姓,让大家安心。至于那些想作乱的人,只要百姓不跟着他们,他们就成不了事。”

乡老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决心。刘老站起身,对着王翦作揖:“将军,您放心,我们回去就给百姓说,让他们别听世族的蛊惑,好好过日子。要是有谁敢作乱,我们第一个不答应!”

“好!”王翦也站起身,“有各位帮忙,商於必能安定。我在这里承诺,只要大家遵守新法,好好劳作,将来官府还会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乡老们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城主府,回去的路上,还在商量着怎么给百姓们解释。而城主府里,蒙武走进来,对王翦说:“将军,探子来报,赵季听说您召集乡老,还开仓放粮,气得把家里的茶杯都摔了,看样子是要有所动作。”

王翦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要动作,正好。我倒要看看,没了百姓的支持,他能掀起什么风浪。”

赵季确实要动作了。

他坐在自家书房里,面前站着几个家丁头领,都是平日里跟着他横行乡里的狠角色。书房里的烛火摇曳,映得赵季的脸阴晴不定——他恨新法,恨商鞅,更恨现在这个局面。十年前,他家是商於最大的世族,良田千亩,佃农上百,连县吏都要让他三分。可商鞅一来,废了井田,收了他的田,还让他的佃农都成了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他的势力一落千丈。如今商鞅死了,他本以为是个机会,能联合咸阳的老世族,废了新法,拿回自己的东西,可没想到惠文王竟然派了王翦来,还开仓放粮,拉拢百姓,这让他怎么能不气?

“将军,您倒是说话啊!那王翦都骑到我们头上了,再不动手,百姓都要被他拉拢过去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家丁头领急道,他叫赵虎,是赵季的远房侄子,平日里最是凶悍。

赵季喝了一口酒,狠狠把酒杯摔在地上:“动手!明天夜里,你们带着人,去粮仓放火,再去街上抢几家商铺,制造混乱。我已经联系了咸阳的甘龙大人,只要商於乱起来,甘龙大人就会在咸阳进言,说王翦治理不力,让惠文王撤了他的职。到时候,没了秦军,这商於还是我们赵家的!”

“好!”赵虎等人眼前一亮,“我们这就去准备,保证明天夜里把商於闹个天翻地覆!”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对话,全被躲在窗外的一个黑影听了去。这个黑影是王翦派去的探子,专门监视赵季的动向。探子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连夜赶回城主府,把赵季的计划告诉了王翦。

“来得正好。”王翦听完,一点都不意外,反而笑了,“蒙武,你带五百士兵,埋伏在粮仓附近和几条主要街道上,等赵虎他们动手,就把他们一网打尽。记住,不要伤了百姓,尽量抓活的。”

“是!”蒙武领命而去。

王翦又让人去通知各个乡的乡老,让他们转告百姓,夜里关好门窗,不要出来,秦军会保护他们的安全。张翁等人接到通知后,连夜在村里敲锣,告诉百姓们消息,大家虽然有些害怕,但想到王翦之前的承诺,还是安心地待在了家里。

第二天夜里,月黑风高。赵虎带着两百多个家丁,手里拿着火把和刀棍,偷偷摸摸地往粮仓而去。粮仓外静悄悄的,只有几个秦军士兵在巡逻,看起来防备并不严密。

“上!”赵虎低喝一声,家丁们举着火把冲了上去,巡逻的士兵似乎慌了,转身就跑。赵虎等人以为得手,兴奋地冲到粮仓门口,正要放火,突然四周响起了号角声,无数秦军从暗处冲了出来,手里的弓箭对准了他们。

“不好!有埋伏!”赵虎脸色大变,转身就要跑,却被蒙武拦住了去路。

“赵虎,你勾结世族,意图作乱,还不束手就擒!”蒙武手持长枪,眼神冰冷。

赵虎知道跑不了了,只能硬着头皮下令:“兄弟们,跟他们拼了!”

可他带来的家丁都是些平日里欺负百姓的地痞流氓,哪里是训练有素的秦军的对手?没一会儿,就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赵虎也被蒙武生擒了。

另一边,去街上抢商铺的家丁也遭到了秦军的埋伏,一个个被抓了起来,没跑掉一个。整个过程,没有一个百姓受伤,甚至没多少百姓知道夜里发生了动乱。

第二天一早,王翦下令,把赵虎等人押到城门口的广场上,当着百姓的面审讯。赵虎一开始还想狡辩,可当王翦拿出他和赵季密谋的证据,还有他昨晚作乱的人证物证时,他再也无话可说,只能低头认罪。

百姓们围在广场上,看着被押着的赵虎等人,都露出了愤怒的神色。

“原来真的是赵季在搞鬼!”

“还好将军早有准备,不然我们的粮仓就被烧了!”

“这种人就该严惩,让他们知道作乱的下场!”

王翦站在高台上,看着下面的百姓,大声说道:“赵季蛊惑民心,指使家丁作乱,妄图破坏商於的安定,按新法当处以死刑。赵虎等人参与作乱,发配边疆为奴。从今往后,再有敢作乱犯上者,无论身份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好!”百姓们齐声叫好,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王翦派人去赵家抓捕赵季。赵季得知赵虎等人被抓,知道大势已去,想要上吊自杀,却被秦军及时发现,救了下来。最终,赵季被押到咸阳,由惠文王亲自审讯,判了死刑。

赵季被抓后,商於彻底安定了下来。

百姓们不再惶恐,纷纷回到田里耕作,赤亭河畔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那些之前被赵季蛊惑、有些动摇的人,也主动到官府认错,保证以后会遵守新法,好好过日子。

开仓放粮的十天期限到了,王翦并没有关闭粮仓,而是宣布,对于家里实在困难的百姓,还可以继续领粮,直到秋收。同时,他还让人统计了商於的土地情况,对于那些因为战乱(之前的小动乱)而荒废的田地,分给了没有土地的流民,让他们也能安心耕作。

张翁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心里乐开了花。他儿子从军队里寄来了信,说在军队里一切都好,还立了小功,等下次休假,就回来看看。他拿着信,跑到城主府,想给王翦看看,却看见王翦正在和几个官吏商量兴修水利的事。

“将军,您这是要修水渠?”张翁走进来,笑着问道。

王翦抬头看见他,连忙请他坐下:“是啊,商於的田地多靠天吃饭,要是能修几条水渠,引赤亭河的水灌溉,将来收成就能更好了。”

“好啊!好啊!”张翁激动地说,“要是真能修水渠,我们百姓的日子就更有盼头了!将军,您放心,到时候修水渠,我们村里的人都愿意来帮忙!”

“那就多谢张老丈了。”王翦笑着说,“这水渠是为百姓修的,自然需要百姓的帮忙。等方案定下来,我就通知各位乡老,组织大家一起修。”

张翁看着王翦,心里满是感激。他想起三个月前,商於还是人心惶惶,大家都怕好日子过到头了,可现在,不仅新法没废,还能领粮、修水渠,这样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将军,您真是个好官啊。”张翁感慨道,“商君要是泉下有知,知道您这么照顾百姓,肯定会很高兴的。”

王翦沉默了一下,然后说道:“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商君为秦国付出了很多,我能做的,就是守住他留下的新法,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这不仅是我的责任,也是惠文王的期望。”

张翁点了点头,他知道,商於能有今天的安定,离不开王翦的努力,更离不开惠文王对新法的坚持。他相信,只要新法不变,只要有像王翦这样的好官,商於的百姓,秦国的百姓,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赤亭河的水面被染成了金色。王翦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热闹的市集,看着田里劳作的百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商於的安定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秦国还会越来越强,而他,会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百姓的好日子,直到秦国真正统一六国的那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