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61集:《中路军至》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61集:《中路军至》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烽烟照汾阴

商鞅的战车碾过田埂时,车轮卷起的泥土里混着未成熟的麦粒,被月光镀上一层冷白。他勒住马缰,青铜车轼上的秦纹在火光中忽明忽暗——远远望去,汾阴城门处的火光已烧红了半边天,浓烟像一条黑龙盘旋在城头,连风里都裹着焦糊的粮草气息。

“商君,再往前就是魏军的警戒线了。”驭手低声提醒,手中的马鞭微微下垂。商鞅没有应声,只是抬手拨开车前的帷幔,目光扫过身边列阵的秦军。甲胄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士兵们握着长矛的手都在微微颤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却没有一个人往后退半步。队列最前排的士兵,脸上还沾着白天行军时的尘土,眼神却死死盯着城门的方向,像蓄势待发的狼。

副将赵亢催马凑到战车旁,声音压得极低:“商君,斥候来报,王翦将军已率死士打开城门,可魏军疯了似的反扑,死士们伤亡不小,现在正卡在城门处,进退两难。”他顿了顿,补充道,“粮仓的火还在烧,魏军怕是想趁乱夺回城门,不让我军主力入城。”

商鞅的手指在剑鞘上轻轻摩挲,剑鞘上雕刻的饕餮纹硌着掌心,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咸阳宫推行军功爵制时的场景。当时老世族们围在殿上,为首的甘龙拍着案几冷笑:“商君这是要乱了规矩!庶民天生只配耕地纳粮,哪有拿起兵器打仗的道理?若让他们也能凭军功获爵,我大秦的爵位岂不成了路边的野草?”

那时他只回了一句:“规矩是人定的,能让大秦变强的,就是好规矩。”如今看着眼前这些握紧兵器的庶民子弟,他忽然觉得,这句话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分量。

“抽剑。”商鞅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士兵耳中。他亲自抽出腰间的青铜剑,剑尖在月光下闪着寒芒,直指汾阴城门的方向:“告诉弟兄们,今日第一个冲进粮仓的,升一级爵!拿下魏昂首级的,赏百金,授上造爵!”

“诺!”赵亢高声应和,随即勒马绕着队列嘶吼,将商鞅的号令传遍每个角落。士兵们的眼睛瞬间亮了,方才微微颤抖的手也稳了下来,有人甚至忍不住握紧长矛,发出“咔嚓”的木质挤压声。军功爵,这三个字对他们而言,不是虚无的名号,是能让家人摆脱隶籍、分得良田的希望——就像商鞅在《垦草令》里写的那样,“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冲!”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秦军阵列如决堤的洪水般涌了出去。马蹄声、脚步声、兵器碰撞声混在一起,震得田埂上的泥土都在微微颤动。商鞅站在战车上,看着士兵们潮水般涌向城门,忽然看见一个断了右臂的士兵,正用牙齿咬着长矛的木柄,左手扶着矛杆,一瘸一拐地往前冲。鲜血从他空荡荡的袖管里渗出来,滴在地上,形成一串暗红色的印记,可他的速度却丝毫没有减慢,眼睛死死盯着城门处的魏军。

“那是前军的李三。”赵亢在一旁低声说,“上个月攻打安邑时,他为了掩护队友,被魏军的 axe 砍断了右臂,军医说他这辈子都没法再握矛了,可他硬是缠着绷带,跟着大军走了一路。”

商鞅的目光落在李三身上,看着他咬着矛柄,躲开一支朝他射来的羽箭,又猛地将长矛捅进一个魏军的胸膛。那一刻,他忽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在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中当中庶子的日子。那时他看着魏国因循守旧,贵族们沉溺于享乐,庶民们在田埂上挣扎,就暗下决心,若有一日能掌一国之政,定要打破这固化的阶层,让有能力的人能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商君,您看那边。”赵亢忽然指向队列后方。商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个半大的孩子混在士兵中,最大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小的甚至还没长矛高,手里握着锈迹斑斑的柴刀,却跑得比谁都快。其中一个孩子,他看着有些眼熟——是赵二柱的侄子赵石头,昨天在田埂上,这孩子还攥着他哥赵虎的木牌,说要为哥报仇。

“庶民只配耕地?”商鞅低声重复着甘龙的话,随即转向身边的公孙贾,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公孙大人,你看,他们不仅会耕地,还会打仗,会拿自己的命,换子孙的田。”

公孙贾是老世族出身,最初也曾反对军功爵制,可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却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家乡的佃户,每年辛苦耕种,却要将大半收成交给领主,连温饱都难以维持。而推行军功爵制后,不少佃户参军立功,不仅自己获了爵,家人也分到了良田,再也不用看领主的脸色过日子。他忽然明白,商鞅要的,从来不是打乱什么规矩,而是给这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一个往上走的机会。

就在这时,城门处传来一阵震天的欢呼。商鞅抬头望去,只见秦军已冲破魏军的反扑,顺着城门涌进城里。赵石头举着柴刀,跟在王翦身后,正朝着粮仓的方向跑去,他的衣服上沾着血,却笑得格外灿烂。李三靠在城墙边,用左手拔出插在魏兵身上的长矛,又朝着下一个敌人冲去。

“驭手,驱车入城。”商鞅下令,声音里带着一丝轻快。战车再次启动,顺着秦军冲锋的路线,朝着汾阴城门驶去。沿途的田埂上,还留着士兵们踩过的痕迹,偶尔能看到掉落的箭羽和断裂的矛尖,空气中的血腥味和焦糊味越来越浓,却奇异地让人觉得安心。

刚到城门下,就看见王翦浑身是血地跑过来,他的左臂被长矛刺穿,简单地用布条缠着,却丝毫不在意,只是兴奋地喊道:“商君!城门已拿下!魏昂那老东西被困在粮仓里了,弟兄们正在合围!”

商鞅点点头,目光扫过城门内侧。地上躺着不少魏军的尸体,还有几个被俘的魏兵,正被秦军押着往城外走。一个魏兵看着路过的赵石头,忍不住骂道:“你们这些秦狗,不过是些耕地的泥腿子,也配拿兵器?”

赵石头停下脚步,举起手里的柴刀,指着那魏兵:“俺们是泥腿子,可俺们靠打仗挣军功,靠自己的命换田!不像你们,只会抢百姓的粮,欺负老百姓!”

那魏兵还想反驳,却被押解的秦军踹了一脚,只能悻悻地闭了嘴。商鞅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赵二柱昨天说的话:“俺不要钱,只求城破后,能按商君的规矩,给俺那战死的儿子记个军功。他说跟着商君打仗,俺家就能有田。”

是啊,这些庶民要的从来不多,不过是一个公平的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而他推行的新法,就是要给他们这个希望。

“走,去粮仓。”商鞅对王翦说,随即催动车马。沿途的街道上,不少汾阴的百姓正从家里探出头,看着涌入的秦军。起初他们脸上还带着恐惧,可当看到秦军只是朝着粮仓的方向走,并没有抢掠百姓时,恐惧渐渐变成了好奇,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百姓,还端着水出来,递给路过的秦军士兵。

一个老妇人握着一个秦军士兵的手,哽咽着说:“官爷,你们可算来了。魏军在城里抢粮,俺家的存粮都被他们搜走了,俺那小孙子都快饿晕了。”

那士兵挠了挠头,从怀里掏出半块麦饼递给老妇人:“大娘,您先拿着给孩子垫垫肚子,等平定了城里,商君肯定会给大家分粮的。”

老妇人接过麦饼,对着士兵连连道谢。商鞅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大秦要的不仅仅是城池和土地,更是民心。只有让百姓们相信,跟着大秦有好日子过,大秦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到了粮仓外,火势已经小了不少,只剩下零星的火苗还在燃烧。秦军士兵正围着粮仓,喊杀声不断从里面传来。忽然,粮仓的大门被打开,几个秦军士兵押着魏昂走了出来。魏昂的铠甲上沾着不少烟灰,头发散乱,却依旧挺着腰杆,不肯低头。

当看到商鞅时,魏昂冷笑一声:“商君真是好手段,用一群泥腿子当先锋,也不怕坏了打仗的规矩。”

商鞅看着他,语气平静:“魏将军,打仗的规矩,从来不是看士兵的出身,而是看能不能打赢,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你手下的士兵,抢百姓的粮,逼百姓当兵,而我的士兵,靠自己的命挣军功,为自己和家人挣前程,你说,谁的规矩更有用?”

魏昂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他想起自己手下的士兵,大多是强征来的百姓,士气低落,打仗时只想逃跑。而秦军的士兵,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拼了命地往前冲。他忽然明白,自己输的不是兵力,也不是城池,而是民心。

就在这时,粮仓里传来一阵欢呼,紧接着,士兵们抬着魏昂的帅旗走了出来,将旗帜扔在商鞅面前。“商君!魏昂的帅旗!”士兵们兴奋地喊道。

商鞅看着地上的帅旗,又看了看被押着的魏昂,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汾阴城拿下了,河西的门户也就打开了,接下来,大秦东出的道路会越来越顺畅。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眼前这些庶民子弟的付出,离不开他们手里的长矛和柴刀,离不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传我命令。”商鞅高声说道,声音传遍了整个粮仓外围,“第一,清点伤亡,记录军功,所有立功的士兵,都要按军功爵制论功行赏,一个都不能少。第二,打开粮仓,先给汾阴的百姓分粮,确保每个百姓都有饭吃。第三,安抚百姓,告诉他们,只要遵守大秦的新法,就能分得良田,就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诺!”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粮仓的墙壁都在微微颤动。

商鞅站在粮仓前,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看着百姓们排队领粮时脸上露出的笑容,看着赵石头和李三等人兴奋地讨论着自己的军功,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争议都是值得的。老世族们说他乱了规矩,说庶民只配耕地,可他们哪里知道,正是这些被他们看不起的庶民,才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才是大秦走向强大的希望。

月光渐渐西斜,粮仓外的火光已经熄灭,只剩下淡淡的青烟还在飘散。空气中的血腥味和焦糊味渐渐被麦香和百姓的笑声取代。商鞅抬头望向东方,那里是咸阳的方向,是大秦的心脏。他知道,汾阴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城池要攻,更多的规矩要改,更多的百姓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公孙大人,”商鞅转向身边的公孙贾,语气坚定,“你看,这就是大秦的未来。”

公孙贾看着眼前的景象,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看着士兵们眼中的希望,缓缓点了点头:“商君所言极是,这 indeed 是大秦的未来。”

夜风拂过,带着麦田的清香和百姓的笑声,吹在商鞅的脸上。他握紧手中的剑,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他知道,只要沿着这条新法的道路走下去,大秦终会一统天下,终会成为让四方臣服的强国。而那些为了这个目标付出生命的庶民子弟,他们的名字,也会永远刻在大秦的军功簿上,永远被后人铭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