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55集:麦香初溢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55集:麦香初溢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河西麦黄时

初夏的风掠过河西平原,带着麦芒的细痒和泥土的湿润,吹得赵满额前的发丝微微晃动。他站在田埂上,脚边是刚冒尖的狗尾草,眼前三亩麦田已泛出淡淡的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垂着,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麦浪,鼻间满是清润的麦香——这是他迁到河西后种的第一茬麦子,农桑官说再过十日,等麦穗完全变黄,就能开镰收割了。

“满哥,你家这麦子长得可真不赖!”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赵满回头,见王二柱扛着锄头走来,裤脚沾着泥土,脸上却堆着笑。王二柱走到田边,弯腰捻起一颗麦粒,放在嘴里嚼了嚼,眯着眼点头:“这麦粒饱满,比咱在关中种的沉实多了。我家那两亩地,虽说也比往年强,可跟你家比,还是差了点意思——多亏你前阵子教我间苗、浇水,不然怕是连现在这样都赶不上。”

赵满笑着摆手,指尖划过麦秆:“可不是我本事大,都是托了商君之法的福。你忘了?去年官府在关中教咱‘垄作法’,迁到河西后,又给咱新田、新农具,农桑官还天天来田头指导,咱照着做,庄稼哪能长不好?”他想起刚到河西时,这片土地还是荒草丛生,是官府派了工匠挖灌渠、翻土地,又给每户发了麦种和铁锄,才让这荒田重新有了生机。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几匹骏马朝着田埂方向来,为首的正是负责河西农桑事务的李吏。李吏翻身下马,手里握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走到麦田边:“各位乡邻,再过十日就该收割了,今日来教大家新的收割法子——以往割麦都把麦茬留得短,如今要改改,割的时候留三寸麦茬在地里,这麦茬烂在土里能当绿肥,来年再种庄稼,土地会更肥沃。”

说着,李吏弯下腰,左手扶着一束麦秆,右手挥镰,“唰”的一声,麦秆应声而断,割下的麦子被他整齐地摆放在田埂上,麦茬露出地面三寸,长短均匀。“大家都来试试,多练几遍就熟了。”李吏直起身,把镰刀递给身边的农户。

赵满接过镰刀,学着李吏的样子弯腰扶麦,可第一次挥镰时,力道没掌握好,不仅没把麦秆割断,还把麦穗碰掉了几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李吏走过来,握着他的手调整姿势:“挥镰要顺着麦秆的长势,手腕发力,别用胳膊硬抡。”赵满跟着练了几遍,动作渐渐熟练起来,再挥镰时,麦秆“唰唰”断开,麦茬也留得正好。不一会儿,他就割了一小片麦子,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满是欢喜。

“满哥,你这学得真快!”王二柱也在旁边练习,见赵满割得又快又好,忍不住称赞。赵满擦了擦额头的汗:“多练练就会了,这法子虽说比以前麻烦点,可对土地好,来年收成肯定更好。”他看着地里饱满的麦穗,心里算了笔账:这麦子颗粒大,一亩地少说能收三石,三亩地就是九石,除了家里一年的口粮,还能剩不少,拿到咸阳去卖,又能换些钱。

日头渐渐偏西,夕阳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赵满扛着镰刀往家走,路过村口时,见几个农户正围着一辆牛车,车上装着几匹褐帛,是咸阳来的布商张老板。张老板看到赵满,笑着迎上来:“赵满兄弟,我昨日派人给你家传话了,你收到了吧?我之前订的十匹帛,客户说质量好,让我再多加五匹,月底前要,你看能不能赶出来?”

赵满心里一喜,忙点头:“能赶出来!张老板放心,我这几日抓紧织,定不耽误你交货。”之前他织的褐帛,用的是农桑课上学的新织布法——把经线密度调密,用双梭交替织,织出的帛比往常厚实柔软,张老板第一次见就很满意,给的价钱也比其他布商高些。如今再加五匹,这个月的收入又能多不少。

回到家时,妻子李氏正站在院门口等他,手里端着一个陶碗。“刚从灶上盛的粟米粥,你先喝碗垫垫肚子。”李氏把碗递给赵满,又指了指院里的织布机,“我把织布机搬到院里了,傍晚凉快,你要是想织帛,就在院里织。”

赵满接过碗,喝了一口热粥,心里暖暖的。他放下碗,走到织布机前坐下,从竹筐里拿出理好的丝线,开始织布。梭子在经线间飞快穿梭,“咔嗒咔嗒”的机声在院里响起,与远处农户的吆喝声、麦田里的虫鸣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李氏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一边纳鞋底,一边看着他织布,偶尔帮他递些丝线。

天色完全暗下来时,李氏端来了晚饭,是新蒸的粟米、一碟腌菜,还有一个煮鸡蛋。“这鸡蛋是咱家母鸡下的,往常舍不得吃,今日给你补补身子——你这几日又忙田里的活,又要织布,别累坏了。”李氏把鸡蛋剥了壳,递给赵满。

赵满接过鸡蛋,咬了一口,蛋黄的香味在嘴里散开。他看着李氏,又看了看坐在旁边吃饭的女儿赵穗,笑着说:“等麦子收了,卖了粮,再把张老板要的帛织完,咱就去咸阳城一趟,给穗儿买块花布,做件新衣裳。”

赵穗今年八岁,听到这话,眼睛一下子亮了,放下手里的陶碗:“爹,真的吗?我想要粉色的布,就像上次在咸阳城看到的那样。”上次赵满去咸阳卖帛,带赵穗去过一次,赵穗看到布庄里的粉色花布,一直念念不忘。

“真的,爹说话算话。”赵满摸了摸女儿的头,心里满是愧疚。以前在关中时,家里穷,赵穗很少有新衣裳,如今日子好了,也该让孩子穿得体面些。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满就醒了。他简单洗漱后,拿着锄头去田里查看,路过新迁来的农户张强家的田时,见张强正围着一辆木车打转,脸上满是焦急。这木车是官府发的,用来装收割的麦子,可张强是前几日才迁来的,没见过这种木车,不知道怎么用。

“兄弟,怎么了?”赵满走过去问。张强见是赵满,连忙说:“赵大哥,这木车我不会用,不知道怎么推到田里,也不知道怎么装麦子。”赵满笑了笑,走到木车边,指着车辕说:“这木车要两个人推,你扶着这边的车辕,再找个人扶那边,推着走的时候要顺着田埂,别往泥地里去。装麦子的时候,把麦子捆好,一层层码在车里,别堆太高,不然容易掉。”

说着,赵满帮张强把木车推到田边,又示范着怎么把麦子装上车。张强跟着学了几遍,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他感激地说:“多谢赵大哥,我要是自己琢磨,还不知道要琢磨多久呢。”赵满摆了摆手:“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你刚迁来,有啥不懂的,尽管问我。”

张强点点头,又问起收割麦子的注意事项,赵满耐心地跟他讲解,从割麦留茬到麦子的晾晒,一一说明。看着张强认真听讲的样子,赵满想起自己刚到河西时的情景——那时候他也是什么都不懂,多亏了李吏和邻里的帮忙,才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忽然觉得,这河西的土地,不仅长出了麦子和桑苗,还长出了邻里间的情谊,大家都是凭着新学的农桑手艺,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日子就像田里的麦子,一天比一天饱满、一天比一天好。

接下来的几日,赵满每天都在田里和织布机之间忙碌。白天,他去田里查看麦子的长势,帮着邻里整理收割用的农具;傍晚,他就坐在院里织布,梭子在经线间穿梭,褐帛在机上慢慢展开。李氏也没闲着,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帮赵满理丝线、看火候,偶尔也去田里帮忙拔草。赵穗放学后,也会帮着家里喂鸡、拾柴,一家人忙碌却充实。

一日午后,赵满正在织布,忽然听到院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走出院子,见几个农户正抬着一个生病的老人往村医家跑,为首的是新迁来的农户刘老三。刘老三看到赵满,急忙喊道:“赵大哥,我爹突然晕倒了,你能帮忙抬一下吗?”赵满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梭子,跑过去扶住担架的一端,和其他农户一起往村医家跑。

村医给老人诊了脉,说是中暑了,开了些草药,又让农户们把老人抬到阴凉处休息。赵满帮着刘老三煎好药,看着老人喝下去,直到老人脸色好转,才放心离开。刘老三握着赵满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赵大哥,今日多亏了你,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赵满笑着说:“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你别放在心上。”

回到家时,李氏已经把晚饭做好了。赵满坐下吃饭,想起白天的事,对李氏说:“咱这河西的村落,虽说都是从关中迁来的,以前不认识,可现在大家互相帮衬,比在老家时还亲。”李氏点点头:“是啊,上次咱家织布机坏了,还是王二柱帮着修的;前几日穗儿感冒,张婶还送来了姜汤。”

夕阳西下时,赵满又来到田埂上。风掠过麦穗,带来阵阵麦香,远处的村落里亮起了灯火,织机的“咔嗒”声隐约传来。他看着泛金的麦田,心里满是感慨:从关中迁到河西,从学“垄作法”到练新织布法,从种第一茬麦子到即将迎来丰收,这一路走来,多亏了商君之法,多亏了官府的扶持,也多亏了邻里的帮忙。

他忽然觉得,这“农桑深耕”,不仅耕深了土地,让荒田变成了良田,还耕深了日子的希望——有了新田、新农技、新手艺,有了邻里间的情谊,他们这些农户的日子,定会像这麦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朝着丰收的方向奔去。

十日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收割的日子。天刚亮,河西的农户们就拿着镰刀、推着木车来到田里,李吏也带着手下的人来帮忙。赵满和王二柱一组,他负责割麦,王二柱负责把麦子捆好装车,两人配合默契,不一会儿就割了大半亩地。其他农户也都干劲十足,田里到处是“唰唰”的割麦声和农户们的欢声笑语。

太阳升到半空时,赵满家的三亩麦子已经收割完毕,装满了三辆木车。他和王二柱推着木车往家走,车上的麦子堆得像小山一样,散发着诱人的麦香。赵穗站在院门口,看到父亲回来,高兴地跑过去:“爹,麦子收完了吗?”赵满点点头,笑着说:“收完了,等把麦子晒好,咱就去咸阳给你买花布。”

接下来的几日,农户们忙着晾晒麦子。赵满把家里的院子打扫干净,把麦子摊在地上,每天翻晒几次。李氏则忙着织帛,争取早日把张老板要的十五匹帛织完。赵穗放学后,也会帮着翻晒麦子,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半个月后,麦子晒好了,赵满把麦子装在麻袋里,一共装了九袋,每袋都沉甸甸的。他挑了四袋麦子,装上牛车,又把织好的十五匹褐帛放在车上,准备去咸阳城。李氏和赵穗也跟着一起去,一来是卖粮卖帛,二来是给赵穗买花布。

牛车走在官道上,赵满赶着车,李氏和赵穗坐在车上,看着路边的风景。赵穗趴在车边,手里拿着一朵野花,兴奋地说:“爹,到了咸阳城,咱们先去布庄好不好?”赵满笑着说:“好,先去布庄给你买花布。”

到了咸阳城,赵满先去了张老板的布庄。张老板见赵满如约送来十五匹帛,又看了帛的质量,满意地笑了:“赵满兄弟,你这帛织得越来越好了,以后我还要多跟你订。”说着,他给了赵满足额的钱,还多给了五十钱作为奖励。

接着,赵满去粮铺卖了麦子,粮铺老板见他的麦子颗粒饱满,给的价钱也比其他粮商高些。卖完粮和帛,赵满带着李氏和赵穗去了城里最大的布庄。布庄里的布五颜六色,赵穗一眼就看到了粉色的花布,拉着赵满的手说:“爹,我要那块粉色的!”

赵满给赵穗买了两匹粉色花布,又给李氏买了一匹蓝色的布,给自己买了一匹灰色的布,才带着家人离开布庄。走出布庄时,赵穗抱着花布,脸上满是笑容,李氏也笑得合不拢嘴。

在咸阳城住了一晚,第二日清晨,赵满赶着牛车往河西走。车上装着新买的布和一些生活用品,还有给邻里带的糖果。赵穗坐在车上,手里拿着一块糖果,一边吃一边哼着歌。赵满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的妻子,心里满是幸福。

回到河西时,邻里们都来迎接他们。王二柱看到赵满车上的布,笑着说:“满哥,给穗儿买的花布真好看!”赵满拿出糖果,分给邻里的孩子们,孩子们接过糖果,高兴地跑开了。

傍晚,李氏开始给赵穗做新衣裳。赵穗坐在旁边,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缝衣服,眼里满是期待。赵满坐在院里的织布机前,想着接下来的计划:等过几日,就把剩下的麦子种上冬麦,再把屋前的桑苗好好打理一下,来年养蚕织布,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风又吹过河西的平原,麦田里的麦茬已经开始腐烂,为土地提供养分。远处的灌渠里,清水潺潺流淌,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赵满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想起了李吏常说的一句话:“农桑兴,则秦国兴。”他觉得,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户,可只要把田种好、把帛织好,就是在为秦国的强大出一份力。

夜色渐浓,河西的村落里亮起了灯火,织机的“咔嗒”声、农户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温馨的田园交响曲。赵满知道,这只是他在河西生活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丰收等着他,还有更好的日子等着他和家人,等着所有在河西扎根的农户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