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53集:新田初垦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53集:新田初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河西新田记

河西的风比关中硬些,却带着泥土的清香。赵满跳下牛车时,脚刚沾地,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成片的田垄顺着地势铺开,新挖的灌渠像银带般绕着田地,每隔几十步就有一个石碾,田埂上插着写着农户名字的木牌,远处还盖着整齐的土坯房。车轮碾过新修的土路,留下两道浅辙,车辕上挂着的织布机零件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碰撞声,那是他在关中老家最贵重的家当,如今要跟着他在河西扎根了。

“赵满大哥!”身后传来喊声,是同村的王二柱,他手里攥着卷得整齐的新田契,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脸上却笑得见牙不见眼,“我家的田就在你隔壁,往后咱还是邻居!”赵满顺着王二柱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不远处的田埂上插着“王二柱”三个字的木牌,木质新鲜,墨迹还透着几分湿润,两块田紧挨着,中间只隔一条窄窄的田沟,沟里已蓄了浅浅一层水,映着头顶的蓝天白云。

正说着,穿青色吏服的吏员走了过来,手里提着一个粗布袋子,里面装着农具和种子。“赵满,公士爵,授田三亩。”吏员展开竹简核对,声音清亮,“这田已翻了三遍,底肥也施足了,渠水通到地头,你们只管播种、浇水。农桑官每五日来一次,有不懂的就问他。”说着,他递过一把新打的铁锄和一袋麦种,铁锄的锄刃闪着冷光,边缘磨得锋利,比赵满家里那把用了十多年、木柄都磨得发亮的木锄不知好用多少倍。麦种装在粗麻袋里,倒出几粒在手心,颗粒饱满,泛着浅黄的光泽,是上好的麦种。

赵满接过铁锄,指尖触到冰凉的锄身,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踏实感。他走到自家田边,蹲下身子,指尖轻轻拨开表层的土粒——土粒松散却不扬尘,还带着雨后的湿气,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手轻轻一吹就散开,正是种麦子的好土。他想起在关中时,家里的田多是板结的黄土,每逢天旱就裂出大缝,播下的种子十粒有三粒发不了芽,如今这河西的田,光是看着就让人心里欢喜。

“爹,快来看!”女儿赵穗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带着孩童特有的雀跃。赵满抬头,只见赵穗手里举着一棵嫩绿的桑苗,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桑苗的叶片上还沾着露水,在阳光下闪着光。“那边有桑树苗圃,农桑官说每户能领十棵,种在屋前,来年就能养蚕了!”赵穗把桑苗递到赵满面前,眼里满是期待,“到时候我来采桑叶,娘来养蚕,爹织布,咱们家的帛就能更多了!”

赵满跟着女儿走到桑树苗圃,只见半亩地的苗圃里长满了桑苗,棵棵都有半人高,叶片翠绿,生机勃勃。农桑官正站在苗圃边,教农户们挑选桑苗:“要选茎秆粗壮、叶片厚实的,这样的桑苗耐旱,来年长得快。”赵满按照农桑官说的,仔细挑选了十棵壮实的桑苗,每棵都用草绳轻轻捆住根部,扛在肩上往新屋走。新屋在村落的中间,是土坯墙、茅草顶,屋顶铺的茅草扎得紧实,墙面上还抹了一层细泥,显得干净整洁。屋里分了里外两间,外间摆着一张新做的木桌和两条长凳,都是官府提前备好的,里间能放下一张木床和一个木箱,虽不宽敞,却也温馨。

接下来的几日,赵满忙着播种。他按照农桑官在关中教的“垄作法”,先用铁锄在田垄上按一尺的间距挖穴,每个穴挖得深浅一致,刚好能放下三粒麦种。王二柱跟在旁边学,却没记清播种的间距,把麦种播得太密,有些穴里甚至放了五六粒。赵满见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走过去帮他调整:“二柱,播种要疏些,不然苗长出来挤在一起,养分不够,都长不壮,等出苗了还要间苗,反而费功夫。”说着,他小心地把王二柱播得太密的麦种捡出来,重新按三粒一穴摆放,王二柱在旁边看着,不住地道谢:“多亏有你,满哥,不然我这田怕是要减产了。”

播完种的当晚,河西下了一场小雨。雨不大,却下得绵长,淅淅沥沥的雨声敲在茅草屋顶上,像轻柔的鼓点。赵满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心里满是期待,翻来覆去半宿才睡着。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披衣起身,踩着湿润的土路往田里跑。一到田边,他就蹲下身查看——土垄湿润,表层的土被雨水泡得松软,扒开土穴一看,麦种已吸足了水分,种皮微微发胀,隐隐能看到一点嫩芽的痕迹。他心里一阵欢喜,又快步跑到渠边,找到自家田对应的闸门,轻轻提起闸门的木杆,清水顺着垄沟缓缓流进田里,水流平稳,刚好漫过田垄的底部,不淹苗也不缺水。看着清水慢慢滋润土地,赵满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麦子成熟、金黄一片的景象。

白日里忙着照料田地,傍晚时分,赵满就把织布机搬到新屋前的院子里,趁着傍晚的凉快织布。织布机是他从关中带来的,在牛车上颠簸了几日,零件却没损坏。他先把经线仔细理好,按照农桑官教的新织布法,把经线的密度调密了些,又在机上多加了一个梭子槽,这样就能双梭交替着织,比老法子快不少。夕阳把河西的田野染成金红色,织机的“咔嗒咔嗒”声在院子里响起,与远处农户的吆喝声、田埂上虫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赵穗坐在旁边的小凳上,帮着理丝线。她把丝线绕在竹筐上,每绕一圈就用手轻轻拽紧,防止丝线打结。忽然,她指着远处的官道,大声喊道:“爹,你看!又有车队来了!”赵满停下手里的梭子,顺着女儿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尘土飞扬中,十几辆牛车正朝着村落的方向赶来,每辆牛车上都载着农户的家当,有的车上还架着织布机,车辕边跟着老人和孩子,脸上都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

“这河西的人,会越来越多。”赵满摸着织布机的木架,心里忽然有了底气。他想起在关中时,农桑官在农桑课上说的“耕织兴,则秦国兴”,那时他还不太明白,只觉得把田种好、把布织好,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就够了。如今到了河西,看着成片的新田、整齐的村落,看着源源不断迁来的农户,他忽然懂了——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农户,把田种好,把布织好,秦国的根基就稳了,往后才能有力量东出,才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风掠过田垄,带来麦种发芽的细微声响,那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赵满的耳朵里。他低头看着手里的梭子,梭子上缠着褐红色的丝线,那是赵穗前几日用野果染的颜色,虽不鲜亮,却透着质朴的生机。他重新拿起梭子,在经线间飞快穿梭,“咔嗒”的机声里,织出的褐帛一点点变长,布面细密紧实,比老法子织出的帛厚实不少。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满田里的麦苗渐渐冒出了地面,先是顶着一点嫩绿的芽尖,接着长出两片细长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晃动。王二柱的田里,麦苗也长得整齐,他每日都来问赵满怎么浇水、怎么除草,两人常常一起在田里忙活,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拿出家里带的干粮,就着渠里的清水吃,聊着往后的日子。王二柱说,等麦子丰收了,就想再领些桑苗,也学着养蚕织布,让家里的日子更宽裕些。赵满笑着答应,说等农桑官来了,就帮他问问养蚕的法子。

农桑官果然每五日来一次,每次来都带着新的农技知识。他教农户们给麦苗施草木灰,说这样能防虫害;教大家观察麦苗的叶片,若是叶片发黄就是缺水,要及时引水灌溉。有一次,赵满发现几株麦苗的叶片上长了蚜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农桑官来了,教他把艾草煮成水,喷洒在叶片上,没过几日,蚜虫就不见了。赵满把这个法子教给其他农户,大家都感激不已。

桑苗也长得很快,种下不到一个月,就长到了一人高,叶片长得更加厚实。赵穗每日放学后,都会去屋前的桑树下浇水,还把落在地上的枯叶捡起来,说要留着当柴烧。有一次,农桑官路过,看到赵满家的桑苗,笑着说:“这桑苗种得好,来年春天就能采桑叶养蚕了。到时候我来教你们怎么孵化蚕卵,怎么管理蚕宝宝。”赵穗听了,高兴得当晚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也笑着说,等养蚕了,家里的帛就能用自家的蚕丝织,质量会更好。

织布的生意也渐渐有了眉目。赵满织的褐帛因为厚实细密,被村里的里正看到了,里正说咸阳城里的布商常来河西收帛,就把赵满的帛带去给布商看。布商看了很满意,说每匹帛比市场价多给五十钱,还定下了每月十匹的规矩,让赵满织好后就送到村里的驿站,布商会派人来取。拿到布商的定金时,赵满的手都在抖,他把钱交给妻子,妻子仔细地用布包好,放进木箱的最底层,说要留着给赵穗做嫁妆,还要给家里添一头牛,这样春耕时就更省力了。

日子像田里的麦苗一样,一天天朝着好的方向生长。转眼到了初夏,河西的田野里一片金黄,麦子成熟了,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麦浪,空气中满是麦香。农户们都忙着收割,赵满和王二柱互相帮忙,白天割麦,晚上就用石碾脱粒。新打的麦子装在麻袋里,堆在屋里的角落,看着那几袋麦子,赵满心里满是踏实感——这是他在河西的第一茬收成,一亩地收了三石多麦子,比在关中时多收了近一石。

收割完麦子,农桑官又来教大家种粟米,说河西的土地适合种两季作物,夏天种粟米,秋天还能再收一茬。赵满按照农桑官说的,把麦茬留在田里当绿肥,又重新翻地、起垄,播下粟米的种子。王二柱也跟着学,还特意在田里留了一小块地,说要试着种些蔬菜,这样家里就能常吃到新鲜的菜了。

桑苗也到了采桑叶的时候,赵穗每天早上都去采桑叶,装满一筐就带回家。农桑官如约来了,教大家孵化蚕卵,还带来了几筐蚕种,分给农户们。赵满家领了两筐蚕种,蚕卵孵化出的蚕宝宝白白胖胖的,赵穗每天都精心照料,给它们换桑叶,清理蚕沙。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最后吐丝结茧,赵满的妻子笑着说:“等这些茧缫了丝,咱就用自家的蚕丝织帛,肯定比买的丝线织的帛好。”

深秋时节,粟米也成熟了,河西的田野又迎来了一次丰收。农户们的屋里都堆满了粮食,有的农户还盖了新的粮仓,准备把多余的粮食存起来。布商来收帛时,看到赵满用自家蚕丝织的帛,更是赞不绝口,说这样的帛在咸阳城里能卖个好价钱,还把每月的定货量增加到了十五匹。

赵满用卖粮和卖帛的钱,买了一头黄牛,还添了一张新的织布机。王二柱也种出了蔬菜,时常送些给赵满家,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新迁来的农户带来了不同的手艺,有的会做农具,有的会酿酒,村落里渐渐热闹起来,还开了一家小铺子,卖些油盐酱醋和日常用品,农户们不用再跑远路去镇上买东西了。

冬日的河西下起了雪,雪花落在田垄上,给土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赵满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雪景,手里织着帛,梭子在经线间穿梭,“咔嗒”的机声在安静的冬日里格外清晰。赵穗坐在旁边,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给赵满做一双新的布鞋。妻子在厨房里忙活,锅里炖着粟米粥,香气弥漫在屋里。

“爹,等开春了,农桑官是不是又会来教新的农技啊?”赵穗抬起头,问道。赵满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会的。到时候咱再多种些桑苗,多养些蚕,织更多的帛。等你再大些,爹就带你去咸阳城,看看城里的样子。”赵穗眼里满是期待,用力点了点头。

赵满看着女儿的模样,又望向窗外的田野。雪地里,新修的灌渠隐约可见,田埂上的木牌还立在那里,只是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他想起刚到河西时的景象,那时的田野还是一片新翻的土地,如今已是麦浪翻滚、桑林成片。他忽然明白,这河西的土地,不仅养育了庄稼,更养育了他们这些农户的希望。只要跟着商君的法,好好种地、认真织布,日子就会像这田里的庄稼一样,一茬比一茬好,一年比一年红火。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雪后的清新气息。赵满重新拿起梭子,继续织布,机声“咔嗒”,织出的褐帛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那是他在河西的日子,也是无数秦国农户的日子,平凡却充满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织就着秦国东出的根基,织就着未来的好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