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51集:《世族非议》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51集:《世族非议》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廷辩东出

咸阳宫的铜钟在晨雾中撞响第三声时,商鞅踏着阶前未散的霜气走进正殿。玄色朝服下摆扫过冰冷的白玉石,他目光扫过两侧列坐的臣僚,最终落在御座上那个身着玄纁冕服的身影——秦孝公嬴渠梁。

今日的朝会不同往日,殿内气氛像淬了冰。左侧世族列中,太傅甘龙的手反复摩挲着腰间玉佩,眼神却死死盯着商鞅;右侧军功大夫们的甲胄泛着冷光,他们身后站着几位刚从河西归来的百将,袖口还沾着关外的沙尘。商鞅心里清楚,一场关于东出的争辩,早已箭在弦上。

“诸卿今日有奏,可直言。”秦孝公的声音透过殿内的铜鼎传过来,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他登基十三年,变法九年,秦国从积弱到能与魏国抗衡,可这朝堂上的暗流,从未真正平息。

话音刚落,甘龙便拄着玉杖站起身。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须发皆白,却依旧腰杆挺直,他先是对着御座深深一揖,而后转过身,目光如刀般投向商鞅:“臣有一事启奏君上,商君近日所提‘东出取汾阴、上郡’之策,臣以为不可行。”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风声都似被隔绝。商鞅站在原地未动,指尖轻轻叩着腰间的剑鞘——那是秦孝公亲赐的“镇国剑”,象征着变法的权柄。

“汾阴乃魏国储粮重地,上郡更是其西部门户,魏军在此布防多年,兵力雄厚。我大秦虽经变法,国力稍振,可若贸然出兵,恐耗空关中积蓄,此其一。”甘龙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每说一句,左侧世族便有几人点头附和,“其二,商君为筹东出,竟要再改军功爵制,许庶民凭情报授爵。我大秦爵位,历来为贵族所承,如此行事,岂不是动摇贵族根基?长此以往,宗室无存,社稷何安?”

最后一句话,甘龙几乎是喊出来的。他身后的公子虔猛地拍了下案几,青铜酒樽里的酒洒出来,溅在玄色锦袍上:“甘太傅所言极是!当年商君刑我黥面,已是折辱宗室,如今又要让泥腿子与贵族同列,此乃亡国之策!君上,万不可听商鞅蛊惑!”

世族们的声音瞬间炸开,有的痛陈“古法不可改”,有的忧心“庶民掌权必生乱”,连平日里还算中立的少府,也跟着附和“关中农桑刚有起色,不宜妄动刀兵”。商鞅静静听着,目光掠过那些义愤填膺的面孔——他们中,有人的封地在河西,变法后被收回重分;有人的子弟因无军功,至今未能承袭爵位,这场争辩,从来不是为了秦国,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商君,你为何不说话?”秦孝公的声音适时响起,压下了殿内的嘈杂。他看着商鞅,眼神里有信任,也有期待——他知道商鞅总有办法,可这场争辩,需要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理由。

商鞅上前一步,对着御座躬身行礼,而后转过身,目光扫过两侧臣僚,声音清晰而沉稳:“甘太傅说东出耗空积蓄,臣敢问,我大秦若不东出,难道要永远困守关中?”

一句话,让世族们的声音顿住。商鞅继续说道:“魏国占我河西之地二十余年,年年在汾阴囤积粮草,其意何为?无非是待我大秦内乱,再挥师西进。今日我们不打过去,明日魏军便会打过来,到那时,何止是积蓄耗空,恐怕连关中之地,都要沦为魏国的牧场!”

他抬手指向殿外,晨光恰好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他玄色的朝服上:“至于甘太傅说‘动摇贵族根基’,臣倒要问问,何为根基?是贵族的封地,还是大秦的百姓?”

商鞅走到列坐的军功大夫面前,从一位百将手中接过一卷竹简,展开后举过头顶:“这是去年关中农桑的账簿。变法九年,我们推广垄作法,清查无主土地,按耕织爵授田。去年关中粟米产量,比变法前增了三倍;河西收复后,我们将荒地分给退役士兵和流民,今年春播,仅河西一地,便种了两百万亩粟米。这些粮食,不是贵族的,是大秦百姓的,是支撑我大秦活下去的根基!”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公子虔:“公子说庶民不可与贵族同列,臣倒要说说河西军功。去年收复河西,秦军将士中,有三成是庶民子弟。他们中,有人割了魏军的头颅,换了公士爵;有人守城门到最后一刻,断了胳膊,却让家人得了授田。这些人,用命护着大秦,凭什么不能得爵位?凭什么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甘太傅说‘宗室无存,社稷何安’,臣以为,百姓有饭吃,士兵有军功,大秦有土地,这才是社稷之安!若只为保住贵族的封地,让百姓饿肚子,让士兵流血却无回报,这样的社稷,即便存在,又有何意义?”

商鞅的声音越来越高,殿内的空气仿佛都被点燃。那些军功大夫们纷纷挺直了腰杆,河西归来的百将们攥紧了拳头,连之前附和世族的少府,都悄悄低下了头。甘龙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喉咙发紧——他能说古法,能说贵族,却没法否认关中的粟米,没法否认河西士兵的军功。

“君上!”商鞅再次转向御座,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臣请君上明察!东出不是妄动刀兵,是为大秦争活路;改爵制不是动摇根基,是为大秦聚民心。只要君上支持东出,臣愿立下军令状:三年之内,必取汾阴、上郡,让魏国不敢再窥伺我大秦一寸土地!”

秦孝公看着商鞅,又看了看殿内的臣僚——世族们垂头丧气,军功大夫们眼神炽热,连殿外的侍卫,都悄悄挺直了脊梁。他突然站起身,双手按在御座的扶手上,声音洪亮如钟:“商君所言,正合我意!”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抬头看着御座上的君主。秦孝公走下台阶,走到商鞅身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甘太傅说贵族根基,可大秦的根基,是百姓,是士兵,是变法!今日我便下令:筹备汾阴之战,由商君总领其事,军功爵制按商君之策修改,任何人不得阻挠!”

他转向世族们,目光锐利如刀:“谁若再以‘动摇根基’为由反对变法,反对东出,便是与大秦为敌,与寡人为敌!”

公子虔张了张嘴,想再说什么,却被甘龙拉住了。甘龙看着秦孝公决绝的眼神,知道今日再争无益,只能无奈地垂下头。军功大夫们瞬间爆发出欢呼声,河西归来的百将们甚至激动得跪了下来,高喊“君上圣明,商君圣明”。

商鞅对着秦孝公深深一揖,眼眶有些发热——九年变法,无数次争辩,无数次危机,幸好有这位君主的信任,他才能走到今天。秦孝公扶起他,声音温和了些:“商君,筹备战事之事,便辛苦你了。寡人等着你的好消息,等着大秦东出的那一天。”

朝会结束后,商鞅走出咸阳宫。晨雾早已散去,阳光洒在宫门前的青铜鼎上,泛着耀眼的光芒。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又望向东方——那里,汾阴的麦田正在生长,上郡的城墙在等待,而大秦的东出之路,从今日起,正式开启。

回到府中,商鞅立刻召来廷尉公孙贾和蒙武。书房里,烛火通明,三人围着一张地图,手指在汾阴、上郡的位置上滑动。公孙贾负责梳理粮草调度,蒙武则筹划军队部署,商鞅不时提出建议,细化“轻骑扰粮道 新附民供情报”的策略。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书房里的讨论却依旧热烈,直到深夜,一份初步的作战计划才敲定下来。

而在咸阳宫的偏殿里,秦孝公还在看着河西的农桑账簿。他手指划过那些增长的数字,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场东出之战,不仅是为了收复土地,更是为了巩固变法的成果,为了让大秦的百姓,能永远过上有饭吃、有爵升的日子。

几日后,秦国各地的驿站都忙碌起来。调兵的文书从咸阳发出,送往关中各郡;征集粮草的命令张贴在县城的城门口,百姓们看着文书上“军功授爵”的字样,纷纷主动缴纳粮食——他们中,有人的儿子在军中服役,有人盼着能凭情报换个爵位,所有人都知道,这场仗,是为了大秦,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甘龙和公子虔闭门不出,世族们虽有不满,却不敢再公开反对。他们看着秦军开始集结,看着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东部,知道商鞅和秦孝公,已经牢牢握住了大秦的未来。

这年秋,商鞅亲自率军前往东部边境。出发那天,咸阳百姓自发地涌上街头,拿着粟米和肉干,塞给路过的士兵。赵满也在人群中,他手里拿着一块刚织好的帛,递给一位认识的士兵:“兄弟,多杀魏兵,回来换个爵位,让家里人也沾沾光。”

士兵接过帛,用力点了点头,转身汇入队伍。商鞅坐在战车上,看着街头的百姓,又望向东方的地平线——汾阴的战事即将开始,而大秦的东出之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他知道,前路必定还有无数艰难险阻,但只要变法不停,民心不散,大秦终将走出关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