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46集:河西归秦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46集:河西归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河西归秦:新章

夕阳的金辉漫过少梁城的城墙,将斑驳的砖石染成暖红。城门“吱呀”作响着完全敞开,城楼上飘扬的“秦”字黑旗猎猎生风,而那面曾插了二十年的“魏”字旗,早已被砍倒在城楼角落,沾满尘土的旗面被秦军士兵的战靴反复碾过,像是在为这段被侵占的岁月画上句点。

公孙鞅骑着一匹乌骓马,缓缓踏入城中。他身着玄色铠甲,甲片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却丝毫不减周身沉稳的气度。身后跟着蒙武、王龁等将领,他们或手提兵器,或抚着铠甲上的划痕,脸上都带着收复失地的坚毅。队伍末尾,蒙恬和王翦并肩而行,两人都捧着厚重的竹简——那是记录河西之战军功的册子,竹简边缘被手指摩挲得发亮,仿佛还带着战场的余温。

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老人们扶着拐杖,妇人抱着孩子,半大的孩童躲在大人身后,只敢露出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他们的衣着补丁摞着补丁,脸上刻着常年劳作的沟壑,眼神里交织着恐惧与期待。二十年前魏国大军破城时的哭喊还在许多人记忆里回响,如今换了秦军入城,谁也说不清未来的日子会是怎样。

忽然,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破旧的陶碗,走到公孙鞅马前,双膝微微弯曲,行了个不成样子的礼。“将军……”她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俺们这些人,二十年前是秦民,后来成了魏民,如今……如今又要做秦民了。俺就想问一句,以后还能种官府给的新麦种吗?”

这话一出,周围的百姓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公孙鞅身上。先前在魏国统治时,官府只知催缴赋税,别说新麦种,就连自家种的粟子都要被搜刮去大半,许多人家寒冬里只能靠挖野菜充饥。老妇人的话,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公孙鞅勒住马,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温和地扫过在场的百姓。他抬手示意老妇人起身,声音清晰而有力:“老人家,你且放心。不仅新麦种管够,官府还会按《授田令》给每户分田。只要你们好好耕织,多产粟帛,无论是年迈的老者,还是年轻的后生,都能凭耕织之功得‘耕织爵’——有了爵位,不仅能免徭役,还能领官府的赏钱,将来子孙也能有更好的出路。”

老妇人愣住了,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泛起泪光。她低头看了看身边紧紧攥着自己衣角的孙子,又抬头望向公孙鞅,突然拉着孙子“扑通”一声跪下,对着公孙鞅连连磕头:“谢将军!谢大秦!俺们终于能好好种地,能让娃吃饱饭了!”

周围的百姓见状,也纷纷跟着跪下,一时间,街道上满是感恩的呼喊。公孙鞅翻身下马,亲自扶起老妇人,又对着众人道:“你们本就是秦民,如今回到故土,大秦自然不会亏待你们。明日起,官署会派农官来教新的耕种法子,还会发放麦种和农具,有啥难处,尽管去官署说。”

安抚好百姓,公孙鞅带着众人往校场走去。刚到校场入口,便听到整齐的脚步声——魏军降兵正排成几列长队,低着头站在那里。他们的铠甲早已被卸下,手里捧着兵器,脸上满是战败的颓丧。几个秦军小吏正逐个核对他们的姓名、籍贯,将愿意归降的士兵登记在册,不愿归降的则被暂时看管在一旁。

人群中,一个身形挺拔的老者格外显眼。他虽被两名秦军士兵押着,却依旧挺直脊背,只是花白的胡须上沾着血污,脸上满是疲惫。正是魏军主将龙贾。

龙贾被带到公孙鞅面前,他抬起头,目光越过公孙鞅的肩膀,望向城楼上的秦旗,良久,才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二十年前,我随魏军来此,那时秦军还不堪一击。没想到二十年过去,大秦的兵竟已如此勇猛,连我这老将都败得这般彻底。”

公孙鞅看着他,语气平静无波:“龙将军,不是秦兵天生勇猛,是大秦的法给了百姓盼头,给了士兵拼劲。耕织有赏,军功有爵,人人都知道,只要肯出力,就能让日子变好——这样的军队,自然有战斗力。”他顿了顿,又道,“你是魏国名将,更是懂农战之法的人。若你愿意归降大秦,我可奏请君上,免你死罪,让你去关中教授农法,也算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

龙贾沉默了。他垂眸看着地面,校场上的尘土被风吹起,落在他的衣襟上。片刻后,他缓缓摇头,声音带着一丝决绝:“我乃魏国将领,食魏禄,忠魏事。如今兵败被俘,唯有以死谢罪,不必多言。”

公孙鞅看着他坚定的神情,知道再劝无益,便挥手示意士兵将他带下去。待龙贾的身影消失在校场尽头,蒙恬才凑到王翦身边,压低声音道:“以前总觉得,打赢了仗就万事大吉,今日才知道,战争结束后,安抚百姓、处置降兵,要做的事比打仗还多。”

王翦点头,目光落在那些正在登记的降兵身上:“上将军昨日跟我说,收复河西不是结束,是大秦东出的开始。将来咱们要打更多的仗,要收更多的城,这些事早晚都要学会做。”他抬手拍了拍蒙恬手里的军功册,“你看这册子,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人命,每一份战功都要记实,将来论功行赏,半点不能马虎——这也是咱们要学的事。”

蒙恬低头看了看竹简上自己写下的字迹,重重地点了点头。

入夜后,少梁城的官署里烛火通明。公孙鞅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着蒙恬记录的军功册。竹简一页页翻过,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士兵的姓名、战功:“李三,斩杀魏兵二人,赐公士爵”“赵五,攻城时先登,赐上造爵”……每一条记录都清晰详实,连斩杀敌兵的位置、缴获兵器的数量都写得明明白白。

当看到“王翦,率五十人先登少梁城西城门,斩杀魏兵五人,破城有功,赐上造爵,赏田十亩”时,公孙鞅嘴角微微上扬。他指尖划过竹简上“王翦”二字,又往下翻,很快看到了蒙恬的名字:“蒙恬,随军记录军功,详实无误,且在护粮战中协助士兵布防,赐公士爵,赏钱五千。”

公孙鞅拿起一支朱砂笔,在两人的名字旁各画了一个红圈。这红圈是他标记“可重点培养”的记号,在整个军功册里,能得此标记的不过寥寥数人。“这两个少年,一个有勇有谋,冲锋陷阵时毫不畏惧;一个心思缜密,记录军功时半点不马虎。假以时日,必成大秦栋梁。”他轻声自语,语气里满是期许。

一旁的侍从见他心情甚好,忍不住道:“蒙恬是蒙武将军的儿子,自小在军营里长大,根基扎实;王翦虽是农户出身,却天生懂战术,这次攻城时想出‘趁投石机装填间隙架云梯’的法子,连蒙武将军都夸他是个好苗子。”

公孙鞅颔首:“大秦要强盛,既要有蒙氏这样的将门之后,也要有王翦这样的寒门子弟。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规矩,就是要让所有有本事的人都能出头。”他将军功册合上,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月光如水,洒在河西的土地上。远处的农田里,新种下的麦种正在土壤里孕育生机;近处的街道上,偶尔传来秦军士兵巡逻的脚步声,却再无白日的喧嚣。这片被争夺了数十年的土地,终于在今夜恢复了安宁,重新回到了秦国的怀抱。

公孙鞅望着窗外的月色,眼神深邃。他知道,收复河西只是第一步,未来大秦还要跨越黄河,东出函谷,一统六国。而蒙恬、王翦这样的少年,终将接过他们这代人的担子,在战场上续写大秦的传奇。

窗下,蒙恬和王翦正并肩走回临时的营房。两人手里还捧着没整理完的军功册,边走边讨论着明日要如何协助官署发放麦种。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少年人的身影虽还带着青涩,却已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属于河西的故事,在今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属于王翦、蒙恬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