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30集:蒙恬练兵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30集:蒙恬练兵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河西砺兵

河西的风总带着股砂砾的粗粝,刮过演武场时,卷起蒙恬黑甲下摆,露出他腰间悬着的青铜剑——那是去年河西光复时,商鞅亲赐的“公士”佩剑,剑鞘上刻着的“秦”字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方阵要稳,步伐要齐!听我号令,左右移动!”

蒙恬的声音穿透风幕,落在五百名士卒耳中。他勒着缰绳,胯下黑马“踏雪”烦躁地刨了刨蹄子,蹄铁叩击冻土的声响,恰好与士卒们的脚步声叠在一起。演武场上的秦卒们身着新换的黑甲,甲片摩擦声整齐得像秋日里成片倒伏的粟禾,手中长戟斜指地面,戟刃映着天光,连成一片晃眼的银带。

队伍最前排的伍长赵二牛,脸颊上还留着少梁之战时的刀疤,他紧盯着前面士卒的甲胄后背,脚步不敢有半分偏差。三个月前他还是个只会挥锄头的农夫,因缴粮超了百石得了“公士”爵,又自愿从军补上了河西守军的缺。此刻他攥着戟杆的手心里全是汗,不是怕累,是怕自己跟不上节奏,拖了整个方阵的后腿——蒙伍长说过,阵法如织锦,一根线乱了,整块布就废了。

蒙恬目光扫过方阵,锐利得像弩箭。他看见赵二牛的肩膀在微微发颤,也看见队伍左侧第三列的少年卒李小三,因个头矮了些,迈步时总比旁人慢半拍,得拼命踮着脚才能跟上。他没有喊停,只是放缓了语速,再次下令:“左移三步!一、二、三!”

声音落地的瞬间,五百人的脚步同时向左,没有一丝杂音。李小三这一次竟跟上了,他偷偷抬眼,瞥见蒙伍长正朝他这边看,连忙又低下头,耳尖却红了——上个月他因操练时摔了弩机,怕被责罚躲在帐后哭,是蒙伍长递了块麦饼给他,说“秦人不怕摔,怕的是摔了爬不起来”。

“停!”

蒙恬翻身下马,踏着冻土走向方阵。他的靴子踩过演武场上的车辙印,那是昨日运输新甲时留下的。走到方阵中央,他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一名士卒的戟杆:“握戟时手臂要沉,别绷得太死,不然半个时辰就酸了,还怎么握剑?”

那士卒连忙调整姿势,蒙恬又走向赵二牛,指了指他的腰带:“甲带松了,战场上学士的箭可不会等你系好带子。”赵二牛脸一红,慌忙解下腰带重新系紧,甲片“咔嗒”一声扣实,整个人都挺拔了不少。

“都歇一刻钟,喝口水再练。”蒙恬说着,从马背上取下水囊,扔给赵二牛,“给兄弟们分了。”

士卒们原地坐下,甲胄碰撞声此起彼伏。李小三从怀里摸出块干硬的粟米饼,正想啃,却被旁边的老兵王大叔撞了撞胳膊。王大叔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从怀里掏出块用油纸包着的肉干:“吃这个,我家婆娘上月送来的,说让我补补力气。”

李小三连忙摆手:“大叔,我不能要……”

“拿着!”王大叔把肉干塞到他手里,“你小子年纪小,正是长力气的时候。咱们蒙伍长说了,要像亲兄弟一样待着,才能一起打仗。”

不远处,蒙恬正对着一卷竹简出神,那是父亲蒙武昨日派人送来的《孙子兵法》,上面用朱砂批了不少注解。他指尖划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那句,抬头看向休息的士卒们——有的在互相擦着甲片,有的在比划着昨日学的剑招,还有的在给同伴捏着发酸的肩膀。他想起十年前在咸阳演武场,自己连弩机都握不稳,是王翦在旁边教他“腰腹发力”,如今自己成了伍长,才明白当年父亲说的“治军先治心”是什么意思。

“伍长!”

亲兵陈六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方才营外有个老妇人,说是赵二牛的娘,给送了些粟米糕来,还说让他好好跟着伍长操练,别想家。”

蒙恬接过布包,闻到里面飘出的甜香,笑着递给赵二牛:“你娘来看你了,快尝尝。”

赵二牛愣了愣,接过布包时手都在抖。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块用油纸裹着的粟米糕,还带着余温。他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甜意顺着喉咙往下滑,眼眶却突然红了——去年离家时,娘还在哭,说怕他死在战场上,如今他不仅活着,还成了伍长手下的兵,能给家里挣爵位了。

“都吃饱了?”蒙恬的声音再次响起,士卒们立刻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重新列成方阵。这一次,没人再发颤,也没人再掉队,连李小三的腰杆都挺得笔直。

“接下来练变阵!”蒙恬翻身上马,“听我号令,方阵变圆阵!”

鼓声突然响起,是营里的鼓手在配合操练。士卒们按照平日训练的要领,迅速调整位置,方阵像被风吹动的水流般,缓缓围成一个圆圈,长戟朝外,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蒙恬骑马在圆阵外绕行,目光扫过每一个士卒的脸——他们的脸上没有了最初的生涩,多了些坚定,连呼吸都变得沉稳。

“好!”蒙恬勒住马,高声道,“再来!圆阵变锥阵,目标前方土坡!”

鼓声加急,圆阵瞬间裂开一道缺口,随后迅速聚拢,形成一个尖锐的锥形,最前排的赵二牛和王大叔握着长戟,眼神锐利如鹰。“冲!”蒙恬一声令下,锥阵像一把出鞘的剑,朝着不远处的土坡冲去,甲片碰撞声、脚步声、鼓声混在一起,震得演武场上的砂砾都在跳动。

冲到土坡下时,蒙恬下令停住。他翻身下马,走上土坡,朝着河西的方向望去——那里能看到汾水的支流,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绕着城池,再远些,就是魏国的边境。风里似乎还带着去年战场上的血腥味,提醒着他们,这里不是咸阳的演武场,是随时可能开战的边境。

“兄弟们!”蒙恬转过身,看着下面的五百名士卒,声音比刚才更沉,“咱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守住河西的田,守住关中的粟,守住家里的爹娘和婆娘!”

他指着远处的村庄:“你们看,那边的田里,老农们正在种新麦,去年这里还是战场,如今能种地了,为什么?因为咱们把魏人赶跑了!”

“但魏人不会甘心!”蒙恬的声音陡然提高,“他们还在边境集结兵力,还想着夺回河西!咱们要练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让魏人知道,大秦的土地,一寸都不能抢!”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五百名士卒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土坡上的石子都滚了下来。赵二牛攥紧了手里的长戟,戟杆上的汗水被他擦干;李小三挺起了胸膛,不再因为个头矮而自卑;王大叔咧着嘴,缺了的门牙在阳光下闪着光。他们的声音混在一起,像渭水的浪涛,朝着河西的天空冲去。

蒙恬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微微上扬。他想起昨日王翦派人送来的信,说在边境勘察时发现了一处适合设伏的山谷,还画了地形图。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们要带着这些士卒,拿着兵器,去守护这片土地。

“继续训练!”蒙恬翻身上马,“今日不练到日落,谁也不许回营!”

鼓声再次响起,锥阵重新调整,朝着土坡发起了新的冲锋。阳光洒在黑甲上,映出一片耀眼的光,风里的砂砾似乎都温柔了些,不再像刚才那样刮得人疼。远处的村庄里,传来老农们吆喝耕牛的声音,与演武场上的鼓声、脚步声、呐喊声,交织成河西最动人的声响——那是和平的声音,也是守护的声音。

赵二牛冲在最前面,手里的长戟迎着阳光,他仿佛看到了今年秋收时,娘在田埂上等着他回家,手里拿着刚蒸好的粟米糕;李小三跟在后面,脚步越来越稳,他想着等自己立了功,也要像蒙伍长一样,给家里挣个爵位;王大叔走在队伍中间,哼着家乡的小调,心里盘算着下次回家,要给婆娘带块新布做衣裳。

蒙恬骑马跟在阵后,看着眼前这支越来越精锐的队伍,心里清楚,商鞅大人说的“大秦强于法,更胜于民”,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这些从田埂上走出来的士卒,带着关中的粟米香,带着家里的牵挂,把自己炼成了大秦最锋利的剑——只要号角响起,他们就能朝着敌人冲去,用血肉之躯,守住这片他们用汗水和热血换来的土地。

夕阳西下时,演武场上的训练终于停了。士卒们虽然疲惫,却没人抱怨,只是互相搀扶着,朝着营地方向走去。蒙恬牵着“踏雪”,走在最后面,他回头望了一眼演武场,那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脚印,像一个个坚定的印记,刻在河西的土地上。

风又吹了起来,这一次,不再带着砂砾的粗粝,反而有了些粟禾的清香。蒙恬知道,明日天不亮,这里又会响起训练的鼓声,而他和他的士卒们,会继续在这里操练,直到每一个阵型都烂熟于心,直到每一个人都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因为他们是大秦的兵,是河西的守护者,是家里爹娘的希望。

夜色渐浓时,营地里亮起了灯火。蒙恬坐在帐中,打开王翦送来的地形图,借着烛火仔细看着。他想起白天士卒们的呐喊,想起赵二牛手里的粟米糕,想起李小三挺直的腰杆,嘴角再次扬起。他知道,只要有这些士卒在,只要新法还在,大秦的旗帜,就会永远飘扬在河西的天空上,飘扬在每一片大秦的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