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27集:百姓送粮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27集:百姓送粮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渭水寒,边声暖

深秋的河西,寒风裹着沙尘,在渭水畔的官道上卷出一道道黄龙。王翦勒住马缰,胯下的乌骓马打了个响鼻,蹄铁踏过凝结着白霜的土块,发出细碎的“咯吱”声。他抬手拢了拢玄色甲胄的领口,目光越过成片枯黄的芦苇,望向远处隐约可见的秦魏边境烽燧——那烽燧顶端的黑烟已连续三日未熄,昨日哨探传回消息,魏人在汾阴城外集结了近万兵力,营帐连绵数里,连巡哨的骑兵都比往日多了三倍。

“伍长,前面就是河阳驿了,按令咱们得在驿馆休整半时辰,再往烽燧营押送冬衣。”身后传来士卒赵二的声音,他推着一辆满载粗布棉衣的木车,额头上却渗着细汗。王翦回头看了眼队伍,二十名士卒半数推着粮车,半数扛着捆扎好的弩箭,每个人的甲胄上都蒙着一层薄尘,却没人敢懈怠——自三日前咸阳传来“加强边境戒备”的檄文,整个河西的秦军都动了起来,从栎阳府库调运的粟米、冬衣昼夜不停地往边境送,连寻常百姓都察觉到了空气中的紧张。

正说着,远处忽然传来一阵车轮滚动的“轱辘”声,夹杂着妇人的笑语。王翦眉头微蹙,抬手示意队伍停下,按在腰间铜剑上的手紧了紧——这荒郊野岭,怎会有百姓出行?可待那队人影走近,他却愣住了:打头的是辆牛车,车辕上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身上裹着件打了补丁的褐衣,手里却提着两个冒着热气的陶瓮;牛车后跟着十余个村民,有推着粮车的汉子,有抱着布包的妇人,甚至还有两个半大的孩童,手里各提着一篮蒸饼,小脸蛋冻得通红,却跑得格外起劲儿。

“是河阳村的乡亲?”赵二先认了出来,他老家就在河阳村附近,那打头的老妇正是村里的王婆婆。王婆婆也看见了秦军队伍,连忙让赶车的汉子停下车,提着陶瓮快步走过来,隔着几步远就笑着喊:“赵二娃,你们这是往烽燧营送冬衣去?”

赵二放下手里的车辕,挠着头应道:“是啊王婆婆,您老这是……”

“可不是听说你们要守边境嘛!”王婆婆掀开陶瓮的木盖,一股浓郁的粟米粥香瞬间飘了出来,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村里连夜熬了粥,蒸了饼,还有些妇人织的护膝,给娃们送过来暖暖身子。这天气一日比一日冷,你们在城头守着,可不能冻着饿着。”

说话间,村民们已围了上来。汉子们将粮车上的布袋打开,里面装的是新碾的粟米,颗粒饱满;妇人们打开布包,取出一双双粗布护膝,针脚虽不算细密,却看得出来缝得格外用心;那两个孩童蹦蹦跳跳地跑到士卒面前,将手里的蒸饼递过去,仰着小脸说:“兵哥哥,吃饼!我娘说吃了饼有力气打仗!”

王翦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喉结微微动了动。他自十二岁从军,跟着父亲在河西打过仗,见惯了战场上的厮杀,也尝过粮草不济时啃树皮的滋味,却从未见过百姓这般自发来慰问军队。去年收复河西时,百姓们只是在路边夹道欢迎,可如今,他们竟推着粮车、提着热粥,穿过寒风凛冽的旷野,专程来送这些东西。

“老夫人,这……”一名年轻士卒接过王婆婆递来的粥碗,手指触到陶瓮的温度,眼眶忽然红了。他叫陈三,家在关中,去年刚因军功升了公士,本想着今年秋收后能回家看看,却因边境紧张留在了军营。此刻捧着热粥,鼻尖萦绕着熟悉的米香,竟想起了母亲在家熬粥的模样。

王婆婆见他愣着,又把粥碗往他手里送了送,声音温和得像对自家孙儿:“孩子们,天冷,快喝碗粥暖暖身子。你们为咱们守护家园,不让魏人过来抢粮抢地,咱们也不能让你们饿着。这粥里加了些豆子,顶饿。”

陈三吸了吸鼻子,接过粥碗,滚烫的粥水滑进喉咙,暖意顺着食道蔓延到四肢百骸,连带着连日赶路的疲惫都消散了大半。他对着王婆婆深深作了个揖,声音有些哽咽:“多谢老夫人,我们定不会让魏人越过边界一步,定护得乡亲们安稳过日子!”

“好,好!”王婆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又转身去给其他士卒盛粥,“都别急,人人有份,还有蒸饼呢,管够!”

不远处,马蹄声由远及近,蒙恬领着几名骑兵疾驰而来。他刚从烽燧营回来,本是来催促进度,却见这边围着一群百姓,便勒马停下。待看清是百姓在给士卒送粥送粮,他翻身下马,走到王翦身边,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没想到乡亲们竟这般有心。”

王翦望着眼前的场景,只见士卒们或捧着粥碗,或咬着蒸饼,脸上都带着笑意,连之前因紧张而紧绷的神色都缓和了不少。王婆婆正给一名老卒系护膝,那老卒年近五十,膝盖常年受寒,走路都有些跛,此刻却笑得像个孩子;赵二正帮着村民把粟米搬到自己的粮车上,还跟赶车的汉子说着军营里的趣事。

“是啊,”王翦轻声应道,心中有股暖流缓缓涌动,冲淡了连日来对魏人集结的忧虑,“有百姓的支持,咱们定能守住边境。他们把粮食、棉衣送来,送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底气。咱们守着的,不仅是这道边界线,更是他们的家园,是关中的安稳。”

蒙恬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烽燧上,黑烟依旧在飘,却仿佛不再那么令人不安。他抬手拍了拍王翦的肩膀,声音坚定:“走,咱们也去帮把手,早点把冬衣和乡亲们送的粮食送到烽燧营。让弟兄们知道,他们不是在孤军作战。”

王翦应了声,转身走向粮车。寒风依旧在吹,却似乎没那么冷了。远处的渭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芦苇虽已枯黄,却在风中挺立着;近处的官道上,秦军士卒与百姓们的笑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温暖的力量,在这深秋的边境旷野上,格外动人。

半个时辰后,队伍重新出发。粮车上不仅多了百姓送来的粟米和护膝,还多了两个孩童——他们缠着王婆婆,非要跟着去烽燧营看看,说要给兵哥哥们唱歌。王婆婆拗不过,只好让他们跟着,自己则坐在牛车上,隔着老远还在叮嘱:“到了营里别调皮,别给娃们添麻烦!”

蒙恬与王翦并马走在队伍最前面,身后是满载物资的粮车,是欢声笑语的士卒与孩童,是渐行渐远的河阳村。王翦回头望了一眼,王婆婆还站在原地挥手,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却格外挺拔。他握紧了缰绳,目光重新投向边境的方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定要守住这里,不让魏人的铁蹄踏过边界,不辜负百姓的这份心意。

夕阳西下时,队伍抵达烽燧营。营门前的哨兵见了粮车和跟着来的孩童,先是一愣,随即笑着迎了上来。当士卒们将百姓送来的粟米、护膝搬进营中,当孩童们在营地里唱起关中的民谣,整个烽燧营都热闹了起来。营将站在城头,望着远处的秦魏边界,又看了看营中忙碌的士卒和欢笑的孩童,转身对身旁的副将道:“传令下去,今夜加派巡哨,但也让弟兄们多喝碗热粥——有这样的百姓,咱们没理由守不住这边境!”

副将应了声,转身去传令。城头的风依旧凛冽,却吹不散营中的暖意。远处的魏营灯火点点,像是蛰伏的野兽,却在这股暖意面前,显得格外渺小。王翦与蒙恬并肩站在城头,望着营中的景象,心中都无比清楚:这道边境,不仅有秦军的甲胄守护,更有百姓的心意支撑,定能如磐石般坚固,抵御一切来犯之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