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96集:杂粮储备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96集:杂粮储备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仓杂粮记

渭水沿岸的风带着初秋的干爽,掠过雍城郊外的万亩良田时,却在田埂边的几亩豆田前停了停。老农王伯蹲在地里,指尖拂过饱满的豆荚,眉头却拧成了疙瘩——这豆子虽长得好,可往年官府只收粟米和稻子,自家留着吃不完,拿去集市换粮,又总被压价。

“王伯,今年这豆子,官府要收哩!”村头传来里正的喊声,手里还扬着一张泛黄的竹简。王伯直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快步迎了上去。竹简上的字是县丞亲笔写的,墨迹还带着些湿润:“今令各乡收购豆类、麦类、薯类,价同粟米,运至县仓存储。”

“真的?”王伯接过竹简,指腹反复摩挲着“价同粟米”四个字,眼眶竟有些发热。往年收粮,他总怕豆子卖不出去,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如今官府肯按主粮的价钱收,家里不仅能多换些粟米,过冬的棉衣钱也有了着落。

里正笑着点头:“县丞说了,这是廷尉府传的令,说是大王要让粮仓里多些‘耐存的粮’,往后遇上旱涝,也不怕饿着。”说话间,村口已经聚了不少农户,手里都提着装着杂粮的布袋子,脸上满是欢喜。

两日后,县仓外排起了长队。农户们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鼓鼓囊囊的麻袋,有褐色的豆子,有金黄的麦粒,还有裹着泥土的薯块。仓监李平站在粮仓门口,手里拿着木尺,每过一户,便让人把杂粮倒进竹筐里称量,再在竹简上记下农户的名字和数量。

“李监丞,这杂粮收来,真能和粟米一样存着?”有农户忍不住问。李平放下木尺,指了指粮仓里新搭的木架:“看见没?这木架离地面三尺高,底下铺着干草木,豆子和麦粒装在竹囤里,竹囤外涂了桐油,防潮得很。薯块要先晾晒干,切成片存进陶缸,能放大半年哩。”

农户们凑过去看,果然见粮仓里整齐地码着竹囤,竹囤上印着“豆”“麦”的字样,陶缸则贴着“薯干”的标签。李平又说:“往年粮仓只存主粮,去年陇西大旱,粟米不够赈济,不少百姓只能挖野菜度日。如今多存些杂粮,再遇上灾年,就能拿出来补主粮的缺。”

这话让农户们更安心了。王伯看着自家的豆子被倒进竹囤,心里踏实得很——他活了五十多年,还是头一回见官府这般重视杂粮,仿佛这不起眼的豆子,也成了能撑家的“宝贝”。

十日后,雍城县仓的杂粮收储数量报至咸阳。廷尉府内,李斯拿着各地上报的竹简,眉头渐渐舒展。三个月前,他随秦王去陇西巡查,见灾民捧着空空的粟米袋,啃着树皮充饥,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他便上书秦王,提议扩大粮食储备种类:“粟米、稻子虽为主要,然遇灾则易缺。豆类耐旱,麦类耐储,薯类易种,若收而储之,可补主粮之短,实乃安邦之策。”

秦王当即准了奏,还让李斯牵头,制定杂粮收储的章程。如今各地上报的数量,已远超预期——仅关中一地,就收了十万石豆子、八万石麦粒、五万石薯干。李斯拿着竹简去见秦王,刚进殿门,就见秦王正看着一幅地图,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北境的边境线。

“客卿来了?”秦王转过身,指了指地图上的雁门郡,“北境守军传来消息,近日匈奴频频袭扰,粮草运输多有不便。你提议的杂粮,能不能派上用场?”

李斯躬身道:“臣正有此意。杂粮可磨成粉,制成干粮,便于携带。臣已让工匠在雍城试做,今日便有样品送来。”话音刚落,内侍便捧着一个木盘进来,木盘里放着几块黄褐色的饼子,还有几串晒干的薯干。

秦王拿起一块饼子,掰了掰,饼子质地紧实,还带着淡淡的麦香。“这是用什么做的?”“回大王,是用麦粉和豆粉混合制成,加水揉成团,蒸熟后再烘干,能存放两个月。”李斯说着,又拿起一串薯干,“这薯干晒得干透,士兵揣在怀里,饿了就能吃,不用生火做饭。”

秦王咬了一口饼子,口感虽不如粟米糕细腻,却很顶饿。他点点头:“好!速令各郡将杂粮磨成粉,制成干粮,运往北境军营。另外,粮卒护运粮食时,也让他们带些干粮,路上节省时间。”

李斯领了旨,即刻派人去各郡传令。雍城县仓接到命令时,李平正忙着清点新收的薯块。他立刻召集工匠,在仓外搭起了灶台,又让人把麦粒和豆子倒进石磨里,磨成细细的粉末。

磨粉的活计累人,石磨要两个人推着转,磨了半日,才磨出两石粉。李平怕耽误时间,又从村里雇了十几个壮丁,分三班轮流推磨。夜里,仓外的火把亮如白昼,石磨转动的“吱呀”声伴着工匠们的吆喝声,传到了半里地外。

三日后,第一批干粮制成了。麦豆饼装在粗布袋子里,一袋能装五十块;薯干则用麻绳串起来,一串十根。粮卒张武奉命将干粮运往雁门郡,出发前,李平塞给他一袋麦豆饼:“张卒长,这饼子耐饿,路上别饿着自己。”

张武接过袋子,拍了拍:“多谢李监丞,俺们这就出发!”他领着二十个粮卒,推着五辆独轮车,车上装着干粮和一些粟米,沿着驿道向北行去。

北境的路不好走,尤其是过横山的时候,山路崎岖,车轮时不时会陷进石子缝里。粮卒们推着车,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麻布短衫。走到午后,众人都饿了,张武便让大家停下来,每人拿了一块麦豆饼。

“这饼子真顶饿!”一个年轻粮卒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张武笑着点头:“往年咱们运粮,中午得生火煮粟米粥,耽误时辰不说,遇上雨天还煮不成。如今有了这干粮,掰一块就能吃,省了不少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张武立刻警觉起来,让粮卒们握紧腰间的剑。待马蹄声近了,才看清是一队秦国骑兵,为首的校尉翻身下马,对着张武抱拳道:“可是运干粮的粮卒?俺们是雁门郡的守军,奉将军之命来接你们。”

张武松了口气,连忙点头。骑兵们帮着把干粮搬上战马,一行人很快抵达了雁门郡军营。军营里,士兵们正围着灶台等饭吃,见粮卒运来干粮,都凑了过来。

“这是什么?”一个士兵拿起一块麦豆饼,好奇地问。张武递给他一块:“尝尝,麦粉和豆粉做的,耐存得很。”士兵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吃!比粟米糕有嚼头,还顶饿。”

将军赵佗走过来,拿起一串薯干,放进嘴里嚼了嚼:“这薯干也不错,往后行军打仗,带上这个,不用埋锅造饭,能省不少时间。”他当即下令,让军需官把干粮分发给各营,每卒每日发两块麦豆饼、两根薯干,作为行军时的口粮。

几日后,匈奴又来袭扰。赵佗率领士兵出战,这次士兵们都揣着干粮,不用像往常那样带着铁锅和粟米。两军在草原上对峙,秦国士兵借着干粮补充体力,士气高涨;匈奴骑兵则因携带的肉干不多,渐渐没了力气。最终,秦国士兵大胜,不仅击退了匈奴,还缴获了不少牛羊。

捷报传到咸阳,秦王大喜,当即下旨:“令各郡扩大杂粮种植,明年收购量再增三成;各地驿站、商旅客栈,皆可储备干粮,供往来商旅食用。”

消息传到雍城,王伯正在地里种冬麦。里正拿着官府发的麦种,挨家挨户分发:“这是县丞给的麦种,说是改良过的,耐旱得很,明年收了麦子,官府还按主粮价收。”

王伯接过麦种,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粒,心里乐开了花。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还在为豆子卖不出去发愁;如今不仅豆子能卖上好价钱,麦子也成了官府重视的“宝”,往后的日子,怕是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转过年来,秦国各地的田野里,多了不少豆类和麦类的作物。到了秋收时节,县仓里的杂粮堆得像小山一样,竹囤和陶缸不够用,官府又新造了一批,还在粮仓外搭了遮阳棚,防止杂粮受潮。

李平忙着清点杂粮,忽然见仓外来了一群商旅,为首的商人穿着绸缎衣裳,对着李平拱手道:“在下是从邯郸来的,听说贵地有便于携带的干粮,特来采购,不知可否?”

李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干粮有麦豆饼和薯干两种,麦豆饼一块能顶半顿饭,薯干甜糯,都能存放两个月。”商人让随从搬了几袋干粮,当场尝了尝,满意地说:“甚好!我等走商路,常遇荒山野岭,有了这干粮,再也不用怕路上没饭吃了。”

此后,越来越多的商旅来县仓采购干粮,甚至有南方的商人专程赶来,把干粮运往楚国和韩国。李平又让人在仓外开了个小铺子,专门售卖干粮,每日都有不少人来买,连村里的农户,也会买些存着,农忙时带到地里吃。

这年冬天,关中下了场大雪,道路被封,不少村落的粮道断了。县丞让人打开粮仓,把储存的杂粮和干粮运到各村,分给百姓。王伯家分到了一袋豆子和两串薯干,他把豆子煮成豆汤,薯干蒸软了给孙子吃,孙子捧着薯干,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爷爷,这薯干真甜!”

王伯摸了摸孙子的头,看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李平说过的话,这杂粮虽是不起眼的东西,却能在关键时候救急。如今秦国的粮仓里,既有粟米稻子,又有杂粮干粮,就算再遇上灾年,百姓也能有饭吃,有粮存。

春去秋来,几年过去,秦国的杂粮储备越来越多,干粮也成了士兵、粮卒和商旅不可或缺的食物。有一次,李斯随秦王去边境巡查,见士兵们背着干粮行军,商旅们带着干粮赶路,农户们的地里种着杂粮,不由得感叹:“当初提议收储杂粮,只想着补主粮之短,却没想到,这小小的杂粮,竟能惠及如此多人。”

秦王望着远方的田野,田野里的豆子和麦子随风摇曳,泛起金色的波浪。他轻声道:“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粟米还是杂粮,只要能让百姓有饭吃,让国家有粮存,便是好粮。”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粮仓上,粮仓里的竹囤和陶缸整齐排列,装满了各色杂粮。风掠过粮仓,仿佛带着杂粮的清香,飘向远方——那香气里,藏着秦国百姓的安稳日子,藏着士兵们的士气,更藏着一个国家的底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