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56集:民间舞蹈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56集:民间舞蹈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舞百川

咸阳城的春日总带着几分料峭,可渭水岸边的柳梢刚抽芽,街角的酒肆就传出了清脆的竹笛声。阿姜把最后一匹素绢叠进木柜,指尖还沾着染坊特有的靛蓝,门外就传来了阿母的呼喊:“阿姜!快去西市瞧热闹,巴郡的舞队到了!”

阿姜是咸阳城里小有名气的织娘,一手织锦的手艺传自蜀地来的母亲,可比起织机上的丝线,她更痴迷于舞蹈。秦国一统六国不过十余年,咸阳就成了各国文化的聚汇地,每月都有各地的舞队来此展演,阿姜几乎场场不落。

她抓起绣着缠枝莲的绢帕往腰间一系,快步冲出巷口。西市的石板路已经挤满了人,孩童们举着糖人在人群里穿梭,商贩们趁机摆出了干果、饴糖,连平日里卖农具的铺子都歇了业,掌柜的搬着长凳挤在最前排。阿姜踮着脚往前凑,只见市中央的空地上,十几个身着赤褐短打的汉子正围着鼓架站定,腰间的铜铃随着呼吸轻轻晃动。

“咚!咚!咚!”

三声重鼓落下,汉子们同时屈膝顿足,脚下的麻鞋踏在石板上,竟震得周围的尘土微微扬起。他们手中的藤杖在空中划出弧线,杖头的彩绸如火焰般跳动,嘴里还喊着短促的号子:“嘿!哈!”阿姜认得这是巴郡的“踏鼓舞”,去年在蜀地商队的宴会上见过一次,只是今日在咸阳街头看,又多了几分豪迈。

舞到尽兴时,一个领头的汉子突然腾空跃起,藤杖在他手中转得如车轮般,落地时恰好接住身后抛来的鼓槌,反手在鼓面上敲出一串急促的节奏。人群里爆发出喝彩声,阿姜也跟着拍手,手掌都拍得发红。

“这巴郡的舞,倒比咱们关中的‘社火舞’还要烈。”身旁一个老者捋着胡须笑道。阿姜转头看去,是常来染坊染布的临淄商人吕翁。吕翁早年走遍六国,见多识广,阿姜常听他讲各地的风俗。

“吕翁,您见过临淄的舞蹈吗?”阿姜好奇地问。

吕翁眯起眼,像是回忆起了什么:“临淄的‘长袖舞’才叫妙呢!女子们穿着曳地的长裙,袖口缀着珍珠,起舞时长袖翻飞,珍珠落玉盘似的响,比咸阳宫的乐舞还要柔美。”

阿姜听得入了迷,正想再问,人群突然往两侧分开,几个穿着青色襦裙的女子提着竹篮走了进来。她们的裙摆绣着水乡特有的菱花,发间插着新鲜的芦苇,走到空地中央站定后,从竹篮里取出了细细的竹笛。

笛声响起时,阿姜忽然觉得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水汽——这是楚地的“采菱舞”。女子们踏着细碎的步子,仿佛行走在水乡的田埂上,手中的竹笛时而举过头顶,时而贴在腰侧,裙摆随着转身轻轻扫过地面,像是菱叶在水面浮动。最前头的女子梳着双环髻,腰间系着红绸带,起舞时红绸如游鱼般穿梭在青裙之间,引得人群里阵阵惊叹。

“原来楚地的舞蹈这样柔。”阿姜喃喃道。她自幼在咸阳长大,学的是关中的“踏歌”,每逢节庆,邻里的姑娘们就手拉手站在麦场上,踩着歌谣的节奏跺脚、转身,歌声越响,舞步越欢。可今日见了巴郡的烈、楚地的柔,才知道舞蹈竟有这么多模样。

日落时分,舞队渐渐散去,阿姜却没回家,而是往城南的织坊走去。织坊的主人是位来自赵国的老匠人,平日里总爱和阿姜聊各国的手艺。她刚走到织坊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了纺车转动的声音,夹杂着轻柔的歌声。

“阿婆,您在唱什么?”阿姜推门进去。

老匠人抬起头,笑着指了指桌上的丝线:“这是赵国的‘桑林舞’的调子,以前咱们在桑园里采桑,就唱着这个跳舞。”她说着放下纺车,起身走到阿姜面前,提起裙摆轻轻转动起来。她的动作很轻,像是桑叶在风中摆动,手指时而向上伸展,模仿采桑的动作,时而在身侧画圈,仿佛在梳理蚕丝。

“您也会跳舞?”阿姜惊喜地问。

“以前会,老了跳不动了。”老匠人叹了口气,眼神却亮了起来,“赵国的女子都爱跳‘桑林舞’,每年桑蚕丰收时,姑娘们就穿着素白的衣裳,在桑园里起舞,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舞的时候要提着裙摆,脚步不能重,不然会惊了蚕宝宝。”

阿姜看着老匠人的动作,忽然想起了今日在西市看到的舞蹈。巴郡的踏鼓舞靠鼓声带动节奏,楚地的采菱舞靠笛声营造意境,赵国的桑林舞则靠动作传递心意,它们明明各不相同,却都让人觉得热闹、欢喜。

“阿婆,要是把这些舞蹈的样子织进锦缎里,会不会很好看?”阿姜突然有了个念头。

老匠人眼睛一亮:“好主意!你看这蜀地的织锦,能织出山水;临淄的刺绣,能绣出花鸟,要是能把舞蹈织进去,既能让更多人看见,也能把这些好东西留下来。”

从那天起,阿姜就开始忙着收集各地舞蹈的模样。她跟着巴郡的舞队学踏鼓舞的脚步,把汉子们顿足的力度织进锦缎的纹路里;她去楚地商人的店铺里,看他们带来的菱花图案,把女子们转身的弧度绣在绢帕上;她还请吕翁画了临淄长袖舞的样子,用金线绣出长袖翻飞的轨迹。

转眼到了夏至,咸阳城要举办“大酺”,全城百姓都要聚在渭水岸边庆祝。官府贴出告示,邀请各地的百姓献上拿手的节目。阿姜看到告示后,立刻去找了邻里的姑娘们。

“咱们今年不跳踏歌了,好不好?”阿姜对姑娘们说,“我想把各地的舞蹈编在一起,让大家看看不一样的舞。”

姑娘们有些犹豫,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说:“可咱们只会跳踏歌,别的舞不会跳啊。”

“我教你们!”阿姜说着,从怀里掏出了几张画纸,上面画着她这段时间收集的舞蹈动作,“巴郡的踏鼓舞要顿足,楚地的采菱舞要转裙摆,赵国的桑林舞要抬手指,咱们把这些动作编进踏歌里,肯定好看。”

接下来的日子,姑娘们每天都在麦场上排练。阿姜把巴郡的鼓、楚地的笛都找了来,还请老匠人教她们赵国桑林舞的手势。一开始,姑娘们总跳错,要么把踏鼓舞的步子跳得太轻,要么把采菱舞的转身转得太急。可练着练着,竟也找到了节奏——鼓声响起时,她们就顿足、挥臂,像巴郡的汉子们那样有力;笛声响起时,她们就转裙摆、提手指,像楚地的女子那样柔美;歌声响起时,她们就手拉手站成圈,像关中的踏歌那样热闹。

大酺那天,渭水岸边挤满了人。官府搭起了高台,各地的节目轮番上演,有临淄的乐师奏乐,有燕国的艺人耍杂技,还有韩国的匠人表演陶艺。轮到阿姜她们时,姑娘们都有些紧张,阿姜深吸一口气,走到队伍前面,向台下行了个礼。

鼓声先响了起来,姑娘们同时屈膝顿足,脚下的麻鞋踏在木板上,发出整齐的声响。台下的百姓立刻安静下来,眼睛紧紧盯着台上。接着,笛声加入进来,姑娘们提起裙摆,开始转身,青、红、白三色的裙摆在空中交织,像极了阿姜织锦里的图案。

舞到一半时,阿姜突然举起手,姑娘们立刻变换队形,分成了三排——前排的姑娘模仿赵国桑林舞的动作,手指轻柔地伸展;中间的姑娘跳着楚地的采菱舞,红绸带在腰间飘动;后排的姑娘则继续跳着巴郡的踏鼓舞,藤杖在空中划出弧线。三种舞蹈在台上交织,却丝毫不乱,鼓声、笛声、歌声混在一起,引得台下的百姓纷纷拍手叫好。

“这是巴郡的舞!”

“还有楚地的采菱舞!”

“我好像看到了赵国的桑林舞!”

台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响,阿姜看着台下的人群,忽然看见吕翁和老匠人也在其中,他们正举着手臂,跟着节奏拍手。她心里一暖,转身时裙摆扫过脚踝,忽然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话:“秦国就像一张大锦缎,各国的文化就像不同颜色的丝线,只有把它们织在一起,才能做出最漂亮的锦缎。”

舞蹈结束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官府的官员还特意走上台,对阿姜她们说:“你们这舞,把秦国的热闹都跳出来了!”

那天晚上,阿姜和姑娘们坐在渭水岸边,看着天上的月亮,手里拿着百姓们送的瓜果。远处传来了各地的歌声,有巴郡的号子,有楚地的小调,还有关中的踏歌,它们混在一起,比任何乐曲都动听。

“以后每年大酺,咱们都跳这个舞好不好?”一个姑娘说。

“好啊!”阿姜笑着点头,“还要把更多地方的舞蹈编进去,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秦国的舞蹈,又多又好看。”

月光洒在她们身上,渭水缓缓流淌,带着各地的歌声、舞声,流向更远的地方。阿姜知道,这些舞蹈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把秦国的百姓紧紧连在一起,不管来自哪里,不管说着什么话,只要音乐响起,舞步跳起,大家就都是一家人。

后来,阿姜真的把这些舞蹈织进了锦缎里。她织的“秦舞百川锦”在咸阳城里出了名,商人把锦缎卖到了各国,有人看到锦缎上的图案,就问这是什么舞,阿姜就会笑着说:“这是我们秦国的舞,有巴郡的烈,有楚地的柔,有赵国的巧,还有关中的暖。”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跳这种混合了各地特色的舞蹈,每逢节庆,咸阳的街头巷尾就会响起熟悉的鼓声、笛声,百姓们自发地拉起手,踩着节奏起舞,红色的绸带、青色的裙摆、素白的衣裳在人群中流动,像一幅活起来的锦缎,映着秦国的天空,格外热闹、格外好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