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47集:民间故事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47集:民间故事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巷书影

暮色漫过咸阳城的夯土墙时,李斯年总在西市转角的老槐树下支起摊子。一张褪色的麻布铺在青石上,摆着三卷泛黄的竹简,最上面那卷用朱砂写着“秦巷异闻”四个字,在渐暗的天光里像簇跳动的火苗。

“李先生,今日讲哪段?”穿粗布短褐的少年阿枳挤到前排,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啃完的粟米饼。他是隔壁陶匠家的儿子,每天收了工总要来听一段,日子久了,倒成了摊子前最固定的听众。

李斯年捻了捻颔下的短须,指尖划过竹简上细密的刻痕,目光落在“孟贲驯犀”那则上。“今日讲个英雄的故事。”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稳稳盖过了巷尾的叫卖声,“话说三年前,蜀郡有异兽作乱,状如牛而独角,皮坚如铁,撞塌了三座粮囤,伤了十余个农户……”

围拢来的人渐渐多了,有挑着担子的货郎,有刚从织坊出来的妇人,还有几个穿着儒衫的学子。暮色里,人们的影子被灯笼的光晕拉得很长,叠在老槐树粗糙的树干上,像一幅流动的剪影。

“那异兽可是犀牛?”有人高声问。李斯年点头,继续道:“正是。蜀郡郡守派人围剿,箭矢射上去只当啷响,连个痕迹都留不下。后来消息传到咸阳,力士孟贲听说了,自请去蜀郡。众人都说他自不量力,孟贲却只带了一柄铁杖,星夜赶去。”

阿枳听得入了神,粟米饼都忘了啃。他曾在市集上见过孟贲的画像,那人目似朗星,腰宽体壮,据说能徒手拔起枣树。“孟贲怎么降住犀牛的?”他忍不住追问,惹得周围人一阵轻笑。

“别急。”李斯年笑着抬手,“孟贲到了蜀郡,见那犀牛正在田间糟蹋庄稼,百姓们躲在远处哭。他不慌不忙,解了腰间铁杖,迎着犀牛就走过去。那犀牛见有人拦路,红着眼冲过来,蹄子踏得泥土飞溅。孟贲侧身避开,趁犀牛转身的间隙,一把抓住它的独角,大喝一声——”李斯年刻意压低声音,模仿着壮士的豪迈,“‘畜生!再敢作乱,休怪我不客气!’”

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叹。有人攥紧了拳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田间。“后来呢?”货郎放下担子,往前凑了凑。

“那犀牛被他攥得吃痛,想甩头挣脱,可孟贲的手像铁钳似的,怎么也甩不开。孟贲顺势骑上犀背,左手按住它的脖颈,右手举着铁杖,却没打下去。他对着犀牛说:‘你本是山中灵物,若肯安分,我便放你回山;若再害人,我这铁杖可不认兽。’”李斯年顿了顿,声音柔和了些,“说来也奇,那犀牛竟像是听懂了,不住地蹭他的手背,再也没了之前的凶性。”

故事讲完时,巷口的梆子敲了三下。人们意犹未尽地散去,阿枳却没走,他蹲在李斯年身边,看着竹简上的字问:“先生,这些故事都是你从哪儿听来的?”

李斯年收拾着摊子,指尖轻轻拂过竹简:“有的是在茶馆听老人们说的,有的是走街串巷时,农户、工匠们讲给我听的。就像这‘孟贲驯犀’,便是去年我去蜀郡采买笔墨时,一个老农夫坐在田埂上跟我讲的。”

“那你都记下来,是要编成书吗?”阿枳眨着眼睛。

“是啊。”李斯年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经探出了头,“这些故事里,藏着咱们秦人的日子,藏着咱们心里的英雄,要是不记下来,日子久了,就没人记得了。”

接下来的几日,李斯年讲的故事换了模样。先是“陈娥救蛇”,说的是渭水边的洗衣妇陈娥,救了一条被顽童打伤的小蛇,后来小蛇化作青衣女子,送了她一株能治百病的草药,帮她治好了瘫痪在床的婆婆;再是“石匠刻虎”,讲的是咸阳城外的石匠赵三,在山崖上刻虎时,不慎失足,却被自己刻的石虎衔住衣襟救下,后来人们都说那石虎是山神显灵。

这些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比英雄事迹更吸引妇人和孩童。有一回,一个穿锦绣衣裳的夫人特意让人送来一篮糕点,说是听了“陈娥救蛇”,想起自己家中也有久病的母亲,心里感动。李斯年收下糕点,转头就分给了围在摊子前的穷苦孩子。

阿枳发现,李斯年讲这些故事时,总会格外留意听故事人的反应。若是听到有人补充细节,他便会停下来,拿出笔墨,在竹简上匆匆记下。有一次,讲“石匠刻虎”时,一个老石匠说:“先生,我听我爹说,那赵三刻虎时,在虎眼里嵌了两颗夜明珠,所以石虎才有灵性。”李斯年立刻停下,让老石匠再说得详细些,手里的笔飞快地在竹简上刻着,连灯笼里的烛火晃了都没察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斯年的竹简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三卷,变成了十卷、二十卷,堆在他租住的小屋里,像一座小小的书山。有一回,阿枳去送陶碗,看到李斯年正坐在窗边,对着一堆竹简发愁。

“先生,怎么了?”阿枳放下碗,凑过去看。

李斯年指着竹简叹气:“这些故事,有的讲的是同一件事,可细节却不一样。就像这‘渭水神龟’,有人说神龟驮着的是河图,有人说驮的是洛书;有人说神龟是黑色的,有人说它背上有金色的花纹。我得把这些不一样的地方理顺了,才能让故事更清楚。”

阿枳看着竹简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说:“先生,不如你把这些不一样的说法都记下来?就像我爹做陶,同一个罐子,有的刻花,有的刻纹,不也都好看吗?”

李斯年愣了愣,随即笑了:“你这孩子,倒提醒了我。民间的故事,本就没有定数,每个人讲的时候,都加了自己的念想。我若是把这些都记下来,反而更能显出故事的活气。”

从那以后,李斯年在整理故事时,不再刻意追求统一,而是把不同的说法都记录下来,还在旁边标注上是谁讲的、在什么地方听来的。比如“渭水神龟”那则,他就写了“咸阳船夫王二言:神龟背有河图,遇善人则现”“栎阳书生张生言:神龟驮洛书,曾赠于周公”,旁边还画了两个小小的龟甲图案,一个填了黑色,一个描了金色。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咸阳城举办了秋社大典,百姓们在城外的空地上搭起戏台,摆上祭品,热闹非凡。李斯年也带着他的竹简去了,还被里正请上了戏台,给众人讲新整理的故事。

那天,他讲的是“田翁种玉”,说的是雍城的一个老农夫,在自家田里种下一颗石子,日日浇水施肥,三年后竟长出了一块白玉。众人听得入迷,连戏台边卖果子的小贩都忘了吆喝。故事讲完,里正握着李斯年的手说:“李先生,这些故事都是咱们秦人的根啊!你可得好好编,将来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都听听。”

李斯年重重点头。他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着老人们眼里的泪光,突然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秋社过后,李斯年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就为了听他讲一段故事,或是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他听。有个从陇西来的牧羊人,坐了三天三夜的车,找到李斯年,跟他讲了“狼救少年”的故事:说有个少年在山里放羊时,遇到了狼群,却因为曾救过一只受伤的小狼,被狼群护送回了家。

李斯年把这个故事仔细记下来,还请牧羊人画了小狼的样子,刻在竹简的空白处。他发现,来给他讲故事的人,不分贵贱,不分老少,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冬天下雪的时候,李斯年的《秦巷异闻》终于编成了。一共五十卷竹简,用麻绳串起来,沉甸甸的,捧在手里像捧着一块暖玉。他把竹简送到了郡府的书馆,书馆的博士们看了,都赞不绝口,说这是“秦地民间之瑰宝”,当即决定抄写多份,分送到各个郡县的书馆,让更多人能读到这些故事。

阿枳听说后,特意跑到书馆去看。他看着博士们小心翼翼地抄写竹简,看着那些熟悉的故事被一笔一划地刻下来,心里比自己得了赏赐还高兴。他跑回李斯年的摊子前,气喘吁吁地说:“先生,你的书要传到各地去了!以后别处的人,也能听咱们咸阳的故事了!”

李斯年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给阿枳:“这是我特意为你抄的,里面有你最喜欢的‘孟贲驯犀’,还有你帮我想的‘渭水神龟’的两种说法。”

阿枳接过竹简,手指轻轻摸着上面的字,眼眶一下子红了。他知道,这些竹简上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李斯年日复一日的心血,是秦国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那天晚上,雪下得很大,覆盖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李斯年依旧在老槐树下支着摊子,不过这次,他没有讲故事,而是把《秦巷异闻》摊开,让路过的人翻看。有个老妇人翻到“陈娥救蛇”那则,忍不住抹了抹眼泪,说:“这故事,跟我年轻时听我娘讲的一模一样。”有个年轻的工匠翻到“石匠刻虎”,兴奋地说:“我爹就是石匠,我回去要讲给他听!”

雪落在竹简上,很快就化了,留下一点点水渍,像是故事里的人在轻轻叹息。李斯年坐在灯笼旁,看着人们翻看竹简的样子,看着雪夜里温暖的灯光,突然觉得,这些民间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被风吹到咸阳的街头巷尾,吹到秦国的各个角落,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后来,阿枳长大了,也成了一名石匠。他常常把《秦巷异闻》里的故事讲给徒弟们听,讲孟贲的勇敢,讲陈娥的善良,讲赵三的执着。他还在自己刻的石碑上,刻下了“秦巷异闻”四个字,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

而李斯年,依旧在西市的老槐树下讲故事。他的头发渐渐白了,背也有些驼了,但声音依旧洪亮,眼神依旧明亮。他讲的故事越来越多,有新的,也有旧的,但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秦国人的喜怒哀乐,藏着秦国的历史和希望。

就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增长,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这些民间故事,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记录着秦国的过往,承载着秦国人的精神,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流传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