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39集:林业养护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39集:林业养护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青山令》

一、黑风峪的哭号: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的秋雨,比往年多了三成。

黑风峪的山民们缩在漏风的茅屋里,听着屋外没完没了的雨声。王二柱的婆娘把最后一把干草塞进灶膛,火星子舔着湿柴噼啪作响,浓烟呛得三个娃直咳嗽。

“他爹,后山的桦木砍不了,过冬的柴火咋办?”女人的声音裹着水汽发颤。

王二柱蹲在门槛上,烟杆敲得鞋底梆硬。往年这时候,他早带着乡亲们进黑风峪砍够了柴,运气好还能锯两根合抱粗的松木,拉到咸阳城换半石粟米。可今年开春,官府突然贴了告示,说黑风峪划为“禁伐区”,要等到来年惊蛰才能动斧。

“急啥?”他猛吸一口烟,“李啬夫不也说了,违令要罚做苦役的。”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嚎。王二柱掀开门帘,见邻居张老栓被两个穿褐衣的小吏架着往外拖,他那瘸腿儿子趴在地上,死死抱着小吏的腿。

“官爷饶命啊!就砍了三捆枯枝,俺爹是想给娃熬药啊!”

张老栓的旱烟袋掉在泥水里,铜锅子磕出个豁口。“俺不知道枯枝也算禁伐……”他浑浊的眼睛瞪着村口那棵老槐树,树皮上用朱砂画着个奇怪的符号——那是上个月新上任的林官画的,说有这符号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动不得。

王二柱攥紧了拳头。他认得那两个小吏,是邻县派来的“巡林卒”,腰里挂着铁尺,据说丈量树木尺寸错一分,就能把人锁去县里。

二、咸阳来的怪人

三天后,一辆蒙着青布的马车停在黑风峪口。车帘掀开,下来个穿黑色朝服的中年人,腰佩银印,身后跟着四个扛着竹简的书吏。

“在下主爵都尉赵佗,奉廷尉府令,督查关中林业新政。”男人声音洪亮,目光扫过光秃秃的山坡时,眉头拧成了疙瘩。

李啬夫赶紧跪下磕头。他是黑风峪所在的频阳县啬夫,管着十里八乡的农桑。自开春推行林业新政,他天天提心吊胆——既要防着山民偷伐,又要应付上头的巡查。

“赵大人,您看这是新栽的柏树苗,”李啬夫指着路边一排歪歪扭扭的幼苗,“按令每户栽十株,成活率……”

“成活率不足三成。”赵佗打断他,蹲下身捻起一把土,“这土板结得像砖块,如何能活?”

书吏们蹲在地上写写画画,有个年轻书吏突然惊呼:“大人,此处坡度超过三十度,按令应退耕还林!”

李啬夫额头冒汗。这片坡地是县里的“政绩田”,去年刚逼着山民开垦出来种粟米,如今要退回去种树,他这啬夫怕是当到头了。

赵佗却没看他,径直走向黑风峪深处。越往里走,树木越稀疏,有几处山体裸露出红褐色的泥土,被雨水冲出道道沟壑。

“三年前,这里可有大树?”他问跟来的王二柱。

王二柱讷讷点头:“有,俺小时候常在那棵老橡树下乘凉,十个人都抱不过来。”他指向一处塌陷的陡坡,“前年山洪,连树带石头都冲走了。”

赵佗沉默半晌,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递给李啬夫。“昭襄王新令:坡度超二十五度者,即刻停耕,每亩补贴三斗粟米,由林官指导栽种耐旱灌木。”

他顿了顿,声音沉得像山雨:“再让我看见毁林开荒,先摘了你的顶戴。”

三、林官与山民

新来的林官姓秦,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据说在太学读过《夏小正》,懂得“孟春之月,禁止伐木”的道理。他没住县里的驿站,直接把铺盖卷搬进了黑风峪口的山神庙。

头件事,秦林官就带着书吏丈量山林。红漆在树干上画圈,粗过一抱的标红圈,是“禁伐木”;碗口粗的标黄圈,需官府批文才能砍伐;只有手腕细的杂木,才允许山民自用。

“这是啥道理?”王二柱看着自家祖坟前那棵百年老柏被标了红圈,忍不住发问,“俺爹说百年柏树能辟邪,凭啥不让动?”

秦林官耐心解释:“老柏根系深,能固住坟茔周围的土。去年张老栓家祖坟被冲垮,就是因为砍了边上的护坟树。”

他指着远处的沟壑:“树是山的衣裳,衣裳破了,山就会生病。”

山民们听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不能随便砍柴换粮了。有户人家偷偷砍了黄圈的桦树,被巡林卒抓个正着,按令罚了五石粟米,还得去补种二十棵树苗。

消息传开,黑风峪安静了许多。但看着秦林官天天带着人栽树,山民们还是犯嘀咕——这树苗能当饭吃?

转机出现在夏末。往年这时候,黑风峪总要闹几场山洪,冲毁田埂不说,还会淤塞下游的灌溉渠。可今年雨水虽多,溪水却始终清清的,连泥沙都比往年少了大半。

“是那些新栽的树起了作用。”秦林官蹲在溪边,教孩子们辨认刚冒出来的草芽,“树根像网,能兜住泥土。”

王二柱远远看着,想起去年被山洪冲走的三亩粟田。他回家翻出藏在床底的斧柄,劈成几段做了树苗支架,悄悄立在秦林官栽的柏树苗旁。

四、奖惩分明

秋收后,县里来了告示,要评选“护林模范”。凡植树成活率超八成,或举报乱砍滥伐有功者,奖励布帛二匹,还能优先获得官府的伐木批文。

山民们炸开了锅。王二柱算得清楚:二匹布能做三件棉袄,比砍十棵树换的还多。他连夜召集本家兄弟,把自家开垦的坡地全种上了耐旱的沙棘。

秦林官乐得合不拢嘴,天天带着他们看树苗长势。他教山民在树苗根下埋碎秸秆,既能保墒,腐烂后还能当肥料;又发明了“以柴换苗”的法子——交一捆杂柴,能领三棵松苗,既清理了林间杂木,又扩大了造林面积。

有不老实的,比如邻村的刘老三,夜里带着锯子想偷砍红圈的老橡树,被王二柱带着乡亲们抓了现行。按新令,举报者能得一半罚款,王二柱用这笔钱给村里换了二十把新锄头。

年底评模范时,王二柱全票当选。秦林官亲自给他系上红绸带,在山神庙前的石碑上刻下他的名字。

“这石碑要刻满护林人的名字,”秦林官指着碑上的空白处,“等咱们老了,就让娃们看看,是谁保住了黑风峪。”

王二柱摸着石碑上自己的名字,突然觉得比去年卖松木换的粟米还实在。

五、青山常在

五年后,秦昭襄王薨,孝文王即位。黑风峪的树已能遮住半座山,连溪水都比往年丰沛了许多。

王二柱成了“林户”,不用服徭役,专门负责看护山林。他的三个娃都跟着秦林官识字,小儿子还能背出《月令》里“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的句子。

这年春天,咸阳城要修新的宫殿,派来的官员直奔黑风峪。王二柱以为又要大规模伐木,急得守在山口不让进。

没想到官员递上的是朝廷文书:“陛下有令,修建宫殿优先选用旧料,如需新木,只准砍伐黄圈树,且每伐一棵,需补种五棵。”

他还带来个好消息:秦林官因治林有功,被调去廷尉府参与修订《田律》,专门负责林业条款。

送秦林官走那天,黑风峪的山民们都来送行。秦林官抱着王二柱的小儿子,指着漫山的青翠:“记住,树长得慢,要像养娃一样耐心。”

小娃似懂非懂点头,手里攥着秦林官送的《山海经》,书页上画着郁郁葱葱的“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有木名曰沙棠,其味如李而无核”。

王二柱站在山神庙前,看着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突然明白秦林官当年的话。所谓青山常在,不是靠一两个人,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把护林的规矩刻在心里,融进日子里。

秋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山民们丰收时的笑。远处的咸阳城隐隐可见,而黑风峪的树,正顺着山势,一年年往更高处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