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14集:节日盛景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14集:节日盛景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咸阳岁节:七国风仪共此宵

咸阳城的暮色刚漫过城墙垛口,南城门的铜铃便被一阵疾风撞得叮当乱响。守卒张武缩着脖子往城楼外瞅,只见十里长亭方向扬起道灰线,像条游蛇正往城门洞里钻——那是从巴蜀郡赶回来过岁节的商队,驼铃里裹着蜀地特有的潮湿水汽。他哈出的白气还没消散在冷空气中,就被身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踏碎,队正举着支新制的竹灯走来,灯架上缠着三圈绯红绢布:“还愣着?御史府刚传的令,今夜戌时起,十二街衢灯笼全点上,一个都不能少。”

张武接过灯笼时指尖发烫。竹篾骨架还带着新劈的清香,绢布上用金线绣着的麦穗纹样,是去年从齐国传来的样式。他记得三年前第一次在咸阳过岁节,满城只有素色灯笼,如今连西市卖浆水的老汉都懂得在灯角缀上楚地的流苏。

一、市井流霞

酉时的梆子刚敲过第一响,李巧娘的糖画摊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她把铜勺在青石板上擦了擦,手腕一翻就画出条鳞爪分明的鲤鱼,尾巴梢特意弯成赵国图腾里的云纹形状。“巧娘,给俺来个西域的骆驼!”穿粗布短打的少年举着三枚秦半两嚷嚷,他身后的胡商正用生硬的秦话讨价还价,腰间挂着的月氏玉佩随动作叮当作响。

巧娘笑着应承,眼角瞥见对门布庄挂出的新幌子。素色麻布上绣着七国纹样:秦国的玄鸟衔着楚国的兰草,齐国的海盐晶体裹着燕国的雪花,最妙是韩地的织锦边缘,竟缀着三粒赵国的珍珠。她想起十年前刚嫁来时,咸阳城里谁要是穿件带魏地花纹的衣裳,都要被里正盘问半天。

“巧娘!你家三郎呢?”隔壁卖胡饼的阿依莎掀开蒸笼,白汽里飘出芝麻与花椒混合的香气。这是她从大宛带来的方子,去年起学着往面团里掺秦地的茱萸粉,倒成了西市一绝。

巧娘往巷子深处努努嘴。穿枣红锦袍的少年正蹲在杂耍班子前,看燕地来的艺人用牙齿叼着铜剑翻筋斗。三郎腰间系着的双鱼佩,是用楚国进贡的和田玉雕琢的,鱼眼处嵌着两颗从百越传来的绿松石。

忽然街面一阵骚动,人群像被水流分开般向两侧退去。一队身披朱红甲胄的骑士簇拥着彩车驶来,车檐下悬挂的十二盏走马灯正流转不息:秦地的农夫驱牛耕地,楚地的巫女踏歌起舞,齐地的渔翁撒网出海……最后定格在一幅七国孩童共举稻穗的画面上。

“是廷尉府的仪仗!”有人高声喊道。彩车正中端坐的年轻官员正是廷尉李斯之子李由,他今日特意穿了件融合七国样式的朝服:秦地的玄色深衣镶着齐国的锦边,腰间玉带挂着赵国的玉珏,头戴的进贤冠上簪着一支楚国的孔雀翎。

李由抬手示意队伍停下,从车中取出一卷竹简朗声宣读:“奉大王令,今夜戌时起,解除宵禁三日。凡各国商贾、艺人,皆可自由展演,免税通关——”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西市的胡商们纷纷摘下头巾抛向空中,五颜六色的头巾在暮色里划出一道道彩虹。

二、宫阙华灯

章台宫的铜鹤灯被内侍们点燃时,檐角的风铃突然齐齐作响。秦王政推开雕着夔龙纹的窗扇,望见咸阳城已化作灯的海洋,朱雀大街上的灯笼连成两条火龙,一直蜿蜒到骊山脚下。

“大王,各国使臣已在偏殿等候。”赵高轻声提醒,眼尾余光瞥见案上那盏刚送来的琉璃灯。灯盏是用西域传来的透明矿石烧制的,里面烛火跳动时,壁上浮现的七国山川图案便仿佛活了过来——这是蜀郡郡守特意献上的岁节贺礼。

秦王转过身,玄色朝服上的日月星辰纹样在烛火下流转。他今日特意没佩那柄象征秦国王权的青铜剑,而是换了把楚国锻造的铁剑,剑鞘上镶嵌着从百越进贡的红宝石。

宴会厅内早已暖意融融。来自齐国的乐师调试着编钟,赵国的舞姬正对着青铜镜整理衣袂,最惹眼的是角落里那棵挂满彩饰的圣诞树——去年从西域传来的习俗,如今连宫中都学着在松枝上悬挂金玉、绸缎和蜜饯。

“启禀大王,韩国使者献上夜光璧,魏国使者带来温酒器,燕国使者……”礼官的奏报被一阵清朗的笑声打断,楚国大夫屈原举着酒爵起身,苍青色的长袍上绣着江离与辟芷:“吾王托我带来云梦泽的橘柚,还有三百巫祝连夜赶制的《九歌》竹简。”

秦王笑着颔首,示意内侍呈上秦国的回礼:“诸位远道而来,寡人无以为赠。这是关中新酿的葡萄酒,用的是西域的葡萄,秦地的泉水,还有楚国的酒曲——”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太史令捧着竹简匆匆而入,脸上带着按捺不住的喜色:“大王!陇西传来捷报,蒙恬将军已打通丝绸之路,西域三十六国皆派使者前来朝贺岁节!”

满殿哗然之际,殿门被缓缓推开,一队身着奇装异服的使者鱼贯而入。为首的大宛使者献上汗血宝马,安息使者展示着织金地毯,最远的身毒使者则捧出一尊玉佛。秦王望着这些来自万里之外的面孔,忽然想起幼年在赵国为质时,曾见邯郸城里的岁节也不过是挂几盏素灯。

三、长街不夜

亥时的梆子声刚过,咸阳城的喧闹反而愈发热烈。张武提着灯笼在西市巡逻,靴底踩着的积雪咯吱作响,鼻尖却萦绕着各种奇异的香气:楚国的桂酒混着齐国的饴糖,秦国的羊肉羹裹着燕国的海盐,最妙是西域传来的安息香,与街角卖的秦地茱萸香囊竟生出种奇特的和谐。

他拐过街角时,撞见两个醉醺醺的汉子正勾肩搭背地唱歌。穿秦地深衣的是个老兵,另一个披着匈奴裘皮的胡人,两人唱的竟是同一支歌谣——那是将秦地的《诗经》篇章,配上匈奴的马头琴调子改编的。

忽然街对面传来一阵欢呼,张武挤过去一看,只见杂耍班子正在表演“七国走马”:秦地的勇士表演举鼎,楚地的女子走钢丝,齐国的侏儒抛彩球,赵国的少年翻筋斗……最惊险的是魏国来的驯兽师,指挥着一头斑斓猛虎钻火圈,火圈上悬挂的七色彩绸在夜风中猎猎作响。

“让让!让让!”人群被分开条通道,李斯带着一队官吏走来。他今日换下了朝服,穿件家常的锦袍,领口绣着秦地的云纹,袖口却是韩地的回纹样式。“张武,”他笑着拍了拍守卒的肩膀,“去把东门的灯笼再点亮些,刚接到通报,还有从琅琊郡赶来的船队,带着东海的珍珠和鲛绡呢。”

张武领命而去,路过李巧娘的糖画摊时,见她正给个金发碧眼的西域孩童画骆驼。那孩子举着糖画,用生硬的秦话喊“岁节好”,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不远处的酒肆里,秦国的博士正与齐国的稷下先生争论“礼”与“法”的异同,最后竟端着酒爵击节而歌,唱的是新编的《岁节赋》。

四、黎明共饮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章台宫的宴会仍在继续。秦王政端着酒爵走到露台,望见城楼下的长街依旧灯火通明。卖胡饼的阿依莎正给值夜的更夫递热饼,李巧娘的儿子三郎帮着西域商人收拾摊位,张武则和几个各国使者的侍卫在街角猜拳——他们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和笑声交流。

“大王,该祭岁神了。”李斯捧着祭文走来。竹简上的文字是用秦篆书写的,内容却融合了七国的祝祷词:既有秦国的“风调雨顺”,也有楚国的“民康物阜”,还有齐国的“海清河晏”。

秦王接过祭文时,忽然听见宫墙外传来一阵整齐的欢呼。他俯身望去,只见朱雀大街上,各国百姓正手拉手围成个巨大的圆圈,秦地的农夫、楚地的工匠、齐地的商人、燕地的学子……他们举着灯笼起舞,嘴里唱着同一支歌谣,歌词是七国语言混杂的,却有着相同的韵律。

“这是……”秦王有些诧异。

“是市井新传的《共岁歌》。”李斯笑着解释,“将各国的民谣调子糅合在一起,连小儿都会唱了。”

晨光漫过城墙时,祭岁仪式正式开始。秦王亲自主持祭祀,身后跟着七国的使臣,每人手中捧着本国的祭品:秦地的嘉禾,楚地的兰草,齐地的海盐,燕地的枣脯……当祭品一同放入祭器时,司乐官奏响了新编的《七合乐》,钟鼓之声与胡笳、羌笛、琵琶、编钟交织在一起,竟有种前所未有的和谐。

张武站在宫门外的广场上,看着晨光中的祭祀队伍,忽然想起十年前刚从军时,老兵说过的话:“咱秦人的岁节,就该有咱秦人的样子。”可此刻他望着那些穿着各色服饰的人们,听着那混杂着七国口音的祝祷声,却觉得心里比任何时候都更踏实。

李巧娘的糖画摊前,三郎正教那个西域孩童写“岁”字。孩子握着毛笔的手有些颤抖,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却把秦篆的笔画与西域的字母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巧娘望着这一幕,忽然发现自己的糖画样式,早已分不清哪些是秦地的传统,哪些是外来的新奇了。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章台宫的铜鼎上时,秦王政举起酒爵,对着满朝文武和各国使臣朗声道:“今日岁节,七国同庆。愿此后岁岁年年,天下百姓,皆得安乐——”

满殿的回应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宫外的欢呼声也如潮水般涌来。张武望着那轮从骊山后升起的朝阳,忽然觉得今年的岁节与往年不同,又好像与记忆深处的所有岁节都一样——都是百姓们笑着、闹着,盼着日子越过越好的模样。

西市的胡饼摊升起了新的炊烟,阿依莎往面团里撒着秦地的花椒粉,哼着故乡的歌谣。不远处的酒肆里,新酿的葡萄酒正被倒入楚国的羽觞,秦国的博士与齐国的学者碰杯时,酒液溅在绣着七国纹样的桌布上,晕开一朵朵小小的彩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