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八熵瓶颈:修炼试错中的“熵动”伏笔
地球历2926年初,林轩刚在“银枢”中子星实现七曜阶念力圆满,便马不停蹄地扎进八阶“八熵”的修炼中。
“八熵”阶的核心是“念力控熵”,本质是通过精准调控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这四大基本力,引导力场在“熵动活跃”与“熵态稳定”两种状态间动态适配。
既不让力场因熵动过强彻底失序,也不让其因熵态过稳陷入僵滞,核心逻辑仍围绕“四力协同”展开,无需复杂热力学推导。
可此时的林轩,对“力场熵动”的理解仅停留在“状态变化”的表层,既不清楚如何通过四力配合触发熵动,也不知道念力该如何贴合熵态的变化节奏,手边更没有莱拉夫人具体法门等参考案例,只能一头扎进华夏号的超力场模拟舱,凭着“试错”的劲头盲目尝试。
模拟舱内,淡蓝色的力场波纹如流水般环绕幻形体周身,林轩盘膝而坐,双眼紧闭,指尖泛起淡金色的念力光晕。
他先调动强核力全力压缩力场,想强行锁定“熵态稳定”;接着又用电磁力暴力撕裂力场,试图激发“熵动活跃”。
可无论他如何调整四力的输出比例,监测屏上的力场熵动曲线始终像一条平直的线,“熵动幅度0%”的红色提示,让他心里一阵发紧。
“这到底咋回事啊?”他噌地睁开眼,盯着屏幕叨叨,“七曜阶那会儿,跟着‘银枢’的引力规律来,四力不都挺听话的吗?到了八阶,明明用的是一样的‘顺着来’的法子,怎么连点儿熵动的影儿都没有?难道‘力场熵动’比引力规律还难搞懂?”
他皱着眉调出四力实时参数,强核力凝聚度稳定在1.2×101?N/m2,电磁力震荡频率维持在3.5×10?Hz,引力牵引强度与弱核力衰变周期也都在正常区间,“四力没乱啊,怎么就引不起熵动?”
此时林轩的问题,在于把“力场熵动”和“单一力的极端操控”混为一谈。
他以为只要靠强核力“压”或电磁力“撕”,就能改变熵态,却忽略了“八熵”的关键是“四力的互补联动”。
比如用引力先牵引力场形成基础熵态,再用电磁力顺着熵态轨迹轻轻拨动触发熵动,强核力和弱核力分别稳住熵动的两端,避免失序或僵滞,这样才能打破力场的“静态平衡”,让熵动自然出现。
接下来的半年,林轩像着了魔似的泡在模拟舱里,试遍了各种极端方法。
他先是用念力让强核力持续压缩力场,想靠“极致稳定”逼出熵动反弹,结果力场硬得像块凝固的冰,不仅没产生熵动,反倒是强核力的过度凝聚,让他的念力被硬生生弹回,“这稳定态也太死了,一点弹性都没有!”
琢磨了几天后,他又换了个思路:让电磁力和弱核力疯狂冲击力场,想靠“无序冲撞”撞出熵动。
可没等他捕捉到熵动的痕迹,力场就像被搅碎的玻璃,瞬间散成无数细碎的能量光点,监测屏直接弹出“力场失序”的警报。
他瘫坐在操控椅上,望着空荡荡的模拟舱叹气:“又栽了……合着力场不是僵得跟块硬疙瘩似的,就是碎得稀里哗啦,就没个中间能有熵动的状态?”
林轩这次尝试,违背了“四力大一统”的基础逻辑,“八熵”追求的不是“单一力的极端发挥”,而是“四力的平衡互补”。
过度依赖强核力会让熵态“僵死”,只靠电磁力和弱核力冲击又会让熵动“失序”,只有四种力相互牵制、相互配合,才能让力场像“风吹湖面”一样,既有波纹似的熵动,又不掀翻湖面般保持稳定。
泽尔拿着一份力场分析报告走进模拟舱时,正好看到林轩第200次尝试失败的场景。
他看着林轩狼狈的样子,忍不住提醒:“老林头儿,你这跟之前硬扛‘银枢’引力那会儿一模一样,太急着硬来了!七曜阶你不就是顺着引力规律才突破的嘛,八阶的力场熵动说不定也这么回事儿。不是非得硬造出熵动或者稳定状态,而是得跟着四力配合的节奏来,让熵动自己冒头不就完了?”
可林轩此时根本听不进去,只觉得是自己对四力的掌控还不够强。
他摆摆手,语气带着点烦躁:“小泽,你不懂,七曜阶是顺应规律,八阶得带动规律!力场熵动这东西,不逼一把根本出不来!”
他把每天的修炼时间延长到12小时,可结果依旧惨淡。
监测屏上的熵动幅度最高只达到5%,还没等他稳住,就又被力场的“自稳性”拉回平直状态,跌回原点。
此时林轩陷入了“认知误区”,他把“顺应规律”和“带动规律”对立起来,认为八阶需要“超越规律”,却忽略了“带动规律的前提是理解规律”。
5%的熵动幅度,其实是四力短暂配合产生的“微熵动”,但他没意识到这是关键信号,反而觉得是自己“掌控力不足”,白白错过了调整方向的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