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 第11章 (第189章 )日焓早期文明史与念力、科技的探索

11.1 文明解码:日焓经验的锚定与解读

从“强力解绑雾”装置解析入手、同步推进四级高等宇宙文明基础科学研究与突破的同时,在攻克四级念力第五阶“五维阶”的间隙里,林轩的精力也清晰划分出三部分核心。

一是持续监控舰队航线周围的宇宙环境,靠华夏号的量子雷达扫描暗物质流的异常波动、不明能量信号这类隐患,特别警惕像楔形战舰那样的恶意文明突然袭击,确保以37%光速飞行的舰队始终在安全预警范围内。

二是不定时查看被精神冻结的上千名智慧生物,他会亲自进休息舱,通过量子意识流同步生命体征的监测数据,检查智能机器人的“一对一”看护有没有做到位,偶尔还会用微弱的念力轻轻触碰冻结者的意识边缘,试着唤醒他们微弱的脑电活动,为之后全面唤醒积累数据。

而占他最多空闲时间的,是深入研究日焓文明留下的经验。

一开始,林轩打开日焓文明的经验记录时,最先注意到的是,原始记载里的时间刻度带着能量波动特有的“焓频标记”,地名也大多是日焓族群对太阳不同能量层的专属叫法。

比如“涌泉之核”指的是太阳核心外侧的区域,“微光环带”指的是日冕层的边缘,这些陌生的标注让刚开始解读的过程,就像在星尘里找坐标一样难。

为了让日焓文明的发展脉络更清楚,他特意从华夏舰队的历史数据库里调出关键事件,把这些事件当作“转换锚点”,用来对应日焓纪元和地球纪元、日焓地名和宇宙通用坐标。

其中最鲜明的锚点,便是地球历2026年那场灭顶之灾,戴森结构体彻底建成的瞬间,太阳能量被强行截留,地球生态链轰然崩塌,所有地球生物在短短几个月内灭绝。

日焓文明心得里,这段历史被记为“缚能之网闭合,第三行星光熄”,还附带了能量流骤降的波动图谱。

林轩将这两个记载交叉比对,精准校准了日焓“缚能纪”与地球历的对应关系,连带着“涌泉之核”“微光环带”等地名,也通过当时太阳活动的观测数据,锚定到了具体的宇宙坐标上。

有了这个关键参照,后续解读顺畅了许多。

比如日焓记载的“缚能纪前七千焓周,始焓觉醒”,通过2026年这个时间锚点反推,很快对应到地球历公元前10万年左右;日焓口中“距涌泉之核五十光息”的活动疆域,也换算成了地球通用单位里的“太阳核心外侧50万公里”。

林轩看着校准后清晰的文明时间线,忍不住感慨:“拿地球文明那些揪心的坎儿当参照,虽说有点儿沉得慌,但这么一来,这跨了上万年的能量文明史,一下子就觉得近得能摸着了。”

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像灵活的银色细丝,慢慢钻进日焓文明心得的数据核心里。

一瞬间,大量信息带着能量波动和文明记忆,像汹涌的恒星风暴一样在他意识里铺展开。

他下意识分出量子态意识流,意识流立刻分成几百道细细的“感知丝”,准确地挑出关键信息,很快就锁定了能量蒙昧时代的两段核心记载,这些数据还在他意识里凝结成了太阳刚形成时的立体画面。

这是日焓文明最原始的阶段,此时的它们尚未形成自主意识,仅能依靠宇宙环境中的能量随机维系存在,是文明萌发前最脆弱的“混沌期”。

望着图景中最初随能量流飘荡的焓能絮团,林轩忍不住喃喃自语:“这哪儿叫活着啊,分明是在恒星的能量乱流里‘赌命’呢!就光是维持住自己的形态,都得看运气。”

此时,一段文字记录如闪耀的星芒浮现:“地球历未知,日焓文明诞生于太阳形成初期的‘能量涌泉层’,最初为无意识的‘焓能絮团’,靠被动吸收能量维持形态,生存依赖概率。”

紧接着,画面就切换到了“始焓”觉醒的场景:有一团焓能絮团,比别的同类大上三倍,它身上的能量频率突然变了,还主动去吸附伽马射线,光芒一下子变得特别亮。

“始焓”的觉醒是日焓文明的“第一缕光”,它标志着族群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求生”,更开启了知识传承的可能,是文明从“混沌”走向“有序”的关键转折点。

林轩的目光被这一幕牢牢吸引,眼中满是惊叹:“从之前‘等着死’到现在主动去抓能量,这跨度也太大了吧!”

又一段文字浮现:“地球历未知 - 公元前10万年:日焓通过‘始焓’的觉醒学会主动捕捉能量,将‘能量晶屑’记载升级为‘量子记忆链’,族群规模增长至数千团,形成以太阳核心外侧50万公里为核心的活动疆域。”

林轩抬手触碰图景中闪烁的量子记忆链,声音里满是敬佩:“就靠着始焓这一觉醒,不光自己活下来了,还帮整个族群开了窍,把经验变成记忆链往下传,连活动的地界儿都划好了。这简直是在混沌里头硬生生‘凿’出文明的底子啊,太牛了!”

此刻的日焓已具备文明的核心要素:自主生存能力、知识传承载体与稳定活动范围,从“零散的能量体”正式凝聚成“有组织的文明群体”。

他的赞叹声在意识世界中久久回荡,表达着对这古老文明顽强生命力与伟大跨越的深深敬意 。

11.2 修炼困局:五维阶突破的初期阻碍

地球历2905年底,修炼舱的银蓝色光芒裹着林轩的幻形体,他还在摸索四级念力第五阶“五维阶”入门阶段的那些门道。

之前闯过初弦、双谐、三相、四域这四个阶段时,他要么借着危机突然领悟突破,要么靠巧妙的想法解决难题,每一步都走得稳当又顺利。

本来他以为五维阶只是之前修炼的自然延续,没料到刚一开始尝试,就碰到了以前从没遇到过的修炼难题。

当林轩照着莱拉夫人留下的修炼方法,集中精神把念力变成四缕银蓝色的丝绦,分别缠向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想拉着它们挣脱三维空间的束缚、往五维层面延伸时,麻烦的问题就像星尘爆炸似的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

最先出问题的是电磁力。

之前本来听话又好控制的力场,这会儿居然像被无形胶水粘在三维空间里似的。

念力丝绦都拽得发颤了,它却一点儿没动,仿佛在这片时空里扎了根。

强核力反倒成了最不安分的主儿,还没等念力把它完全牵住,就突然变得狂暴起来,银亮的力场波纹不受控制地往外炸开。

要不是林轩赶紧用念力把它圈住,恐怕早撞着修炼舱壁了。

最让人手忙脚乱的是弱核力,它的衰变速度突然变快,原本稳定的粒子流变得又碎又乱。

念力刚追上一波衰变的轨迹,下一波又散了,根本没机会精准控制。

有一次尝试总算看到点儿希望,四种力在念力的牵引下,终于透出淡淡的五维光晕,开始慢慢往更高维度延伸。

可偏偏在这关键时候,电磁力突然挣脱了念力的控制,猛地往三维空间缩回去。

这一下直接打乱了所有节奏,原本稳定的四域边界瞬间变得模糊又扭曲。

狂暴的强核力趁机撞向域界,“轰”的一声巨响在舱里炸开,银蓝色的能量冲击波狠狠撞在修炼舱的能量屏障上,屏障一下子就布满了细密的裂纹,光晕也剧烈晃动起来。

林轩心里一紧,下意识催动初弦阶段练会的“流水念力”,让念力变成柔和的水波裹住域界,一点点稳住力场的波动,这才勉强没让屏障当场碎掉。

他飘在修炼舱里,看着指尖还在微微发抖的念力丝绦,连幻形体的额头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咋回事儿啊?”

林轩语气里满是疑惑,“前四阶不管是靠危机突然想通,还是用巧办法解决问题,好歹都能找到突破的方向,怎么到了五维阶,就连第一步牵引四力都这么难?”

他太清楚五维阶的关键了,必须打破三维空间的限制,让念力和四力在五维层面织成稳定的关联网。

可现在别说织网了,就连把四力引出三维空间,都像在搬一座挪不动的大山。

这还是他第一次对修炼生出一种没辙的感觉。

11.3 线索浮现:冻结者与装置解析的关联

同年春,林轩前往精神冻结者的休息舱做例行检查。

透明舱壁下,冻结者们维持着被冻结时的姿态,身体裹着一层极薄的冰晶,连发丝都纹丝不动。

唯有编号“E-73”的冻结者,与旁人不同。

林轩照例用微弱的念力轻轻触碰E-73的意识边缘,指尖的银蓝光丝刚触碰到那层“意识冰壳”,原本静止的E-73突然有了反应。

他蜷曲的手指微微颤动了一下,指节处的冰晶裂开细如发丝的纹路,眼睫也极轻地眨了半下,像是从深度沉睡中要醒未醒。

紧接着,一道细碎的量子信号突然顺着念力丝回传,林轩的意识流瞬间捕捉到一串闪烁的能量参数。

是一组带着规律波动的数值,参数末尾还附着一行极简的标注:“强核力-电磁力对冲补偿值”。

“嗯?这是……”林轩猛地收回念力,俯身盯着E-73的手指,眉头微微皱起,“之前碰过这么多次,从没见哪个冻结者有反应,怎么偏偏E-73能传回这种参数?这波动规律……倒像是用来平衡力场冲突的?”

他抬手调出之前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时的力场数据,将这组参数代入模拟系统,屏幕上原本杂乱对冲的强核力、电磁力曲线,竟瞬间变得平缓,紊乱概率直接下降了63%。

更让他惊讶的是,参数里还藏着一行隐性数据:暗物质晶体的力场适配阈值,恰好能对应“强力解绑雾”装置外壳的能量特征。

林轩指尖敲了敲控制台,低声自语:“E-73到底是什么身份?他怎么会有平衡四力紊乱的参数?还能精准匹配装置的暗物质晶体特性?难道他早年研究过类似的力场技术?”

此时的林轩尚未察觉,E-73在进入华夏文明之前,曾是伊瑟拉能量研究中心的一级研究员,毕生钻研“多力场协同稳定”项目。

他早年为解决强核力与电磁力对冲难题,研发出一套“力场波动缓冲算法”,还记录下暗物质晶体这类高能量载体的力场适配阈值。

后来他的意识陷入冻结后,这些科研成果也封存进深层记忆。

而林轩的念力触碰,恰好像能量密钥般,激活了他记忆里的“力场稳定模块”,才让这组能中和四力紊乱的“波动补偿参数”得以传回。

这不仅让冻结者从“单纯被看护的对象”变成了携带关键技术的“数据容器”,更给后续林轩解析装置时,避开力场失控、稳定四力关联,提前递上了一份精准的“安全解决方案”。

11.4 突破转机:装置特性与修炼方向的顿悟

地球历2906年夏,华夏舰队正朝着目的地稳步驶去。

周遭的宇宙里,星云流转、星光闪烁,景致本应壮阔非凡,可林轩却完全没有欣赏的心思。

此刻他的量子态意识流,正缓缓顺着日焓文明的时间线往下探寻。

那些记录着这个文明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数据,像银河里的碎钻石一样在他意识里闪着光,而其中关于“一级宇宙文明即行星文明”阶段的三段记录,一下子就像磁铁吸铁似的,牢牢抓住了他的注意力。

在林轩意识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中,太阳周围不再是零零散散飘着的焓能絮团,而是有无数淡金色的能量体沿着固定路线移动。

这些能量体有时候会跟着太阳自转加快速度,有时候又会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聚在一起潜伏着,就连它们的能量波动,都能让人清楚看到“有秩序”的样子,再也没有早期文明那种混乱又迷茫的状态了。

“这规矩劲儿……不像是下意识的反应啊。”林轩的意识流轻轻触碰图景中的焓能絮团,指尖传来的量子共振频率格外稳定。

这时,日焓文明大事记的第一段关键记载在意识中清晰展开:地球历公元前10万年 - 公元前8万年,日焓族群将零散的生存经验体系化,通过量子共振在族群内完整传递信息,同时掌握“按恒星自转调整行动”的适配策略。这意味着,日焓彻底告别了“个体摸索、经验随个体消散”的原始阶段,真正迈入了“文明知识传承”的门槛。

他盯着画面里两个焓能絮团碰到一起、银蓝色量子波纹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场景,这正是传递经验的瞬间。

就连“怎么躲开太阳黑子爆发的区域”“什么时候收集辐射能量效率最高”这类细节,都通过共振完整地复制了过去。

林轩忍不住在意识里轻声感慨:“以前都是靠本能躲灾、凭运气找能量,现在倒好,不光把一辈辈试错的经验‘捋顺了弄成系统’,还用量子共振搞出了‘文明共享库’……这哪儿叫简单的进化啊?分明是把‘零散的求生法子’,一针一线缝成了能传下去的‘文明生存手册’嘛!”

他的意识流跟着图景中的焓能絮团移动,看着它们在太阳自转加速时主动靠近能量富集区,自转减缓时退回安全轨道,忽然又补充道:“连‘跟着恒星自转调整行动’这种细节都摸得透透的,不跟环境硬刚,反而顺着规律找活路……这股‘找规律、顺环境’的劲儿,比很多早期文明强太多了。”

他这话刚说完,意识里的画面突然就变了。在空旷的虚空中,几团焓能絮团正用细碎的能量光点画着轨迹:先画了个大概的圆形,接着在圆圈边上标上淡金色的参数,又在轨迹外面加了几道虚线,代表“能量衰减”。

林轩往近了一看,那些参数居然和太阳辐射在不同轨道上的衰减率完全对得上,而那个圆形轨迹,分明就是一颗行星绕着太阳转的大致轨道。

“这是……在画行星轨道?还标注了能量衰减参数?”他的意识流停在参数旁,忍不住思索起来,“难道他们不满足于‘跟着太阳转’,还想摸清周边行星的规律?是想借行星引力捕捉能量,还是怕行星遮挡影响生存?”

他看着焓能絮团反复调整轨迹线条,连参数标注都改了三次,忽然明白:日焓不仅在传承经验,还在主动“探索规律”。

从适应恒星,到研究行星,这文明的眼界,已经在慢慢打开了。

随着画面里行星轨道的草图越来越清楚,日焓文明大事记里第二段关键记录,也在林轩的意识里慢慢展开了:地球历公元前8万年 - 公元前5万年,日焓族群通过实践掌握“焓能传递随距离增加而减弱”的规律,同时发现“多股能量场叠加可扩大感知范围”的现象。他们以此为基础,绘制太阳周边行星轨道草图,发明原始“能量导航方法”,活动范围成功拓展至太阳外侧100万公里。

这标志着日焓文明首次将对能量的抽象认知转化为实际“空间探索能力”,文明活动区域较此前翻倍,正式迈入“能量规律应用与疆域突破”的新阶段。

期间,其还精准记录关键数据:从太阳表面向外,每延伸10万公里,焓能传递效率降低12%;三股焓能场叠加时,感知范围可扩大8万公里。

这可是日焓文明第一次把对能量的抽象认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空间探索能力”,文明能活动的区域,比之前蒙昧的时候直接翻了一倍。

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轻轻盖在那道延伸到太阳外侧100万公里的轨迹线上,指尖能清楚感觉到轨迹旁标注的能量衰减数值:从太阳表面往外,每延伸10万公里,焓能传递的效率就会降低12%;而当三股焓能场叠在一起时,感知范围能往外扩大8万公里。

“这哪能叫简单的‘摸索’啊?”林轩盯着意识里焓能絮团标注的能量参数,声音里满是惊叹,“这分明就是在搞‘能量物理学研究’嘛!”

他顿了顿,目光飘向图景中飘远的几团焓能絮团,忍不住顺着思路往下琢磨:“说不定啊,最早就是某团焓能飘得太远,忽然觉出同族传过来的能量越来越弱,才慢慢摸出衰减的门道;也有可能是好几团焓能凑一块儿的时候,意外发现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才琢磨出能量场叠加的法子……”

他盯着画面里焓能絮团用能量导航术探索新区域的场景:一团焓能先放出微弱的探测能量,根据能量反馈调整方向,再顺着行星轨道草图标注的“低衰减区域”往前走。碰到能量薄弱的地方,就和远处的同伴形成能量场叠加,保证自己不会迷路。

“从知道‘能量会随距离变弱’,到想到‘用能量场叠加补不足’,再到画出轨道图当‘地图’……这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林轩的语气里满是佩服,“之前活动范围只有50万公里,现在一下拓展到100万公里,不是靠运气飘得远,而是靠‘导航术’稳稳地把文明的‘脚步’往外推。这才是真正的‘突破疆域’,比只靠本能迁徙强太多了!”

他突然想到自己修炼念力时操控力场的事儿,忍不住小声嘀咕:“日焓能把‘能量衰减’这种规律变成导航工具,我修炼五维阶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多找找四力在不同维度的‘规律’?总想着硬拉硬拽,说不定反而没注意到力场本身的特点……”

林轩又把意识聚回画面上,盯着那些在新地界儿探索的焓能絮团,琢磨着:“嘿,这玩意儿身上不就是那股‘顺着规律来、借着力气干活’的劲儿嘛!搞不好啊,这就能帮我解开修炼的难题呢!”

意识里的画面又变了,林轩一眼就瞅见一群焓能絮团围着个能量构造成的舱体忙前忙后。

那舱是半米高的圆柱子,表面绕着淡金色的能量纹路,舱里头闪着稳稳的暖黄色光,一点没往外乱漏能量。

它看着就像个小“能量灯塔”,安安静静地在那儿,明摆着日焓文明又有了大突破。

就在这时,日焓文明大事记的第三段记载准时在意识中展开:地球历公元前5万年 - 公元前3万年,日焓族群在持续研究“高能粒子运动轨迹”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粒子速度与能量强度的深层相对关联;基于这一发现,他们进一步梳理太阳核心的能量流动规律,建立起完整的“太阳能量循环模型”;最终,以模型为理论支撑,成功制造出原始的“能量储备舱”。这一成果标志着日焓文明正式迈入一级行星文明,彻底从“被动依赖自然能量”的阶段,跃迁至“主动掌控、储备能量”的新阶段,完全达到了宇宙文明分级中“一级文明”的核心评判标准。

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瞬间泛起激动的银蓝色波纹,他忍不住凑近图景中的能量储备舱,意识触角轻轻触碰舱体表面的能量纹路,能清晰感知到舱内能量被“有序收纳”的稳定频率。

“太了不起了!”他的声音里满是惊叹,“研究高能粒子不只是看轨迹,还能挖透‘速度和能量的关联’,甚至顺着这规律画出太阳能量循环的全貌……这哪是简单的‘发现’,简直是把太阳的‘能量密码’给破译了!”

他盯着焓能絮团把多余能量往储备舱里灌的画面,有的絮团从太阳辐射里攒能量,有的则小心拿捏着舱里的能量密度,生怕过载了。

“早先不管是跟着恒星自转行事,还是用导航术探地盘,说到底都还在‘借’老天爷的能量;现在造出储备舱,才是真学会‘管’能量了!”林轩跟突然想明白似的嘀咕,“这就跟给文明装了‘长效充电宝’似的,再也不用怕太阳活动弱下来的时候断能量,也不用为了抢点辐射能量争得你死我活……从前蒙昧时候‘看天吃饭’的赌命日子,到现在能主动攥住能量、稳稳当当地跨进一级文明,日焓这每一步都踩在‘规律’上,既没急着瞎冲,也没漏掉关键的突破,这份对能量的敏感度还有沉下心钻研的劲儿,太值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说着,他忽然想起自己那五维修炼的事儿:“我之前总想着硬拽着四力突破维度,这不就跟还没学会‘存能量’的日焓一个样儿?就知道‘用’念力瞎冲,压根没摸透四力在不同维度的‘运动规律’,更没找着能跟它们适配的‘调控法子’……日焓是先懂能量、再管能量,我说不定也该先摸清楚力场的性子,再琢磨突破的事儿?”

意识流跟着这想法轻轻晃了晃,他瞅着意识图景里稳稳转着的能量储备舱,忽然觉得困扰自己老长时间的修炼难题,好像透出点儿亮儿了。

11.5在反复试错中积累解析科技与修炼念力的关键要点

地球历2906年夏,华夏号科研舱的冷白色灯光洒在银灰色碟形装置上,金属表面泛着冷冽的光泽。

这具从星尘带回收的四级高等文明造物,中央嵌着一颗拳头大的暗物质晶体,晶体周围偶尔闪过一丝银白微光。

正是它,曾释放出那让舰队陷入恐慌的“强力解绑雾”。

林轩悬浮在装置前,指尖银蓝色念力丝如细绸般缠绕着碟形外壳,试图捕捉装置内部的能量流动。

他回想起日焓文明心得中“能量场叠加效应”的记载,再对比解绑雾拆解物质却不摧毁的特性,瞳孔微微收缩,首次在心中锚定核心猜想:“这雾啊,绝对不是靠硬劲儿就能破的。看那石头碎了还能拼回去,金属都流开了却没化,这明摆着是物质的‘聚合规矩’被改了啊。难道是强核力出岔子了?它本来就该只在原子核里当‘粘胶’,要是跑到宏观层面来,那不就把电磁力管的分子结合给搅乱了吗?”

为了验证猜想,他将念力丝探向装置的能量接口,尝试模拟记忆中解绑雾的力场波动。

可刚一发力,指尖突然传来一阵紊乱的能量冲击。

原本温顺的电磁力像疯长的藤蔓,瞬间缠满念力丝;弱核力的衰变速度陡然加快,念力刚触碰到粒子轨迹,粒子就已溃散;连最稳定的引力,都在指尖形成微小的时空漩涡,搅得四力乱作一团。

“嘶……怎么会这样?”林轩猛地收回念力,看着掌心残留的银蓝光点逐渐消散,幻形体眉头拧成一团,“我明明就想模拟下强核力的波动,怎么另外三力全跟着乱了套?难道它们之间还有我没搞明白的联系不成?”

他绕着装置踱步,指尖无意识地敲击舱壁,“之前修炼三相阶时,也只做到三力的静态平衡,从来没想过四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高等文明能精准控制强核力越界,肯定是摸清了它们协同运作的规律,而我还停留在‘各管各’的阶段……”

他走到监测屏前,调出刚才模拟时的力场数据,屏幕上四条代表四力的曲线杂乱无章,没有丝毫同步性。

林轩盯着数据沉默良久,忽然自嘲地笑了笑:“原来我连门都没摸到。现在别说解析装置,连模拟它的力场都做不到。”

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抬手在日志上写下一行字:“猜想:强力解绑雾通过干扰强核力作用范围,打破四力平衡,实现物质解离。当前进展:记录装置基础能量波动频率(1.72x1023hz),确认四力存在深层关联,但无法模拟力场。下一步,咱要从日焓文明的能量协同经验入手,探索四力关联规律。”

此时林轩的研究仅处于“猜想验证”阶段,未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但“强核力越界”的猜想为后续解析指明了方向,记录的能量波动频率则成为破解装置的第一组关键数据,标志着他正式迈入对四力大一统高阶理论的初探。

地球历2907年初,修炼舱的银蓝光一下炸开,失控的能量波纹撞得合金舱壁嗡嗡响,声音闷沉沉的。

林轩的幻形体被强核力和弱核力对冲的冲击波狠狠甩到舱壁上,他扶着墙勉强站起来时,右臂的银蓝光纹已经碎了,还发暗,几缕飘走的光点就跟量子意识流的“血印子”似的,这是力场灼伤留下的痕迹。

“又栽了……”他低头盯着受伤的右臂,手指头碰了碰光纹,幻形体细微的模拟痛觉顺着意识流往四下窜。

修炼舱里这会儿就剩仪器嗡嗡低响,远处休息舱里,被强力解绑雾冻住精神的同伴们一点儿声儿都没有,就连平时总爱惹事儿的洛克斯,都静得跟尊雕塑似的。

林轩围着修炼舱来回走,嘴里嘀咕的话在空落落的舱里听得特别清楚:“明明照着莱拉夫人的法子调了念力节奏,怎么强核力一碰到五维壁垒,就跟弱核力闹掰了?难道是四力进五维的‘适配频率’不对劲儿?”

就在他眼神逐渐迷茫,“难道我真的无法突破这五维阶?”的念头冒出来时,舱门处传来轻微的机械声响,Rob1号推着维修机器人走了进来。

它的光学传感器扫过林轩的右臂,电子音带着程式化的关切:“指挥官,检测到您的右臂受损程度达17%,是否需要启动医疗修复程序?”

“不忙,Rob1……”林轩摇摇头,目光重新落回修炼舱中央,“帮我调出前五次的修炼数据,对比一下四力在接触五维壁垒时的波动差异。”

Rob1号的光学传感器闪烁了两下,机械臂的动作顿了顿,冰冷的电子音平稳响起:“收到指令,正在调取您前五次修炼数据,将优先提取四力接触五维壁垒时的波动参数,预计3秒内完成对比。”

就在Rob1号的机械臂刚搭在数据终端上时,科研舱方向突然传来一声极轻的“嘶啦”声。

存放“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密封舱,因之前修炼舱能量冲击波震裂了微米级缝隙,一缕淡银色的残雾顺着通风管道飘进修炼舱,像游丝般钻进未完全修复的力场屏障里。

“咦?”林轩突然感觉自己的念力有点不对劲,指尖传来一阵淡淡的凉麻感。

原本特别狂暴、乱晃的强核力,竟然肉眼都能看到变弱了,就像被一层看不见的薄膜裹住,暂时没法捣乱了。

紧接着,更神奇的事儿发生了:没了强核力的干扰,电磁力、弱核力和引力这三种力,居然自己形成了一段短暂的平衡状态,还在五维壁垒前面撑开了一个像蝉翅膀那么薄的“空窗口”。

从窗口里能隐约看到这四种力的立体分布样子,引力像银灰色的蜘蛛网,固定着维度的关键节点;电磁力是浅蓝色的细线,在网里穿来穿去;弱核力变成金色的光点,点在重要的地方;而被裹住的强核力,则在窗口边缘绕成一圈光晕。

这四种力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特别对称、特别规整的图案。

“这是……四力的五维真相对称图!”林轩的心脏猛地跳得飞快,下意识想把图谱刻进意识流,可残雾的能量撑不过一瞬。

0.13秒后,强核力突然恢复波动,真空窗口“啪”地合上,图谱像被风吹散的沙画,只留下强核力与引力的对称角度这道残影。

林轩僵在原地,指尖还残留着图谱的微弱触感,脑中突然炸开一个念头:“之前拆那解析装置的时候,我一直琢磨‘这雾肯定是用来搅乱力场的’,今儿才算闹明白,它压根儿就是个‘高维切片儿机’!能特精准地把某一种力给切下去,让四力真正的排布露出来。再说我修炼五维阶,不就是得把这些切完片儿的力,照着那对称的图谱,重新拼成一套稳当的关联网嘛!”

这个想法像道闪电,瞬间把“装置解析”和“修炼突破”拧成一股主线,之前装置研究停留在“强核力越界”的猜想,修炼困在“缺坐标系”的死胡同,此刻竟靠一缕残雾找到了交汇点。

Rob1号的电子音适时响起:“指挥官,检测到微量‘强力解绑雾’残留能量,已启动空气净化程序。修炼数据调取完成,是否立即对比四力波动差异?”

“改对比方向!”林轩猛地回神,眼中闪着亮,“重点测残雾出现时,强核力屏蔽前后的四力坐标偏移,这是我们破局的关键!”

不甘心的林轩决定孤注一掷,他将四缕银蓝色念力丝拧成同步频率,集中全部意识推着它们往五维薄膜撞去。

可刚接触壁垒的瞬间,四力突然像被无形锁链捆住般互相锁死。

强核力的收缩力拽着电磁力往中心坍缩,弱核力的衰变能量被引力强行吸附,四种力在念力的裹挟下拧成一团,瞬间坍缩成一个针尖大的零维黑点。

黑点周围的时空开始扭曲,修炼舱的合金壁发出“咯吱”的哀鸣,舱内的能量屏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黑点拉扯、变薄,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撕进量子真空里。

“不好!”林轩瞳孔骤缩,拼尽全力撤回念力,同时催动全身量子意识流撞向黑点。

伴随着一声闷响,黑点炸开成细碎的能量粒子,时空扭曲才缓缓平复,但修炼舱的屏障已布满蛛网般的裂纹,他的幻形体也因力场反噬变得半透明,几缕意识流像断线的风筝般飘在半空。

林轩瘫坐在舱底,看着满目狼藉的修炼舱,后背渗出的冷汗在幻形体上凝成淡蓝色的雾珠:“这哪儿是冲突……是彻底锁死了!”

这次总崩溃让他脑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之前不管是分序引导还是同步推进,都只盯着“四力”本身,却忽略了维度层面的支撑。

就像用三维的尺子量五维的空间,少了关键的维度坐标系,四力再怎么调频率、顺节奏,都只是在无序碰撞。

“症结不在四力的频率,是少了一维的坐标系!”他猛地拍了下大腿,眼中的迷茫被兴奋取代,“没有高维坐标系锚定四力的位置,它们在五维空间里就是没根的浮萍,不锁死才怪!”

这个顿悟像一道光,瞬间为他指明了方向:或许该从“维度补偿”入手,找一套能锚定四力的高维算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轩在Rob1号的协助下反复试错。

他先将念力输出从“匀速推进”改成“脉冲式引导”,想借间歇性力场减少四力冲突,可强核力刚稳住,电磁力又卡在三维层面不肯前移;他又尝试“单独突破法”,先集中念力将引力送入五维,可等引入电磁力时,两者却因维度适配性不同,搅出了新的力场漩涡,差点让幻形体再次受损。

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每次试错前,他都会先调出残雾的能量数据,试着模拟“强核力屏蔽”的效果。

虽没再撑开真空窗口,却收集到不少四力“半屏蔽状态”下的坐标参数,为后续推导“高维对称补偿算法”攒下关键数据。

每次失败后,Rob1号都会精准记录数据,偶尔还会用电子音提醒:“指挥官,根据历史数据,当念力强度低于阈值30%时,四力冲突概率降低42%,是否尝试调整?”

林轩虽知道这可能是条路径,却也清楚:强度不够,根本推不开五维维度的壁垒,更别提验证“高维对称补偿”的猜想了。

有次深夜,林轩靠在舱壁上沉思,Rob1号的光学传感器忽明忽暗,像是在模仿人类的“情感陪伴”。

林轩看着它,忽然轻声说:“Rob1,你说我是不是有点儿太急了?但那点儿残雾让我琢磨透了,那装置跟修炼压根儿就是一码事儿!解析那雾是找‘切片’的法子,修炼就是练‘拼接’的本事。日焓文明研究能量,不也得先画个‘循环模型’嘛?我现在好歹也有‘对称图谱’的影子了,这玩意儿就是我的高维‘地图’啊!”

电子音停顿片刻,给出了最客观的回答:“根据日焓文明的发展数据,突破关键技术平均需要127次试错,您当前仅尝试32次,且已锁定‘维度坐标系’与‘强力解绑雾切片作用’的关联方向,成功概率较此前提升61%。”

这句话像颗定心丸,让林轩重新振作。他站起身,重新启动修炼程序:“好,那我们就再试一次,这次先从弱核力的维度偏移量入手,为‘高维对称补偿算法’收集第一组数据!”

此阶段林轩的五维修炼仍处于“孤独试错”阶段,未找到四力同步进入五维的核心方法,且因力场对冲、四力锁死导致量子意识流多次受损,修炼进度缓慢。

但“强力解绑雾”残雾的意外渗透,让他首次窥见四力的五维真相对称图,顿悟“雾=高维切片器,修炼=切片后的拼接术”,将此前孤立的装置解析与修炼突破首次拧成主线。

同时通过“四力同频崩溃”的极端场景,锁定“缺一维坐标系”的症结,为后续引入“高维对称补偿算法”埋下关键伏笔。

在Rob1号的协助下,还排除了3种无效路径,收集到四力半屏蔽状态下的坐标参数,属于“明确核心关联、积累关键数据”的重要转折阶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