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92章 访问艾瑟拉星系绿光氏族

2049年,殖民c探索空域,艾瑟拉星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颗恒星——它的光芒似乎被一层无形的滤网柔化了,显得温暖而不刺眼。原因很快揭晓:在距离恒星约1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轨道上,一个宏伟得令人窒息的巨型环状结构,如同神只的臂环,静静地悬浮着,环绕着它的恒星!

戴森环(绿光氏族称之为“天穹之环”):它并非传统想象中的、包裹恒星的固态球壳,而是由难以计数的、大小不一的六边形蜂巢状模块拼接而成。这些模块并非纯粹的金属,更像是某种生物矿化结晶与高强度合成材料的复合体,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半透明的翡翠绿与琥珀金交织的色泽。

模块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如同电路板又似植物叶脉的深色能量吸收\/传导纹路,此刻正贪婪地汲取着恒星辐射出的澎湃光热。无数巨大的、形态如同放大了亿万倍的蒲公英种子般的银色能量收集帆,从这些模块的节点处伸展出来,在恒星风中微微摇曳,将捕获的太阳能高效地转化为电能。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模块之间,悬浮着许多小型生态球体,里面似乎培育着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殊藻类或植物,为整个环结构提供着额外的生物质能和生命维持物质。

整个“天穹之环”并非完全静止,其巨大的结构在轨道上缓慢地自转着,模块之间的连接处闪烁着柔和的能量光芒,如同活物的脉搏。庞大的能量流通过环绕环体的、由高强度力场约束的等离子能量输送管道,如同金色的血管般,源源不断地汇聚、传输。而传输的终点,并非环本身,而是……

“看!能量指向!”徐勇指着屏幕惊呼。

只见那些粗壮的等离子能量管道,最终汇聚成数道无比耀眼的金色光柱,如同天罚之矛,垂直射向下方的艾瑟拉主星!光柱并非直接轰击地表,而是在穿透行星浓密的大气层时,被大气电离层巧妙地折射、分流,化作无数道细密的金色闪电链,均匀地洒向行星各处!最终,这些被行星磁场和大气驯服的能量,被行星表面星罗棋布的、如同巨大水晶蘑菇般的地面接收阵列捕获、储存、分配。整个能量传输过程,形成了一幅恒星-环-行星三位一体的、壮观而和谐的能量循环图景!

“我的天……他们用戴森环收集能量,然后通过大气折射和地面阵列接收……这避免了直接建造行星级能量接收站的巨大工程难度,也解决了远距离无线能量传输的损耗问题!太巧妙了!太……环保了!”徐勇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没有核聚变,没有反物质湮灭,他们走的是纯粹的恒星能之路!这需要多么精妙的大气操控和能量折射技术啊!”

王启明同样震撼,但他更关注军事意义:“这意味着他们的行星防御……很可能极度依赖这个‘天穹之环’和大气层。如果环被破坏,或者大气层被干扰……”

在引导舰的带领下,“信风-I”开始减速,穿过那壮丽的“天穹之环”投下的巨大阴影,向着艾瑟拉主星的大气层靠近。随着距离拉近,行星的细节愈发清晰。

艾瑟拉主星:

行星体积略小于地球,重力约为地球的0.83倍。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地表覆盖着连绵不绝、高耸入云的巨大结晶山脉。这些山脉并非普通的岩石,而是呈现出半透明的深绿、翠绿、墨绿等各种绿色调的、仿佛由巨大翡翠或绿宝石构成的奇观!

山脉在恒星光下折射出迷离的光晕,构成了行星地貌的主体骨架。山脉之间,流淌着蜿蜒的、反射着天空“天穹之环”金色光辉的液态甲烷湖泊与河流,在低温下呈现出奇异的深蓝色。

没有广阔的海洋,没有明显的植被覆盖(至少没有类似地球的森林草原)。智慧生命的活动痕迹,主要存在于那些巨大结晶山脉之中——无数开凿在山体上的巨大洞穴入口,如同蜂巢般密集;山脉表面搭建着层层叠叠的、由类似藤蔓和半透明结晶板构成的平台和桥梁网络;以及在山谷和平原地区,利用地面接收阵列散逸能量培育的、散发着荧光的大型液态营养池,里面生长着形态奇异的、进行高效光合作用的藻类和水生植物。

整个行星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冰冷的结晶山脉、流淌的甲烷河流、发光的营养池、以及无处不在的绿色基调,构成了一幅另类碳基生命主导的、静谧而宏大的生态画卷。空气成分扫描显示,氮气为主,含有较高比例的甲烷和氢气,氧气含量极低,完全不适合人类直接呼吸。

引导舰没有进入行星大气层,而是在近地轨道上调整姿态,向“信风-I”发送了一个精确的降落坐标,位于一片相对开阔的、被巨大结晶山脉环绕的谷地平原。平原中央,矗立着一个极其宏伟的建筑。

地面引导\/接收平台:

这与其说是一个平台,不如说是一座由无数巨大线圈堆砌而成的钢铁与结晶的巨型山峰!它的基座直径超过五公里,高度接近两千米。主体由数不清的、粗壮无比、闪烁着金属寒光的超导电磁线圈构成,这些线圈以复杂的几何结构层层嵌套、堆叠。线圈之间的空隙,则填充着与结晶山脉同源的、半透明的绿色高强度晶体材料,内部同样流淌着细微的能量光路。

平台顶端,并非平坦的着陆场,而是一个巨大的、由高纯度水晶构成的碗状聚焦\/发射器,其内表面光滑如镜,此刻正隐约流淌着尚未完全散去的能量余晖。

平台四周的地面上,分布着数十个相对小型的、但同样结构复杂的电磁加速轨道,如同巨龙的肋骨指向天空。这就是绿光氏族用以将他们的飞船“抛射”入太空的超级电磁弹弓!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充分彰显了这个文明在宏观电磁操控领域的登峰造极。

“信风-I”在引导舰发送的许可信号下,小心翼翼地调整姿态,依靠自身的反重力引擎和姿态调节喷口,缓缓降落在巨型平台旁边一片相对平坦、由坚固结晶板铺就的辅助着陆区。艇身下方伸出支架,稳稳落地。

舱门滑开,王启明少校和徐勇顾问身着轻便但具备基础维生和防护功能的考察服,走了出来。紧随其后的是四名携带轻型扫描设备和记录仪器的科学队员,以及两名作为护卫、手持非致命性脉冲武器的幽灵卫队士兵(更多是象征意义)。

一股混合着冰冷、微弱臭氧、以及某种难以形容的、类似雨后森林深处清新苔藓的气息扑面而来(维生系统过滤后)。重力比地球稍轻,行走略有漂浮感。眼前的景象,比在轨道上俯瞰更为震撼。

他们站在一个巨大的、闪烁着微光的绿色结晶平原上。远处,那高耸入云、折射着迷离光线的结晶山脉如同翡翠打造的巨人围墙,沉默地矗立着。近处,那座由无数冰冷线圈和绿色晶体构成的超级电磁平台,散发着无形的能量场,让空气都带着细微的静电麻感。

更近的地方,数个巨大的液态营养池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宝石,池中翻涌着散发着柔和绿光的粘稠液体,里面生长着形态如同巨大海葵或发光珊瑚的奇异植物,缓慢地蠕动着,进行着高效的光合作用。

很快,一群艾瑟拉星球的居民——绿光氏族(Verdant Lumens)——出现在平台边缘,向着人类使团缓缓走来。

绿光氏族:

他们的身高普遍在1.8米至2米之间,体态纤细而修长,仿佛由柔韧的藤蔓构成。最显着的特征是他们的皮肤——呈现出从深橄榄绿到鲜翠绿不等的色调,光滑细腻,在艾瑟拉恒星的照耀下,皮肤下似乎有细微的叶绿体在流动,隐隐散发着极其微弱的绿色荧光!

他们的头部呈柔和的卵圆形,没有明显的鼻子和耳朵,只有两个深邃的、如同黑曜石般的复眼结构,占据了面部较大比例。复眼下方是一个细长的、可以开合的呼吸\/进食孔。他们没有头发,头顶和背部生长着一些类似蕨类植物叶片的柔软绿色冠羽或叶状结构,这些结构似乎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并随着情绪轻微摆动。

他们的肢体结构与人类迥异:拥有四条手臂,两条较为粗壮的主手臂位于躯干两侧,末端是四根修长、灵活、指节分明的绿色手指;另外两条较为纤细的辅助手臂则从肩胛骨后方延伸出来,如同灵巧的副肢,末端的手指更细长,似乎用于精细操作。

下肢只有一条粗壮的主支撑腿,类似某些昆虫或植物的根茎,足部则是宽大的、带有吸盘状结构的三趾蹼足,稳稳地吸附在结晶地面上。一条灵活的、覆盖着细小鳞片的尾巴从脊椎末端延伸出来,帮助他们保持平衡。

他们的移动方式也颇为奇特:主要依靠那条粗壮的主腿进行弹跳或迈步,动作带着一种植物般的优雅韵律。当他们需要快速移动或攀爬时,四条手臂会同时着地,配合主腿和尾巴,展现出惊人的敏捷性。

为首的一位绿光氏族成员,体型更为高大(约2.2米),身上的绿色更为深邃,冠羽更为华丽繁复,上面还点缀着几颗细小的、散发着微光的结晶颗粒。

他(从体态和散发的气息判断)走到距离人类使团约十米处停下,四条手臂以一种复杂的、类似植物枝叶舒展的礼仪姿态交叉在胸前(主手臂在胸前交叉,两根纤细的副肢则向上伸展,掌心朝向人类)。

他没有开口,但一股清晰的、带着温和精神波动的意念,直接传递到了王启明和徐勇佩戴的翻译器接收装置中(翻译器通过捕捉对方生物电信号和微弱脑波进行工作):

“【欢迎(带着谨慎的审视)】远道而来的钢铁之族客人。吾乃绿光氏族,艾瑟拉守护者,长老议会首席,吾名为根须·凝光。遵循古老星穹之约,吾族允许汝等踏足艾瑟拉之土,给予陈述与交流之机会。望汝等之言行,如星辰轨迹般清晰,如结晶山脉般坚固可信。请随吾来。”

意念交流!这解释了他们在太空中的电磁信号为何能包含复杂的情绪和图像。他们的沟通方式更依赖强大的生物电和精神意念的直接投射,语言(电磁信号)更像是一种辅助编码。

王启明上前一步,依照地球的外交礼仪,右手抚胸,微微躬身:“尊敬的首席长老根须·凝光阁下,感谢贵方的信任与接待。我是地球人类文明特使,王启明少校。这位是首席科学顾问,徐勇博士。我们怀着和平与探索的真诚愿望而来,期望能消除误会,增进两个文明之间的了解。”

根须·凝光的复眼微微闪烁了一下,似乎对人类能“理解”他的意念感到一丝惊讶。他没有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转身,用他那独特的方式(主腿迈步,辅以手臂的轻微摆动)引领着人类使团,向着结晶山脉脚下、一个巨大的、开凿在山体上的拱形入口走去。入口处,复杂的藤蔓状荧光纹路如同活物般缓缓流淌,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进入山体内部,人类使团仿佛踏入了一个由绿色水晶构成的梦幻世界。通道宽敞而高大,四壁和穹顶都是由半透明的绿色结晶构成,内部镶嵌着发光的、如同光纤般的生物脉络,提供着稳定而柔和的照明。

空气流通良好,带着山体内部特有的清凉和微弱的水晶矿物气息。通道并非简单的隧道,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功能完备的地下城市网络。可以看到许多绿光氏族成员在其中“行走”或忙碌:

一些体型稍小的绿光氏族(可能是年轻个体或不同分工),正用他们灵巧的四条手臂,在山壁上进行雕刻或维护那些发光脉络。

在一些宽阔的洞厅内,巨大的、如同放大了的植物叶片般的装置上,流淌着液态的营养液,一些绿光氏族成员正将身体部分(通常是背部或四肢)浸入其中,他们的皮肤和冠羽上的叶绿体明显变得更加活跃,散发出更明亮的微光——显然在进行光合作用补充能量!他们闭着复眼,神情安详,如同在进行一种神圣的仪式。

在一些布满复杂水晶簇和缠绕着密集发光藤蔓的区域,许多绿光氏族围坐(或者说,用主腿和尾巴支撑着身体,呈一种类似“坐莲”的姿态),他们头顶的冠羽和纤细的副肢末端释放出微弱的生物电火花,彼此连接,仿佛在进行着群体意识交流或信息处理。

更深处,可以看到利用地热或接收自“天穹之环”能量的大型工坊:巨大的电磁熔炉(利用感应电流熔化矿物)、精密的晶体生长室、以及组装那些奇特生物飞船部件的巨大洞窟。他们的工具大多是电磁操控的,很少看到明火或化学燃料的痕迹。

整个地下城市安静、有序、高效,充满了与自然(或者说,与他们的结晶环境和能量体系)和谐共处的氛围。科技感与原始的生命力在这里完美融合。

最终,他们被引领到一个极其宏伟的中央洞窟——长老议会大厅。大厅呈半球形,穹顶高耸,由无数巨大的六边形绿色水晶拼接而成,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内部。大厅中央,是一个缓缓旋转的、由纯净能量构成的艾瑟拉星系全息星图,细节无比精妙。七位与根须·凝光类似、但冠羽形态和点缀的结晶略有不同的长老,已经围坐在星图周围。

“请坐,远方的客人。”根须·凝光的意念再次传来。几个由柔韧藤蔓和光滑结晶板构成的、符合人类坐姿的“椅子”,从地面无声地升起。

会谈正式开始。过程漫长而艰难,充满了试探、解释、展示与验证。

王启明详细阐述了地球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强调了与虫族(展示了部分非核心的战场影像)和星盟(展示了星盟议会大厅的恢弘景象,但隐去了具体矛盾)的复杂关系,以及此次开拓航行的和平探索性质。他再次为误击事件表达了歉意,并展示了人类对“黑塔帝国”一无所知的证据。

绿光氏族长老们则分享了他们的历史:他们是艾瑟拉星球的原生智慧种族,在极其古老的年代(数万甚至数十万年前),一艘来自深空的、被称为“播种者”(the Sowers)的巨大星舰(展示了更清晰的全息影像,风格古老神秘,与黑塔截然不同)坠毁在艾瑟拉。

从这艘星舰的残骸中,绿光氏族的祖先获得了最初的启迪——关于结晶科技、生物能量转化、以及最重要的,“天穹之环”的蓝图碎片。他们耗费了无数代人的心血,依靠自身独特的生理特性(光合作用补充能量,强大的生物电感应能力)和对电磁能的深刻理解,逐步修复并最终成功建造了环绕恒星的奇迹——“天穹之环”,摆脱了对行星内部有限资源的依赖,并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

而“黑塔帝国”,则是大约一千个艾瑟拉年(约地球800年)前出现的恐怖掠夺者,他们如同蝗虫般摧毁并奴役所遇到的文明,掠夺资源和技术。绿光氏族曾顽强抵抗,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依靠“天穹之环”提供的近乎无限的防御能量和复杂的行星磁场护盾(结合大气层),才勉强击退了黑塔帝国的一次大规模入侵,但也损失了外围殖民地和大量人口。人类舰队展现出的强大武力(尤其是瞬间摧毁一艘飞船的能力),让他们第一时间联想到了黑塔的恐怖。

“所以,你们没有曲速技术,却能建造戴森环……”徐勇忍不住问道,眼中充满了求知欲,“这能量……是如何平衡的?建造材料从何而来?”

一位负责科技的长老(意念传递代号为:晶脉·共鸣回应道:“【核心在于平衡与循环】。‘播种者’的遗泽启迪我们理解恒星的本质——它是秩序与能量的源泉。‘天穹之环’并非掠夺者,而是秩序的共鸣者。”

“我们利用艾瑟拉星系内丰富的小行星带资源(富含硅酸盐和特殊结晶矿物),在环上建立熔炼与制造工坊。能量,驱动一切。强大的电磁场操控,让我们能够捕获、约束、塑形物质。”晶脉·共鸣颇为骄傲的说到。

“我们自身的光合能力,降低了生命维持的能耗。环与星,如同根须与枝叶,能量在恒星、环、行星磁场、大气层、接收阵列、乃至吾族生命之间,形成完美的循环回路。曲速……撕裂空间,扰乱秩序,非吾族所求之道。”

他展示了环上模块化建造的过程:利用强大的电磁场从附近小行星捕获岩石,在太空熔炉中熔炼提纯,与特殊的生物矿化催化剂结合,生长成所需的结晶复合材料结构。整个过程高效、清洁,对能量的利用率极高。

会谈持续了数个小时。双方都拿出了相当的诚意。人类展示了部分非核心的科技影像(如基础量子通讯原理、生态穹顶城市),绿光氏族则允许徐勇等人有限度地扫描了部分非敏感区域(如古老的“播种者”星舰残骸外围区域,确认其材质和技术路线与黑塔帝国和人类都截然不同,极为古老)。最终,双方初步达成了几点共识:

一.和平共处与互不侵犯:地球人类承认绿光氏族对艾瑟拉星系的主权。绿光氏族确认地球舰队并非黑塔帝国势力,解除敌对状态。

二.有限交流与情报共享:建立基础通讯频道(基于绿光氏族的生物电磁感应和人类的量子通讯中转)。双方共享关于“黑塔帝国”活动迹象的情报(绿光氏族提供了他们最后一次观测到黑塔舰队的星图坐标和时间)。

三.技术观察(非交换):人类被允许在“天穹之环”特定非核心区域进行有限制的科学观察(记录能量传输效率、材料特性等宏观数据)。绿光氏族对人类展示的生态维生技术表示兴趣。

四.关于“播种者”的探讨:双方均对“播种者”的来历和去向表示高度关注,同意在未来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联合探索其主残骸区域(目前被绿光氏族视为圣地,严格封锁)。

当“信风-I”联络艇载着使团成员和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缓缓升离艾瑟拉主星那绿色的结晶大地,重新汇入等待的殖民c编队时,王启明和徐勇的心情都无比复杂。一次意外的遭遇,一个奇异的文明,一场险象环生的外交接触,最终化为了一个脆弱的和平协议和一个关于古老“播种者”的巨大谜团。

“将此次接触的全部信息,包括影像、数据、协议文本,最高优先级加密传回‘天山-4’和‘洪荒开天’基地!”王启明命令道,目光透过舷窗,最后看了一眼那壮丽的“天穹之环”和下方静谧的绿色星球,“标注:绿光氏族,非虫族关联,独特光合文明,掌握巨型戴森环技术,潜在盟友(需谨慎评估),关键线索:播种者遗泽、黑塔帝国威胁。建议:长期观察,维持最低限度和平接触。”

信息化作加密的量子通讯流,穿越浩瀚星海,飞向人类文明的核心。殖民c的开拓航程,因为这次遭遇,悄然增加了一个充满未知变量的新坐标。宇宙的深邃与文明的多样性,再次以震撼的方式,展现在人类面前。而“播种者”与“黑塔”的阴影,也如同新的阴云,悄然笼罩在星图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