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七十五章 虫族?!是!又不是!

2047年,“凤骨”星域,殖民b探索编队

“报告舰长,‘烛龙’深层扫描完成!目标恒星系 Gliese-486,主序橙矮星,质量 0.82 倍太阳标准值。宜居带内确认存在一颗类地行星,代号‘黄羊角-b’。轨道参数稳定,偏心率极低,公转周期约 142.7 个地球日……但是……” 传感器官林薇的声音在“精卫号”殖民舰宽敞却压抑的舰桥内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最后一个词如同卡在喉咙里。

舰长关哲端坐于舰长席,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钛铼合金扶手上敲击着,发出细微却清晰的嗒嗒声,仿佛在给这突如其来的寂静打拍子。他深邃的目光穿透前方巨大的主屏幕,凝视着那颗在恒星柔和橙光映照下、呈现出铁锈红与深棕褐色的星球。它像一颗饱经沧桑、浸透毒液的巨大卵石,悬浮在墨黑的虚空背景中。行星外围包裹着浓厚得近乎粘稠的大气层,云团翻滚涌动,浑浊不堪,如同覆盖着一层不断搅动的、充满杂质的油膜,将行星的细节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只透出一种沉重而不祥的质感。

“‘但是’什么,林薇?”关哲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黄羊角,但他微微前倾的身体和骤然聚焦的眼神,暴露了他内心的高度警觉。舰桥内,所有操作员都不自觉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齐刷刷投向传感器控制台。

“重力读数非常高!极端异常!”林薇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保持专业素养,“表面重力加速度……29.4 米每二次方秒!”她报出这个数字时,声音里的那丝颤抖终于压制不住地泄露出来。

“什么?!”

“29.4?!这不可能!”

“上帝……”

舰桥内瞬间陷入一片死寂,仿佛连空气都被那恐怖的数字冻结了。只有生命维持系统低沉的嗡鸣和仪器运行时细微的电子蜂鸣声顽固地证明着时间的流逝。三倍于地球标准重力!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足以瞬间压垮绝大多数地球原生生命的深渊地狱,是骨骼碎裂、内脏位移的可怖景象,更意味着任何航天活动都将付出天文数字般的代价。

关哲的眉头紧锁成一个深刻的“川”字。无需更多言语,他直接下达了最核心的命令:“计算!全参数推演!我要知道下去和上来的代价!”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通讯频道立刻切换到工程部,首席工程师王磊沉重的声音响起,伴随着模拟重力井的复杂模型在主屏幕一角同步展开:“‘烛龙’联合工程 AI 紧急推演结果如下,舰长。在‘黄羊角-b’地表发射与地球同等有效载荷进入近地轨道(LEo),所需推进剂质量……是地球标准发射的 58,000 倍以上。其大气总压强,根据气体成分和密度模型初步估算,约为地球海平面标准的 20 倍。大气底层密度极高,阻力呈指数级增长。一般科技下任何脱离该行星引力的尝试,都如同试图用火柴点燃湿透的巨木。”

沉重的吸气声和压抑的低语在舰桥各处响起。58,000 倍!这个庞大到令人绝望的数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叹息之墙,冰冷、坚硬、高耸入云,无情地矗立在所有人心头。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像是一个宇宙法则的冰冷宣判:任何诞生于这颗星球的本土生命,其科技树几乎必然被彻底锁死在行星表面。飞向星辰?那将需要耗费整个星球的资源,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奢望。这颗行星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坚不可摧的牢笼。

“大气成分分析呢?生命迹象?”关哲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锁定主屏幕上瀑布般刷新的光谱数据流和初步渲染的行星表面模拟图。

化学分析师赵明的声音快速而清晰地响起:“主成分:氮气(N?)占比 78.3%,二氧化碳(co?)占比 18.7%。检测到异常高浓度的硫化氢(h?S)、甲烷(ch?)以及多种复杂有机硫化物(如硫醇、硫醚)痕迹。氧气(o?)含量……低于检测阈值 0.01%。此外,存在大量悬浮硫酸液滴和气溶胶。综合判定:剧毒、窒息性、强腐蚀性环境,完全不适合人类及已知碳基生命直接生存。”

剧毒、高压、超重……这颗名为“黄羊角-b”的星球,简直就是生命的地狱熔炉,一个被造物主遗忘甚至诅咒的角落。然而,就在这份令人绝望的环境报告让舰桥气氛降至冰点时, “烛龙”探测器穿透那厚重粘稠云层传回的高分辨率画面,却展现出了足以颠覆所有人认知的、令人惊愕的生机!

主屏幕中央的画面骤然清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被超高重力扭曲的奇异世界。巨大如山脉的暗红色岩石不再拥有地球上山脉的圆润轮廓,而是呈现出异常陡峭、棱角分明的狰狞姿态,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来自地心的巨手狠狠挤压、撕裂过。地表看不到任何高大的树木植被,只有一些紧贴地面匍匐蔓延的、类似地衣和巨型苔藓的深紫色、墨绿色植被,它们的结构致密得如同经过鞣制的皮革,紧紧吸附在岩石表面。

蜿蜒流淌于岩石沟壑之间的,是粘稠得如同原油、反射着诡异金属光泽的液体河流——那绝非纯净水,而是混合了高浓度硫化物、溶解的金属盐类以及复杂有机质的“泥浆河”,散发着令人作呕的硫磺和腐烂气息。然而,更令人震惊的发现出现在一些被巨大岩壁环抱的、相对避风的“山谷”区域。探测器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量规律性的、显着高于环境背景的热源信号集群,以及……大量绝非自然形成的几何结构轮廓!这些轮廓在红外和地质雷达扫描下清晰地显现出来,勾勒出一片依附在近乎垂直岩壁上的复杂建筑群!

“放大 G-7 区域热源群!最高解析度!”关哲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身体几乎要离开座椅。

画面急剧拉近、锐化。在高达 20 倍地球标准大气压的浑浊气体中,一片依附在陡峭岩壁上的“建筑群”逐渐显露出其令人不安的细节。那并非人类所能理解的任何建筑风格,更像是由某种深褐色、近乎黑色的生物材料——类似高度矿化、结晶化的几丁质——与就地开采的、沉重无比的玄武岩块混合构筑而成的巨型蜂巢状复合体。

结构整体低矮、敦实无比,每一处线条都呈现出完美的流线型和抗压拱形,显然是亿万年来适应恐怖重压的残酷筛选结果。建筑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形状规整的孔洞,如同无数只沉默的眼睛。一些孔洞中,正有微小的、散发着微弱生物荧光的物体在极其缓慢地移动,如同黑暗中的磷火。

“‘烛龙’高光谱扫描及微观粒子捕捉完成!”一个带着激动和难以置信颤抖的女声通过加密高优先级频道直接接入舰桥主通讯,是首席生物学家叶璇博士,“舰长,各位!检测到目标区域存在……虫族特有的几丁质分子残留信号!高度匹配!以及……它们新陈代谢排放的复合硫化物生物标记物!光谱特征吻合度超过 95%!”

“虫族?!”关哲的瞳孔骤然收缩成针尖大小,舰桥内瞬间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倒吸冷气的声音!殖民 b 编队此行的核心任务是寻找人类的新家园,是逃离战火、延续文明的火种,而非一头撞进虫族那吞噬一切的恐怖巢穴!绝望行星上的虫族巢穴?这个组合带来的寒意瞬间冻结了所有人的血液。

“确认无误,舰长!”叶璇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科研工作者在巨大冲击下强行保持的、近乎冷酷的冷静,“信号特征与星盟中央数据库记载的、以及我们在之前一些与虫族的战役中遭遇并采集的虫族基础生物分子特征高度同源。分子结构、特征官能团、同位素比例……关键指标均指向虫族起源。但是……”她刻意加重了语气,“存在显着且无法忽视的差异!”

“差异?具体!”关哲追问,右手已经下意识地抬起,悬停在全舰三级战备的红色指令按钮上方几厘米处。舰桥内的气氛紧绷到了极限,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

“是的,舰长。第一,信号强度异常微弱,生命活性波动频率远低于任何已知的虫族作战单位(如撕裂者、酸液虫、工蜂),甚至低于它们的休眠孢子囊。其生物能级读数,更像是……一种蛰伏的、低能耗的生存状态。

第二,最关键的一点……”叶璇的语速加快,带着一种发现未知大陆般的兴奋与紧张,“‘烛龙’的量子场扫描阵列以最高灵敏度运行了三个完整周期,未能捕捉到任何形式的、具备跨星系传播能力的生物能场波动!没有精神共鸣涟漪,没有量子纠缠信号!它们……似乎完全‘沉默’了!与主群网络的连接……断裂了?或者从未建立过?”

她顿了一下,继续道,“第三,舰长,请您仔细观察那些‘建筑’!它们的结构复杂性和空间布局,与已知虫族那种基于纯粹生物本能、粗暴堆叠扩张的巢穴形态,或者狰狞扭曲的生物战舰风格截然不同!这些结构更复杂,更……‘精巧’,甚至带有某种……‘规划’和功能分区的痕迹?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对虫族‘绝对蜂巢意识主导一切个体行为’的认知模型!”

叶璇的发现和分析如同投入冰水中的炽热金属,瞬间激起了剧烈的反应,但也冲淡了些许纯粹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困惑和强烈的好奇。一颗重力三倍于地球、大气压二十倍、充满剧毒硫化物的地狱行星上,存在着与宇宙蝗虫虫族同源、却表现出如此迥异特性的生命?它们似乎被永恒地锁死在了这行星表面的高压锅里?它们是谁?它们如何生存?它们与那毁灭性的主族群到底是什么关系?

关哲的手指在那决定全舰命运的红色按钮上悬停了漫长的数秒,指尖微微发白。最终,他缓缓移开手指,按下了另一个通讯键,直接连通叶璇所在的“烛龙”分析中心:“叶博士,我需要你基于现有全部数据的专业判断。目标生物族群,对我们殖民b编队构成即时、实质性威胁的可能性,评估!现在!”

通讯频道那头陷入短暂的沉默,只能听到背景中仪器高速运转的细微嗡鸣。几秒钟后,叶璇清晰、冷静、条理分明的分析传来,回荡在寂静的舰桥:

“舰长,综合现有所有传感器数据、生物信号特征、行为模式及环境约束分析,判断如下:目标生物族群对‘精卫号’及殖民b编队构成即时威胁的可能性——极低!”

“理由一:行星环境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对我们而言几乎无法逾越的物理屏障。超重高压环境对我们所有已知型号的登陆单位(包括最强化的动力装甲)构成致命威胁,人员活动时间将被压缩至极短,且风险极高。同样反推,目标生物族群在其生理结构上必然高度特化以适应这种环境,它们脱离其原生环境生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具备任何可观测或理论支持的星际航行能力。它们被困在这里,如同我们难以进入。”

“理由二:其生物信号显示的生命活性强度和能级,远低于战场上的任何虫族单位。其行为模式(基于建筑形态和初步热源活动)显示出一种内敛的、高度适应性的、资源集约型的生存策略,而非虫族标志性的狂暴扩张和毁灭性掠夺。最关键的,‘沉默’特性——缺乏跨星系生物能场及量子纠缠信号,意味着它们与主群虫族的蜂巢意识网络极可能已彻底断开联系数十亿年,甚至可能……在远古时期就作为一支失落的分支,在此地独立进化至今!”

“理由三:基于以上,结合其相对‘精巧’的建筑结构所暗示的、可能超越纯粹本能的协作能力,我强烈建议,在做好最高等级防护的前提下,派遣科学探测组进行抵近观察和采样!舰长,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奇观!这可能是我们了解虫族起源奥秘、探索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进化极限、乃至挖掘其潜在生理弱点的……无价之窗!其战略价值,难以估量!”

关哲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缓缓扫过舰桥内每一张脸——紧张、恐惧、困惑,但更多的是被叶璇的分析点燃的、属于人类最本源的求知欲。巨大的风险背后,是可能颠覆人类与虫族战争格局的战略机遇。他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舰桥臭氧味和合金冰冷气息的空气,此刻仿佛带着千钧重量。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主屏幕上那片神秘、厚重、死寂却又暗藏生机的铁锈色星球,以及那片依附在绝壁上的沉默蜂巢。

“命令!”关哲的声音如同洪钟,打破了舰桥的沉寂,也定下了行动的基调:“殖民b编队,进入‘黄羊角-b’行星同步轨道,保持最高级别警戒!全舰武器系统待命,但未经我直接命令,严禁任何主动攻击行为!”

“科学部,叶璇博士!立即组建‘黄羊角’科学探测组。你任组长,全权负责科研行动!”

“工程部,王磊!立刻启用‘夸父-III’重型行星登陆舱!进行最高等级环境适应性紧急改装:主结构支撑梁强化至理论极限,加装三倍重力补偿系统,升级维生循环系统冗余度,配备超高压环境专用防护外壳及剧毒气体多重过滤单元。搭载两台‘刑天-探索者’型重型工程机甲,同样进行环境适应性强化!”

“探测组任务:着陆于G-7区域边缘安全地带,建立临时前哨站‘观察点零号’。行动核心原则:非接触式观察!使用远程操控无人机及地面机器人进行抵近侦察、环境采样及生物信号捕捉。严禁任何主动接触、挑衅或干扰本土生物的行为!行动代号:‘解谜’!”

“所有人员记住,”关哲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面色凝重的叶璇,“我们的目标是眼睛、耳朵和大脑!不是枪炮!保持绝对的谨慎、克制和专业!记录下你们看到、听到、分析到的一切!行动!”

经过工程部争分夺秒、近乎极限的改装,厚重的“夸父-III”登陆舱,如同一个包裹在多层复合装甲、缓冲凝胶和强化支撑结构中的金属巨卵,在三台“星尘”引擎狂暴的逆向喷射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艰难地对抗着“黄羊角-b”行星那如同实质巨掌般的恐怖重力,缓缓降落在距离那片诡异“建筑群”约五公里的一处相对平坦的玄武岩台地上。下降过程异常缓慢,引擎喷射口喷出的等离子流在超高密度大气中剧烈燃烧、膨胀,形成巨大的橘红色火球,将下方翻滚的硫磺云映照得如同炼狱。

舱体接触地面的瞬间,即使有最先进的磁流体和物理复合缓冲系统,依旧发出了令人牙酸的、仿佛金属骨架濒临断裂的巨大呻吟!整个舱室如同被无形的巨锤狠狠砸中,剧烈地震颤、摇晃,内部灯光疯狂闪烁,固定物品发出碰撞的声响。沉重的惯性将每个人都死死压在缓冲座椅上,三倍重力带来的压迫感瞬间倍增,胸腔被挤压得难以呼吸。

“呼……成功着陆!缓冲系统……有效!重力补偿系统运转正常,但……上帝啊,感觉像是背着三座山在移动!”驾驶员陈刚的声音在内部通讯中响起,带着沉重的喘息和努力压抑的痛苦。仅仅是在座位上活动一下手指,都感到肌肉在哀鸣。

叶璇解开复杂的多点固定带,小心翼翼地尝试从座椅上站起。这个在地球上轻而易举的动作,在舱内模拟地球重力的环境下(这已是极限),都让她感到全身肌肉纤维被拉伸、骨骼关节承受着额外的压力,微微发酸。她走到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的多层观察窗前,望向窗外。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令人窒息的世界。

天空是永恒的、令人压抑的深褐色,浓厚的硫磺云层低垂得仿佛触手可及,翻滚涌动,透出一种不祥的污浊感。恒星的光芒穿透这厚重粘稠的“毯子”,只剩下一种病态的、弥漫的橙黄色调,缺乏明确的阴影,让视野中的一切都显得模糊、缺乏层次,如同隔着一层沾满油污的毛玻璃。

空气在二十倍大气压下呈现出一种近乎液态的粘稠质感,窗外一片死寂,听不到风声,只有登陆舱维生系统低沉的嗡鸣和自己胸腔内沉重如鼓的心跳声在头盔内回荡。远处,那片依附在庞大岩壁上的深褐色“蜂巢城市”,在昏暗浑浊的光线下如同史前巨兽沉睡的巢穴,沉默、巨大、神秘,散发着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启动‘烛龙’地面节点,扫描半径十公里,建立地形和生物活动热图。释放‘游隼’侦察无人机集群,模式:静默悬浮观测,光学迷彩待机。‘穿山甲’地面采样机器人准备就绪。”叶璇的声音在探测组专用加密通讯频道内响起,清晰而稳定,强行压下初次踏入异星地狱的生理和心理不适。她迅速套上特制的轻便勘探服,其内部集成有微型重力补偿装置和额外的肌肉支撑结构,能略微缓解行动负担。走向尾部气密舱门时,她每一步都感觉异常沉重。

嗤——!随着气压平衡的嘶鸣,厚重的舱门缓缓开启。一股难以形容的、混合着浓烈硫磺(如同亿万颗臭鸡蛋同时破裂)、腐烂有机物和某种刺鼻金属腥气的滚烫气流,如同实质的拳头般狠狠撞在舱门内侧!即使隔着勘探服的高级多层过滤系统,那股极端恶劣的味道似乎也能渗透进来,刺激着鼻腔和喉咙。

叶璇深吸一口气(过滤后的空气带着淡淡的化学试剂味道),毅然踏上了“黄羊角-b”那铁锈色的、异常坚硬致密的地表。勘探靴踩在布满细微结晶的岩石上,发出沉闷的“咔哒”声,只留下极其浅淡的痕迹。三倍重力的恐怖威力瞬间毫无保留地作用全身!每一次抬腿都如同在深水泥潭中跋涉,需要调动额外的肌肉力量,这还是有机械助力的情况下;每一次落脚都带着沉重的惯性,仿佛要将脚掌钉入岩石。肺部的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更为费力,空气似乎也有了重量。

“‘游隼’集群已升空,光学迷彩启动,静默悬浮模式开启……就位!开始传输实时画面!”技术员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和兴奋传来。

叶璇头盔内的面罩显示屏上,瞬间分割出数十个来自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无人机的实时视角窗口。高倍变焦镜头穿透浑浊如汤的空气,将数公里外“蜂巢城市”的细节清晰地拉近到眼前。

那是由无数大小不一、但结构规整的六边形或抗压拱形“单元”堆叠、连接、嵌套而成的巨大复合体。主体材质是一种深褐近黑的物质,表面光滑致密,反射着微弱的光泽,根据“烛龙”同步传回的高光谱分析,正是高度矿化、晶体化的硅基几丁质生物材料,其硬度和抗压强度远超已知任何虫族单位的外骨骼,堪比某些特种合金。

在这些强韧的生物材料骨架之间,巧妙地镶嵌、粘合着从附近开采来的沉重玄武岩块,作为主要的承重支柱和抗冲击屏障。整个“城市”如同一个紧贴在几乎垂直岩壁上的巨大有机-无机混合浮雕,结构呈现出惊人的流线型和完美的力学拱形,没有任何突兀的棱角,显然是为了最大化分散那无处不在的恐怖重压。无数大小不一的孔洞遍布表面,如同蜂巢的入口,深邃而神秘。

就在其中一个较大的、位于中层区域的拱形入口附近,一架“游隼”的高清镜头捕捉到了目标——真正的本土居民!

它们的体型远比叶璇认知中的任何虫族要小得多。最大的个体目测也只有地球上的大型犬大小(约一米长),最小的则只有巴掌大。形态各异,但主体结构仍能勉强看出与撕裂者、工蜂等同源的几丁质外骨骼特征——分节的身体结构,多节的附肢。

只是,亿万年的超重环境塑造,让它们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身体普遍变得极其敦实、低矮,几乎紧贴地面,重心极低;节肢粗短而有力,如同岩石打造的柱子,末端演化成适合在岩石表面攀爬、挖掘或抓握的厚重角质结构,有的像铲子,有的像凿子,有的像钳子。

体表的甲壳不再是战场上那种幽绿或暗红的侵略性色泽,而是呈现出与周围铁锈色岩石环境完美融合的深灰、铁锈红或斑驳的棕黑色,厚重无比,表面布满了细微的划痕、撞击凹坑和矿物沉积物,仿佛披挂着历经无数岁月磨砺的岩石铠甲。

然而,最令叶璇和整个探测组屏息凝神、几乎忘记了呼吸和重力压迫的,是它们的行为!

画面一:几只体型中等、甲壳呈现深灰色的虫族个体(叶璇迅速在心中赋予代号:工甲虫),正聚集在岩壁下一处散发着微弱蒸汽和硫磺气味的裂缝旁。

它们并非用蛮力或生物酸液挖掘,而是……使用工具!它们粗短却异常灵活的前肢末端,灵巧地抓握着一些东西:有的是边缘被打磨得异常锋利的、厚重的黑色燧石片(石刀),有的是用某种坚韧的、类似深紫色藤蔓的植物纤维牢牢捆扎着沉重玄武岩石块制成的简易石锤,甚至还有用弯曲的几丁质甲壳碎片和纤维巧妙编织、粘合成的、类似长柄勺子的容器!

它们分工明确:有的用石刀小心地刮取裂缝边缘凝结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硫磺晶体;有的用石锤沉稳而精准地敲碎较大的含硫岩块;还有的则用“勺子”将碎块和珍贵的硫磺晶体舀起,小心翼翼地倒入身后背负的、由更大更厚甲壳特化而成的“背篓”中。

动作虽然因重力而显得缓慢、沉重,却异常沉稳、精准,带着一种原始而高效的协调性,没有一丝混乱。

“工具……它们真的在制造和使用工具!”地质学家陈冰的声音充满了震撼,几乎失声,通过通讯频道传入每个人的耳朵。这简单的观察,瞬间击碎了人类对虫族“纯粹生物兵器”的固有认知。

“看那边!左上第三个窗口!”另一位生物学家张澜急促地提醒道。镜头切换。几只体型更小、甲壳颜色更浅、带着些许未成熟柔软感的虫族个体(代号:幼甲虫),正围着一小片匍匐在地的、散发着微弱幽蓝色磷光的深紫色苔藓状植物(代号:荧光地衣)。

它们没有像蝗虫过境般直接啃食,而是用细小的前肢末端的精巧抓握结构,小心翼翼地采摘下苔藓的肥厚“叶片”,堆放到旁边一块相对平整的石板上。其中一只幼体甚至尝试着将两片“叶子”叠在一起,用前肢笨拙地摩擦着,似乎在探索某种物理现象(生热?发光?),其行为模式透露出一种超越纯粹进食本能的好奇心!

更远处,在一处相对平坦的、被几块巨大岩石半包围形成的天然“小广场”上,几只体型最为壮硕、甲壳厚重如坦克装甲板、头部生有巨大钝角状撞角的虫族(代号:巨盾虫),正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

它们并非在进行警戒或巡逻,而是在……协作搬运!它们用粗壮如石柱的肢体和头部特化的巨大撞角,合力抵住一块需要数人合抱的巨型玄武岩石块,发出低沉而有力的摩擦声,将其一点点地滚动、推向一处正在“建设”中的蜂巢结构底部,显然是为新的地基或支撑墙增添材料。

旁边,几只工甲虫正用它们自制的石锤和一种从孔洞中分泌出来的、粘稠并混合了矿物粉末的深褐色“生物泥浆”,熟练地将一些较小的石块粘合、填充到主体结构的缝隙中,动作精准而高效。

“分工……协作……制造和使用工具……甚至……可能存在初步的、超越纯粹遗传本能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叶璇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和认知颠覆而微微发颤。她感觉自己这些年建立起来的、基于星盟无数次惨烈战斗经验的虫族认知体系,基于地球这段时间不断的战斗所得到的虫族知识,正在眼前这片昏暗的岩壁上轰然崩塌、瓦解,一个全新的、不可思议的图景正在废墟上重构。

这哪里是只知道毁灭、吞噬、同化一切的宇宙蝗虫?这分明是一个在极端严酷的地狱熔炉中挣扎求存、历经亿万年残酷筛选、并顽强演化出独特智慧和协作文明的……生命奇迹!一个被重力锁死的、沉默的文明雏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