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165章 全力破解高维

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第165章 全力破解高维

作者:金戈一杰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0 02:42:31

2053年,地球,燕山地下基地,“昆仑之心”深层隔离实验室“归墟”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结,又被无形的张力拉伸至极限。空气冰冷,带着循环系统过滤后残留的、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和金属电离味道,沉重得几乎能压垮人的胸腔。巨大的吸波材料板块覆盖了每一寸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将此处与外界的一切电磁及能量波动彻底隔绝,形成一个绝对的“寂静坟场”。

实验室中央,庞大而复杂的“弦球之眼”原型机如同一个沉睡的机械巨兽,静静地悬浮在多重反重力场中。它不再是“弦面之眼”那样相对紧凑的平台,其核心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直径约三米的完美球形超高真空腔体——“观察球”。

球体外壁并非光滑,而是密布着数以万计、呈多面体蜂窝状排列的超导量子关联探针,它们如同复眼般闪烁着幽蓝的微光,每一个都负责从特定角度捕捉目标区域那无限细微的量子涨落关联信息。

环绕着“观察球”的,是十二组结构精密、造型各异的能量注入阵列——“选择器之环”。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上下两极,而是如同环绕恒星的行星带,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指向球心,能够向目标点注入任意方向、任意频率、任意偏振模式的精密能量脉冲,执行那决定性的“观察”与“选择”。

无数粗大的超导能量导管和数据光缆如同巨树的根系,从“弦球之眼”的主体蔓延开来,接入四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接口,最终汇聚到实验室角落那台轰鸣作响、散发着惊人热量的“河图洛书-改”超算阵列上。整个系统低沉的嗡鸣是这里唯一持续的背景音,仿佛巨兽沉睡中的呼吸。

孔方佳和李艳并肩站在主控制台前,两人都穿着厚重的铅复合屏蔽服,但这并不能完全隔绝那从灵魂深处升起的、面对未知的颤栗与兴奋。控制台上空,数十面光屏悬浮着,展示着海量的实时数据流、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观察球”内部放大亿万倍后的目标区域三维渲染图——目前还只是一片代表着量子真空涨落的、不断闪烁的灰色噪点。

距离他们成功运行“弦面之眼”,实现对微观二维弦面的观测与选择,已经过去了两年。那一次突破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依旧清晰,随之而来的是疯狂而高效的技术转化。

之前基于“弦面之眼”的简化版原理,“高超清频辨传感器”得到了革命性升级。新一代的“弦纹探测器”被部署到关键舰队和战略节点,它们虽然无法进行主动“选择”,却能以极高的概率“预测”敌方超空间跃迁的落点范围、能量武器的峰值波动、甚至指挥系统信息流的关键节点,为地球舰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术预警时间。

在通讯加密领域,“弦面密钥”技术诞生。利用主动维持的、特定叠加态弦面作为加密基础,其复杂性远超传统量子加密。任何窃听行为本身引发的“观察”,都会瞬间改变密钥状态,导致信息自毁并触发警报,使得地球的最高机密通讯几乎无法被破解。

材料学界,“定向弦面引导合成”技术仍在襁褓中,但已初步展现出惊人潜力。在极端可控环境下,科学家们尝试引导特定材料的原子在键合时“选择”更稳定的弦面路径,偶然合成了数毫克强度超越理论极限的碳纳米管簇,虽然极不稳定且成本高昂,却指明了通往材料学圣杯的道路。

甚至能源领域,“聚变等离子体弦面稳定约束”的设想也被提出,试图通过精确“选择”来抑制困扰可控核聚变的不稳定湍流,虽然距离实现依旧遥远,却点燃了新的希望。

这些应用每一项都足以改变文明进程,但它们都基于对二维弦面的操作。而今天,孔方佳和李艳将要挑战的,是那更为深邃、更为恐怖的领域——尝试构建从四维视角观察三维弦球的模型,并窥探其奥秘。

“所有系统最终自检完成。超真空环境建立,近绝对零度维持稳定。‘观察球’内部背景量子涨落处于预期阈值。”李艳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频道传来,冷静依旧,但孔方佳能听出那细微的颤抖。她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地划过,调出最后一遍检查清单,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项数据。略显丰腴的脸颊在屏幕冷光下显得有些苍白,但眼中的光芒却比任何时候都要炽亮。

“维度关联探针阵列校准完毕,冗余度百分之三百。‘选择器之环’能量聚焦精度达到设计标准,误差低于10^-20米。”孔方佳接口道,他的声音沙哑,带着连日熬夜的疲惫,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入钢铁般坚定。

他深邃的目光紧紧盯着中央最大的光屏,那上面显示着目标区域的复杂坐标参数。他下意识地抬起手,轻轻按在李艳的后腰上,一个细微的、充满支撑意味的动作。李艳没有回头,但身体微微向他靠拢了一丝。

实验室四周的观察区内,被严格筛选出的“视界守卫”核心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透过厚重的防辐射玻璃墙注视着这一切。每一位都是相关领域的顶尖天才,他们脸上交织着激动、恐惧、以及见证历史的敬畏。没有人交谈,甚至很少有人眨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启动‘弦球之眼’第一阶段:四维视角下的二维弦面扫描验证。”孔方佳下达了指令,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内回荡。

低沉的嗡鸣声陡然提升了一个音调。“观察球”内部,被极致约束的能量场微微亮起,在目标区域——一个被束缚在球心、仅由几个原子构成的基准点——制造出极其微弱的可控量子扰动。

主屏幕上,那片灰色的噪点瞬间发生了变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涟漪荡漾开来。但这次,在“弦球之眼”强大的多维关联探测能力下,呈现出的不再是“弦面之眼”那无数放射状的二维弦面森林。

算法在“河图洛书-改”的疯狂运算下,艰难地构建并拼合着从无数角度探测到的关联信息。最终,一个模糊的、不断动态变化的圆形平面结构被勾勒出来!

这个“圆”并非几何学上的圆,而是由无数难以计数的、相互交织、闪烁、生灭的二维弦面共同构成的、在四维数学模型中投影出的边界!它代表着从某个特定的四维观察方向“看”下去,那个三维目标点所有可能的二维弦面演化路径的集合投影!

“成功了…我们真的…看到了四维视角下的二维弦面集合…”一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在观察区失声喃喃,双手死死抓着自己的头发,眼中充满了颠覆认知的震撼。

这证实了他们的理论推演:在四维视角下,一个三维点的所有二维弦面可能性,会呈现为一个“圆”状的平面结构。这个“圆”的每一个“点”,其实都对应着一条特定的二维弦面。

“记录数据!分析结构稳定性与波动模式!”李艳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急促地下达指令。控制室内响起一片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和数据传输的轻鸣。

接下来数小时,团队重复了多次二维弦面扫描验证,不断调整参数,优化算法。每一次,“弦球之眼”都稳定地呈现出了那个由无数弦面构成的“圆”。他们对这个四维视角下的二维结构越来越熟悉。

然而,所有人的心都悬着,因为真正的挑战即将到来——尝试观察并理解三维弦球。

“准备第二阶段:三维弦球观测尝试。”孔方佳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间歇,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实验室内的气氛瞬间再次绷紧至极限。

理论模型表明,一个三维空间点在四维视角下的所有可能性,不应再是一个二维的“圆”,而应是一个由无数二维弦面(每个弦面又代表无数一维弦的可能性)在更高维度上叠加、交织构成的、无限复杂的球状结构——“弦球”。这个“弦球”的每一个“点”,都代表着该三维点的一种终极现实可能性。

想要观测到它,需要“弦球之眼”从尽可能多的、不同的四维角度方向,同时对目标点进行关联探测和信息整合,这对比二维扫描,计算量和复杂度呈指数级爆炸增长。

“注入强约束靶原子团。提升探测阵列功率至百分之四十五。启动全角度关联扫描协议…”孔方佳一连串命令下达,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被他毫不在意地擦去。

李艳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舞,协调着各个子系统的配合,确保能量供给和散热系统能跟上这恐怖的需求。

“河图洛书-改”量子超算阵列的轰鸣声达到了顶峰,甚至盖过了实验室的主嗡鸣,散热系统喷出灼热的气流,仿佛这台地球最强大的计算机也即将不堪重负。

主屏幕上,那个代表着目标点的“圆”开始剧烈地扭曲、抖动、变形!无数新的数据流疯狂涌入,算法拼命地试图理解和重构这些来自更高维度的信息碎片。

屏幕上的图像变得极度混乱,色彩超出了人眼识别的范围,结构违背了一切欧几里得几何,仿佛无数个“圆”在同时旋转、穿透、撕裂、又融合!强烈的视觉污染让观察区的许多科学家忍不住移开目光,感到阵阵眩晕和恶心。

“稳定住!过滤掉背景噪声!聚焦核心信号!”孔方佳低吼着,眼睛死死盯着那团疯狂变化的混沌,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李艳咬着下唇,迅速调整着信号处理参数,试图从这信息的泥石流中剥离出有价值的金粒。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屏幕上的图像时而变成无法理解的雪花,时而崩溃回二维的“圆”,时而彻底黑屏。

就在众人几乎要被挫败感淹没之时,李艳突然灵光一闪:“佳哥!会不会是我们的算法底层架构问题?我们一直试图用三维的拓扑模型去强行‘理解’和‘可视化’四维数据?这就像试图用平面的地图去完美描绘一个球体!”

孔方佳猛地一怔,随即眼中爆发出精光:“没错!我们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映射’!放弃强行构建直观图像!直接处理多维关联数据流,用纯数学表达!用…用那个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希尔伯特投影簇’模型!”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改变算法策略。屏幕上不再试图显示“图像”,而是变成了瀑布般奔涌的、极度复杂的数学符号和方程流,速度之快远超人类阅读极限。

突然,超算的负载似乎骤然减轻了一些,那疯狂的数据流变得略微有序了一些。“我们…我们好像抓住它了…”一位负责监控数据流的数学家声音颤抖着说,“虽然无法‘看到’,但数学模型显示…目标点的量子态关联信息,正符合一个…一个无限复杂、处于叠加态的…多维流形结构!其数学特征…与理论预测的‘弦球’模型高度吻合!”

实验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抽气声。虽然无法用眼睛看到,但他们通过数学语言,第一次“触摸”到了那个代表着一个三维点所有可能性的、四维视角下的“弦球”!

这种“触摸”是间接的、抽象的,却同样震撼人心。它意味着,在那个目标点,存在着无数种可能的现实,它们同时叠加存在,等待着被“选择”。

短暂的狂喜之后,孔方佳和李艳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更深沉的凝重。下一个步骤,才是真正触及神之领域的禁忌——尝试进行“选择”,让这个“弦球”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现实。

这就像双缝实验的终极版本。在不进行观察时,光子同时通过两条缝,呈现波动性;一旦进行观察,它就“选择”只通过一条缝,呈现粒子性。而这个“弦球”,代表着光子可能通过的所有路径、可能落在屏幕上的所有位置,以及其他所有无限的可能性总和。主动“选择”,就是强迫这无限的可能性瞬间坍缩为唯一的一个事实。

“启动第三阶段:主动选择实验。”孔方佳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每一个字都耗费了巨大的力气。他输入了一长串复杂的指令,设定了“选择”的目标——让目标靶原子团中某个特定原子的自旋方向,从叠加态坍缩到“向上”。

李艳同步操作着“选择器之环”,精心调制着能量脉冲的参数,确保其能精准地“标记”到代表“自旋向上”的那一组特定的弦面路径上。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仿佛即将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能量脉冲注入…3…2…1…”

孔方佳拇指沉重地按下了那个血红色的虚拟按钮。

嗤——!

一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清晰、尖锐的能量释放声从“弦球之眼”核心传出!

主屏幕上,那代表“弦球”的、汹涌奔腾的复杂数学数据流,如同被无形的巨手狠狠攥住,猛地一滞!紧接着,在千分之一秒都不到的时间内,那代表无限可能性的、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数据结构瞬间简化!

无数代表其他可能性的参数值断崖式暴跌,归零!只剩下唯一的一组参数——代表“自旋向上”的参数——骤然飙升,变得无比清晰、稳定、确定!

数学模型显示,“弦球”坍缩了!从代表无限可能的叠加态,变成了唯一确定的“粒子态”!

几乎同时,其他独立的探测器数据确认:目标靶原子团中,那个特定原子的自旋方向,确凿无疑地变成了“向上”!

成功了!

他们不仅从数学上“触摸”到了“弦球”,更主动进行了干预,使其坍缩,改变了微观现实!

实验室里死一般的寂静。然后,不知道是谁先发出了第一声哽咽,接着是难以抑制的、混合着极度兴奋与深层恐惧的喘息声。许多人瘫软在座位上,浑身被冷汗湿透。几位年轻的研究员甚至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那是认知被彻底颠覆后的本能反应。

孔方佳和李艳紧紧拥抱在一起,都能感受到对方剧烈的心跳和身体的颤抖。他们的额头顶在一起,汗水交织,久久无言。这项突破的意义,远超之前的“弦面之眼”。这是人类第一次,以如此直接和本质的方式,证明了观察者效应在宇宙最底层规则中的绝对地位,并且主动运用了它!

然而,巨大的成就感和更巨大的疑问同时涌上心头。

“我们…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个原子的自旋…”李艳的声音带着颤音,她的手不自觉地护住小腹,“如果…如果是更大的目标呢?如果目标是…一个生命体的某个关键基因片段呢?是一艘飞船的引擎核心是否稳定呢?甚至…是某个决策者一瞬间的念头呢?”

孔方佳的目光投向那台沉寂下来的“弦球之眼”,眼神无比深邃:“这就是力量…也是诅咒。我们证明了,‘已发生的结果不可改’,因为一旦坍缩发生,其他可能性就彻底退相干,消失在量子迷雾中,如同从未存在。这个宇宙的‘历史’,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选择’和‘坍缩’共同书写而成的,绝大多数是无意识的、随机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凝重:“而高维生命…如果它们真的存在,并且能稳定地从四维视角‘看到’甚至‘操作’这些弦球…那么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凌驾于我们的时间线和可能性之上。

它们能‘知晓’所有可能的结果,甚至能像我们刚才做的那样,直接‘选择’它们想要的现实。当然,这种‘选择’必然耗费能量,受到限制,并非全能…但这已经…”

他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能力的可怕与惊人。

短暂的庆祝和休整后,团队投入了更加疯狂的研究中。他们反复进行“弦球”观测与选择实验,目标从原子自旋到光子路径,再到更复杂的分子振动模式。每一次成功,都让他们对这套机制的理解加深一分,同时也对那冥冥中可能存在的、能够天然做到这一切的高维生命,产生更深的敬畏与恐惧。

在无数次实验中,一个更加微妙且令人不安的现象逐渐浮现。

当他们使用“弦面之眼”时,一切操作虽然神奇,但感觉更像是在操作一台极其精密的机器,改变的是冷冰冰的物理参数。

然而,当他们使用“弦球之眼”,尤其是进行“选择”操作时,一些敏感的操作员(包括孔方佳和李艳自己)偶尔会产生一种极其诡异的主观感受——仿佛在按下按钮、注入能量脉冲的那一刹那,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意图本身”,也成为了促使坍缩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不仅仅是一次能量干预,更像是一次…意念的聚焦。仿佛他们的意识,透过这精密的仪器,短暂地触摸并影响了那构成现实的底层织物。

这种感觉模糊不清,无法用现有仪器量化,甚至难以用语言精确描述,但却真实地在多位顶尖科学家的主观体验中被反复提及。

“就像…就像你不只是在拨动开关,而是在‘命令’它变成那样…”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在实验后记录中写道,脸上仍带着困惑与激动,“虽然仪器提供了通道和放大,但做出‘选择’的,似乎仍然是某种形式的…‘意识’。”

另一个更惊人的发现是,在一次超高精度的“弦球”稳定观测实验中(未进行选择),监测系统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异常干扰信号。这信号并非来自实验设备内部,也非任何已知的自然背景辐射,其频谱特征与“弦球”本身的波动有着诡异的、非随机的相关性,仿佛…仿佛有一个外部的、无形的“目光”,也在同时“观察”着这个弦球!

这个信号太过微弱,无法解析其具体内容,甚至无法完全排除是极端巧合下的仪器噪声。但它出现的时间点,恰好是“弦球”结构被稳定“触摸”到的那一刻。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联想——他们的窥探,是否引起了某些存在的注意?

宇宙的真相,似乎真的被他们这莽撞而又勇敢的行为,撕开了一角。而这背后显露出的,不仅是冰冷的物理规律,似乎还有某种…难以言喻的、“意识”层面的影响力。

“弦球之眼”的成功,标志着地球文明在高维技术的探索上,迈出了从零到一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恐惧或猜测,而是真正开始用科学的手段,去触碰、去理解、甚至去尝试驾驭那超越三维的、令人敬畏的力量。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危险莫测。但在这间名为“归墟”的实验室里,人类已经亲手点燃了火把,尽管光芒微弱,却坚定不移地照亮了通往深邃未知的道路。

孔方佳握住李艳的手,两人再次望向那台凝聚了人类最高智慧与勇气的造物。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关于“高维观察者”、“意识”与“现实”的终极奥秘,以及可能存在的、位于更高维度的“邻居”,还有太多的谜团等待解开。

而人类,这个看似渺小的碳基文明,已经无可回头地踏上了这条追寻终极答案的荆棘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