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112章 绿光氏族终究之密-星辉之怒

2050年,殖民c探索空域,艾瑟拉星系,“天穹之环”核心枢纽

离开了记录着沉重历史的“历史档案库”(原“恸哭之壁”),孔方佳在根须·凝光的引导下,步入一条截然不同的通道。通道四壁不再是温润的绿色结晶,而是覆盖着高强度合金与深色复合吸波材料的科技感墙面。嵌入式的冷光源提供着均匀照明,能量管线如同粗壮的金属血管,沿着通道顶部和两侧有序排布,发出低沉的、稳定频率的能量传输嗡鸣。

空气循环系统高效运转,带着精密机械特有的微弱臭氧与冷却液混合气味,取代了先前的森林气息。厚重的防爆门层层滑开,每一步都昭示着他们正在进入绿光氏族最核心、安保等级最高的技术禁区。

通道尽头,是一扇由多层复合装甲与高强度能量屏障构成的气密闸门。复杂的身份验证程序启动:生物特征扫描(根须·凝光独特的生物电信号与植物性生理特征)、量子密钥验证、以及一道直接由“天穹之环”主控AI“艾瑟拉之智”发出的动态加密指令。厚重的闸门无声地向两侧滑开,一个庞大、冰冷、充满极致工业美学的空间展现在孔方佳眼前——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 ,是“天穹之环”庞大能量系统的终极调控枢纽与战略武器平台。

空间呈巨大的圆柱体结构,直径超过五百米,高度接近三百米。穹顶并非自然形态,而是由高强度合金骨架支撑、覆盖着深色吸波材料的工程结构。中心区域是一个深陷的、直径超过百米的巨大井状结构,井壁由厚重的透明复合材料(强度远超金刚石)构成,内部充满了某种折射率极高的惰性冷却液,散发出幽蓝的光芒。从井口向下望去,深不见底,只有一片深邃的幽蓝,仿佛凝视着宇宙的深渊。

围绕着中央深井,是多层环状分布的金属平台。平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控制终端、全息投影阵列、闪烁着复杂数据流的巨型显示屏,以及无数粗细不一、闪烁着不同颜色指示灯的管道与能量导管。这些管线如同钢铁森林的根系,最终都汇聚、连接向中央深井。

数以百计穿着特制工程服或操作服的绿光氏族技术人员在其间高效而沉默地工作,他们的复眼专注地扫描着数据流,多肢灵巧地操作着控制界面。空气中弥漫着高强度电磁场特有的微弱嗡鸣、大型冷却系统低沉的运转声以及精密仪器运行时的细微蜂鸣,共同构成了一曲冰冷而高效的科技交响。

空间的照明主要来自设备本身的指示灯、全息投影的光芒以及中央深井内冷却液发出的幽蓝辉光,整体氛围冷峻、高效,充满了尖端工业设施特有的压迫感。这里没有“生命”的脉动,只有能量与信息以物理法则允许的最高效率奔流、计算、被精确操控。

“欢迎来到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孔方佳元帅。”根须·凝光的声音通过孔方佳头盔内置的翻译器清晰地响起,带着一种面对终极造物时的肃穆。“此处,是‘天穹之环’能量系统的最终阀门,也是吾族科技结晶与黑塔帝国逆向工程成果融合的巅峰体现——‘奇点约束场发生器’阵列的核心控制节点。”

他引领孔方佳走向最内层、视野最佳的中央观测平台。平台下方,正是那幽蓝深井的井口。透过厚重的透明井壁和折射率极高的冷却液,可以隐约看到井底深处,数个巨大、复杂、散发着令人心悸能量波动的金属构体,如同沉睡在深海中的巨兽。

它们并非生物形态,而是由超高强度合金、超导线圈阵列、复杂的能量聚焦透镜组以及散发着幽光的奇异晶体(经分析为高度提纯的能量传导\/约束材料)构成的巨型工程装置。

“此即吾族为生死盟约献上的战略威慑核心,也是为深渊、黑塔乃至潜在播种者准备的最终解决方案——‘奇点约束场’武器系统。”根须·凝光的声音透过翻译器,冰冷而精准。

能量源: 直接耦合“天穹之环”通过蜂巢模块吸收、转化、传输的磅礴恒星能量流。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本身不具备独立能源,是“天穹之环”的终极能量“泄洪口”与定向“喷流器”。

核心原理: 基于对强引力场(源于对黑洞物理的有限模拟)与高维空间拓扑(部分理论源于逆向黑塔帝国技术)的极限工程应用。其核心并非制造真正的黑洞奇点(那远超当前科技),而是通过超高能级的磁场与空间曲率场协同作用,在特定空间坐标点,瞬间制造一个极度扭曲、高度不稳定的伪引力奇点效应场。这个“场”本身具有强大的引力透镜效应、空间扭曲效应和能量捕获\/湮灭特性。

武器化实现: 通过精密的能量聚焦阵列与空间坐标定位系统,将制造出的“伪奇点场”以特定构型投射至目标区域。

武器构型:

‘奇点约束场’阵列能够根据战场需求,通过调整能量注入模式、磁场构型与空间曲率参数,生成三种主要攻击构型:

“空间撕裂矛”:

构型描述: 将能量极致压缩、聚焦,形成一道高度凝聚、直径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米)的类奇点能量束流。该束流并非粒子流或光束,而是高度扭曲的时空结构本身被强行“定向喷流”。

攻击模式: 空间撕裂矛以近光速投射。击中目标瞬间,其携带的极端空间曲率瞬间释放,在目标区域强行撕裂开一个短暂存在、边缘高度不稳定、内部空间结构极度混乱的亚空间裂缝。该裂缝并非永久性虫洞,而是空间结构的灾难性“伤口”。

毁伤效果: 对目标(如星舰、空间站)造成毁灭性结构性破坏。裂缝边缘的强引力梯度与空间畸变能瞬间撕裂装甲、扭曲舰体结构、破坏内部精密系统。裂缝本身会吞噬路径上的物质与能量,并引发剧烈的空间湍流,对附近单位造成严重损伤。裂缝持续时间极短(毫秒至秒级),随后空间结构会“愈合”,但造成的破坏不可逆。

技术挑战: 维持束流稳定性和精确末端制导极其困难,能量消耗巨大。

“区域性熵增场”:

构型描述: 将伪奇点场的效应进行广域扩散,制造一个覆盖数万平方公里空间的、强度可控的强熵增力场。该力场并非直接加速时间,而是通过极端引力透镜效应扭曲局域时空的量子涨落背景,并注入高能级虚粒子对,强制诱导局域热力学平衡态向无序度最大化方向剧烈跃迁。

攻击模式: 区域性熵增场以光速扩散覆盖目标区域。力场范围内,物质的微观结构稳定性被严重破坏。

毁伤效果: 物质发生剧烈衰变、分子键大量断裂、能量从有序形态(如护盾、引擎喷射流)迅速转化为无序热能。表现为:护盾过载崩溃、装甲材料强度骤降并粉化、电子系统大规模失效(量子隧穿效应剧增)、生物组织(如果存在)瞬间失去生理活性。对密集舰群、能量护盾阵列、大型空间结构具有恐怖的区域性“瓦解”效果。力场持续时间由能量输入维持。

技术挑战: 大范围维持力场强度均匀性困难,对能量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易受强空间稳定力场干扰。

“广谱信息静默场”:

构型描述: 利用伪奇点场强大的引力透镜效应与对空间背景的剧烈扰动,制造一个超大范围的、强电磁干扰与量子退相干环境。该环境并非屏蔽信号,而是剧烈扭曲、散射、吸收所有频段的电磁波,并极大增强空间背景的量子噪声,破坏量子纠缠态的相干性。

攻击模式: 以光速扩散覆盖目标区域。

压制效果: 力场范围内,常规电磁通讯(无线电、激光)被彻底阻断或严重失真;基于量子纠缠的超光速通讯因退相干而失效;精密传感器(雷达、光学、引力波探测)被强背景噪声淹没而失效;依赖精确能量协调的系统(如护盾发生器、相位阵列武器)因环境扰动而效能大减甚至失效。对高度依赖信息化、协同化的现代化舰队或精神控制类的集群单位(如深渊虫群)具有极强的战略瘫痪效果。

技术挑战: 对自身友军通讯同样造成严重影响,需要精确的敌我识别与力场边界控制。维持广域高强度干扰能耗巨大。

系统特性与限制:

完全依赖“天穹之环”: “广谱信息静默场”是纯粹的“耗能大户”。每一次启动,尤其是“空间撕裂矛”或“区域性熵增场”的全功率运行,都会对“天穹之环”的能量输出造成巨大压力,可能导致部分非核心区域能量供应短暂中断。攻击结束后需要相当时间(数小时至数天)让“天穹之环”储能系统恢复。

控制核心: 需要绿光氏族最顶尖的空间物理学家团队与“艾瑟拉之智”AI的深度协同控制。操作员通过神经直连接口接入控制矩阵,实时监控并微调复杂的场参数(磁场强度、空间曲率、能量注入速率)。这对操作员的专业知识、神经反应速度和精神集中力要求极高,长时间高强度操作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疲劳甚至器质性损伤(过载风险)。

射程与精度:

“空间撕裂矛”:理论射程极远(光年级),但束流在长距离传输中会因空间背景涨落而发散、能量衰减,精度急剧下降。超远距离(跨恒星系)精确打击必须依赖外部提供的超高精度、实时更新的空间坐标与引力场\/空间曲率背景模型。

“区域性熵增场”\/“广谱信息静默场”: 有效作用范围在行星轨道至邻近恒星系空间内效果最佳。超远距离投射时,场强衰减严重,效果大打折扣。

脆弱性与唯一性:

‘奇点约束场’武器系统阵列本身是极其庞大、复杂且昂贵的工程奇迹。其深井中的核心发生器单元由超高强度材料打造,但并非无敌。高强度物理攻击(如动能撞击、反物质湮灭)、强相位空间干扰(可能扰乱场稳定)、或是针对性的熵增攻击(加速材料老化)都可能对其造成严重损伤或彻底摧毁。

阵列的建造与维护成本高昂,技术门槛极高,无法大规模量产。艾瑟拉星系仅此一套。损失意味着战略威慑能力的重大挫折。

启动与冷却:‘奇点约束场’武器系统从待机状态到全功率运行需要较长的启动预热\/充能时间(数十分钟)。攻击后,核心发生器单元需要强制冷却周期,无法连续快速发射。

孔方佳站在观测平台上,冰冷的合金栏杆传递着细微的震动。他透过厚重的观察窗,凝视着深井中那些庞大、复杂、散发着幽蓝光芒的金属巨构。没有“生命”的脉动,只有冰冷的工程造物所蕴含的、足以撕裂星辰的物理伟力。

他能从那些复杂的线圈、透镜和能量导管中,感受到绿光氏族在空间物理、能量操控和巨型工程学上的惊人造诣,以及逆向黑塔技术的艰深成果。这“奇点约束场”,本质上是一种对宇宙极端物理现象的极限工程模拟与武器化应用,其威力源于对物理法则的深刻理解与近乎疯狂的工程实现能力。

“‘奇点约束场’……它的‘眼睛’和‘大脑’需要我们的‘织梦者’,它的‘手臂’需要我们的舰队来保护。”孔方佳瞬间抓住了协同作战的核心。超远距离精确打击所需的空间坐标和背景模型,正是“织梦者”超级量子计算中枢的绝对领域。

“完全正确,孔元帅!”根须·凝光的回应带着强烈的技术协同渴望。““奇点约束场”,特别是空间撕裂矛构型,拥有理论上的跨星系打击能力,但它需要一双能穿透星海迷雾、洞察目标坐标与环境细节的‘天眼’。

地球的‘昆仑-织梦者’超级中枢——其无与伦比的超距量子传感网络、对引力波背景的精密分析能力、近乎实时的大尺度空间曲率建模与预测算法——将成为指引空间撕裂矛跨越冰冷虚空、精准锁定遥远目标的‘终极火控系统’!

贵方在‘船桨’武器研发与应用中积累的、对高维空间弦振动效应的深刻理解与操控经验,将能为我们优化空间撕裂矛的空间撕裂效率、减少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非必要耗散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撑与算法优化建议。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共同探索基于‘织梦者’空间模型与“奇点约束场”物理实现的、更高效稳定的超远程联合打击协议!”

他的语气转为凝重,带着工程师对精密设备保护的绝对重视:“然而,‘奇点约束场’武器系统阵列的启动、运行与精确打击,需要顶尖物理学家团队在高度防护的控制中心内进行极其复杂且耗神的操作。阵列的核心发生器单元深埋于防护严密的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深井,但其位置固定,是整个系统最脆弱、也是价值最高的核心资产。

地球舰队在艾瑟拉星系的长期存在,尤其是‘盘古级’战列舰那足以偏转主力舰炮火的强大联合护盾系统(‘玄武II型’力场与实体装甲结合)、以及毁灭性的远程火力(‘阎王’导弹、重型粒子主炮),将是拱卫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设施、威慑任何企图靠近或攻击该战略节点的敌方力量的终极屏障!

这是尖端空间物理武器与强大太空舰队的完美结合,是智慧与力量的协同防御!唯有确保“奇点约束场”的安全与可用性,这柄悬于强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其决定性的战略威慑与打击作用!”

孔方佳的目光扫过下方庞大的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设施,冰冷的金属光泽映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根须·凝光展现的,是绿光氏族压箱底的战略级工程奇迹,一份基于对物理法则深度理解和逆向工程能力的、沉重的技术信任。这份名为“奇点约束场”的威慑力量,是艾瑟拉星系安全的基石,也将成为地球在更广阔星海博弈中的重要筹码。接受它,意味着承担起保护这一脆弱而强大资产的重任,并将两个文明的战略安全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我理解其价值与风险,长老阁下。”孔方佳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决策者的果决。“‘奇点约束场’代表了绿光氏族在空间物理与巨型工程领域的巅峰成就。地球人类联邦,将以最先进的量子感知与计算之‘脑’(织梦者)、最深度的空间规则认知之‘智’(船桨项目经验)和最强大的太空舰队之‘盾’,共同确保这一战略资产的安全,并最大化其威慑与实战效能!”

他转向根须·凝光,目光如炬:“立即执行以下协同方案,成立地球-绿光‘奇点约束场’联合技术委员会:

成员:双方顶尖的空间物理学家、高能物理学家、量子信息专家、引力波研究专家、武器系统工程专家、AI工程师、舰队战术专家。

核心任务:

深度数据接口:在“织梦者”核心数据库与“艾瑟拉之智”主控AI之间,建立最高等级(零信任架构)的量子加密数据链路。首要任务:实现“织梦者”对“奇点约束场”系统状态(能量储备、场发生器状态、冷却系统)、空间坐标输入协议、以及空间撕裂矛\/区域性熵增场\/“广谱信息静默场”各构型详细物理参数的实时读取与理解。地球专家需要深入了解“奇点约束场”的运作极限和约束条件。

空间模型融合:将“织梦者”构建的实时超距空间模型(包含引力场分布、空间曲率微扰、大型天体位置、已知跳跃点等)无缝接入“奇点约束场”的火控系统。开发专用算法,使“织梦者”能根据“奇点约束场”的物理特性(如当前能量水平、发生器状态、预计冷却时间)和战场需求,实时计算并提供最优攻击坐标、构型选择建议及能量分配方案。

‘船桨’经验转化:地球专家团将系统梳理“船桨”项目在操控高维空间弦振动效应、稳定能量传输路径、减少规则武器能量逸散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与工程经验,形成技术报告。联合技术委员会将评估这些经验对优化空间撕裂矛空间撕裂效率、减少能量耗散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制定联合研究计划。

协同打击协议:基于上述融合,共同研发“织梦者引导-“奇点约束场”打击”(Z-“奇点约束场”)的标准化协同作战协议。明确信息交互格式、决策流程(人机协同)、权限划分(尤其在紧急情况下)。

强化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及“奇点约束场”阵列的物理防护:

地球舰队工程部主导: 立即派遣由结构工程师、力场专家、防御系统工程师组成的精锐团队,与绿光氏族工程部门协同工作。

防护升级方案如下:

轨道防御网络: 在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设施所在轨道空域,由地球工程舰队部署多层轨道防御平台。外层轨道防御平台搭载远程传感器阵列、动能拦截弹发射井和点防御激光阵列,负责早期预警和拦截来袭导弹、战机、小型舰艇。内层轨道防御平台靠近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装备重型粒子炮或激光炮台,负责拦截突破外层的中型目标,并具备发射“司南”干扰弹制造防御性空间褶皱的能力。

‘盘古级’战列舰作为移动堡垒: 至少一艘“盘古级”战列舰将作为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的常驻机动防护核心。其主要职责:

联合护盾节点: 其强大的“玄武II型”力场发生器将与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自身的防护力场联动,形成覆盖整个设施及周边关键空域的多重叠加护盾。

区域拒止火力: 利用其重型主炮(粒子束\/激光)和“阎王”导弹发射能力,对企图靠近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的敌方主力舰构成强大威慑,实施区域火力压制。

指挥与协调: 作为前线指挥节点,协调轨道防御平台和护航舰艇的防御作战。

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本体加固:

主动防御系统: 在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外壳加装密集的近程点防御系统(高射速电磁炮、激光拦截器)。

反相位干扰矩阵: 部署针对黑塔帝国相位武器和空间跳跃干扰的专用反制设备。

强化结构: 对关键支撑结构和深井防护层进行材料升级或附加装甲。

冗余系统: 增加关键系统(能源供应、冷却、通讯、控制中心维生系统)的备份与冗余度。

控制中心安全强化: 为操作“奇点约束场”的物理学家团队打造位于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最核心区域的“堡垒化控制中心”。具备:

独立的重型维生与循环系统。

多层复合装甲与独立力场防护。

抗Emp\/能量脉冲屏蔽。

多重独立通讯链路(包括与“织梦者”的专用量子通道)。

紧急脱离系统(在设施即将失守时,将“堡垒化控制中心”作为整体弹射脱离)。

快速反应舰队:

驻扎在艾瑟拉的刑天级机甲突击舰、曲战级护卫\/驱逐舰编队,将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作为应对突发威胁、支援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防御的快速打击力量。

联合演习与战术开发:

定期举行代号“堡垒守护者”的联合防御演习。模拟各种攻击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的场景(小股渗透、大规模舰队强攻、远程精确打击、相位跳跃突袭、信息战瘫痪等),演练轨道防御平台、“盘古级”、护航舰艇、快速反应舰队以及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自身防御系统的协同响应,优化Z-“奇点约束场”协议在实战压力下的表现。

在安全星域进行代号“长臂裁决”的实弹\/模拟联合打击演习。由“织梦者”提供超远距离目标信息和空间模型,“奇点约束场”执行模拟或低功率的空间撕裂矛攻击,验证超远程打击的精度和流程,收集宝贵数据用于算法优化。

共同研究“奇点约束场”(特别是区域性熵增场和“广谱信息静默场”)与地球现有武器系统(“阎王”导弹集群、“船桨”区域抹除、“抚光”\/“时痕”防御系统)在舰队决战中的协同战术,最大化战场控制与毁伤效率。

根须·凝光静静地听着孔方佳详尽而专业的部署,翠绿的复眼中数据流飞速闪过,最终化为一种深沉的认可。地球元帅展现出的,不仅是接受战略威慑资产的魄力,更是对保护这一资产所需付出的系统性、工程化努力的深刻理解和强大执行力。从量子层面的数据融合到轨道钢铁壁垒的构建,这份盟约正迅速转化为一个由尖端科技、强大武力与严密组织构成的立体防御与威慑体系。

“执行方案详尽而务实,孔元帅。”根须·凝光的声音通过翻译器,带着工程师般的精确与认可。“联合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是技术协同的关键。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的防御升级方案,尤其是轨道防御网络与‘盘古级’作为核心防护节点的构想,将极大提升该战略设施在极端威胁下的生存能力。演习计划是验证协同有效性的必经之路。艾瑟拉之智已收到指令,将全力配合数据接口建立与联合演习协调。”

他转向下方幽蓝深井中的庞然大物,金属的冷光映照着他肃穆的轮廓:“让吾族的‘奇点约束’,与地球的‘量子之眼’和‘钢铁壁垒’,自此紧密协同。这柄基于物理法则的利刃,将在我们共同的守护下,静待那需要以宇宙级工程伟力来扞卫生存权利的时刻。” 奇点约束场控制中心深处,能量管线的嗡鸣似乎略微提升了一个调门,仿佛冰冷的巨兽感受到了新的使命,其内部蕴藏的毁灭性能量在约束场下无声地澎湃。

在艾瑟拉星系的核心,一个融合了两个文明顶尖科技与坚定意志的战略威慑与防御体系,正式进入了实质性的构建阶段。星海的格局,因这冰冷的工程造物与紧密的技术同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