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4合院之成为武术宗师 > 第187章 人才招聘促发展

4合院之成为武术宗师 第187章 人才招聘促发展

作者:大厦的老鲁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10 10:26:00

车还没出柳树镇地界,丁义珍的手机就响了。

是五金厂新聘的技术员,声音发紧:“丁书记,宏远的冲压机明天下午到,厂家派的工程师只能待三天,教会操作就走。咱们……没人能接得下来。”

丁义珍把手机贴在耳边,目光扫过车窗外刚焊完的厂房轮廓。

昨夜那点焊花还浮在眼前,稳了,直了,可机器真要动起来,靠的不是屋顶的焊缝,是能把它叫醒的人。

“你把设备型号、操作难点列个单子,十分钟内发我。”他挂了电话,转头对司机说,“不去县委了,先绕职教中心。”

王大陆在后座翻着各镇报上来的建设进度表,抬头问:“怎么,机器还没到就愁起人来了?”

“机器一到,就得试车。”丁义珍敲了敲前座,“厂房盖得再结实,没人会开,它就是一堆铁。咱们督了安全,抓了进度,现在得抓‘谁来干活’。”

职教中心校长老吴迎到门口,手里捏着一叠报名表:“您来得正好,咱们数控班刚招了三十个,可……都是零基础,三个月都未必能上手。”

“等不了三个月。”丁义珍接过名单,一页页翻,“这批人,能焊的、会电的、懂机械的,挑出来,先编进企业编制,工资照发,人归厂里管,培训归你们带。县里补一半工钱,算作实训补贴。”

老吴一愣:“这不合规矩啊,还没培训就签合同?”

“现在不是讲规矩的时候,是抢时间。”丁义珍合上本子,“规矩可以改,项目不能停。人不上岗,厂就开不了,开不了,前期投的钱全打水漂。”

王大陆插话:“我有个想法——双轨走。一条线,本地挖人:退伍兵里找机械口的,返乡青年里挑肯学的,先录用,再培训,边干边学;另一条线,往外招,招有经验的技工、厂长、调度员,待遇从优,解决家属安置,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丁义珍点头:“就按这个路子来。但得定个标准,别搞成‘招谁是谁’。咱们不是救济站,是建厂,得讲匹配。”

当天上午十点,乡镇企业人才需求协调会开进了县委小会议室。

柳树镇老秦第一个开口:“我们厂要两个数控冲床操作工,一个懂pLc的电工,再加个生产主管。可县里职校教的还是老式车床,没人碰过数控屏。”

大河乡的负责人也急:“红薯粉厂要食品化验员,最低得中专学历,会用检测仪。咱们这儿连化验室都没建起来。”

人事局的人摊手:“招聘公告发了,可报名的大多是本地待业青年,技术岗没人敢报。”

丁义珍听着,没打断。等一圈说完,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定岗、定责、定薪**。

“我提个‘三定原则’。”他转过身,“每个企业,三天内交《岗位说明书》。写清楚:这岗位要什么技术等级?每天干什么活?工资多少?有没有保险?有没有晋升?写不明白的,别招人。”

会议室里静了半秒。

王大陆笑了:“好家伙,这是要把招工变成签军令状啊。”

“不是军令状,是明白账。”丁义珍敲了敲白板,“人冲着待遇来,也得冲着前途留。咱们不能一边喊缺人,一边让人来了发现‘上当’。谁招人不写清楚,出了问题,厂长先检讨。”

职教中心老吴举手:“那培训呢?光招人不培训,还是白搭。”

“培训不停。”丁义珍说,“但得改方式。以前是‘学完再上岗’,现在是‘上岗再强化’。企业招了人,第一周跟师傅看,第二周上手练,第三周独立操作。县里派督导,每三天查一次培训记录,没落实的,扣企业补贴。”

王大陆补充:“建议设‘师傅津贴’,老技工带新人,每月多发五百,干满三个月兑现。谁带得好,年底评‘金牌导师’,奖金翻倍。”

丁义珍当场拍板:“行。人事局牵头,今天下午就发通知:全县乡镇企业启动‘先录用、后培训’机制,县财政按人头补贴每月八百,为期三个月。谁卡着不办,我找谁谈话。”

会开到中午十二点,议题从“缺人”转向“怎么招人”“怎么留人”。

散会后,丁义珍把王大陆留下。

“光靠补钱不行。”他靠在椅背上,“得让人觉得,来咱们这儿,不是过渡,是落脚。”

王大陆点头:“我让各镇摸底,看看哪些人有家属随迁需求,教育、医疗、住房,能解决的先解决。特别是技术骨干,孩子上学、爱人工作,咱们得托底。”

“还有。”丁义珍抽出一份报表,“我看了职教中心近三年的毕业生去向,八成外流。不是不想留,是留不住。咱们得反着来——别等他们毕业再招,从入学就开始‘预订’。”

“你是说……定向培养?”

“对。”丁义珍手指点了点桌面,“下学期开始,企业直接进校设‘订单班’。比如柳树镇五金厂,报二十个名额,写明‘毕业后直接入职,月薪六千起,交五险一金’。学生报了名,签协议,学费县里补贴一半。毕业不来,赔违约金。”

王大陆眼睛一亮:“这招狠,但管用。等于把人才供应链提前三年锁定。”

“咱们建厂快,可人才培养慢。”丁义珍站起身,“不能等机器到了才想起找人。人得比机器早到,等设备一落地,立马就能调试。”

下午三点,招聘方案初稿成型。

人事局拟了公告,标题就八个字:**本地优先,待遇从优**。

王大陆拿着文件来找丁义珍:“要不要加一句‘特别优秀者,可解决编制’?”

丁义珍摇头:“不许提编制。咱们是企业用人,不是政府安置。谁想吃皇粮,去考公务员。这儿只讲能力、讲贡献、讲回报。”

“那……住房呢?金山县商品房均价快六千了,普通技工买不起。”

“协调住建局,腾两栋公租房,专供乡镇企业技术岗。租金三折,签三年合同。离职就退房。”

“家属工作?”

“妇联、人社局联合搞个‘家属就业对接会’,每个月一次。企业出岗位,政府搭平台,双向选择。”

王大陆记完最后一笔,长出一口气:“这下,该齐了。”

丁义珍没接话。他盯着墙上挂的全县产业布局图,目光停在柳树镇那片新厂房上。

“还差一步。”他说。

“哪一步?”

“信任。”丁义珍转身,“咱们说待遇、说住房、说培训,可外面的人不知道真假。得让他们看见——有人已经来了,而且过得不错。”

王大陆明白了:“拍几个真实案例,做成宣传页,发到周边县市技校、劳务市场。”

“不光发。”丁义珍拿起笔,“下周,我亲自带一批报名者进厂参观。看厂房、看宿舍、看食堂,跟现任工人聊。眼见为实,嘴说千遍,不如走一遍。”

傍晚六点,丁义珍回到办公室。

桌上堆着各镇刚报上来的岗位需求表。他一份份翻,发现一个共性:几乎所有企业,都把“生产主管”列为最急缺岗位。

他拨通王大陆电话:“主管岗,不能靠本地培养。得外招。明天就联系省劳动厅,发专项招聘,待遇直接写明:年薪十五万起,绩效另算,提供家属安置。”

“这么高?”王大陆问。

“一个好厂长,顶半个厂。”丁义珍说,“咱们建的是现代企业,不是作坊。管理跟不上,设备再先进也白搭。”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行,我马上办。”

丁义珍放下手机,抽出一张空白纸,写下几行字:

**1. 招人要准——岗责薪三定,杜绝模糊录用。**

**2. 培训要快——先上岗,后强化,师傅带徒有奖。**

**3. 留人要实——住房、教育、医疗,能托底就托底。**

**4. 宣传要真——带人进厂看,让事实说话。**

写完,他把纸推到桌角。

窗外,县委大楼的灯一盏盏熄了。

他没动,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

然后拿起笔,在最底下加了一句:

“人来了,厂才叫厂。人走了,厂就是空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