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地球不屈:混沌秩序 > 第301章 第一艘太空战舰(中)

最终的舰船设计方案,并非一蹴而就的灵感闪现,而是从一场旷日持久、充满了激烈争辩、痛苦妥协与无数次推倒重来的理论风暴与工程学博弈的熔炉中,艰难淬炼而出的、一个终于勉强经得起严苛理论推敲与现实资源约束的结果。

人类文明在基础材料科学与高能物理应用领域,与九头蛇之间存在着如同天堑般的巨大鸿沟,冷酷地决定了——至少在目前这个技术世代,我们根本不可能奢望制造出那种仿佛神话造物般、既能承受住超乎想象的巨大结构应力与能量冲击,又能同时搭载驱动其进行星际机动的澎湃能源核心、以及足以威胁到敌方主力舰的强大武器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战列舰”。承认这一点,是迈向现实的第一步,也是最痛苦的一步。

这意味着,人类倾尽全力打造的第一代“星舰”,其战略定位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它绝不应该被直接投入到与“九头蛇”主力战舰进行正面硬撼的残酷绞杀之中,它不能是那柄锋芒毕露、直刺敌阵心脏的“破敌之剑”。

然而,它却可以成为一张从安全距离外发挥作用、蓄势待发的“强弓”。而承载着人类希望、能够精准射向敌方要害的、最好且为数不多的“利箭”,便是那些我们已经证明具备相当优势的、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且能够依靠数量形成饱和打击的新一代空天战机及其衍生型号。

说得更直白一些,这条即将镌刻在人类星际探索史册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原型太空战舰,其核心定位更像是一艘高度多用途化、具备有限自卫与火力支援能力的、小型化、多功能的“航母-驱逐舰混合平台”。

它的首要、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将是直接服务于人类当前在近地空间冲突中最为倚仗的核心战术优势——那日益壮大的空天战机部队。它将作为这些“空中骑士”的移动基地、后勤枢纽与火力支援平台,负责将人类的决心与力量,精准地投射到冰冷、黑暗、危机四伏的真空宇宙之中。

作为一艘原型验证舰,其设计哲学将更加侧重于对一系列尚未经过实战检验的相关尖端技术,例如先进传感器阵列技术,以及全新的太空作战战术,如舰载机快速部署与回收、协同攻击、电子战对抗等进行严苛的在轨测试与验证。

因此,可以预见,舰船上搭载的功能模块组合也将会更加多元化,甚至可能显得有些冗杂,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数据、评估效能。

但无论如何,为了确保这艘原型舰具备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战机投送与战场支援能力,其核心结构中的一体化格纳库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至少容纳并维护三个满编标准空天战机中队,即12架“苍龙”或同级别战机的运作。

与此同时,这艘原型舰本身,也绝不能是毫无还手之力的“靶船”。它必须拥有在遭遇敌方轻型单位时,进行有限度交战并具备一定生存能力的自卫火力,譬如已经被观测到的“九头蛇”炮艇或护卫舰级别的舰艇。

为此,设计师们经过反复权衡与计算,计划在原型舰相对宽阔的主甲板上,沿中轴线安装6门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多联装、多用途导弹发射器,这些发射器将搭载包括动能拦截弹、中程攻击导弹乃至小型核战斗部在内的多种弹药,作为与敌舰发生近距离短兵相接时的主要反击手段。

接着,他们还在舰艏——那个通常用于安装主力武器的关键位置预留了一座具备高度兼容性与升级潜力的重型武器平台,以便在后续的技术发展中,能够灵活地安装其他更先进的武器系统,无论是高能束能武器,还是电磁轨道炮等动能武器。

最后,也是关乎舰船生存的最后一道屏障——原型舰的点防御系统。

设计师们将在舰船的两舷关键节点处,对称安装总计8台最新研制的“赤蟒一式”高速多管近防炮系统。这些拥有极高射速和智能火控系统的“金属风暴”制造者,将作为原型舰抵御来袭威胁的最后一道防线,用密集的弹幕拦截“九头蛇”战舰可能发射的、速度与机动性未知的导弹或其他小型高速攻击武器。

在综合考虑了庞大的格纳库空间需求、数百名包括飞行员、工程师、武器操作员、指挥人员等船员必要的起居与维生空间、储存大量高能推进剂以及其他诸如能量核心、传感器阵列、电子战套件等附属设施所需要的庞大内部容积之后。

设计师们初步估算,这艘原型舰的总舰长很有可能会落在200米至250米之间的范围,最大舰宽则可能在20米到25米左右,而为了适应轨道船坞的建造限制,其整体高度则被严格限制在35米以内。

至于这艘承载着人类星际梦想与生存希望的原型舰的最终质量,设计师们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的估测数值,则显得极其不确定,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有的团队基于传统材料与结构推测其质量可能在两万吨左右,有的则认为采用了大量轻质复合材料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优化结构后,或许只有八千吨,而另一些更为悲观、更注重防护与冗余设计的专家,甚至认为其最终质量可能会突破惊人的十万吨大关!

毕竟,这是人类文明即将亲手建造的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舰,它究竟会有多重?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或许只有当它真正从冰冷的设计蓝图变成翱翔于星海之间的钢铁实体时,才能最终揭晓答案。

既然具体的设计理念与基本框架已经在无数次的争论与妥协中艰难确立,那么在历经了一个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各种技术攻关与资源调配挑战的准备阶段之后,数百人的庞大轨道工程团队——这个由来自顶尖航天机构与科研院所的精英组成的联合体终于可以正式开始他们那注定载入史册的建造工作了。

得益于“天宫”轨道综合空间站在先前建设过程中积累并验证的高度成熟的模块化舱室无人建造技术,工程师们能够将相当一部分繁重、重复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结构组装工作,放心地移交给那些部署在轨道造船厂内外的、由先进人工智能控制的工程无人机。

这些外形各异、能够在真空与微重力环境下紧密配合、行动有条不紊的无人机群,只需要让驻站的软件工程师们根据最新的建造蓝图稍作调试与优化一番,或者是上传新的控制算法或任务脚本,便能立刻转变为高效、精准、不知疲倦的“轨道瓦泥匠”。

如同设定好的精密时钟一般,每隔大约四个标准地球时,该时间间隔主要由月球基地的资源开采、精炼效率以及电磁质量加速器的发射窗口所决定,就会有一批满载着从月球基地开采、经过初步精炼并被封装成标准规格的大量基础资源集装箱,被月球基地的电磁质量加速器以极高的速度精准投射到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上,然后被“天宫”空间站的太空港自动捕获系统收集至轨道造船厂内。

依靠造船厂内部那同样高度自动化的、配备了3d打印、激光烧结、精密加工等多种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加工厂,这些来自月球的基础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很快就能被高效地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符合严苛太空标准的飞船零部件——从结构桁架到舱壁蒙皮,从管线接口到设备支架。

即便有极少数关键零件例如高性能传感器或电池组件等部件需要使用到月球上极其稀有或根本不存在的贵金属资源,也能够通过与地球地面发射中心建立的快速响应物流链,得到及时的补充供应。整个建造过程,好似一曲由地、月、空间站三方协同演奏的、复杂而精准的星际交响乐。

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地球上的半年光阴,在这段漫长而又似乎转瞬即逝的时间里,轨道造船厂的全体成员——无论是工程师、科学家、技术工人,还是那些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与工程无人机,都仿佛拧紧了发条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沉浸在一种近乎疯狂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之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烧着同一个炽热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生理与心理的极限,那就是希望能够早一天、哪怕只是早一个小时,亲眼见到这艘承载着人类未来与希望的原型战舰顺利完工!

于是,曾经那个仅仅作为临时停泊港、只零星停泊着几架“苍龙”空天战机、显得空旷而死寂的巨大环形造船厂中央区域,如今早已被各种闪烁的指示灯、移动的机械臂、以及那逐渐成型的庞大舰体所填满!

俨然可见,一艘线条硬朗、充满了工业美感与未来气息的太空战舰,正静静地悬浮在无数脚手架与对接机械臂的环绕之中,虽然其最终涂装尚未完成,但主体结构已清晰可见,已经差不多进入了最后的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的关键收尾阶段。

它如同一个即将从钢铁子宫中诞生的新生儿,无声地宣告着人类的星辰大海之梦,正在一步步地,从梦想照进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