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中国南极归航记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中国南极归航记

作者:山野漫游者龙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3 17:05:33

南极,这片被冰雪覆盖的白色大陆,始终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前沿阵地。随着南极夏季接近尾声,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为期四个多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踏上归国之途。本次科考历时136天,总航程近3万海里,在极端环境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南极时间2124年3月15日上午10时,随着“东方红三十号”科考船汽笛长鸣,中国南极科考队结束了在南极的所有考察任务,开始集结返航。而留守在南极某基地越冬的12名队员挥手告别了科考队母舰乘着极地专用重型直升飞机飞向远方,他们将继续在南极度过漫长的极夜,维护科考站的正常运行并持续收集基础科研数据。

“每次离开南极都带着不舍,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

科考队领队李旭扬在接受卫星电话采访时表示,

“本次科考我们完成了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区域的综合调查,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东方红三十号”缓缓驶出南极附近海域,甲板上的队员们望着逐渐远去的南极大陆,神情复杂。这片白色大陆既严酷又美丽,既孤独又充满生机,给每一位科考队员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航程:穿越西风带

返航首道关卡便是素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南大洋

气旋区。该区域终年西风强劲,浪涛汹涌,是往返

南极最危险的海域之一。

3月17日,“雪龙”号驶入西风带核心区。八级大风

掀起五六米高的巨浪,万吨级的破冰船在浩瀚南大

洋中如一片树叶般起伏颠簸。大部分队员出现严重

晕船反应,餐厅就餐人数不足平时的三分之一。

“虽然现代船舶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但西风带的威

力依然不容小觑。”船长沈权告诉记者,“我们选择

了相对稳定的气象窗口通过,但仍遇到了大风浪。

安全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考量。”

尽管航行条件恶劣,科考工作并未停止。海洋化学

组在航行途中继续采集海水样本,分析不同海域的

碳汇参数;气象组24小时监测气压变化,记录西风

带气象特征;生物学家则通过船载设备观测途经海

域的鲸类活动。

成果:科研收获丰硕

本次科考围绕“全球变化与南极生态系统的响应”这

一主题,开展了大气、海洋、地质、生物等多学科

综合调查。

在埃默里冰架区域,科考队成功布放了一套海冰物

质浮标阵列,可实时监测冰架变化动态。这一数据

对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队员

们钻取了长达120米的冰芯,其中包含了近百年来

的气候环境记录。

“南极是地球的气候档案库,”冰川学家李承志教授

解释说,“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和尘埃,我们可

以重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模式,预测未来趋势。”

海洋生态研究也取得突破。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半岛

海域发现了新的磷虾聚集区,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

了系统评估。“磷虾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基石,了解

其分布和数量变化对保护整个南极食物网至关重

要。”海洋生物学家王海澜表示。

此外,科考队还完成了南极企鹅、海豹等标志性动

物的种群普查,采集了大量微生物样本,发现了多

个可能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菌株。

生活:极地日常与心理挑战

长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生活,对科考队员的身心都

是巨大考验。南极科考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科考期间,队员们居住在拥挤的船舱或简陋的考察

站内,新鲜蔬菜水果是奢侈品,洗澡时间被严格限

制以节约用水。与外界的通讯仅限于有限的卫星网

络,时常因天气中断。

“最难熬的是与家人分离的思念,”第二次参加南极

科考的医生刘明坦言,“但我们形成了一个紧密的

集体,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科考队组织了多种集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周末电

影放映、乒乓球比赛、集体生日庆祝,甚至还在元

旦举办了“南极好声音”歌唱比赛。这些活动有效缓

解了队员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环保:最小化人类足迹

南极环境保护是科考工作的基本原则。科考队严格

执行《南极条约》环保要求,所有活动都以最小化

环境影响为前提。

所有废弃物都被分类收集并运回国内处理,包括生

活污水都经过特殊处理达标后才在指定区域排放。

队员们在野外作业时遵循“只留下脚印,只带走样

本”的原则,小心翼翼不打扰野生动物。

“我们甚至规定了接近动物的最小距离,避免对它

们造成压力,”环境官员赵雪向记者介绍,“南极生

态系统极为脆弱,人类活动必须格外谨慎。”

科考队还开展了多项环境监测工作,评估人类活动

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为未来制定更完善的保护措施

对南

提供科学依据。

归途:整理与反思

措施

随着船只向北航行,气温逐渐回升,海面上的浮冰

越来越少,偶尔可见的信天翁逐渐被海鸥取代。队

员们开始整理样本和数据,撰写初步考察报告,交

流研究成果。

“每次南极科考都是一次对人类极限和科学精神的

考验,”领队**在航程总结会上说,“我们不仅获

取了宝贵的科学数据,更积累了极地考察的经验,

培养了年轻一代的极地科学家。”

4月20日,“雪龙”号缓缓驶入上海港,标志着本次

南极科考任务圆满结束。科考队员们带着丰硕的成

对南极和全球变化的理解。

们帝着丰硕的

果和难忘的记忆重返日常生活,但他们收集的数据

和样本将继续为科学家们提供研究材料,增进人类

南极科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人类探索自

然、认知地球的重要途径。每一次出征与归航,都

承载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对科学真理

的追求与坚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南极科学

研究显得愈发重要,这些勇敢的科考工作者们正是

前沿阵地的守望者,为我们解读着来自白色大陆的

气候密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