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征航南极圈(K)~从赫德岛到莫森站附近海域的海上见闻

征航南极圈(K)~从赫德岛到莫森站附近海域的海上见闻

从赫德岛(heard Island)航行到奥森站(一般指澳大利亚的凯西站,casey Station ,位于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 ,常被简称为奥森站)的海上航行会经历多种复杂的海洋自然状况,在气象状况方面,这一段海域有强风,由于这一带海域常年受到极地东风带和西风带影响,风力强劲。故而经常会出现时速超过 50 节(大约 93 千米\/小时)的大风天气,在冬季更为频繁和剧烈。强风会导致海面波涛汹涌,严重影响船舶航行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此外还会遇到低温,该区域平均气温比较低,尤其是在冬季,气温可以下降到零下 20c甚至更低。低温不仅对船员的生存和工作环境构成了挑战,还可能导致船上的设备和物资出现冻结、损坏等问题。

此外,在这片海域航行可能还会遇上降雪与雾天。如果在航行过程中遭遇到频繁的降雪天气,大量的积雪会堆积在甲板上,增加船舶重量并影响视线。同时,由于冷暖空气交汇等因素,该海域也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导致海面上能见度极低,给船舶导航和避碰带来极大困难。

在海况状况方面,会有巨浪,由于受到强风作用以及南极大陆周围复杂的地形影响,这里容易形成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的巨浪。这些巨浪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可能对船舶结构造成损伤,威胁船舶的安全。

另外还有冰山与碎冰存在,在靠近南极大陆的海域存在着大量冰山,它们体积巨大,有的露出水面部分就高达数十米,水下部分更是庞大并且形状不规则。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碎冰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了冰区。船舶在航行时需要时刻警惕冰山的碰撞风险,穿越冰区时也会受到碎冰的阻碍,增加航行难度和燃料消耗 。

此外,这片海域还存在海冰,冬季时,该海域海水凝冰范围会显着扩大,厚度可以达到数米。海冰的存在限制了船舶的航线选择,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航道完全被封锁,船舶无法通行。故而选择在南极夏季进行海上科学考察时节非常适宜。

在海洋生态状况方面,这里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虽然环境恶劣,但这一带海域依然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着大量的企鹅、海豹、鲸鱼等动物。在航行过程中,有机会能够观察到这些海洋生物在海上活动、觅食的场景 。

十一月底的赫德岛四周海域已渐渐进入到夏季,随着温度的回暖海上的海冰已经渐渐消融了,中国极地科考船“东方红极地十号”以十八节航速行驶在离赫德岛六十海里的公海区域中,潜龙伫立在高高的了望台上和安全导航员密切观察着海面四周的状况。

李旭扬带领着无人科考设备部门的成员们埋头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无人飞机、无人深潜航艇和一些各种类型的专用深潜智慧机器人遨游在海底各处,搜寻着海中的科考对象物。

“沈队长,无人机发现左前方五千米海域有一群虎鲸正在游觅捕食。…”

李旭扬通过身上的联络智能通讯系统向了望台上的潜龙汇报着。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又称逆戟鲸或杀人鲸,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具有显着的外貌特征,在体型与颜色外观上成年虎鲸体长可以生长达到8-10米,体重大约9吨。其身体呈现出流线型,黑白两色分明,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背鳍高而直立,成年雄性的背鳍尤其显着,高度竟然可以达到1-2米高,呈现出三角形,而雌性的背鳍相对于雄鲸则比较小。虎鲸的头部略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位于头顶的右侧,通过活瓣控制着呼吸。它们的牙齿分布是上、下颌每侧有10-12枚圆锥形牙齿,锋利并且适合捕食。

虎鲸在社会行为上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展开活动的,成员们之间是通过声音交流、身体接触等方式保持着紧密联系。家族内部结构稳定,有些群体甚至能够延续数代。

虎鲸是顶级掠食者,食物包括鱼类、海豹、海豚甚至其他鲸类。它们善于群体合作捕食,例如利用尾巴制造巨大浪花来围捕鱼群,或通过团队合作猎杀大型猎物。

虎鲸的迁徙范围广泛,常根据季节变化在不同海域觅食和繁殖。赫德岛附近海域因其拥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而成为虎鲸的重要觅食地。

虎鲸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虎鲸作为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其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其次,在社会行为研究上,虎鲸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动物界中文化现象的体现,为研究动物社会学提供了重要案例。再次,在气候变化监测方面上,虎鲸对环境变化敏感,其迁徙和觅食模式的改变可以用来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虎鲸不仅以其庞大的体型和独特的外貌着称,还因为其多样化的独特行为而备受人类海洋生物学家们所关注。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虎鲸是一种高智慧的海洋生物,这首先体现在它们的捕食技巧上,虎鲸是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其捕猎技巧堪称“教科书级”,体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与协作能力。在团队协作上,虎鲸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捕猎的,这非常类似于原始人类的围猎行为。它们通过紧密相连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当围捕鱼群时,它们会形成一个包围圈,然后轮流冲入圈内捕食。此外,鲸鱼还会展开搁浅战术,在面对海滩上的猎物(如海豹或海狮),虎鲸会利用“搁浅战术”。它们会冒险冲上浅滩,用身体或尾巴将猎物拍打或拖拽到水中,再进行捕杀。其次,虎鲸还会利用自己的声音来攻击猎物,虎鲸能够发出高频率的声波,使猎物的感官麻痹,从而更容易捕捉猎物。另外,虎鲸还会采用旋转木马猎食的方法进行围猎,一群虎鲸会围绕着猎物(如企鹅)游动,并用尾巴拍打水面制造波浪和气泡,使猎物失去方向感和平衡,最终将其驱赶到水面或岸边进行猎杀捕食。

虎鲸还会展开车轮战法捕食大型猎物,在捕猎大型鲸类时,虎鲸会围绕着猎物不断游动,用牙齿咬住其鳍肢或尾巴,使其失去平衡,然后甩动尾巴去拍打猎物的头部或者腹部,最终致其死亡。

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其社会行为复杂并且稳定。虎鲸是母系社会结构,虎鲸通常以母系为中心而形成家族群体,雌性虎鲸和其后代会保持着紧密联系,而雄性成年后会离开母群,加入到其他群体。

在亲情与互助上,虎鲸群体成员间会互相照顾,共同抚养幼崽。例如,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失去知觉,其他成员会通过身体或头部托举帮助其漂浮,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聚集在一起,保持警惕。

在文化传承中,虎鲸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能力,例如不同地区的虎鲸群体会发展出独特的捕猎技巧和交流方式,这种“文化”可以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在交流方式上,虎鲸具有高度发达的沟通能力,其交流方式多样并且复杂。首先,虎鲸主要是通过声音进行交流的,它们会通过发出不同的叫声来进行交流,包括脉冲声、哨声和点击声等。不同群体的叫声音调甚至存在差异,类似于人类的“方言”。其次是身体语言交流,虎鲸还会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胸鳍接触等身体语言方式与同伴沟通。这些行为不仅用于捕猎,也用于日常的社会互动。

虎鲸拥有好奇心并且喜欢与人类互动,虎鲸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新事物。有时它们会追随船只、与潜水员共游,甚至拿起投向海里的物品玩耍,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其高智商和社交能力的一种体现。

虎鲸的独特行为不仅展示了其作为顶级掠食者的卓越能力,还体现了高度的社会化特征和智慧。从团队协作的捕猎技巧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声音交流,虎鲸的行为为人类提供了研究动物智慧、社会行为和生态系统的宝贵机会。这些独特行为也进一步巩固了虎鲸在海洋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虎鲸在仿生科技上的启发主要体现在潜水艇的设计上,虎鲸的流线型身体和背鳍为潜水艇的设计提供了灵感。潜水艇的狭长流线型船体和类似背鳍的稳定翼设计,减少了水下阻力,提高了航行效率。

虎鲸通过鱼鳔的充气和排气实现沉浮的机制启发了潜水艇的浮力控制系统,使其能够灵活下潜和上浮。

在无人艇设计生产技术上,虎鲸卓越的游泳能力和动态调整航向的能力启发了现代无人艇的设计。例如,“虎鲸”无人艇通过模仿虎鲸的流线型外形和动态调整航行策略,提高了其隐身性和作战灵活性。

在仿生材料科学研究方面上,由于虎鲸的皮肤具有特殊的结构(如粗糙的表皮和微小的凹槽)能够减少水阻,科学家正在研究类似的仿生材料,用于制造更高效的船舶和潜水器表面。

虎鲸不仅是赫德岛附近海域的重要生态成员,其独特的外貌特征、复杂的社会行为以及顶级捕食者的地位使其成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同时,虎鲸在仿生科技上的启发,为人类在潜水艇设计、无人艇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科技水平,也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尊重。

伫立在了望台上的潜龙收到李旭扬的汇报后,立刻通知着:

“各部门小组请注意,密切关注左前方海域虎鲸活动情况,无人科考设备可以近距离从空海中仔细收集这种虎鲸的活动规律的影像资料和其叫声信息数据。

李旭阳收到通知后立刻回复着潜龙:

“一号,六号小组收到,正在执行科考任务。”

很快,无人飞机向着虎鲸活动的海域低空抵近细致地观察着它们的围猎活动,深海中,一些高智慧隐身科考机器人也奔向这群虎鲸的外围近距离地收集着各种信息数据,并拍摄虎鲸在海中游动围猎捕食的真实立体影像视频。

深海幽蓝,白云浮空。“东方红极地十号”减速缓缓航行在赫德岛不远处的海洋中,远方岛山高耸,冰川雄屹。…

莫森站位于南极洲东部的麦克罗伯逊地,靠近南极圈内的海岸线,其具体位置在莫森海岸的霍尔姆湾畔。由于莫森站靠近南极圈,这使得其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同时也赋予了它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

莫森站的地理坐标是在南纬67度36分和东经62度53分之间,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南极洲东部的重要科学考察站,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由于莫森站的经度在东经62度53分12,故而这一经度位置使其位于南半球的中部,远离南极点,适合进行多种科学考察活动。又由于莫森站的纬度为南纬67度36分12。这一纬度位置使其位于南极圈内,气候寒冷,适合研究极地气候和生态系统。

莫森站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属于极地气候。年平均气温大约是-25度,冬季气温可以低至-50°c左右。年平均风速是17.8米\/秒,最大风速可以达到82米\/秒。

极端的气候条件对科学考察站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也使得莫森站成为了研究极地气候和环境的理想场所。

莫森站的地形特征是该科考站点周围被冰川和冰盖包围,地势比较高,属于东南极洲的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最高点可达海拔2500米以上。复杂的地形为莫森站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环境和样本,有助于深入了解南极的地质和生态系统。

在生态环境上,莫森站所在地区的生物种类相对比较少。主要的陆地生物包括苔藓、地衣和少数耐寒植物,以及一些昆虫。海洋生物则比较丰富,常见的有企鹅、海豹和鲸鱼等。

虽然这里的生物种类有限,但莫森站周围的生态系统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研究极地生物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结构方面。

总而言之莫森站位于南极洲东部的麦克罗伯逊地,该地区的气候极为恶劣,属于极地气候,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生态环境相对简单但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莫森站作为南极洲的重要科学考察站,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