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征航南极圈(F)~东印度海上见闻

征航南极圈(F)~东印度海上见闻

东印度洋的海洋地质状况反映在海洋地形地貌方面就是洋底分布有大陆架与大陆坡,东印度洋海域的大陆架相对比较窄,在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大陆架的宽度才有所变化,部分地区可以达到数百公里,但整体上和其他一些大洋边缘的大陆架相比较起来却并不算宽阔。而东印度洋洋底的大陆坡则较为陡峭,它是大陆架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地带,其坡度范围一般在 3~6°之间,在某些局部洋底区域坡度可能更大一些。

此外,在东印度洋中还存在着海盆与海岭,东印度洋包含有多个深海海盆,例如西澳大利亚海盆等。这些海盆地形比较平坦,但是深度比较大,通常在4000一6000米左右。此外,还有一些海岭分布在东印度洋中,例如东经 90°海岭,它大致呈现出南北走向延伸,对东印度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流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澳大利亚海盆位于印度洋东部,地理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南部边缘与澳大利亚西岸大陆坡相连,并且一直延伸到东印度洋海岭之间。其长度大约是6000公里,宽度在2000至2800公里之间。

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地质特征非常复杂,其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40亿年前。区域内存在多个重要地质单元,如Yilgarn克拉通,这里形成了许多世界级的矿床,包括镍和金矿床,以及矿化伟晶岩。此外,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35亿年前的陨石撞击证据和微生物化石,这些发现对研究地球早期生命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澳大利亚海盆及其周边地区是科考研究的热点区域。例如,科学家利用深海缆控潜器(RoV)对海山进行了调查,采集了大量深海生物和岩石样本,这些样本为研究海洋生态和地质演化提供了宝贵数据。

欧洲对澳大利亚大陆的探索始于16世纪,荷兰航海家是首批到达该地区的探险者之一。例如,1606年,荷兰人威廉·詹森(willemJanszoon)在澳大利亚北部的约克角半岛登陆,这标志着欧洲人对澳大利亚的首次接触。

世界各国海洋科学家对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地质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发现及其系统性探索和科学描述主要是在20世纪之后开始进行的。

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地质构造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主要是受到板块构造运动、地幔流动以及裂谷演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形成机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幔流动与板块运动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地幔流动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形成的基础。由于地球深部的地幔物质流动引发了板块的拉伸和破裂。在地幔流动的作用下,印度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拉张和变薄,从而形成了海盆的雏形。

裂谷的发育与演化过程如下:裂谷是海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地幔流动和板块拉伸的共同作用下,陆壳逐渐被拉伸变薄,最终破裂形成裂谷。这些裂谷进一步发展,可能通过海底扩张作用形成新的海洋地壳,最终演化为广阔的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形成与这种裂谷发育和海底扩张密切相关。

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地质历史非常悠久,其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例如,Yilgarn克拉通的形成时间约为27亿至25亿年前,这一地区的花岗岩绿岩地层为海盆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背景。此外,皮巴拉地区的古老岩石记录了35亿年前的陨石撞击事件,这些事件也对海盆的地质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裂谷进一步发展和海底扩张的过程中,西澳大利亚海盆逐渐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其最终形态受到了印度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地幔流动的持续作用以及周边地质单元(如东印度洋海岭)的制约。

西澳大利亚海盆的地质构造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幔流动、板块拉伸、裂谷发育和海底扩张等多个环节。这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了海盆的形态和结构,使其成为印度洋东部一个重要的地质单元。

东印度洋海区在地质构造上,板块边界与活动表现为东印度洋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地带,是一个地质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两大板块在此相互碰撞、挤压和错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比如,在帝汶岛附近,由于板块的汇聚作用,存在着一系列的俯冲带和火山活动。帝汶海沟就是板块俯冲后形成的地貌特征,这里地震活动频繁,时常发生中强地震。

在地层结构上,海底地层主要是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的。沉积岩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海洋生物残骸、陆源物质等沉积而形成的。不同区域的沉积岩厚度和成分有所差异,在大陆架和大陆坡附近,沉积物相对比较厚,主要为泥质和砂质沉积;而在深海海盆区域,沉积物则以深海黏土为主。变质岩则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原来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在海洋资源上,东印度洋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和天然气。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是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这里有大量的油气田正在开发和生产。此外,在一些深海区域,还可能存在锰结核、钴结壳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富含多种金属元素,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东印度洋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众多鱼类、贝类、甲壳类等生物的栖息地。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种类,如金枪鱼、鳕鱼等,都在这片海域有一定的分布。

同时,东印度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也较为独特,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

澳大利亚西海岸海域属于印度洋海域,而不是南太平洋海域。

从地理位置上看,澳大利亚大陆西部直接面对着广阔无垠的印度洋。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三大洋,其范围大致介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澳大利亚西海岸沿着南北走向西经110°-155c左右的范围延伸,这一区域明显处于印度洋的东北部海域。

而澳大利亚东部海岸地带则完全属于南太平洋西岸边。南太平洋主要位于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等)之间,其从南往北的经度线范围大致在130°-180°-130c之间,而澳大利亚西海岸并不在这个地理区域内。

十月二十六号上午九点多,秋阳绚丽,“东方红极地十号”结束了在西经108度附近公海海域科考后,向着西南印度洋深海处继续迎风破浪畅通航行。

科考队长潜龙伫立在巍峨高大的科考船甲板上,身旁是他的得力助手李旭扬,此时两个人正密切观察着从深潜无人航船艇传送回来的东印度深渊处海底实况:漆黑深渊的东印度洋深处,深潜无人航船艇持续下降着,只有航船艇四周的探照灯映亮了周围海域,航船艇附近游曳着一些各种各样的深海动物和一些“那咤”系列深潜智慧变色软体机器人,这些智慧型深潜机器人自由自在遨游在这片深渊地带中,自主搜寻着需要采集取样的科考对象。有的机器人攀附在海底山脉岩壁上采集着一些深渊附生物种;有的机器人的双手可变成智能钻探取样机械选择好取样地点后便开始钻探获取地质样体或挖取海底沉积物深处的样本;有的机器人在六千多米的公海海底区域捡拾着不同形态不同颜色的海底结合物;这些忙碌中的不同形态智慧机器人在完成各自的科考取样任务后便高速奔向附近的无人潜航船并准确地把获得的样本完好无损地通过特殊的传输通道传送到无人航船的专用智慧贮藏舱室中保存。

无人潜航船在完成一个区域的海中科考取样后,又携带着这些智慧机器人科考队伍奔赴到下一个科考区域后再进行地毯式的探索发现,四处寻觅着科考取样目标。

深蓝色海洋,浩浩荡荡,智慧机器人穿梭往来于深潜无人航船艇中,群鱼游来荡去,一派生机盎然的海底世界。…

这种智慧型的深渊科考方式大大促进了科考成果,让科考队员们可以探索到海洋的更深处以及人类还不可以轻易涉险的危险地带,从而发现更多的海洋秘境,丰富科学研究的范畴,为全面详细地了解海洋世界和地球获取更多丰富真实的资源素材和翔实的科考数据。

东印度洋的海域地质状况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和复杂。

东印度洋海底地形复杂,其海底地形包括东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东印度洋海岭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安达曼群岛,南到南纬31度的断裂海岭,全长大约有5000公里,东西宽度大约在150-250公里。

中印度洋海盆是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边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

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一直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米,平均宽度达到800千米左右。

在地质构造上,东印度洋位于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印度洋的地质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大约是在1.8亿年前形成的,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其成为了研究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关键区域。

此外,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还有许多近似南北向的构造带,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90度经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

在矿产资源上,东印度洋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等地。

东印度洋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如锰结核、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稀土元素和磷块岩等。

东印度洋的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丰富,通过研究显示孟加拉湾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开放性大洋有显着不同,桡足类的Eucalanus inermis和钵水母纲的Sanderia malayensis是孟加拉湾缺氧区的主要物种。

此外,海洋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科考获取的样本进行研究后,从中发现了一些高纬度物种在热带东印度洋的出现,如Acartialongiremis和Gaetanus minutus等,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生物地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颗石藻是海洋钙化微藻的关键类群,通过对东印度洋的研究显示,颗石藻的垂直分布和生态位特征对理解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群落结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颗石藻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生地化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变化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指示器。

东印度洋的深渊区(深度超过6000米)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研究发现这些区域支持着多样化的深渊生态系统,包括深渊端足类动物、蜗牛鱼和深渊线虫等。这些深海生物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极端环境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生存,如抗压性、热适应和共生关系等方面。

东印度洋的海域地质状况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和复杂。其复杂的海底地形、频繁的地质构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样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研究海洋科学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宝贵区域。

东印度洋的深渊区(深度超过6000米)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独特并且多样化,通过科考及研究发现这些区域支持着多样化的一系例适应了高压、低温和完全黑暗条件的海洋生物所构成的深渊生态系统,包括深渊端足类动物、蜗牛鱼和深渊线虫等等生物。这些深海生物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极端环境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生存,如抗压性、热适应和共生关系等方面。

东印度洋深渊生态系统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点就是高压、低温和缺乏阳光。在高压方面上,深渊区的水压极高,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大约100kpa。例如,在6000米的深度,水压可以达到600个大气压。在低温上,深渊区的温度通常在2c左右,接近冰点。而在缺乏阳光方面,由于深度超过了6000米,阳光无法穿透,导致这些区域完全黑暗。

在生物适应性方面的抗压性上,深海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结构和代谢途径,如调节体内盐分和水分平衡,来适应高压环境。而在热适应上,深海生物通常具有适应低温的酶和蛋白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共生关系上,许多深海生物依靠与其他物种的共生关系,例如有助于分解有机物的细菌,从而在深海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生存的。

深渊生态系统中的深渊端足类动物,在种类和分布上多样。深渊端足类动物是深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是其他深海生物的食物来源。这些小型无脊椎生物在深渊地带表现出适应性强,它们通过特殊的生理结构,如坚硬的外骨骼,来抵抗高压和低温环境。

如蜗牛鱼是已知生活在最深海域的鱼类之一,它们没有鱼鳔和胶状的身体,适应力极强,能够在极端压力下生存。在生理机制方面,蜗牛鱼通过积累多不饱和脂肪酸来维持细胞膜流动性,从而来对抗高压环境的。

而深渊线虫的功能表现为这些微小的生物在深渊区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了营养循环。深渊线虫是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为海底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一定的生态作用。

深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物种,深渊区生物的多样性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生物适应性和进化的重要线索,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起源和演化。

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有助于人类了解深海生态系统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深海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保护措施上,通过研究深渊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防范深海生态系统崩溃而引发的连锁风险。

在资源开发与合作方面上,深渊生态系统展示出了巨大的资源潜能,为解决全球生物资源枯竭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在深渊生态系统的研究上需要国际合作,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展示了开放与合作的姿态,推动了全球深海科学规则制定。

总之,东印度洋的深渊区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虽然条件恶劣,却仍然支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研究这些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生态功能,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极限,并为生态保护和技术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也是历年来,世界各国进行海洋科学考察的目的,只有深入持续地去接触浩瀚无限的壮阔海洋世界,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去发现新情况新物种,通过系统化的科学研究从而不断地提高和丰富人类认识海洋的知识。

碧海汹涌澎湃,激浪袭打着“东方红极地十号”科考船巍峨高大的船体,高高的甲板上,科考队长潜龙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船上无人科考小组的队员们开展着空海一体化的科考工作。

六千米的深渊处,奇形异状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正通过深潜无人航船艇和一群智慧机器人所配备的众多高清摄像头清清楚楚地源源不断地传送到母船上的量子云信息库中定格存贮保存起来了。

阳光烁烁,海浪阵阵,沉金浮云相映成趣,巨鲸喷泉,飞鱼凌空,海豚逐浪,船舶点点,群鸟翔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