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第1章 ~序幕~ 皎月舞海映烁浪

皎月舞海,风过烁浪;穹蓝无际,梭船疾飞;萤鳗疾翔,丑鱼打滚;海马晃荡,海星惊舞…

彩鱼翩翔,珊瑚惊艳;海豚追逐,鲸鱼戏泉,带鱼呈银,海龟乱舞,马鲛窜奔,群鱼戏耍追逐……

此时已临靠近海,这是一片葱浓的野生海带丛林。大多数褐色的海带竟然生长到高达七米左右,犹如树一般地高耸在浅海中。海流涌动,繁茂颀长的野生海带林在海水中翩翩漫舞、摇曳多姿。各种各样不同的鱼群在海带丛林中上下竞游纷舞,热热闹闹地分散在近海周围。

茫茫无际蔚蓝海,夜色四暮,海底沉浸在一片无声暗色的奇异世界里。…

此时,海上皎皎明月已经上升,洁亮的光芒映照着澄澄碧蓝海洋,流波漾金、绚辉跃彩,一切都浸沉在美妙无比的世界中。

此时此刻,潜龙正驾驶着深海梭船疾速飞游在浩浩荡荡的海洋中,向着海面上快疾浮升。

转瞬,整个海面已经完全笼锁在一片夜色里,明月清风、波动潋滟千万里,如画海夜景江山共多。

不知不觉,忙碌而充实的两周十五天的海洋科考任务顺利结束了。潜龙非常高兴,心情愉悦地端坐在梭船主舱驾驶室内,熟练地操作着梭艇,向着海平面上疾速升起。…

梭翻碧波漾,鱼惊乱舞浪。

潜龙一踏进深海梭船,执行深海探索科学考察任务,便迅速进入到一个如痴如狂的忘我工作境界,海洋科考的每一天时间,都尽情遨翔在这一片深蓝色的海洋中。

从五千米下降到九千六百米,深海梭船的下降深度一次次加长,梭船抗压耐压和循环海水压力推进系统一次次得到合格验证。

此梭船的动力推进系统充分利用了海洋压力转化为梭船驱动前行和升降的能量来源,梭船外形很像中国传统的兵器梭标,梭船设计是扁梭形四周呈弧扁形抗海洋高大气压,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五代深海科学考察探索深潜船,是众多深海潜器中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且别具一格的高耐压高速深潜探险器。

深海科学潜水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辛苦努力实验研发产品成型下海试航等无数次的实践,从早期的皎龙系列发展到如今多款多样式各种深海用途的深海科学考察器艇,有载人深海潜水器和深海无人机智能潜探器等等。

中国深海科学潜水器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专业科研技术人员的艰辛不懈拼搏努力,才发展取得了非常卓硕的成就。

回顾近现当代中国海洋科学深海潜水器发展的艰难历史和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不能不令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其中最值得纪念的是早在公元2002中国科技部就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当时称为863计划)重大项目,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经过众多科研专家技术人员七年左右的反复研发试验,于2009年至2012年,接连取得了深海下潜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的海试成功。于2012年6月,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当时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2014年12月18日,″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下潜。2015年1月14日,″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旗(qi)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第九次下潜,于同年3月17日搭乘″向阳红09"船停靠并正式落户国家深海基地。

此后,″蛟龙"号又先后多次执行了海洋深海科学探索,其中有:

2016年5月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2017年3月4日和7日,该载人潜水器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和大篷热液区进行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的第3次下潜和第4次下潜,这两次下潜都在调查区域发现了热液喷口并获取了硫化物样品。同年5月23日,"蛟龙″号完成在世界最深处下潜,潜航员在水下停留近9小时,海底作业时间3小时11分钟,最大下潜深度4811米。

202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按计划于当年6月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出发,历时一年,于2021年6月完成了环球航次。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是当时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它的成功说明了该类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深海潜水器在那个年代成为世界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是特别值得纪念的。

另一个值得牢记的就是:公元2021年由中国浙江大学牵头,中科院沈阳自r动化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水下直升机″,在8月27日至9月3日在中国南海完成海试验收,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当时海试的样机形状像飞碟,直径1.5米,以电能为动力,有极强的机动性。扁平状的圆碟设计使机体水平方向的接触面积小,减小运动阻力,增加了垂直方向运动的稳定性。该类潜水器之所以叫"水下直升机",是因为它与直升机类似,可完成停机坪″起飞"、“空中″悬停、原地360度旋转等。工作时从海底基站"起飞",完成海底观测等任务后降落回海底基站充电、传输信号,实现海底基站间的数据等接驳,避免了敷设海底电缆的难度和成本。该机可贴底(海底)飞行,海底停机坪″起飞″、降落与入坞,以及360度全周转向、定点悬停、无线充电、声学导航与追踪、布放与回收等,'是中国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自主无人潜水器,可长期驻留海底工作,有自由"起降”、定点悬停、全周转向和贴底航行等常规AUV(无缆水下机器人)难以实现的功能,可用于海底移动观测、资源勘探、区域巡航与探测、管线监测与维护、救援与打捞、考古,以及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智能运维等。这么一个″水下直升机″的概念是当时浙江大学的陈鹰教授等人提出的,是他们受直升机的启发,为提高潜水器的机动性能,丰富工作模式而设想提出的。而当时传统的无人潜水器基本适用于海洋上层水体的观测与作业,″水下直升机"可长期在近海底观测作业。在当时海试成功证明了该技术可行,同时也发现″停机坪"布放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日后进一步发展研究指明了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