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我眼中的宇宙世界 > 第594章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三)---全球火灾

北京基地会议室,老莫、吴月月、何涛、小欣、郭甘等人

在观看着地球文明发展历程影像视频,

老莫示意吴月月暂停播放影像视频,

并好奇地问道:“月月,地球经过100年的发展之后,

地球上的能源怎么会越来越紧张呢?中国不是一直在研究开发新能源吗?

而且我看当时全球都跟随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了,

对于传统能源没什么需求量了吧?”

郭甘接过话茬说道:“老莫前辈,是这样的啊,

当时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强烈,气温也在持续升高,

南北两极的冰川逐渐融化,全球整个海平面上升了10米之多,

许多岛国已经不复存在,比如日本当时的国土面积就减少了一半还多,

其他一些小岛国完全淹没了,海洋气候也越来越恶劣,

很多陆地生物物种也被地球恶化的气候所影响濒临灭绝,

为了控制住地球的温室效应不再扩展,

联合国环境署召集了全球科学家,相关专家研究治理方案,

希望能找到一种可行方案,能给地球降降温。”

何涛继续问道:“温室效应根源在于全球二氧化碳含量高,

大气层中废气增多才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100年前,全球使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量,

应该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小欣接着解释道:“何涛,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公元2112年说起,

那个时候,地球经历过一场特大火灾,具体情况看一下那年的火灾情形吧。”

小欣说完将时间调频至2112年,堪称世界末日的全球大火灾。

调出2112年数据时,全息影像突然扭曲成灰暗色调,

背景音效加入刺耳的警报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筑密度增大,人口密集。

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城市中各种电气设备、

化工设施众多,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迅速蔓延。

像东京、纽约这类超大型城市,

若火灾发生在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或居民区,

将影响众多高楼大厦和大量居民的生活。

地球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区域仍然存在。

亚马孙雨林、潘塔纳尔湿地等,这些地方的火灾由自然因素

(如雷击)或人类活动(如非法砍伐后的焚烧)引起。

以潘塔纳尔湿地为例,在2112年可能由于气候异常导致干旱,

使得湿地植被干燥易燃,从而引发大规模火灾。

2112年全球大火灾全记录

(一)灾难触发机制

自然系统崩溃

亚马逊雨林因连续8年无雨季,80%区域碳汇功能逆转为碳源。

太平洋垃圾带形成巨型可燃聚合物漩涡,遇雷击引发连锁燃烧。

人类技术反噬

太空太阳能板因臭氧层空洞加剧,表面温度突破耐热极限引发爆炸。

地下核废料库因海水倒灌发生链式反应,释放放射性尘埃加剧火灾扩散。

(二)灾难具象化呈现

视觉冲击:

全息影像中,东京湾漂浮着燃烧的塑料岛,

悉尼歌剧院在火海中崩塌,上海中心大厦玻璃幕墙因高温爆裂如水晶雨坠落。

感官模拟:

会议室启动环境同步系统,众人闻到混合着焦糊味的酸性空气,

皮肤感受到45c高温与90%湿度的窒息感。

核心矛盾揭示:

21世纪末期,核聚变、可控核裂变等清洁能源虽取得突破,

但核心技术仍被少数国家垄断,全球能源分配不均加剧。

例如,非洲地区因缺乏资金与技术,新能源覆盖率不足30%,

被迫依赖化石能源。

新能源产业链存在\"隐性碳排放\"问题。

光伏板生产需消耗大量铝材与硅料,

风力发电机叶片含氟聚合物难以降解,导致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善。

能源替代速度与需求增长失衡

全球人口突破100亿后,能源消耗量以年均4%速度增长,

远超新能源产能增速(年均2.3%)。

2090年代,太空电梯、深海采矿等高耗能产业兴起,进一步加剧能源缺口。

能源转型悖论:全球新能源覆盖率超90%(核聚变占45%、太空太阳能占30%),

但化石能源仍占总消耗量15%(用于医疗\/军工等不可替代领域)。

碳排放反弹:北极永久冻土层解冻释放2000亿吨甲烷,

相当于人类百年排放总和。

气候临界点突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突破1200ppm,

地球进入失控增温循环。

环境治理的滞后效应与复合型危机

气候系统的\"惯性反应\"

即使2070年全球碳排放归零,大气中已积累的co?仍需百年才能自然分解。

2112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4.8c,

北极永久冻土层解冻释放1.5万亿吨甲烷,形成二次温室效应。

生态系统的连锁崩溃

海平面上升导致盐碱化侵蚀农田,东南亚水稻主产区减产60%,

迫使各国重启煤电保障粮食加工。

海洋酸化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渔业资源枯竭引发全球性饥荒。

2112年全球大火灾的成因与灾难链

极端气候与生态失衡

澳大利亚、亚马逊雨林等地区年均降雨量骤减80%,

植被含水量低于15%的\"死亡阈值\"。

2095年启动的\"人工降雨计划\"因卫星系统瘫痪失效,

2112年全球森林覆盖率仅剩12%。

新能源设施的灾难性反噬

太空太阳能电站因太阳风暴损毁,地面接收站过载爆炸;

地热发电厂诱发环太平洋地震带连锁反应,

火山灰遮蔽阳光导致光合作用停滞。

社会经济矛盾激化能源危机

能源寡头与地缘政治博弈

北极航道争夺战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核污染区扩大迫使各国重启化石能源。

2105年《新马六甲条约》签订后,南海石油禁运导致东亚能源价格暴涨300%。

人口迁徙与资源争夺

北纬60°以北新建的\"冰原城市群\"接纳20亿难民,

但极地风电基地年产能仅能满足5000万人需求。

2110年爆发的\"北极圈能源战争\"直接摧毁全球15%新能源设施。

人类文明的自救探索方向

地外能源开发计划

2115年启动\"戴森球雏形工程\",在水星轨道部署太阳能收集器,

但需突破反物质推进技术。

月球氦-3开采量从2080年的500吨\/年增至2120年的2万吨\/年,但仍无法覆盖地球需求。

气候工程的伦理争议

平流层气溶胶注射计划因导致南亚季风消失遭否决;

人工制造海洋漩涡加速热量下沉的\"深海冷却器\"项目,

意外引发海底火山链式喷发。

系统性认知盲区

仅关注碳排放量,忽视生态系统的级联崩溃效应。

新能源基建依赖稀土开采,反而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如2098年刚果钴矿战争)。

过度投资碳捕捉技术(占气候基金70%),忽略生态修复与人口控制。

太空电梯事故(2103年)导致近地轨道碎片化,彻底切断太空能源运输线。

未来应对策略模拟

重启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计划,目标实现90%能源自给。

发展生物工程碳汇(转基因藻类固碳效率提升300%)。

社会结构变革

实施「生态配额制」,公民碳足迹与生育权、迁徙权挂钩。

建立全球气候法院,对生态破坏行为实施跨国司法管辖。

文明存续方案

启动「方舟计划」,在月球背面建立生态备份基地。

开发神经接口技术,实现人类意识云端存储,突破生物脆弱性限制。

结语:这场灾难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技术狂热

与生态敬畏间失衡的必然结果。

唯有将文明发展纳入行星尺度的生态循环,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